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突出特征,他们个性更加鲜明、思想独立开放,经济意识增强,理想与行为更加现实;但他们中许多人的人际沟通能力不强,心理脆弱。针对他们的这些突出特征,高校管理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构建良好的群环境等一系列手段,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有效帮助90后大学生成长为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突出特征;教育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8-0173-02
2009年金秋,随着大批的90后进入大学学习,这个群体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个特殊群体的不同,他们自信,但他们有些人超级自信,他们有主见,但他们大部分仍无法摆脱年龄和阅历带来的幼稚,他们思想更加开放,思维更加灵活,但是他们有些人的心理也更加脆弱,他们的知识面更宽,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他们是进步的一代,同时也是矛盾的一代,时代和社会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针对他们的突出特征进行教育管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
一、90后大学生的突出特征
(一)个性更加鲜明、思想独立开放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他们的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超过以前的同龄人,善于利用各种渠道了解各种自己所关注的信息。从他们的服饰及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们追求个性,愿意出众不愿从众,随时随地彰显出个人的与众不同;他们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思想开放而独立,敢说敢想,不崇拜权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大部分人都比较自信,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评价,但是他们有些时候却也表现出过高地估计自我,显得过于自信。个性张扬的同时,“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也更加明显。同时,他们思想上虽然独立,生活上却自理能力较差,比较懒散,不爱劳动,生活独立能力较差。
(二)人际沟通能力不强
“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正如武汉某大学法学院一教授指出的:“90后大学生课外的人机交流时间远远超过人际交流时间,与人合作及沟通的能力更需增强”。90后大学生平时没课的时间更多地盘踞在电脑前,他们中许多人都有自己的电脑,玩游戏、上网的时间远远超过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重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他们中有些人因为太骄横太自我而被排斥出以宿舍甚至以班级为单位的小群体,还有些人经常因琐事与室友、同学发生矛盾,人际冲突较以前的同龄人明显。
(三)经济意识增强,理想与行为更加现实
90后大学生的经济意识明显增强,课下及假期大多数人都有打工的经历,甚至有些学生在刚入学就开始摆地摊做生意。受市场化大潮影响,他们的消费理念超前,消费个性张扬,一般比较注重品牌、外观设计、个性化和人性化。他们的思想更加现实,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90后大学生选择专业更加理性,普遍地能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甚至有些人还有了比较务实的人生规划。从行为来看,他们表现得更加世故圆滑,受到社会熏染的痕迹明显,但是其实他们内心简单而脆弱,模仿来的世故掩饰不住单纯的本质,年龄和阅历的局限,使他们很容易被看出刻意装出的世故和圆滑。
(四)心理脆弱,内心不够充实
90后大学生普遍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心理上依赖性强,脆弱又敏感,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消极甚至偏执、抑郁。一项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心理脆弱与内心的不充实有很大关系,由于对网络的依赖,90后大学生虽能及时获取大量信息,但是却不再安于沉下心来读书和反思,很多人出现“浅阅读”文化现象,导致内心空虚。内心的不丰富使得他们遇到挫折时,难以自我排解处理,又不善通过沟通交流等方式解决,所以他们虽心智超前发展,但是心理却比较脆弱。
二、针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一)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构建良好的群体环境
在90后大学生入校的同时,就应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倡集体主义,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爱心教育和感恩教育,正向引导学生,抵制不良社会习气的影响。同时班主任辅导员应该注重构建良好的群体环境,营造相互爱护、互相帮助和积极向上的宿舍、班级、专业、学院氛围,提倡为理想艰苦奋斗,让学生明白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对于一个刚刚跨进大学校门且又离开父母的“90后”大学生来说,因其基本上没受过什么挫折,思想比较单纯,在新的环境中,良好的群体对他们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好的群体可以唤醒个人内在潜力,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可以感觉到他人的支持和鼓舞,特別是在个人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面对某种威胁时,可以增加个人的勇气和力量。因而,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功能。一个良好的大学生群体环境可以让每个人在心理上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可以促进成员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思想积极上进。一旦有了这种情感和基础,学生们就十分愿意接受该群体所倡导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对大学生努力学习、健康生活、快速成才可以起到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二)帮助学生培养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平时多鼓励90后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增加他们人际沟通的时间,尽量减少人机交流的时间,在集体活动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在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关系上,90后更加倾向于个性化,而对于社会化的自我认知则不如前辈大学生。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人际交往能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个人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至关重要,90后大学生需要在在人格独立的同时,还需要在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下实现个人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双向互动。
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有意地向学生说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向学生阐述做人的道理,弥补应试教育带来的缺陷。辅导员和班主任也应注意帮助学生培养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及时帮助人际关系出现困扰的学生,及时纠正小群体内部出现的偏差,促进平等友爱的人际氛围,正确引导学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集体生活是对人际交往能力最好的培养,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磨合机会,应当鼓励学生利用集体生活的机会修正自身的缺点,提高自身素质,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利用现代化交流手段,深入学生内心引导教育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的学生工作提供了高效的管理 平台,譬如近年来发展成熟的网络选课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校内论坛等平台。未来的网络平台不能仅仅具备学校单方面提供资源和服务,或者单方面进行学生管理的功能,还应该着力通过网络工具消除学校与“90后”学生的沟通壁垒。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搭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平台,以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可以选擇90后学生更热衷的比如短信(飞信)、QQ、博客或者校内网等方式罪学生沟通交流,体察对方的细微思想,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实践表明,有时“细雨润无声式”的通过网络等通讯手段进行的内心沟通教育,效果远胜过单纯的说教。
(四)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
