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武术的发展历程为线索,梳理的武术从形成至今的演变过程,认为,建国以前,武术主要是保持本质的“艺化”,建国后,竞技武术则发生了本质的“异化”,并认为竞技武术应尽快回到技击本质上来,探索新的竞赛模式。
关键词武术异化艺化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从事物本质的角度来看,发展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脱离本质的异化,另一种是坚持本质的进化。
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武术,同样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历程。中国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技击术的最鲜明特点是套路这一运动形式的存在。武术套路演练起来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有人称之为“表达技击的艺术”;而建国以后的竞技武术套路被指责异化为体操。本文试图以武术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武术的具体技术为对象,分析武术的“艺化”和“异化”现象。
一、武术的技击本质
概念是思考的逻辑起点,要讨论武术的演变,首先需要认清武术是什么。不同时期武术都有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武术的概念是: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知道,武术的属是体育。再从“武术”一词的本意来看,所谓“武”字由“止”和“戈”两部分组成,人们习惯解读为“止戈为武”,其实,字的本意却恰恰相反,“止”在甲骨文中是代表人的脚趾,而“止”在“戈”下,所以武字本意应为“荷戈而武”,而非停止战斗。“术”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术,邑中道也。是路径、方法的意思。从字的本意上看,“武术”是格斗的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说武术的属应为技击术而非体育。武术的概念也强调武术是“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也突出了武术的技击性。
二、武术发展过程中的“艺化”现象
本文中的“艺化”是指以一事物在保持本质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在外在形式上表现出与本质属性所追求的实用功能相悖的艺术化现象。技击术本应以克敌制胜为唯一价值追求,从西方的格斗项目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拳击只有三种拳法,是在规则限制下战胜对手的最佳技术,拳击手在对抗时不会考虑动作是否美观,他只需要考虑如何发挥击打效果的最大化。但是,武术则不同,武术的技术上讲,内容庞杂,且具有严格的拳架要求。而且很多技术要求是无法应用于格斗中的,比如武术中的弓步要求后腿蹬指,前腿弯曲至大腿与地面水平,其实不仅仅弓步,弓马仆虚歇五个主要步型在实战中几乎不可能出现。但是,这些与技击看似不相关的技术却是武术练习的主要内容。同时,在套路中这些步法配合着手法却又都是符合攻防逻辑的技击动作,又似乎没有脱离武术的技击本质。因此,笔者认为这种对功架工整性的要求,或是武术技击方法艺术化的一种表现,是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内向思维的影响下,在练习过程中追求获得技击能力更追求愉悦自我,陶冶情操的作用下产生的。此外,传统武术各个拳种的鲜明特点就是风格各异,刚劲勇猛的八极拳、柔和缓慢的太极拳、等等。即便是同一拳种,不同流派风格也略有差异,舒展大方的杨式太极拳、缠丝顿足的陈式太极拳。原本应是提高技击能力的训练手段,中国武术的套路演练却如同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一样具备了丰富多样的风格特点。
三、现代武术的“异化”
有学者将异化一词解释为: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建国以来,在武术管理部门的推动下,武术正式走上竞技化道路。竞技武术发展前期,由于对“唯技击论”的批判,在竞赛中摒除技击,武术套路比赛一味追求观赏性,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武术技击比赛,推出散打、推手和短兵,短兵和推手相继夭折,散打则在体育市场化过程中生存下来,从此武术形成套路和散打两条腿走路的局面。但是,由于竞技武术套路缺乏技击的价值追求,一步步走上了体操化、舞蹈化的不归路,同时,由于散打一味追求技击,忽视武术的技术基础,使得散打与自由搏击趋同,失去民族特征。有学者认为,现代武术的异化表现为:(一)武术套路异化为体操、舞蹈、戏剧的“奴婢”;(二)武术散打异化为拳击摔跤等其他搏击范式的“竞技場”;(三)竞技武术异化为金牌的“牺牲”。
四、结语
纵观武术的发展历程,我可以发现,武术作为一种技击术出现以后,就开始不断演化,但是建国以前,武术的演变尚未脱离技击本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虽然由单纯的技击术演变为修身方式,从武术的本质看,武术在这一阶段为保持本质的“艺化”;建国后,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缺失,竞技武术由一个整体分解为练和用的二元结构,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成为独立的项目,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武术的本质发生异化。从武术的本质来看,我们可以接受武术的“艺化”但绝不能接受“异化”。因此,竞技武术应尽快回归到武术的技击本质上来,探索新的竞赛模式。
参考文献:
[1] 丘丕相,蔡仲林.中国武术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25):8-14.
