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内合同研究组织(CRO)行业龙头,泰格医药近年的收入与净利润增长较快,2015年年收入9.57 亿元,同比增长53.23%;净利润1.56 亿元,同比增长27.49%。但是2016年却迎来冰点。根据泰格医药2016年报,虽然公司全年营收11.75亿元,同比增长22.73%,但是净利润却有较大的下滑,为1.41亿元,同比下降10%。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临床数据自查核查影响,其临床试验技术服务的项目受到影响,营业成本也出现上升。二是早前收购的韩国DreamCIS仍处于以价换量的阶段,净利润处于亏损状态,拖累了公司的业绩。
华安证券分析认为,临床自查核查的负面效应正逐步消除,而药审改革带来的临床批件放量和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实施将直接增加BE项目订单。同时泰格也在积极参与新药研发创新业务模式,推行战略合作,并利用参设的并购基金寻找优秀并购标的。内生、外延以及政策多因素叠加将会驱动泰格业绩恢复高速增长。
政策红利大于挑战
目前国内主要CRO 企业包括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博济医药、中美冠科等。相较于其他国内CRO 企业,泰格医药自成立以来一直拥有较强的临床研究业务能力。
作为国内最大的临床CRO 公司,这两年负面影响最大的无疑是2015年底由CFDA发起的临床数据自查核查工作。
泰格年报数字显示,2016年泰格临床业务进展速度放缓、项目工作量增加、成本增加、使得公司临床试验技术服务类毛利率下降8.03%。实际上,2016年起,泰格已经增加了该类业务报价,但因临床试验合同服务执行时间较长(一般为3年),以往已签署合同项目仍然影响了执行期当年的毛利率水平。
好在,泰格医药的数据分析、SMO、中心实验室等非监管类业务不受政策影响,2016年其临床研究相关咨询服务实现营业收入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98%,为业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眼下的政策导向来看,泰格的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国内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将会使得临床批件放量。公开数据显示,泰格医药在国内1.1创新药外包市场份额超过40%,相较于外资品牌主打的药品进口注册市场,国内竞争优势明显。与此同时,国内创新藥企业发展迅速,不仅恒瑞等老牌企业的研发能力正在不断提高,也涌现出诸如贝达、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一批创新药企业,预计随着创新药企业的药物研发推进,CRO 企业未来有着充裕的潜在研发订单。
另一方面,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实施也将直接利好CRO行业,未来临床试验业务尤其是BE试验放量可期。受益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泰格也在积极拓展临床实验基地合作医院。旗下子公司方达医药主要业务为CMC、生物分析、I期临床试验等。2016年,方达医药完成本年度业绩承诺的100.10%,随着BE业务的政策红利,该业务或将成为公司2017年业绩增长的新亮点。
疯狂并购
近年来,泰格医药积极推进外延并购步伐,加速产业链整合。2013 年9 月收购BDM,加强北美数据管理、生物统计等业务;2014 年7 月收购方达医药,增强其临床前业务及拓展美国市场。同时借助美国方达的临床前业务经验,先后成立了上海方达、苏州方达等子公司。其中上海方达具备国内领先的生物样本分析能力,苏州方达则具备较强的一致性评价一站式服务能力。
2015年9月,泰格医药宣布收购韩国DreamCIS,进军韩国CRO市场。虽然该子公司2016年业绩不理想,毛利率下降7.54%。但当下公司管理层已经采取提高合同报价、降低人力成本、境内外人力资源整合等多项措施,期待该子公司的毛利率逐步回升。2016年2月,泰格又完成对北医仁智的收购,介入心血管ARO领域。此外,还包括提供临床试验中心管理服务的中心管理组织(SMO)的杭州思默,随着客户对CRC服务接受度的提高,2016年度杭州思默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年度执行项目超过300个,员工人数超过620人。
如今,其并购的脚步已经进入更广阔的领域。近两年,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医疗器械CRO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基于此机遇,泰格医药于2017年初拟使用募投资金6亿元购买医疗器械CRO公司捷通泰瑞100%股权,正式进军医疗器械CRO行业。捷通泰瑞的服务主要包括注册申报服务、临床试验技术服务和专业人才猎聘服务。从药品CRO向医疗器械CRO延伸,泰格的动作被认为在抵抗政策风险、完善产业链方面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列整合,泰格目前的业务已涵盖临床前、临床、临床数据与服务支持、器械CRO 等各个领域,形成以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数据管理与统计业务、生物分析与CMC业务、投资业务、SMO业务等模块,以及海内外齐头并进的健康产业环,且覆盖国内与海外。