90后大学生当中出现心理困扰的比例明显增多,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主动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及时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培养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咨询热线或信箱及心理咨询室、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系统地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在家长的配合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有效地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90后大学生多读书,多思考,通过读一些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类书籍,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抵御信息爆炸带来的社会浮躁情绪,抵制网络虚拟世界带来的内心空虚感。另外,还可以通过素质拓展等多种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平稳地渡过大学生涯这个社会化的过渡阶段,更好的适应社会。
(五)尊重个体,体现人文关怀
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更加要求得到尊重,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注意这一点,与学生平等对话,充分尊重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虽然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非常自信,但是老师的肯定和认可,在他们眼里非常重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考虑到这一点,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纠正过于自信或者自卑。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老师的鼓励、肯定和认可,使大学生更愿意接受老师的引导,认真思考其中的道理,而不是一味排斥。辅导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应当公正公平公开,体现人文关怀对学生充满体贴入微的关爱,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行为特征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引导。
90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使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征,他们的这些突出特征,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单靠学校教育无法完整地塑造良好的人格特征,还需要社会的支持、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家庭的配合,家长和学生应当明白,现在大学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大学的任务不仅仅在读书上,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思维方式的训练,人格的养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学会处理遇到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的养成等等,这些对将来的人生更有帮助。高校管理工作者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有效帮助90后大学生在大学里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完善自我,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研究水平,成长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鹏,郑华萍,论90后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53-54,
[2]项敏,姜德琪,浅论“90后”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J],改革与开放,2009(5):143-144,
[3]叶翌晖,袁史论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及教育引导方法[J],经营管理者,2009(23),
[4]陈蕾,“90后”大学生I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 0):107-110,
[5]滕飞,“90后”大学生的特征分析和高校育人工作的对策建议,北京教育·德育[J],2010(1):9-10,
[6]李磊,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高教前沿2009(9):54,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突出特征;教育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8-0173-02
2009年金秋,随着大批的90后进入大学学习,这个群体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个特殊群体的不同,他们自信,但他们有些人超级自信,他们有主见,但他们大部分仍无法摆脱年龄和阅历带来的幼稚,他们思想更加开放,思维更加灵活,但是他们有些人的心理也更加脆弱,他们的知识面更宽,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他们是进步的一代,同时也是矛盾的一代,时代和社会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针对他们的突出特征进行教育管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
一、90后大学生的突出特征
(一)个性更加鲜明、思想独立开放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他们的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超过以前的同龄人,善于利用各种渠道了解各种自己所关注的信息。从他们的服饰及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们追求个性,愿意出众不愿从众,随时随地彰显出个人的与众不同;他们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思想开放而独立,敢说敢想,不崇拜权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大部分人都比较自信,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评价,但是他们有些时候却也表现出过高地估计自我,显得过于自信。个性张扬的同时,“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也更加明显。同时,他们思想上虽然独立,生活上却自理能力较差,比较懒散,不爱劳动,生活独立能力较差。
(二)人际沟通能力不强
“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正如武汉某大学法学院一教授指出的:“90后大学生课外的人机交流时间远远超过人际交流时间,与人合作及沟通的能力更需增强”。90后大学生平时没课的时间更多地盘踞在电脑前,他们中许多人都有自己的电脑,玩游戏、上网的时间远远超过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重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他们中有些人因为太骄横太自我而被排斥出以宿舍甚至以班级为单位的小群体,还有些人经常因琐事与室友、同学发生矛盾,人际冲突较以前的同龄人明显。
(三)经济意识增强,理想与行为更加现实
90后大学生的经济意识明显增强,课下及假期大多数人都有打工的经历,甚至有些学生在刚入学就开始摆地摊做生意。受市场化大潮影响,他们的消费理念超前,消费个性张扬,一般比较注重品牌、外观设计、个性化和人性化。他们的思想更加现实,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90后大学生选择专业更加理性,普遍地能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甚至有些人还有了比较务实的人生规划。从行为来看,他们表现得更加世故圆滑,受到社会熏染的痕迹明显,但是其实他们内心简单而脆弱,模仿来的世故掩饰不住单纯的本质,年龄和阅历的局限,使他们很容易被看出刻意装出的世故和圆滑。
(四)心理脆弱,内心不够充实
90后大学生普遍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心理上依赖性强,脆弱又敏感,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消极甚至偏执、抑郁。一项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心理脆弱与内心的不充实有很大关系,由于对网络的依赖,90后大学生虽能及时获取大量信息,但是却不再安于沉下心来读书和反思,很多人出现“浅阅读”文化现象,导致内心空虚。内心的不丰富使得他们遇到挫折时,难以自我排解处理,又不善通过沟通交流等方式解决,所以他们虽心智超前发展,但是心理却比较脆弱。
二、针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一)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构建良好的群体环境
