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监的无影手
我所在的部门主要为客户提供线上的公关服务,具体来讲就是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客户端的品牌和产品推广,当然也会策划举办很多的线下活动,工作内容涉及面很广,也相当丰富有趣。我被分配到KOL team中,所谓KOL就是Key Opinion Leader,意见领袖的意思,这份工作的属性类似于媒体关系,我们要做的是协调好与各界名人明星的关系,邀请合适的人作为意见领袖,通过参与线上线下的活动帮助客户进行品牌宣传。
L公司服务的客户不乏一些全球知名的大品牌,对于公关和宣传的效率和质量的要求自然十分严苛。我开始学习用全英文发送各种工作邮件,早上端着咖啡去会议室和甲方公司或第三方进行电话会议,也试着和名人明星的经纪人接触,提升自己的谈话技巧,促成合作,有时候还需要和同事一起外出会见客户或各种经纪人、艺人,盯活动现场。
制作各种PPT也是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组里前辈们的神奇技能,我起初感到十分惊奇。一份PPT,他们只需略扫一眼,就能准确说出哪两个文本框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哪些色块和客户公司商标的标准色不一样;还有他们无论是版式还是内容都滴水不漏的工作邮件。记得某个加班的晚上,我曾在总监的亲自指导下赶制一份很紧急的PPT,虽然分配到我手里的工作量只有简单的几页,但是PPT的英文书写措辞、排版设计和配色还是让我苦恼了好一阵。冥思苦想做出一版拿给总监,听他提出意见指出错误再拿回去修改,就这样反反复复多次,夜色渐渐浓重,而我的心情也变得焦躁。每当把新版PPT拿给总监看的时候,我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生怕又出现什么不该出现的错误。已经忘了修改到第几次,在我即将崩溃的时候,总监看了看墙上的时钟,然后左手在键盘上敲了几个快捷键,右手的鼠标快速点击几下,等我反应过来发现原来自己那份总觉得不到位的PPT已经换了配色、排版,连英文书写中的错误也被细心改正,变得十分美观明了,而这一切不过发生在三五分钟之内。“今天太晚了,我帮你改好,你先回家吧。”总监淡淡地说了一句,然后继续自己手里的工作。
走出办公楼,我还在晕乎乎地回忆总监刚刚的那几下动作,怀疑自己是不是见到了传说中的“无影手”。直到进入地铁站才反应过来,总监是有意锻炼我,才把我留到这么晚,不禁又暗暗升起要更加努力的念头。
被迫接“大招”
和公司另几个实习生交流后我才发现,原来大家半斤八两,除了最平常的工作,还有边请教法务边写合同的,被迫摸索着自己编程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为合作名人画肖像画的,冬天穿着背心短裤人字拖出外景当模特的……千奇百怪、无奇不有,日常的工作有多“鸡飞狗跳”也就可见一斑了。
而我的实习也不平静,才上班的第一周就被它放了“大招”。因为KOL team的工作性质,我几乎接触了所有客户的工作,进入公司的时候刚好赶上一个大型的campaign(线上广告活动)启动策划,于是莫名其妙被拉去填广告文案写作的空缺。周六去公司加班,被告知要體现的几点产品特性后,同事给了我一张巨大的表格,根据时间段和宣传重点,要我在此基础上尽量写出有趣又吸引人的内容。我看着巨大的表格上几十条需要编写的文案,险些白眼一翻不省人事。
于是我在大好的周末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开始抓耳挠腮:文字搞笑不难,体现产品特性也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将两者融合起来,还要在规定的字数内把意思表达清楚。当晚回到宿舍我继续挑灯奋战,先绞尽脑汁想出一些有趣的想法,再根据产品的特性考虑这些创意的可用性,最后编写成一段段的文字。
融合创意与必须体现的产品特性没有太多方法,我只能一遍遍地修改、精简文字,试着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同一个语义。就这样我熬了一整个通宵,最后细细地检查了一遍,才将邮件发送了出去。周一早上,在与客户第一次对接的电话会议上,同事将折磨了我一整个周末的大表格打印出来交给我,上面五颜六色,密密麻麻印满了我写的文案。我拿着那张巨大的表格走进会议室,心突然飞了起来:到最后能真正用到的文案还剩几条似乎不重要了,我想我热爱这份奇葩工作。
X姐的眼泪
工作总是如此来势汹汹,同事们也总能屡出奇招、化险为夷。每当同学好奇地问我实习单位如何,我就不禁神秘一笑,故弄玄虚地说:“真是群魔乱舞啊!”
这句话倒也没有夸张,公关行业高强度的工作、灵活的工作方式和各种难搞的客户,确实培养出了一批个性独特的“奇葩”员工。从每个人花里胡哨风格不一的办公区装饰就可见一斑。圣诞节当天还曾有隔壁部门的同事叫了外卖,一群身材火辣的帅哥美女,在寒冷的冬天穿着清凉、戴着圣诞帽,穿越整个工作区送来披萨,然后大家一起放下手头的工作开Party。也曾见过在电话会议的时候,我行我素的创意总监酷酷地对客户甩下一句“你先别插嘴,听我讲完”,然后继续阐述自己的想法,看得我们一行平常对客户大气都不敢出的人目瞪口呆。
然而,当最初的新奇与激动渐渐消退,随着对工作本身的了解与熟练,越来越多的任务开始落到了我的肩上,而这份工作才开始慢慢向我展示出职场生活的全貌。
某晚7点,整组的人还没有一人离开。我们团队的头儿是比我大5岁的X姐。X姐是个聪明又坚韧的人。她一直在和某个艺人的经纪人通话,商谈最近一个合作,为我们的一个重要客户进行产品宣传。X姐坐在最角落她的办公桌前,打了好久的电话,然后突然撂下听筒放声大哭起来。大家似乎都吓得一怔,整个办公室瞬间出奇地安静,平常有些毒舌的总监都着急地走过来开始慢声细语地安慰X姐。接着,大家又各自埋头工作,到近9点才下班。走出办公楼,我长出了一口气,感觉过去的一周格外漫长。
X姐的眼泪对于初入职场的我冲击很大。那天晚上下班的时候她已经完全不见了几个小时前颓靡的样子,那种自信伶俐的神情又回到了她的脸上。她说,在我们公司里压力太大,有人在办公室里哭是很正常的,只要发泄出来就好了。她还说,再喜欢的工作干久了,也会厌倦、疲惫,最终变成一种单纯的谋生手段。
X姐的前半句话说得很对,后来陆续又有一两位压力太大的同事在办公室里忍不住哭出来过,我才明白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一种默契,同事们也总是在事后轻松地打趣,好像刚才那几声抽泣、那一瞬短暂的安静是人们的幻觉一样。而关于她的后半句话,我总是从心底怀疑着、小小地反抗着。对于X姐的想法我并非不能理解,最初新鲜有趣的工作内容经过了一个月连轴转似的忙碌,对我的吸引力也已经大不如前,何况像她这样在这个行业里奋斗了几年的人呢?
然而我仍旧愿意去相信对某个职业、某个领域绝对热爱的诚挚之心是存在的。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与灰心之后,我们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真心愿意为之投注一生的事业。太多的书里描写过各个行业的精英们:用创意改变世界的乔布斯、用服装表达女权的香奈儿,他们愿意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衣带渐宽,我相信这其中必然都怀着一颗最纯粹的热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