此外,近年来泰格医药还通过战略合作、合资设立子公司、参与产业基金等形式,积极参与国内创新药的研发,并为未来创新药临床研发提供保障。泰格的投资也被寄予厚望。数据显示,2016年泰格投资收益约占公司净利润20%,对稳定业绩具有重要作用。早前泰格布局的并购基金总投入超4亿元,预计未来退出也将为其带来回报。
疯狂并购往往伴随潜在风险。在泰格医药2016年报中,风险提示有八项,分别是质量控制风险、CFDA自查核查带来的项目进度缓慢风险、商誉减值的风险、对大客户的依赖风险、政策不确定性风险、募投项目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以及业务整合、规模扩大带来的集团化管理风险。
除了政策方面的风险,其他均与泰格医药的外延并购扩张有关。这几年泰格医药大规模并购业务的实施,已拥有数十家境内外子公司,呈现出鲜明的集团化特征。而集团化对企业整体运营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协调统一、加强管控,实现多元化后的协同效应,提高整体运营和管理效能是今后公司发展面临的风险因素之一。
如泰格早前收购的子公司康利华、上海晟通、DreamCIS未完成预期效益;受临床试验自查核查影响,北医仁智毛利率下降,仅实现了承诺业绩的54.24%;2017年,泰格又拟使用募投资金6亿元购买捷通泰瑞100%股权,捷通泰睿能否完成2017年的业绩承诺还未知。
此外,2016年年度泰格前五大客户的营业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21.31%,特别是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达到8.34%。如果这些大客户不能持续提供更多的外包服务,对泰格的经营目标将造成不利影响。当下,泰格一方面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来提高客户黏度,争取更多新客户;另一方面也在建立全产业服务链,把业务转向重点发展审批环节较少的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和统计、SMO服务等业务,同时拓展国内市场,争取更多的国内创新药研发的订单。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临床数据自查核查影响,其临床试验技术服务的项目受到影响,营业成本也出现上升。二是早前收购的韩国DreamCIS仍处于以价换量的阶段,净利润处于亏损状态,拖累了公司的业绩。
华安证券分析认为,临床自查核查的负面效应正逐步消除,而药审改革带来的临床批件放量和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实施将直接增加BE项目订单。同时泰格也在积极参与新药研发创新业务模式,推行战略合作,并利用参设的并购基金寻找优秀并购标的。内生、外延以及政策多因素叠加将会驱动泰格业绩恢复高速增长。
政策红利大于挑战
目前国内主要CRO 企业包括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博济医药、中美冠科等。相较于其他国内CRO 企业,泰格医药自成立以来一直拥有较强的临床研究业务能力。
作为国内最大的临床CRO 公司,这两年负面影响最大的无疑是2015年底由CFDA发起的临床数据自查核查工作。
泰格年报数字显示,2016年泰格临床业务进展速度放缓、项目工作量增加、成本增加、使得公司临床试验技术服务类毛利率下降8.03%。实际上,2016年起,泰格已经增加了该类业务报价,但因临床试验合同服务执行时间较长(一般为3年),以往已签署合同项目仍然影响了执行期当年的毛利率水平。
好在,泰格医药的数据分析、SMO、中心实验室等非监管类业务不受政策影响,2016年其临床研究相关咨询服务实现营业收入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98%,为业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眼下的政策导向来看,泰格的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国内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将会使得临床批件放量。公开数据显示,泰格医药在国内1.1创新药外包市场份额超过40%,相较于外资品牌主打的药品进口注册市场,国内竞争优势明显。与此同时,国内创新藥企业发展迅速,不仅恒瑞等老牌企业的研发能力正在不断提高,也涌现出诸如贝达、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一批创新药企业,预计随着创新药企业的药物研发推进,CRO 企业未来有着充裕的潜在研发订单。
