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留恋处难留恋 离情别绪多苦颜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mlypm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柳永,我们很可能会想到一个风流倜傥的帅哥,会想到一个玉树临风的才子,会想到一个对酒当歌、笑傲江湖的达人,更会想到一个缠绵悱恻的多情诗人。可以这么说,最能代表柳永多情的作品应该首推《雨霖铃》。
  《雨霖铃》意境优美,感情凄切,情意绵绵。开头几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其意境大概是这样的:那嘶嘶的蝉声,那傍晚的迷雾,那寂寞的长亭古道,那刚刚停下来的凄风骤雨,一切的一切无不染上凄凉、冷落、萧条、衰飒的色调。这几句不但交代了时间、地点、气候,还营造了一种氛围,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一种低沉伤感的空气中去了,从此,全词就在这种感情基调的笼罩下进行着……接下来三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今天和柳永告别的这个人,是一位歌女,也是他的恋人,名叫楚楚。两个人如胶似漆,山盟海誓,永不分离。可是,倒霉的柳永因为触怒了皇上,不得不离开京城,离开心爱的楚楚,到异乡去。但是楚楚一再苦苦相留,迁延时日,柳永自然也是难以割舍,过了一天又一天,一直拖到今天,实在是不能再拖了。但是楚楚还是不肯放手,从早晨到中午,从中午到黄昏,终于不能不说再见了,当然柳永也是心下凄然,依依不舍,但又无可奈何,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事出有因,情非得已啊!
  这时,楚楚只好在城外的小酒店为柳永饯行:自古以来,容易醉人红袖酒,再加上,柳永心情灰暗,十分忧郁,所以,菜过五味、酒过三巡以后,正如古词人所说的,酒入愁肠,一杯化作相思泪,一杯让人心儿碎,柳永已经有些支撑不住了,是醉了吗?玉山自倒非人推……
  要说再见了,楚楚!要留恋处难留恋,别情离绪多苦颜……听,那边船家在呼唤,舟子声声,催人上道,一声紧似一声,分手在即,想到天各一方,两个人不觉泣下沾襟。正如南朝江淹在他的《别赋》里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下面,紧接着写到了分手的缠绵与悲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两个人分手时,却是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真是:一腔深情在心头,千言万语难开口,紧紧相依欲君留。你也不丢手,我也不放手,相牵相伴到江口,一切尽在不言中,唯有泪珠儿随江流啊……
  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开始,作品转入联想,进行虚写,就是想象两人分别后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两句是说,从此以后,千里万里,远去的是我的身影,留下的是你的真情。烟波浩渺,人事难料,从此分两地,相见在何日?暮云沉沉啊,让人心焦;楚国大地啊,江水浩浩;世事茫茫啊,前途渺渺……
  作品到此转入下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写着,写着,追思,追思,作者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冲开心扉,直抒胸臆,情绪一泻而下,滚滚滔滔,奔流不息。在凄清的秋季,在别离的江边,回想恋人,追忆往事,情何以堪?
  在上文的各种铺垫和酝酿下,作者终于推出了全词最有名的、也最能代表柳永婉约风格的那三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许有人不知道柳永这个名字,但却知道这三句诗。可见这几句诗该是多么深情、美丽而动人啊。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昨天喝得酩酊大醉的柳永,经过一夜的水上飘摇,现在终于醒过来了,但是,“午夜醒来愁未醒”,不但愁思未醒,反而更加浓重了,眼前看到的不是物是人非,而是物非人也非。存在的全是陌生,熟悉的全不存在。当初握着的纤纤玉手在哪里?飘飘青丝在何方?袅袅倩影何处是?款款轻步何处寻?
