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研有助于民办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本文从科研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对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进行论述,提出加强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建议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四大任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中的科学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科研已成为高校的基本特征。科研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而科研水平的高低又和科学的管理密不可分,因此科研工作变得日益重要。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与公办高校一样,也必须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职能。其中,科研是基本职能,没有科研,本身意味着民办高校办学职能的不完善。科研对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提高民办高校科研水平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 我国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
1. 科研工作普遍起步晚,发展历时不长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民办教育历史较短,加上缺乏整体的办学经验,初期民办高校急于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学生就业率,对科研工作并不重视,也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这导致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发展慢,科研工作滞后,进一步拉大跟公办院校科研工作的差距。
2. 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等校外课题少,获得的科研经费少。
就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而言,民办高校申报成功的少之又少,国家级项目很难落到民办高校的头上,这使民办高校所获得的科研课题跟公办高校所获得的课题形成强烈的发差。近几年来,除极个别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开展地比较好,如北京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大学、黄河科技大学等等能获得零星的国家级课题外,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没有国家级课题,一般只能申请到省、市社科规划办共建课题,省教育厅课题等等,并且大多数是自筹经费的,由课题负责人或学校资助完成。民办高校很少拿到有经费资助的市厅级以上的科研项目,这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政策上的原因。
3. 教职工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氛围不浓
科研意识指的是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察觉和主动性。教师是科研的主体和实行者,因此教师的科研意识尤为重要。
对民办高校教师来说,民办高校是教学型应用型的大学,不同于学术研究型的公办高校。在民办高校只要课上了,教学任务完成了,搞不搞科研不重要,教学才是第一位;加上现在发表文章需要昂贵的版面费用,发表文章越多花费的钱就越多。另外,大多数教师搞科研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并不是从自身的需求和兴趣出发的,写的论文都是东拼西凑的,没有什么学术水平,科学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同时,民办高校大多数教师教学任务重,能提供科研的时间有限,对他们来说,课能上好就很不容易,根本没有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
4. 师资结构不合理
民办高校教师的年龄和职称结构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状况即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多,中年教师比重小。而大多数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科研能力比较弱,不能很好地进行科研工作;老年教师一般是从公立高校退休返聘过来的,年龄较大,精力有限,没有评职称的需要,搞科研的积极性不强;中年教师是学校科研的主要力量,但是人数较少且不稳定,留不住这部分中年教师。
5. 科研成果档次低,有影响力的就更少
民办高校的科研成果普遍档次低,高层次的就更少。在全国民办高校范围内,除了北京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等等少数几所高校建立较早,拥有自己的科研机构、自己学报的院校等发表的科研成果较多,且部分成果有影响外,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科研成果较少,学术著作和应用型本科教材严重缺乏。科研课题成果获得厅级以上政府奖少之又少。
造成民办高校科研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国家层面上看,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在2003年9月1日实施到现在有十年多了,但其明确规定的“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多数政府管理部门没有认识到民办院校的特殊性,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采用同样的标准,同等对待,而民办高校的科研力量和公办高校的科研力量根本不能相比。如果采取同等的评审标准和条件,民办高校的科研能力竞争不过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是很难发展的。这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在厅级以上课题立项、经费资助、成果评奖等等受到不平等对待,差距大。同时,也致使民办高校教师师资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严重挫伤民办高校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
从学校层面看,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教职工的科研意识薄弱,对《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中有关教师科研工作要求了解甚少,视科研工作为额外任务;对于民办高校领导层面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招生和教学,因为生源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教学是维持学校政策运转的关键,科研被摆在可有可无的地位,不被重视。科研成果档次较低,省部级项目较少,科研整体水平不高;部分民办高校也建立研究所,但没有专职工作的人员及场所,基本上属于虚名;学术活动少、科研氛围不浓厚等等。科研仅仅靠论文奖励来调动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导致民办高校科研工作难于开展。
二、 改善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对策
1. 明确科研定位
民办高校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决定了其科研方向和科研特色,不能跟公办高校一样单方面追求学术方面的突破,而一般是以应用型科研为科研方向,在关注理论性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应用型研究,以满足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研工作的好坏应以是否促进了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来衡量,培养各种各样的应用型科研人才。