另一方面,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实施也将直接利好CRO行业,未来临床试验业务尤其是BE试验放量可期。受益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泰格也在积极拓展临床实验基地合作医院。旗下子公司方达医药主要业务为CMC、生物分析、I期临床试验等。2016年,方达医药完成本年度业绩承诺的100.10%,随着BE业务的政策红利,该业务或将成为公司2017年业绩增长的新亮点。
疯狂并购
近年来,泰格医药积极推进外延并购步伐,加速产业链整合。2013 年9 月收购BDM,加强北美数据管理、生物统计等业务;2014 年7 月收购方达医药,增强其临床前业务及拓展美国市场。同时借助美国方达的临床前业务经验,先后成立了上海方达、苏州方达等子公司。其中上海方达具备国内领先的生物样本分析能力,苏州方达则具备较强的一致性评价一站式服务能力。
2015年9月,泰格医药宣布收购韩国DreamCIS,进军韩国CRO市场。虽然该子公司2016年业绩不理想,毛利率下降7.54%。但当下公司管理层已经采取提高合同报价、降低人力成本、境内外人力资源整合等多项措施,期待该子公司的毛利率逐步回升。2016年2月,泰格又完成对北医仁智的收购,介入心血管ARO领域。此外,还包括提供临床试验中心管理服务的中心管理组织(SMO)的杭州思默,随着客户对CRC服务接受度的提高,2016年度杭州思默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年度执行项目超过300个,员工人数超过620人。
如今,其并购的脚步已经进入更广阔的领域。近两年,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医疗器械CRO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基于此机遇,泰格医药于2017年初拟使用募投资金6亿元购买医疗器械CRO公司捷通泰瑞100%股权,正式进军医疗器械CRO行业。捷通泰瑞的服务主要包括注册申报服务、临床试验技术服务和专业人才猎聘服务。从药品CRO向医疗器械CRO延伸,泰格的动作被认为在抵抗政策风险、完善产业链方面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列整合,泰格目前的业务已涵盖临床前、临床、临床数据与服务支持、器械CRO 等各个领域,形成以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数据管理与统计业务、生物分析与CMC业务、投资业务、SMO业务等模块,以及海内外齐头并进的健康产业环,且覆盖国内与海外。
此外,近年来泰格医药还通过战略合作、合资设立子公司、参与产业基金等形式,积极参与国内创新药的研发,并为未来创新药临床研发提供保障。泰格的投资也被寄予厚望。数据显示,2016年泰格投资收益约占公司净利润20%,对稳定业绩具有重要作用。早前泰格布局的并购基金总投入超4亿元,预计未来退出也将为其带来回报。
疯狂并购往往伴随潜在风险。在泰格医药2016年报中,风险提示有八项,分别是质量控制风险、CFDA自查核查带来的项目进度缓慢风险、商誉减值的风险、对大客户的依赖风险、政策不确定性风险、募投项目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以及业务整合、规模扩大带来的集团化管理风险。
除了政策方面的风险,其他均与泰格医药的外延并购扩张有关。这几年泰格医药大规模并购业务的实施,已拥有数十家境内外子公司,呈现出鲜明的集团化特征。而集团化对企业整体运营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协调统一、加强管控,实现多元化后的协同效应,提高整体运营和管理效能是今后公司发展面临的风险因素之一。
如泰格早前收购的子公司康利华、上海晟通、DreamCIS未完成预期效益;受临床试验自查核查影响,北医仁智毛利率下降,仅实现了承诺业绩的54.24%;2017年,泰格又拟使用募投资金6亿元购买捷通泰瑞100%股权,捷通泰睿能否完成2017年的业绩承诺还未知。
此外,2016年年度泰格前五大客户的营业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21.31%,特别是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达到8.34%。如果这些大客户不能持续提供更多的外包服务,对泰格的经营目标将造成不利影响。当下,泰格一方面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来提高客户黏度,争取更多新客户;另一方面也在建立全产业服务链,把业务转向重点发展审批环节较少的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和统计、SMO服务等业务,同时拓展国内市场,争取更多的国内创新药研发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