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改革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uowei2827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本科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比较薄弱,即使他们高考在英语考试中取得高分,并且通过了四级考试。高校本科生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导致他们在听、说的这两个英语环节里的能力不足。现就生态语言学为指导来讨论大学英语改革。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大学英语改革
  【作者简介】吴晓玲(1978.8-),女,侗族,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国际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为培养优质人才,大学英语改革是大学教学一直注重的一个方面。就目前来说,大学英语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探讨出了十分有效的方案,即通过生态语言学来指导大学英语改革。这些专家和学者通过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大学英语,发现大学英语就像是生态语言中的一部分,并自成一体,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生态语言系统。
  一、生态语言学
  十九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先生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语言是人在感性和精神活动中的直接体现,语言具有一切有机生命的本性,语言是人的天赋属物。同一时期,语言学家施莱谢尔也通过研究发现语言发展的规律与生物进化进程是一样的,他还采用生物学对植物分类的方法画出了印欧语系的谱系树形图,证明了语言体系的生态规律。到了二十世纪,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通过研究得到语法是一切人类语言必须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律系统,是人类语言最基本的东西。
  二、大学英语改革
  1.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改革。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来讲,大学英语老师应当具有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学生。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生态化,保持自己能力与水平的生态平衡,摈弃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努力向新型师生关系改变。大学英语教师不仅关注大学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实效性的帮助。
  2.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在生态语言学中,语言的本质需要在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才能被人们发现,反过来分析语言才能更加了解这个世界的生态系统。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的背后是语言。大学生想要学好大学英语就要了解英语中蕴含的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目的的改革就是教学的目的生态化,让学生在文化中学习英语。
  3.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改革。大学生应当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在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才适时向教师寻求帮助。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并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来看,这样不仅打破了学生学习的生态平衡,还让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改革就是教学方式生态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在学习出现问题时能够冷静的思考问题的所在,以便自己能够有效的处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大学英语才能学好。
  4.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口语教学。大学高校应当多请几位外教,使得学生们的课堂拥有真切的英语学习环境,纠正学生们带着某种方言的英语口语,并且在课堂上分成多个小组,小组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充足的英语交流机会。教师还可以进行兴趣教学,并鼓励学生们开口说英语。这样学生在这节课开口之后更想在下一节课中能够继续开口交流。在小组中学生们在外教的帮助下进行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既提高了自身的听说能力,又学会了各种交流技巧。
  其次就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中的阅读教学。传统的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一篇英语短文后找到文中的主旨以及其他重要内容。在生态语言学中,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掌握文章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改革后的阅读教学应当是让学生在阅读一篇英语短文后了解短文的创作背景以及文中词语应用的另一种含义或情感。让学生进行有计划的阅读,了解到短文背后所涉及的民风民俗和时事热点。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英语的综合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具有生态化,形成一个系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学习英语服务。
  三、总结
  生态语言学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改革是使英语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让学生与教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师不再唱独角戏,学生不再接受枯燥而无味的课堂教学。在这种改革中,教师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应用的教学能力,学生被培养出全面的英语应用能力,这是大勢所趋,也是形势需要。用生态语言学来指导大学英语改革是大胆的也必是有效的提高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02):110-115.
  [2]刘凤杰.课堂生态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5 (10):77-79.
  [3]刘爱英.英语写作: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的重新定位[J].外语教学,2016(03):54-56.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医学院校的发展,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医学英语教学的创新,而社会的需求也让高校不得不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高等医学院英语教学创新的方向是由大学基础英语向医学专用英语转型,以培养学生医学英语方面的运用能力为目标,让学生能顺利的翻译、阅读医药文献,能用专业的英语来进行学术交流。  【关键词】ESP;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婷婷(1982.12- ),女,包头
【摘要】当今社会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流成为空乘专业的学生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本文对“5C标准”在空乘专业的公共大学英语口语课堂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便提高学生的口语以及用英语沟通交际的能力,增强其职场竞争力。  【关键词】5C标准;空乘;英语口语  【作者简介】王丹丹(1978.11.1-),汉族,内蒙古兴安盟人,集宁师范学院,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
【摘要】现如今的核心素养培养,要与传统的培养方式区别开来。既然是一个全新的时代,那么,作为小学英语教师的我们,就要创新新的学生培育方法,并将具有创新元素的教学法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融合,使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语言思维、科学素质等核心素养的熏陶,以此让他们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落实核心素养——育人这一最终价值导向。文章基于此,就从三个方面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策略阐述,
【摘要】英语中有些人名、地名、影视作品名、书刊杂志名等含有数字。这些数字词语有着特别的含义、渊源与意义。学习者若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就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遭遇困难或陷入险境。本文从介绍词义、追溯渊源、剖析影响等角度对带有浓郁文化色彩的英语数字词语进行阐述。主要赏析的是含有数字的表示人名及称谓、地名及交通线路、与宗教相关、特殊日子、影视作品及电视节目、物品及服务等七个方面的英语词语。对英语学习者与英语爱
【摘要】从新角度研究英语教育效益问题, 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快好省地解决英语教育问题的路子,素质教育正是顺应了这一需求。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实施,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课堂活动的组织。本文中,根据近年来对素质教学的有限经验,谈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表现、特征与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应该如何正确、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课堂教学;中学英语;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安小勇,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第六中学校
【摘要】本文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观点作为理论依据,探究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和中国民间传说花木兰的故事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诸多差异,通过分析迪士尼电影中改编的故事情节和重塑的人物性格,希望能够启发读者辩证地看待东方主义在文化产品中的利与弊。  【关键词】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儒家思想;东方主义  【作者简介】张晓晖(1988.01-),女,山东淄博人,山西旅游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2011.9-201
【摘要】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字幕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已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需要译者准确理解源语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使翻译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本论文运用Jef 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顺应论,从该理论语境顺应的视角出发,研究和分析美剧《绝望的主妇》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再运用具体翻译策略
【摘要】新时期的各项教育工作都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初中英语教育也不例外。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仍然存在阻碍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问题,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考评机制。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王彪红,湖南省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  英语新课标明确了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
【摘要】大学英语选修课作为大学英语必修课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是很有必要的。文章通过对海南7所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需求和期待以及大学英语选修课程教学现状,并明确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实际需求合理地设置多样化的英语选修课程。  【关键词】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符文欣,海口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 
Edna St. Vincent Millay was an American poet and playwright who continued to be regarded as a major figure in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In the 1920’s, she began creating a series of works trans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