[3]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武术异化艺化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从事物本质的角度来看,发展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脱离本质的异化,另一种是坚持本质的进化。
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武术,同样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历程。中国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技击术的最鲜明特点是套路这一运动形式的存在。武术套路演练起来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有人称之为“表达技击的艺术”;而建国以后的竞技武术套路被指责异化为体操。本文试图以武术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武术的具体技术为对象,分析武术的“艺化”和“异化”现象。
一、武术的技击本质
概念是思考的逻辑起点,要讨论武术的演变,首先需要认清武术是什么。不同时期武术都有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武术的概念是: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知道,武术的属是体育。再从“武术”一词的本意来看,所谓“武”字由“止”和“戈”两部分组成,人们习惯解读为“止戈为武”,其实,字的本意却恰恰相反,“止”在甲骨文中是代表人的脚趾,而“止”在“戈”下,所以武字本意应为“荷戈而武”,而非停止战斗。“术”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术,邑中道也。是路径、方法的意思。从字的本意上看,“武术”是格斗的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说武术的属应为技击术而非体育。武术的概念也强调武术是“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也突出了武术的技击性。
二、武术发展过程中的“艺化”现象
本文中的“艺化”是指以一事物在保持本质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在外在形式上表现出与本质属性所追求的实用功能相悖的艺术化现象。技击术本应以克敌制胜为唯一价值追求,从西方的格斗项目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拳击只有三种拳法,是在规则限制下战胜对手的最佳技术,拳击手在对抗时不会考虑动作是否美观,他只需要考虑如何发挥击打效果的最大化。但是,武术则不同,武术的技术上讲,内容庞杂,且具有严格的拳架要求。而且很多技术要求是无法应用于格斗中的,比如武术中的弓步要求后腿蹬指,前腿弯曲至大腿与地面水平,其实不仅仅弓步,弓马仆虚歇五个主要步型在实战中几乎不可能出现。但是,这些与技击看似不相关的技术却是武术练习的主要内容。同时,在套路中这些步法配合着手法却又都是符合攻防逻辑的技击动作,又似乎没有脱离武术的技击本质。因此,笔者认为这种对功架工整性的要求,或是武术技击方法艺术化的一种表现,是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内向思维的影响下,在练习过程中追求获得技击能力更追求愉悦自我,陶冶情操的作用下产生的。此外,传统武术各个拳种的鲜明特点就是风格各异,刚劲勇猛的八极拳、柔和缓慢的太极拳、等等。即便是同一拳种,不同流派风格也略有差异,舒展大方的杨式太极拳、缠丝顿足的陈式太极拳。原本应是提高技击能力的训练手段,中国武术的套路演练却如同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一样具备了丰富多样的风格特点。
三、现代武术的“异化”
有学者将异化一词解释为: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建国以来,在武术管理部门的推动下,武术正式走上竞技化道路。竞技武术发展前期,由于对“唯技击论”的批判,在竞赛中摒除技击,武术套路比赛一味追求观赏性,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武术技击比赛,推出散打、推手和短兵,短兵和推手相继夭折,散打则在体育市场化过程中生存下来,从此武术形成套路和散打两条腿走路的局面。但是,由于竞技武术套路缺乏技击的价值追求,一步步走上了体操化、舞蹈化的不归路,同时,由于散打一味追求技击,忽视武术的技术基础,使得散打与自由搏击趋同,失去民族特征。有学者认为,现代武术的异化表现为:(一)武术套路异化为体操、舞蹈、戏剧的“奴婢”;(二)武术散打异化为拳击摔跤等其他搏击范式的“竞技場”;(三)竞技武术异化为金牌的“牺牲”。
四、结语
纵观武术的发展历程,我可以发现,武术作为一种技击术出现以后,就开始不断演化,但是建国以前,武术的演变尚未脱离技击本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虽然由单纯的技击术演变为修身方式,从武术的本质看,武术在这一阶段为保持本质的“艺化”;建国后,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缺失,竞技武术由一个整体分解为练和用的二元结构,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成为独立的项目,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武术的本质发生异化。从武术的本质来看,我们可以接受武术的“艺化”但绝不能接受“异化”。因此,竞技武术应尽快回归到武术的技击本质上来,探索新的竞赛模式。
参考文献:
[1] 丘丕相,蔡仲林.中国武术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25):8-14.
[3]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