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夏丐尊在《文心,文章作法》说:“无论是语、是句,凡是文字。都不过是一种寄托某种意义的符号。这符号因读者的经验能力的不同而感受不同。”“因为一事一物的内容,本已无限,把无限的内容用了——文字代替作符号,已是无可奈何的办法。要想再从文字上去依样感受它的内容,不用说是至难之事。”
因为“把无限的内容用了——文字代替作符号”,又是“从文字上去依样感受它的内容”,可见,文本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这些存在于文本中的“未定点”,是一种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示框架,其本身具有一种“召唤结构”。当读者根据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至于文本之中,在对文本多角度、有创意的体验感悟中,将形象思维唤醒而达到多种功能的活跃水平,进而激活想象、联想、勾连,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理解、体验作品,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还可以超越作者的视线,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产生创造意义,使阅读的价值大于写作的价值。所以说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阅读,进而在阅读中创新,在创新中探究,实现“绿色的阅读”。
一、创新阅读的激发——“入情入境”
刘勰《文心雕龙》中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情”、“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曲径通幽,最后“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如阅读《我的空中楼阁》,先介绍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空中楼阁”的解说:“实者,就事铺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空中楼阁的本意就是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再让学生初读后,体会作者所写的空中楼阁是贬义还是褒义?接着让学生畅谈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学生们读完后有的说,我最想知道作者为什么将那么漂亮而有魅力的一间小屋说成是贬义的“空中楼阁”?有的说,“我最想知道作者所谓的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的含义?”这些问题已经和理解课文密切相关,进入了文章情景中了。又如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看了课题。初读后思考:①什么是套子?②谁会装在套子里?③他为什么要装在套子里?④是他自己将自己装在套子里?还是他被别人装在套子里?⑤事情的情形怎样?最后的结局如何?这样学生自然就进入了文中角色,人情入境,为创新阅读做好了铺垫,为后面的探究埋下了“火种”。
二,创新阅读的辐射——与文本对话
“品尝”课文如同“品尝”美味佳肴,美味佳肴不品不尝就失去了“美味”,课文不品尝就失去了“美意”,失去了作家的美意,失去了编者的美意,失去了语文教育的美意,失去了时代的美意。所以课文要品尝,会品尝课文的学生是真正会学语文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会学习的人。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至于文本之中,在对文本多角度、有创意的体验感悟中,将形象思维唤醒而达到多种功能的活跃水平”,如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学生认为第一节的,“祖国啊”应以沉重的语气读出,他们认为“破旧的、熏黑的、干瘪的、失修的、淤滩上的”这一系列形容词给画面涂上了暗色调,投射出作者沉重的心情。又有的问,“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是指工人,是指农民?还是指阻碍中国前进的事物呢?有的说,“改革开放了,祖国像一艘刚下海的巨轮,正要扬帆远航,那么淤滩上的驳船就是指贫困落后的祖国。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等就是指祖国的各个方面。这样,文章的朗读技巧、表达方法、故事内涵在这种生生、师生、生文、师文的对话中实现了阅读创新。从而“加深理解、体验作品,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还“超越作者的视线。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产生创造意义”。
三、创新阅读的终端——自主探究
创新阅读的终端就是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品质。探究性阅读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充分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极大地满足和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阅读的魅力在于阅读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启发性和思考性。如阅读《药》时,有学生就回顾初中阅读的《藤野先生》一文,其中有中国人看杀中国入的场面;又联系《药》中夏瑜被杀的场面,说道,为什么鲁迅总是喜欢写这种看杀人的场面呢?因为他要揭示当时中国国民劣根性中的“看客心理”。