2.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创建一支高水平、有代表性的科研队伍 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竞争。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师资结构不太合理,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需积极吸纳和引进一批德高望重、富有才学、能带领教师开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的高端专业人才。由一批高端水平的老师带动的青年教师创建一支高水平、有代表性的科研团队,在科研工作中指导这批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
3. 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是本科高校的重要特征。科研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源泉,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推进器。只有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现代大学有四大职能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教学始终是大学的中心任务,而科研始终是为提高教学服务的,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教学为科研提供了方向,提出了问题,也成为科研成果交流和讨论的平台,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没有扎实的科研基础和理论水平,没有来自长期科研工作形成的科研成果作支撑,教学的效果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就如同没有内容的形式,即使外表再光鲜漂亮,也无法深入人心,触及心灵的感应。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单纯抓教学工作是很难抓好的。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科研与教学都是高校不可缺少的职能。民办高校要正确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这将对自身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轻视任何一方都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情。
4. 深化民办科研管理改革,完善科研奖励机制
从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现状出发,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学术活动规则等等制度,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教职工看得见够得上的科研奖励制度,引导教职工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同时规定了教师每年的科研工作量任务,落实到每位教师。对教师明确科研工作量任务,增强各级领导科研工作责任性,增加教师科研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按照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任务,把科研任务纳入考核,严格考核各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任务。据悉,广东省民办高校如广东培正学院从2010年开始就对专任教师明确了每年科研工作量,对完成科研工作量的教师实行三挂钩,即与物质利益挂钩,对取得科研成果的,给予奖励;与职称晋升、出国进修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这项措施的实行大大地促进了广大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通过考核、三挂钩来推动和保证全校科研活动开展,提高教职工科研积极性。
5.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浓郁的学术氛围是大学的生命和灵魂,是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条件。凡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都有较好的机制去促进师生开展学术研究,同时也有众多的学术讲座及其它学术活动来推动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针对大部分民办高校“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民办高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术坏境。第一,学术活动应该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的实际,从广大教师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进行,尽可能让广大师生从中受益,发挥学术活动的最大效益。第二,多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我校作学术讲座,内容是我校相关学科专业学术前沿的新问题、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等,激励师生的科研兴趣,拓展教职工的学术视野。第三,多鼓励教职工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可以更好的传播我们的文化知识,更大程度地提高我们的能力,拓展我们的知识面。第四,定期举办博士论坛,感兴趣教师可自行参加,发挥博士在学术活动中的先导作用,及时展示他们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学术风采,建立博士之间、博士与教师之间交流、探索平台,增强全校的学术氛围,促进科研工作持续发展。
6.增加经费投入,加强经费管理
科研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需增加资金投入,主要用于项目管理、学术活动及科研成果等等的支出,并规范经费管理。在全国民办高校来说,一些较为出名的民办高校如浙江树人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等在科研经费投入力度较大,项目数量也多,这些高校的科研工作开展得也比较好,远远超过国内一般的民办院校。因此,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并逐年稳定递增,切实保障科研的基本经费需求,是做好民办高校科研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
7.加强民办高校教职工的科研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科研在高校中的职能和重要作用,努力转变错误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重视科研工作。这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去掉现有的“科研无用,教学才是最重要”、“搞科研是为了评职称”等等错误观念,认识到科研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二是认识到高校教师搞科研的重要性:科研接关系到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自己的长期发展,教师应积极投身参与到科研工作。
总而言之,科研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没有科研,本身意味着民办高校办学职能的不完善。对于科研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的民办高校来说,要搞好科研工作,不仅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还要进一步树立科研强校的意识,使学校有关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在行动上积极参与和支持科研工作,为民办高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丽君: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现状研究,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 秦和: 民办高校应重视科研反哺教学,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报,2013年09月26日
[3] 汝炳荣:科研工作要为学院办学定位和战略目标提供支撑,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0年教育工作会议增刊
