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联合培养越来越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流模式。联合培养作为新生事物,具体的培养机制、操作形式尚在探索中。本文分析联合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联合培养应从提高认识,加强平台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多渠道经费保障,完善机制,强化成果转化等方向探索。
关键词: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实践探索
一、联合培养艺术类研究生的重要意义
艺术实践与艺术体验是艺术类研究生重要且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帮助艺类研究生在动手设计和创作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感知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使艺术类研究生在感性认识和体验之中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校企联合培养是学校与企业、行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建立的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企业是研究生进行艺术实践与体验的主要场所,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广泛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是加强艺术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双赢”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高校的重视和推广。
二、联合培养艺术类研究生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国内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有:(1)没有形成联合培养氛围。认识层面,参与联合培养的部分高校及企业领导重视不够,使得具体执行部门,难以把握尺度,在人财物资源配置方面不到位。(2)机制不完善。当前大多数联合培养平台的合作机制不健全,有的靠前期科研合作基础、有的靠校企领导的情面、有的靠单方面的要求而形成的联合培养关系,管理及指导热情难以持续。在经费投入方面,缺乏保障长效运行的投入机制;在成果分配方面,没有形成人才、科研、专利、论文等成果的合理分享机制;在资源及信息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在管理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估淘汰机制。(3)管理制度缺失。联合培养的有效性需要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但目前制度保障缺失比较严重。(4)操作层面联合性不高。校企制度对接不够,导致校企管理有两套制度。
三、对策建议
(1)面向艺术类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稳步推进校企联合研究平台建设,不断优化产学研合作环境;发展集群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努力成为艺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创新源”和“孵化器”;坚持校企联合培养创新人才,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完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建议地方政府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专项经费,对通过省市认定的工作站或优秀项目给予经费支持,进一步降低企业技术投入的风险,提高企业、学校对这一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建议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时优先照顾研究生工作站申报的项目。
(3)加强企业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学校导师、企业导师是校企联合培养的具体执行者,是相关机制和制度的最终落实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必须有坚强的执行者才能体现其优越性,其中导师是成效优劣的关键。“双导师制”是指由两方的导师培养,一起指导研究生。高校的导师负责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研究能力,为其论文创作、学术研究提供指导;企业导师则负责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对其工作提供指导。企校双方的导师分别负责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共同为培育出优秀研究生而努力。学校每年可在相关企业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中遴选、选聘为企业研究生导师。同时要加强企业导师的培训,校企联合培养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导师应把指导研究生作为本职工作之一,另外学校也应落实企业导师的待遇。
(4)加强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制度保障。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应在实践中重视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并抓好制度的落实。建立项目化管理的流程、合约管理的考核机制、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技术保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机制。
(4)加强高校成果转化服务能力。联合培养的成果的转化需要高校和企业技术人员有效地合作,快速、高效地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四、结语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加强了实践性环节和创新性互动环节,活跃教学学习氛围。在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礎下,培养出的艺术类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提升。充分利用校企联合方式,解决艺术类研究生在教学培养中存在的实践性、创新性等方面的不足。对于提高艺术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各大高校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价值参考,辐射各大高校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并能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就业的机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对于企业而言,它有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引进。因此不仅可以满足高校与企业的需求,还能保证学生的利益,最终实现“三赢”。
项目:沈阳建筑大学2016年研究生教改项目《协同创新与联合培养在艺术类研究生教育创新中的研究》
作者简介
周越,1969.6,女,籍贯辽宁沈阳,博士研究生学历,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动画及数字媒体。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关键词: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实践探索
一、联合培养艺术类研究生的重要意义
艺术实践与艺术体验是艺术类研究生重要且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帮助艺类研究生在动手设计和创作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感知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使艺术类研究生在感性认识和体验之中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校企联合培养是学校与企业、行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建立的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企业是研究生进行艺术实践与体验的主要场所,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广泛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是加强艺术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双赢”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高校的重视和推广。
二、联合培养艺术类研究生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国内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有:(1)没有形成联合培养氛围。认识层面,参与联合培养的部分高校及企业领导重视不够,使得具体执行部门,难以把握尺度,在人财物资源配置方面不到位。(2)机制不完善。当前大多数联合培养平台的合作机制不健全,有的靠前期科研合作基础、有的靠校企领导的情面、有的靠单方面的要求而形成的联合培养关系,管理及指导热情难以持续。在经费投入方面,缺乏保障长效运行的投入机制;在成果分配方面,没有形成人才、科研、专利、论文等成果的合理分享机制;在资源及信息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在管理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估淘汰机制。(3)管理制度缺失。联合培养的有效性需要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但目前制度保障缺失比较严重。(4)操作层面联合性不高。校企制度对接不够,导致校企管理有两套制度。
三、对策建议
(1)面向艺术类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稳步推进校企联合研究平台建设,不断优化产学研合作环境;发展集群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努力成为艺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创新源”和“孵化器”;坚持校企联合培养创新人才,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完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建议地方政府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专项经费,对通过省市认定的工作站或优秀项目给予经费支持,进一步降低企业技术投入的风险,提高企业、学校对这一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建议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时优先照顾研究生工作站申报的项目。
(3)加强企业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学校导师、企业导师是校企联合培养的具体执行者,是相关机制和制度的最终落实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必须有坚强的执行者才能体现其优越性,其中导师是成效优劣的关键。“双导师制”是指由两方的导师培养,一起指导研究生。高校的导师负责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研究能力,为其论文创作、学术研究提供指导;企业导师则负责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对其工作提供指导。企校双方的导师分别负责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共同为培育出优秀研究生而努力。学校每年可在相关企业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中遴选、选聘为企业研究生导师。同时要加强企业导师的培训,校企联合培养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导师应把指导研究生作为本职工作之一,另外学校也应落实企业导师的待遇。
(4)加强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制度保障。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应在实践中重视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并抓好制度的落实。建立项目化管理的流程、合约管理的考核机制、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技术保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机制。
(4)加强高校成果转化服务能力。联合培养的成果的转化需要高校和企业技术人员有效地合作,快速、高效地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四、结语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加强了实践性环节和创新性互动环节,活跃教学学习氛围。在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礎下,培养出的艺术类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提升。充分利用校企联合方式,解决艺术类研究生在教学培养中存在的实践性、创新性等方面的不足。对于提高艺术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各大高校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价值参考,辐射各大高校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并能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就业的机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对于企业而言,它有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引进。因此不仅可以满足高校与企业的需求,还能保证学生的利益,最终实现“三赢”。
项目:沈阳建筑大学2016年研究生教改项目《协同创新与联合培养在艺术类研究生教育创新中的研究》
作者简介
周越,1969.6,女,籍贯辽宁沈阳,博士研究生学历,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动画及数字媒体。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