再如阅读《沁园春·雪》,学生们欣赏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景后,开始不理解“怅寥廓”,有的说是失意,有的说是感慨。有的联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说是想到中国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有的说。一看到大自然的景象。就马上想到中国革命领导权的问题,那不是思想不正常吗?第二次课,学生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后讲出了好多观点:有的说《沁园春·雪》是1946年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期间,首次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的。当时就像放了一颗原子弹,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极大恐慌。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令国民党的文人墨客作词应对,企图把毛主席这首词压下去。然而尽管这些人搜索枯肠。写出来的诗词都黯然失色。蒋介石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名篇杰作绝不是在优越的书斋里憋出来的,是产生在艰难困苦的逆境里。真正的不朽之作,是逆境挤压下的一种感情和思想火花的进发。而且挤压越大。其感情和思想火花的进发也就越发激烈,悲壮和感人。
有的讲,长征中,毛主席指挥红军四渡赤水,直下金沙江,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战腊子口天险,神话般地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毛主席不仅要领导全国人民打败了日本法西斯,而且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第一次伟大飞跃。这些奠定了毛主席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豪情。
有的总结出:“毛主席作为一位伟大诗人,非常清楚逆境和诗歌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楚“愤怒出诗人”的道理。但毛主席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这就使他的诗词比起其他人的作品,多了更宏阔的层面,更崇高的境界。更磅礴的气势。更远大的目光,更浪漫的情怀。更深刻的内涵。
有的说,在文学界有一个比较共同的看法:越是处于困难境地,毛主席的诗词写得越多。写得越加豪迈,高昂,形象,生动。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和长征三个时期。是中国革命斗争极为艰苦的时期,敌人天上飞机轰炸,地上疯狂进攻,而且红军吃穿供给都非常困难。但就是在这危险恶劣的环境下,毛主席在率领红军行军作战的同时,蕴藏在他胸中的诗情也像火山一样喷发着。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章。这些诗词,充满着不屈不挠、把一切艰难险阻踩在脚下的大无畏英雄气慨,以及乐观向上,不达胜利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可见,这样的阅读探究以学生主体性为前提,自主合作为依托,进发思维的火花为亮点,产生对旧的扬弃、新的构建为终极。
总之,“绿色阅读”要求把以往的“随意被动”、违背阅读规律的阅读教学盲点,变成“自觉主动”、符合阅读科学原理的阅读教学亮点。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绿色”。让阅读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作者通联:湖北武汉六中]
因为“把无限的内容用了——文字代替作符号”,又是“从文字上去依样感受它的内容”,可见,文本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这些存在于文本中的“未定点”,是一种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示框架,其本身具有一种“召唤结构”。当读者根据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至于文本之中,在对文本多角度、有创意的体验感悟中,将形象思维唤醒而达到多种功能的活跃水平,进而激活想象、联想、勾连,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理解、体验作品,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还可以超越作者的视线,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产生创造意义,使阅读的价值大于写作的价值。所以说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阅读,进而在阅读中创新,在创新中探究,实现“绿色的阅读”。
一、创新阅读的激发——“入情入境”
刘勰《文心雕龙》中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情”、“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曲径通幽,最后“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如阅读《我的空中楼阁》,先介绍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空中楼阁”的解说:“实者,就事铺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空中楼阁的本意就是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再让学生初读后,体会作者所写的空中楼阁是贬义还是褒义?接着让学生畅谈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学生们读完后有的说,我最想知道作者为什么将那么漂亮而有魅力的一间小屋说成是贬义的“空中楼阁”?有的说,“我最想知道作者所谓的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的含义?”这些问题已经和理解课文密切相关,进入了文章情景中了。又如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看了课题。初读后思考:①什么是套子?②谁会装在套子里?③他为什么要装在套子里?④是他自己将自己装在套子里?还是他被别人装在套子里?⑤事情的情形怎样?最后的结局如何?这样学生自然就进入了文中角色,人情入境,为创新阅读做好了铺垫,为后面的探究埋下了“火种”。
二,创新阅读的辐射——与文本对话