[4] 卢丽琼,王邦永: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基于上海市五所民办高校的调查分析,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5] 贾东荣:民办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建议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四大任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中的科学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科研已成为高校的基本特征。科研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而科研水平的高低又和科学的管理密不可分,因此科研工作变得日益重要。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与公办高校一样,也必须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职能。其中,科研是基本职能,没有科研,本身意味着民办高校办学职能的不完善。科研对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提高民办高校科研水平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 我国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
1. 科研工作普遍起步晚,发展历时不长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民办教育历史较短,加上缺乏整体的办学经验,初期民办高校急于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学生就业率,对科研工作并不重视,也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这导致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发展慢,科研工作滞后,进一步拉大跟公办院校科研工作的差距。
2. 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等校外课题少,获得的科研经费少。
就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而言,民办高校申报成功的少之又少,国家级项目很难落到民办高校的头上,这使民办高校所获得的科研课题跟公办高校所获得的课题形成强烈的发差。近几年来,除极个别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开展地比较好,如北京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大学、黄河科技大学等等能获得零星的国家级课题外,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没有国家级课题,一般只能申请到省、市社科规划办共建课题,省教育厅课题等等,并且大多数是自筹经费的,由课题负责人或学校资助完成。民办高校很少拿到有经费资助的市厅级以上的科研项目,这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政策上的原因。
3. 教职工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氛围不浓
科研意识指的是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察觉和主动性。教师是科研的主体和实行者,因此教师的科研意识尤为重要。
对民办高校教师来说,民办高校是教学型应用型的大学,不同于学术研究型的公办高校。在民办高校只要课上了,教学任务完成了,搞不搞科研不重要,教学才是第一位;加上现在发表文章需要昂贵的版面费用,发表文章越多花费的钱就越多。另外,大多数教师搞科研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并不是从自身的需求和兴趣出发的,写的论文都是东拼西凑的,没有什么学术水平,科学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同时,民办高校大多数教师教学任务重,能提供科研的时间有限,对他们来说,课能上好就很不容易,根本没有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
4. 师资结构不合理
民办高校教师的年龄和职称结构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状况即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多,中年教师比重小。而大多数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科研能力比较弱,不能很好地进行科研工作;老年教师一般是从公立高校退休返聘过来的,年龄较大,精力有限,没有评职称的需要,搞科研的积极性不强;中年教师是学校科研的主要力量,但是人数较少且不稳定,留不住这部分中年教师。
5. 科研成果档次低,有影响力的就更少
民办高校的科研成果普遍档次低,高层次的就更少。在全国民办高校范围内,除了北京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等等少数几所高校建立较早,拥有自己的科研机构、自己学报的院校等发表的科研成果较多,且部分成果有影响外,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科研成果较少,学术著作和应用型本科教材严重缺乏。科研课题成果获得厅级以上政府奖少之又少。
造成民办高校科研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国家层面上看,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在2003年9月1日实施到现在有十年多了,但其明确规定的“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多数政府管理部门没有认识到民办院校的特殊性,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采用同样的标准,同等对待,而民办高校的科研力量和公办高校的科研力量根本不能相比。如果采取同等的评审标准和条件,民办高校的科研能力竞争不过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是很难发展的。这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在厅级以上课题立项、经费资助、成果评奖等等受到不平等对待,差距大。同时,也致使民办高校教师师资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严重挫伤民办高校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
从学校层面看,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教职工的科研意识薄弱,对《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中有关教师科研工作要求了解甚少,视科研工作为额外任务;对于民办高校领导层面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招生和教学,因为生源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教学是维持学校政策运转的关键,科研被摆在可有可无的地位,不被重视。科研成果档次较低,省部级项目较少,科研整体水平不高;部分民办高校也建立研究所,但没有专职工作的人员及场所,基本上属于虚名;学术活动少、科研氛围不浓厚等等。科研仅仅靠论文奖励来调动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导致民办高校科研工作难于开展。
二、 改善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对策
1. 明确科研定位
民办高校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决定了其科研方向和科研特色,不能跟公办高校一样单方面追求学术方面的突破,而一般是以应用型科研为科研方向,在关注理论性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应用型研究,以满足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研工作的好坏应以是否促进了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来衡量,培养各种各样的应用型科研人才。
2.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创建一支高水平、有代表性的科研队伍 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竞争。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师资结构不太合理,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需积极吸纳和引进一批德高望重、富有才学、能带领教师开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的高端专业人才。由一批高端水平的老师带动的青年教师创建一支高水平、有代表性的科研团队,在科研工作中指导这批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
