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联系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学生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越好。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班级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学生的周围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让同桌俩相互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黑板、桌凳、课本、作业本、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品中都有角。然后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 编拟童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且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例如,人教版低年级新教材中许多主题图,都可以编成童化故事,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中,产生问题意识。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时,可以编个“猴子比聪明”的童化故事。一天猴妈妈给两个猴孩子带来一些礼物,先让猴孩子猜带来的是什么礼物?多媒体展示带来的梨、桃、香蕉。猴妈妈接着说:咱们分别数一件带来的礼物,并用数字表示,看谁数得对,数字表示得正确,谁就是聪明的猴子,也请咱们班的同学们评判一下,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多媒体展示猴子们是如何数的,用什么数字表示。猴妈妈接着问:我们有几只呢?都数成了两只,谁也没有数对。这时教师及时的问同学们,他们为什么没有数对呢?请同学们帮帮猴子们。猴妈妈又问,我们每只猴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谁能动脑筋想出来谁就最聪明。同时教师鼓励引导同学们都来帮猴子们想一想。多媒体展示3只猴对3个桃子,3只猴对2根香蕉,3只猴对4个梨的图。从而观察比较出3等于3,3大于2,3小于4。在猴子比聪明的过程中,通过猴妈妈提出的问题,猴子们的比一比,同学们的评判参与、帮助参与等,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置身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探求问题的解决。
3. 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把探求新知和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结合起来,启发吸引学生喜欢学、乐于学,使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教学的过程中,在巩固记忆5的乘法口诀时,可采用多形式对口令游戏,且师生共同打手势判断对否的方法,说5的乘法口诀。练习时,可以使用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对口令。如师生对口令,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全体(或部分学生)说得数,然后让学生全体(或部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说得数。也可采用男、女生互对,同桌互对,小组互对等。对口令的过程中,师生要评判对口令是否正确。这样做,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溶为一体,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与学生的全体参与相结合,使学生在多形式的互动中,训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且根据所学知识迅速准确回答问题的能力。
4. 编演小课本剧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小课本剧集活动表演,口语交际,知识应用于一身,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利用小课本剧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培养问题意识,切实感受数学的奇妙无处不在。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下册第31页教学例4时,可以用表演小课本剧的办法教学新知。首先让一位男生扮演一位老爷爷,带着儿童商店中儿童物品的价格招牌,边唱边说走向讲台,唱说的内容是:“我是一个儿童商店售货员,商店里学习用品、儿童玩具样样俱全,快来买呀!”接着学生甲一蹦一跳的走到老爷爷的面前说:“你的小汽车真好看,多少钱一辆呢?”老爷爷想了想说:“用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这时学生乙走到学生甲面前说:“你想买几辆小汽车?”学生甲回答,我想买5辆。哪你应付多少钱呢?学生甲左思右想也没有算出来,就问老爷爷,老爷爷想了想,摇摇头说:“今天我也糊涂了,算不出来。”怎么办呢?三人齐声向老师请教,老师笑了笑说,咱们班的同学很聪明,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老师及时引导同学们分组讨论:“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老爷爷、学生甲、学生乙参与讨论,老师参与点拨,最后让学生汇报表演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让其他同学分小组表演如何购买其它学习用品或儿童玩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通过以上活动表演,学生问题的提出,教师的点拨,学生的合作学习等,将例4主题图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且把主题图深化为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问题的提出及问题的探求之中。
5. 通过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教学时,先让学生分别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沿所标虚线折一折,分别比一比长方形的对边,正方形的四条边。然后提问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使学生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做风车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入体验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长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风车转动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的路径是一个圆。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想一想,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探求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富于趣味性、探究性、延伸性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探索,且在问题情境的激励下,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稿日期:2009-03-02
1. 联系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学生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越好。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班级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学生的周围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让同桌俩相互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黑板、桌凳、课本、作业本、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品中都有角。然后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 编拟童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且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例如,人教版低年级新教材中许多主题图,都可以编成童化故事,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中,产生问题意识。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时,可以编个“猴子比聪明”的童化故事。一天猴妈妈给两个猴孩子带来一些礼物,先让猴孩子猜带来的是什么礼物?多媒体展示带来的梨、桃、香蕉。猴妈妈接着说:咱们分别数一件带来的礼物,并用数字表示,看谁数得对,数字表示得正确,谁就是聪明的猴子,也请咱们班的同学们评判一下,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多媒体展示猴子们是如何数的,用什么数字表示。猴妈妈接着问:我们有几只呢?都数成了两只,谁也没有数对。这时教师及时的问同学们,他们为什么没有数对呢?请同学们帮帮猴子们。猴妈妈又问,我们每只猴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谁能动脑筋想出来谁就最聪明。同时教师鼓励引导同学们都来帮猴子们想一想。多媒体展示3只猴对3个桃子,3只猴对2根香蕉,3只猴对4个梨的图。从而观察比较出3等于3,3大于2,3小于4。在猴子比聪明的过程中,通过猴妈妈提出的问题,猴子们的比一比,同学们的评判参与、帮助参与等,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置身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探求问题的解决。
3. 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把探求新知和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结合起来,启发吸引学生喜欢学、乐于学,使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教学的过程中,在巩固记忆5的乘法口诀时,可采用多形式对口令游戏,且师生共同打手势判断对否的方法,说5的乘法口诀。练习时,可以使用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对口令。如师生对口令,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全体(或部分学生)说得数,然后让学生全体(或部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说得数。也可采用男、女生互对,同桌互对,小组互对等。对口令的过程中,师生要评判对口令是否正确。这样做,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溶为一体,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与学生的全体参与相结合,使学生在多形式的互动中,训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且根据所学知识迅速准确回答问题的能力。
4. 编演小课本剧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小课本剧集活动表演,口语交际,知识应用于一身,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利用小课本剧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培养问题意识,切实感受数学的奇妙无处不在。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下册第31页教学例4时,可以用表演小课本剧的办法教学新知。首先让一位男生扮演一位老爷爷,带着儿童商店中儿童物品的价格招牌,边唱边说走向讲台,唱说的内容是:“我是一个儿童商店售货员,商店里学习用品、儿童玩具样样俱全,快来买呀!”接着学生甲一蹦一跳的走到老爷爷的面前说:“你的小汽车真好看,多少钱一辆呢?”老爷爷想了想说:“用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这时学生乙走到学生甲面前说:“你想买几辆小汽车?”学生甲回答,我想买5辆。哪你应付多少钱呢?学生甲左思右想也没有算出来,就问老爷爷,老爷爷想了想,摇摇头说:“今天我也糊涂了,算不出来。”怎么办呢?三人齐声向老师请教,老师笑了笑说,咱们班的同学很聪明,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老师及时引导同学们分组讨论:“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老爷爷、学生甲、学生乙参与讨论,老师参与点拨,最后让学生汇报表演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让其他同学分小组表演如何购买其它学习用品或儿童玩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通过以上活动表演,学生问题的提出,教师的点拨,学生的合作学习等,将例4主题图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且把主题图深化为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问题的提出及问题的探求之中。
5. 通过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教学时,先让学生分别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沿所标虚线折一折,分别比一比长方形的对边,正方形的四条边。然后提问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使学生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做风车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入体验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长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风车转动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的路径是一个圆。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想一想,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探求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富于趣味性、探究性、延伸性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探索,且在问题情境的激励下,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稿日期: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