“品尝”课文如同“品尝”美味佳肴,美味佳肴不品不尝就失去了“美味”,课文不品尝就失去了“美意”,失去了作家的美意,失去了编者的美意,失去了语文教育的美意,失去了时代的美意。所以课文要品尝,会品尝课文的学生是真正会学语文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会学习的人。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至于文本之中,在对文本多角度、有创意的体验感悟中,将形象思维唤醒而达到多种功能的活跃水平”,如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学生认为第一节的,“祖国啊”应以沉重的语气读出,他们认为“破旧的、熏黑的、干瘪的、失修的、淤滩上的”这一系列形容词给画面涂上了暗色调,投射出作者沉重的心情。又有的问,“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是指工人,是指农民?还是指阻碍中国前进的事物呢?有的说,“改革开放了,祖国像一艘刚下海的巨轮,正要扬帆远航,那么淤滩上的驳船就是指贫困落后的祖国。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等就是指祖国的各个方面。这样,文章的朗读技巧、表达方法、故事内涵在这种生生、师生、生文、师文的对话中实现了阅读创新。从而“加深理解、体验作品,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还“超越作者的视线。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产生创造意义”。
三、创新阅读的终端——自主探究
创新阅读的终端就是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品质。探究性阅读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充分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极大地满足和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阅读的魅力在于阅读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启发性和思考性。如阅读《药》时,有学生就回顾初中阅读的《藤野先生》一文,其中有中国人看杀中国入的场面;又联系《药》中夏瑜被杀的场面,说道,为什么鲁迅总是喜欢写这种看杀人的场面呢?因为他要揭示当时中国国民劣根性中的“看客心理”。
再如阅读《沁园春·雪》,学生们欣赏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景后,开始不理解“怅寥廓”,有的说是失意,有的说是感慨。有的联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说是想到中国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有的说。一看到大自然的景象。就马上想到中国革命领导权的问题,那不是思想不正常吗?第二次课,学生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后讲出了好多观点:有的说《沁园春·雪》是1946年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期间,首次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的。当时就像放了一颗原子弹,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极大恐慌。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令国民党的文人墨客作词应对,企图把毛主席这首词压下去。然而尽管这些人搜索枯肠。写出来的诗词都黯然失色。蒋介石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名篇杰作绝不是在优越的书斋里憋出来的,是产生在艰难困苦的逆境里。真正的不朽之作,是逆境挤压下的一种感情和思想火花的进发。而且挤压越大。其感情和思想火花的进发也就越发激烈,悲壮和感人。
有的讲,长征中,毛主席指挥红军四渡赤水,直下金沙江,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战腊子口天险,神话般地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毛主席不仅要领导全国人民打败了日本法西斯,而且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第一次伟大飞跃。这些奠定了毛主席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豪情。
有的总结出:“毛主席作为一位伟大诗人,非常清楚逆境和诗歌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楚“愤怒出诗人”的道理。但毛主席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这就使他的诗词比起其他人的作品,多了更宏阔的层面,更崇高的境界。更磅礴的气势。更远大的目光,更浪漫的情怀。更深刻的内涵。
有的说,在文学界有一个比较共同的看法:越是处于困难境地,毛主席的诗词写得越多。写得越加豪迈,高昂,形象,生动。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和长征三个时期。是中国革命斗争极为艰苦的时期,敌人天上飞机轰炸,地上疯狂进攻,而且红军吃穿供给都非常困难。但就是在这危险恶劣的环境下,毛主席在率领红军行军作战的同时,蕴藏在他胸中的诗情也像火山一样喷发着。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章。这些诗词,充满着不屈不挠、把一切艰难险阻踩在脚下的大无畏英雄气慨,以及乐观向上,不达胜利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可见,这样的阅读探究以学生主体性为前提,自主合作为依托,进发思维的火花为亮点,产生对旧的扬弃、新的构建为终极。
总之,“绿色阅读”要求把以往的“随意被动”、违背阅读规律的阅读教学盲点,变成“自觉主动”、符合阅读科学原理的阅读教学亮点。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绿色”。让阅读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作者通联:湖北武汉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