在90后大学生入校的同时,就应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倡集体主义,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爱心教育和感恩教育,正向引导学生,抵制不良社会习气的影响。同时班主任辅导员应该注重构建良好的群体环境,营造相互爱护、互相帮助和积极向上的宿舍、班级、专业、学院氛围,提倡为理想艰苦奋斗,让学生明白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对于一个刚刚跨进大学校门且又离开父母的“90后”大学生来说,因其基本上没受过什么挫折,思想比较单纯,在新的环境中,良好的群体对他们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好的群体可以唤醒个人内在潜力,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可以感觉到他人的支持和鼓舞,特別是在个人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面对某种威胁时,可以增加个人的勇气和力量。因而,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功能。一个良好的大学生群体环境可以让每个人在心理上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可以促进成员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思想积极上进。一旦有了这种情感和基础,学生们就十分愿意接受该群体所倡导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对大学生努力学习、健康生活、快速成才可以起到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二)帮助学生培养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平时多鼓励90后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增加他们人际沟通的时间,尽量减少人机交流的时间,在集体活动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在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关系上,90后更加倾向于个性化,而对于社会化的自我认知则不如前辈大学生。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人际交往能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个人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至关重要,90后大学生需要在在人格独立的同时,还需要在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下实现个人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双向互动。
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有意地向学生说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向学生阐述做人的道理,弥补应试教育带来的缺陷。辅导员和班主任也应注意帮助学生培养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及时帮助人际关系出现困扰的学生,及时纠正小群体内部出现的偏差,促进平等友爱的人际氛围,正确引导学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集体生活是对人际交往能力最好的培养,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磨合机会,应当鼓励学生利用集体生活的机会修正自身的缺点,提高自身素质,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利用现代化交流手段,深入学生内心引导教育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的学生工作提供了高效的管理 平台,譬如近年来发展成熟的网络选课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校内论坛等平台。未来的网络平台不能仅仅具备学校单方面提供资源和服务,或者单方面进行学生管理的功能,还应该着力通过网络工具消除学校与“90后”学生的沟通壁垒。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搭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平台,以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可以选擇90后学生更热衷的比如短信(飞信)、QQ、博客或者校内网等方式罪学生沟通交流,体察对方的细微思想,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实践表明,有时“细雨润无声式”的通过网络等通讯手段进行的内心沟通教育,效果远胜过单纯的说教。
(四)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
90后大学生当中出现心理困扰的比例明显增多,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主动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及时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培养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咨询热线或信箱及心理咨询室、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系统地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在家长的配合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有效地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90后大学生多读书,多思考,通过读一些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类书籍,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抵御信息爆炸带来的社会浮躁情绪,抵制网络虚拟世界带来的内心空虚感。另外,还可以通过素质拓展等多种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平稳地渡过大学生涯这个社会化的过渡阶段,更好的适应社会。
(五)尊重个体,体现人文关怀
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更加要求得到尊重,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注意这一点,与学生平等对话,充分尊重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虽然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非常自信,但是老师的肯定和认可,在他们眼里非常重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考虑到这一点,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纠正过于自信或者自卑。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老师的鼓励、肯定和认可,使大学生更愿意接受老师的引导,认真思考其中的道理,而不是一味排斥。辅导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应当公正公平公开,体现人文关怀对学生充满体贴入微的关爱,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行为特征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引导。
90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使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征,他们的这些突出特征,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单靠学校教育无法完整地塑造良好的人格特征,还需要社会的支持、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家庭的配合,家长和学生应当明白,现在大学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大学的任务不仅仅在读书上,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思维方式的训练,人格的养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学会处理遇到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的养成等等,这些对将来的人生更有帮助。高校管理工作者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有效帮助90后大学生在大学里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完善自我,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研究水平,成长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鹏,郑华萍,论90后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53-54,
[2]项敏,姜德琪,浅论“90后”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J],改革与开放,2009(5):143-144,
[3]叶翌晖,袁史论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及教育引导方法[J],经营管理者,2009(23),
[4]陈蕾,“90后”大学生I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 0):107-110,
[5]滕飞,“90后”大学生的特征分析和高校育人工作的对策建议,北京教育·德育[J],2010(1):9-10,
[6]李磊,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高教前沿200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