3. 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是本科高校的重要特征。科研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源泉,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推进器。只有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现代大学有四大职能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教学始终是大学的中心任务,而科研始终是为提高教学服务的,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教学为科研提供了方向,提出了问题,也成为科研成果交流和讨论的平台,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没有扎实的科研基础和理论水平,没有来自长期科研工作形成的科研成果作支撑,教学的效果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就如同没有内容的形式,即使外表再光鲜漂亮,也无法深入人心,触及心灵的感应。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单纯抓教学工作是很难抓好的。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科研与教学都是高校不可缺少的职能。民办高校要正确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这将对自身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轻视任何一方都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情。
4. 深化民办科研管理改革,完善科研奖励机制
从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现状出发,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学术活动规则等等制度,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教职工看得见够得上的科研奖励制度,引导教职工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同时规定了教师每年的科研工作量任务,落实到每位教师。对教师明确科研工作量任务,增强各级领导科研工作责任性,增加教师科研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按照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任务,把科研任务纳入考核,严格考核各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任务。据悉,广东省民办高校如广东培正学院从2010年开始就对专任教师明确了每年科研工作量,对完成科研工作量的教师实行三挂钩,即与物质利益挂钩,对取得科研成果的,给予奖励;与职称晋升、出国进修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这项措施的实行大大地促进了广大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通过考核、三挂钩来推动和保证全校科研活动开展,提高教职工科研积极性。
5.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浓郁的学术氛围是大学的生命和灵魂,是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条件。凡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都有较好的机制去促进师生开展学术研究,同时也有众多的学术讲座及其它学术活动来推动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针对大部分民办高校“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民办高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术坏境。第一,学术活动应该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的实际,从广大教师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进行,尽可能让广大师生从中受益,发挥学术活动的最大效益。第二,多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我校作学术讲座,内容是我校相关学科专业学术前沿的新问题、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等,激励师生的科研兴趣,拓展教职工的学术视野。第三,多鼓励教职工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可以更好的传播我们的文化知识,更大程度地提高我们的能力,拓展我们的知识面。第四,定期举办博士论坛,感兴趣教师可自行参加,发挥博士在学术活动中的先导作用,及时展示他们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学术风采,建立博士之间、博士与教师之间交流、探索平台,增强全校的学术氛围,促进科研工作持续发展。
6.增加经费投入,加强经费管理
科研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需增加资金投入,主要用于项目管理、学术活动及科研成果等等的支出,并规范经费管理。在全国民办高校来说,一些较为出名的民办高校如浙江树人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等在科研经费投入力度较大,项目数量也多,这些高校的科研工作开展得也比较好,远远超过国内一般的民办院校。因此,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并逐年稳定递增,切实保障科研的基本经费需求,是做好民办高校科研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
7.加强民办高校教职工的科研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科研在高校中的职能和重要作用,努力转变错误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重视科研工作。这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去掉现有的“科研无用,教学才是最重要”、“搞科研是为了评职称”等等错误观念,认识到科研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二是认识到高校教师搞科研的重要性:科研接关系到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自己的长期发展,教师应积极投身参与到科研工作。
总而言之,科研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没有科研,本身意味着民办高校办学职能的不完善。对于科研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的民办高校来说,要搞好科研工作,不仅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还要进一步树立科研强校的意识,使学校有关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在行动上积极参与和支持科研工作,为民办高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丽君: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现状研究,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 秦和: 民办高校应重视科研反哺教学,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报,2013年09月26日
[3] 汝炳荣:科研工作要为学院办学定位和战略目标提供支撑,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0年教育工作会议增刊
[4] 卢丽琼,王邦永: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基于上海市五所民办高校的调查分析,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5] 贾东荣:民办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