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9日,你从朋友圈可以读出一个信号—中国投资人信心正在受到重挫。这一天,上证指数跌了超过300点,当周跌幅达13%。
很多人会因此回想起2006年到2008年的那场泡沫,进而担心中国是否会重现1990年日本股市连续3年暴跌的情景。毕竟,泡沫经济崩溃对日本影响至今。
日本投资人也在反思当年那场噩梦。1980年代中期,日本的金融市场化改革,曾导致大量过剩资金流入土地、股票市场。那时的东京正是金融梦想家的乐园。1980年代后期,出于对东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预期,大批外资公司、银行、证券公司蜂拥而至投资土地,造成东京地价上涨,随之而来的是大阪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的地价泡沫。
更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银行。因为金融市场化改革,银行经营更看重长期、大额和高收益等目标,但它们还是选择了传统扩张规模的做法—增发贷款。由于过度看重借款人担保资产这一指标,升值中土地的担保价值也在提升。这样,针对房地产领域的放贷,就成为了高收益、低风险的代名词。
保险、证券、信托等非货币金融机构,还有房地产,顺理成章成为银行的主要放贷目标。1980年代后半期,日本的银行对个人、房地产以及非货币金融机构的贷款比例都持续飙升,其中,发给证券、保险等机构的贷款又被转贷至房地产市场。
那也是一个机构投资者的疯狂年代,1980年代后半段,日本机构在股市大肆扩张,持股最多的机构—信托公司在股票上投资45万亿日元,是1980年代前期的17倍。
在高涨的股市中,很多公司通过上市、发行可转债筹集了大量低成本资金。它们再将资金转给信托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具有高回报率的金融资产,变相成为机构投资者的一部分,继续推升股价。这样,公司的过剩资金流入资本市场,最终导致泡沫在短期内迅速膨胀。
矛盾的是,虽然股价和土地价格持续升高,当时日本各种物价指数却保持平稳状态。1989年5月到1990年8月,为挤压泡沫,日本银行实施紧缩型货币政策,连续5次上调基础利率,从2.5%升高到6.0%。这极大地升高了公司与机构的贷款成本,最终导致泡沫崩溃,股价、地价持续暴跌。
日本东证1部市值在今年5月22日达到591兆日元,这是超越泡沫经济顶峰的一个新的历史高点。6月1日,市值再次刷新纪录。日经平均指数也在5月28日升至2.0264万日元,成为15年以来的最高值。和涨后暴跌的中国股市不同,虽然之后略有下跌,但日经平均指数目前仍然保持在2万日元以上。
这次日本股市上涨谈不上是泡沫。比起1989年,日本股市经过构造改革,在公司行业结构、海外持股比例上都得到了改善。
只是,中国投资人并没有这次日本股市暴涨的底气。站在中国这轮投机阵线前端的仍然是个人投资者—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流通股有2/3都来自他们。另一方面,机构持股市值占比虽然远未达到日本当年的比例,但对房产的目标配置比例仍在增加。
让人在意的是,伴随这轮股市上涨,被称为“克强经济学”主要指标的铁道货运输量和中国制造业PMI却一路下滑,虽然5月有了明显改善,但这并不是个健康的状态。
中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自去年年底开始连续3次下调,这说明政府希望拉动消费。但富裕阶层更愿意在国外消费,而经历一轮楼市滑坡,人们对房地产投资也深感不安。
那么这笔多余的资金只会进入股市,这是一个和当年日本泡沫经济相似的信号。
在日本经济泡沫之后的反思中,倍受打击的公司发现,那些以扩大规模为目的的设备投资大多没什么必要。回头看中国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过剩生产与设备投资带来的重担,也让投资者对各家公司真正的收益抱有疑虑。
很多人会因此回想起2006年到2008年的那场泡沫,进而担心中国是否会重现1990年日本股市连续3年暴跌的情景。毕竟,泡沫经济崩溃对日本影响至今。
日本投资人也在反思当年那场噩梦。1980年代中期,日本的金融市场化改革,曾导致大量过剩资金流入土地、股票市场。那时的东京正是金融梦想家的乐园。1980年代后期,出于对东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预期,大批外资公司、银行、证券公司蜂拥而至投资土地,造成东京地价上涨,随之而来的是大阪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的地价泡沫。
更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银行。因为金融市场化改革,银行经营更看重长期、大额和高收益等目标,但它们还是选择了传统扩张规模的做法—增发贷款。由于过度看重借款人担保资产这一指标,升值中土地的担保价值也在提升。这样,针对房地产领域的放贷,就成为了高收益、低风险的代名词。
保险、证券、信托等非货币金融机构,还有房地产,顺理成章成为银行的主要放贷目标。1980年代后半期,日本的银行对个人、房地产以及非货币金融机构的贷款比例都持续飙升,其中,发给证券、保险等机构的贷款又被转贷至房地产市场。
那也是一个机构投资者的疯狂年代,1980年代后半段,日本机构在股市大肆扩张,持股最多的机构—信托公司在股票上投资45万亿日元,是1980年代前期的17倍。
在高涨的股市中,很多公司通过上市、发行可转债筹集了大量低成本资金。它们再将资金转给信托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具有高回报率的金融资产,变相成为机构投资者的一部分,继续推升股价。这样,公司的过剩资金流入资本市场,最终导致泡沫在短期内迅速膨胀。
矛盾的是,虽然股价和土地价格持续升高,当时日本各种物价指数却保持平稳状态。1989年5月到1990年8月,为挤压泡沫,日本银行实施紧缩型货币政策,连续5次上调基础利率,从2.5%升高到6.0%。这极大地升高了公司与机构的贷款成本,最终导致泡沫崩溃,股价、地价持续暴跌。
日本东证1部市值在今年5月22日达到591兆日元,这是超越泡沫经济顶峰的一个新的历史高点。6月1日,市值再次刷新纪录。日经平均指数也在5月28日升至2.0264万日元,成为15年以来的最高值。和涨后暴跌的中国股市不同,虽然之后略有下跌,但日经平均指数目前仍然保持在2万日元以上。
这次日本股市上涨谈不上是泡沫。比起1989年,日本股市经过构造改革,在公司行业结构、海外持股比例上都得到了改善。
只是,中国投资人并没有这次日本股市暴涨的底气。站在中国这轮投机阵线前端的仍然是个人投资者—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流通股有2/3都来自他们。另一方面,机构持股市值占比虽然远未达到日本当年的比例,但对房产的目标配置比例仍在增加。
让人在意的是,伴随这轮股市上涨,被称为“克强经济学”主要指标的铁道货运输量和中国制造业PMI却一路下滑,虽然5月有了明显改善,但这并不是个健康的状态。
中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自去年年底开始连续3次下调,这说明政府希望拉动消费。但富裕阶层更愿意在国外消费,而经历一轮楼市滑坡,人们对房地产投资也深感不安。
那么这笔多余的资金只会进入股市,这是一个和当年日本泡沫经济相似的信号。
在日本经济泡沫之后的反思中,倍受打击的公司发现,那些以扩大规模为目的的设备投资大多没什么必要。回头看中国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过剩生产与设备投资带来的重担,也让投资者对各家公司真正的收益抱有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