  现在,满眼看到的却是蓊蓊郁郁的杨柳、飒飒而过的西风、几颗星星、一弯残月。看到杨柳,自然想到留别或离别,想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到长发飘飘、眉如柳叶的恋人楚楚,也许更会让人想起白居易的那两句诗来: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引来的自然是无限的相思和深度的惆怅。
  看到“晓风残月”,自然能想到感情破残、两不团圆……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真是让人如鲠在喉,如针刺肚,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如万箭穿心,如割肠裂胆,真是如一口吞下25只老鼠——百爪挠心呀……写到这里,作品达到了高潮,感情达到了极致,作者也伤感到了极点……
  作品的结尾部分,作者的感情仍然十分忧伤,调子仍然十分低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从今往后,过上一年又一年,就是良辰美景有千般,但是赏心乐事我无缘。因为,我的心儿已经紧锁,我的情怀已经尘封。因为没有你,我再也不会感动;因为没有你,我再也不会诉说;因为没有你,我再也不会爱恋……
  作者单位:甘肃环县一中。
其他文献
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关于媒介基本知识、对媒介信息运用等综合知能,核心是主体人认知、搜集、选择和评价信息的能力。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界定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指人们面对媒体提供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
教育家夏丐尊在《文心,文章作法》说:“无论是语、是句,凡是文字。都不过是一种寄托某种意义的符号。这符号因读者的经验能力的不同而感受不同。”“因为一事一物的内容,本已无限,把无限的内容用了——文字代替作符号,已是无可奈何的办法。要想再从文字上去依样感受它的内容,不用说是至难之事。”  因为“把无限的内容用了——文字代替作符号”,又是“从文字上去依样感受它的内容”,可见,文本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与“空
一、活动背景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自主探究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而
唐宣宗李忱在《吊白居易》中写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僧惠洪在《冷端夜话》中这样评论白居易的诗歌:“老妪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则评论白诗“用语流便”。综观前人评论,白诗之所以流传胡汉,老少皆懂,根本原因在于其明白晓畅。笔者以为,《琵琶行》之所以流传千古,除了语言因素之外,其故事、情节诸方面因素也是功不可没。下面不妨就此角度对《琵琶行》作新的解读。  《
近年来,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不断刷新我们对教育,特别是对素质教育的再认识。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要求指明了方向。步入高三,学生直接面对的就是高考和应试。我们对此不必讳莫如深。教育改革触及的是考试的内容方式,调整的是应试的方式方法,研究的是如何以考试为手段,
读过《听听那冷雨》的人,一定会对文中那连绵不断的叠词留有深刻的印象。的确,在这篇美文中余光中先生有意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音节重叠的词——来勾勒雨形雨声,描绘雨情雨韵,读来琅琅上口,铿然有声,只觉雨意纷至沓来。其实这些叠词多数是大家日常习用的,但进入本文中却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还有些是作者随文独创的,又十分妥帖,无生硬感。学习时如果将它们画出来写下来,再细心品味记诵一番,对于学习者的语汇积累以及增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就如一篇好文章,起承转合,节奏和谐;导语“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语“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导语的设计只是一个美丽的花瓶,缺少了实用性;而有的课堂又徒有“凤头”没有“豹尾”,课堂结语匆匆了之,着实令人惋惜。精彩的课堂应该首尾相应,导语结语应该既各有特色又相互照应,使课堂结构严谨。   一、联引联结《兰亭集序》   联引联结,即采用对联的形式来设计导语结语。对联是民
一   《风波》是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0年9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上,是鲁迅第一篇展现农民历史命运的杰作,陈独秀说“鲁迅兄做的小说,我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①就是针对这篇小说而言。小说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背景,以质地老到的笔触描绘了这起政治丑剧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戏剧性的风波,把一起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投影到千里之外的江南水乡,牢牢把握住事件的两极——北京的张勋复辟进程和江南七斤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语文教学的“必修篇目”。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其收录于必修二第一单元,与郁达夫《故都的秋》、陆蠡《囚绿记》放在一起;苏教版将其收录于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人文专题中的“一花一世界”子专题,与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放在一起。作为写景散文的名篇,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设计才能抓住这篇文章的“神”和写景散文的文体特征呢?   一、“教学目标”的选择排列   散文写法灵活,表达方式
一、活动背景    新课程实行已经好几年了,新的理念也逐步进入师生的视野,教学气象的确可喜。但新课程的新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究竟如何整合,一直是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新的形式出现在师生面前,教师应该如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学生应该如何深入到这一活动之中呢?特别是包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各种现象与事件,语文综合性活动如何能完成好这一活动呢?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次双学科教研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