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作用是让技术被更好地应用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0496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峻,Jya创始人、CEO清华大学设计艺术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原创设计推广协会(BODA)理事,曾任教于北方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9年11月,创立了美学家电品牌——Jya。
  在苏峻看来,设计与科技结合,是当代做产品的基本素质,因为现在的产品几乎很少有跟技术完全割裂的情况,大部分产品跟技术的结合都非常紧密。技术是整个社会推进的核心要素,技术往往是设计的起点。设计的过程是完全离不开技术的,技术本身就融入设计里面。设计学科是交叉性的学科,是科学与人文的交叉点,在设计的定义里面,科技就是基本要素。
  《设计》苏峻
  《设计》:您认为这个时代科技的價值是什么?设计的价值又是什么?
  苏峻:我认为不仅在这个时代。即使从整个近代来看,科技都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一个根本要素,整体上来说,近代的这种高速发展,科技的推动是最核心的要素之一。
  科技本身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多样的东西,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科技需要通过一种更符合人的行为的方式为人所用。因此,在这个时代,设计的作用凸现了,而科技的高速发展正是催生它的原因。“设计”实际上起到的是连接器的作用,把社会跟人联结在一起。
  我们过去把设计的定义高度泛化,认为社会结构,甚至制度结构的设计也是设计,这属于过度泛化。当然过去还有一种思维是过度窄化,认为设计就是做造型、做ID。但是在今天这个科技时代,特别是像苹果这样的企业的崛起,让大家更清晰地看到了设计的作用,既不能泛化也不能窄化。我们看到设计要涉及产品定义、产品规划,要把解决方案完整呈现给使用者,让使用者非常容易使用。“设计”是重要的连接器,作用还是非常关键的。
  《设计》:中国制造在5G时代要实现对国外的赶超,科技的发展占据了核心位置,那么设计的价值应如何体现?
  苏峻:我们现在5G技术上获得了时间段上的领先,但如果你不把科技很好地应用在产品上服务于人,你就很难形成正向的循环反馈。我们知道好的技术应用于生活、推动经济发展,进而获得效益,反过来再对技术进行投入,这是一个循环。如果你光有高的技术,但没有把技术转换成好用的产品,这时候整个循环反馈就进行不下去了。所以,设计在这里面起到的作用是要让技术被更好地应用,进而建立从技术到产品,到推动社会发展的正向循环,形成正向的经济和社会反馈.所以,设计在这里面作用是非常大的。
  《设计》:作为Jya的创始人,您在研发的产品时候是如何将设计与科技进行结合的?
  苏峻:设计与科技结合,是当代做产品的基本素质,因为现在的产品几乎很少有跟技术完全割裂的情况,除非是非常传统的工艺美术可能有这种现象,现在大部分产品,哪旧是服装、食品类的产品,跟技术的结合都非常紧密。
  技术是整个社会推进的核心要素,技术往往是设计的起点。我举个例子,手机产品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实际上就是被技术在底层驱动的,无论是高度集成化、小型化、智能化,还有材料上从塑胶到金属,到玻璃,甚至纳米材料的使用,技术在这里面都是核心要素。设计的过程是完全离不开技术的,技术本身就融入设计里面。设计学科是交叉性的学科,是科学与人文的交叉点,在设计的定义里面,科技就是基本要素。
  《设计》:您曾经有过14年的教学生涯,面对技术变革,我们的设计教育应该作出哪些改变?
  苏峻:因为我当了14年的老师,我在大学里面确实有这种感受。其实大学在观念上是领先于社会的,在早期设计还没有被社会所认知和理解的时候,消费品领域,包括整个经济环境还不够繁荣的时候,大学最早认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变成一个传播机,大学师生起到向社会普及设计价值的作用。当时外界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大家连饭都还吃不饱,还在求生存的状态,无法理解设计有多大的作用。但是今天大学跟社会的情况反转了,社会反而变得更领先。大家知道设计是实践性学科,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企业在高速反馈、循环中建立起来,设计能力和设计认知快速成长起来。
  总体来说,我们在大学中可能还是过多地强调素质教育,弱化专业技能教育,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设计的理解,跟社会对于设计的需求产生断裂。光有理论,实践不强的时候,设计就没有发展的根基。大学在这段是短板,现在大量的设计教育有点空中楼阁的味道,反而是社会和经济体在这种快速发展中,对设计的理解在不断加深,对设计应用在高速提升。这种应用能力是当下的现实。
  我觉得在这个阶段,设计教育应该更强调实践性,强调职业化。全世界最好的设计学院,比如Art Center(艺术中心设计学院)、Royal Collegeof Art(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这种学科领域里面不光是素质教育,还要有非常强的职业教育属性,他们的学生在专业技能上要经历高强度的专业化训练,最终在应用性上变得特别强,跟整个社会对设计发展就能连接在一起。否则很多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发现在学校学的东西不能为社会所用,就会感到迷茫、沮丧,最后改行。我调查过中国的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职业现状,他们的转行率非常高,这肯定不是正常现象。
  《设计》:如何让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企业环境,尽快上手项目?
  苏峻:职业化的方式最好。职业化的核心道理很简单,就是让人有一技之长。你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不仅要学基础的专业理论,还要提升整体素质。如果你有一技之长,这个一技之长的核心概念就是你喜欢、你做得非常好,或者比别人都要好,或者非常好也行,你到社会上就更容易找到跟整个设计产业链条的接口,一旦融入之后,就会持续形成正向反馈,有空间去不断提升自己,有更好的发展。
  《设计》:Jya的产品获得了很多国际大奖,这是否能够说明我国设计实力的提升?
  苏峻:我觉得毫无疑问。我们从不知道什么叫设计,到设立第一个公立设计学科,到(建立起强大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大家对于设计从通过国外信息输入的学习,到今天产生一些中国自有的品牌,逐渐建立国际影响力,这就是设计能力提升。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趋势是非常明显的。我觉得后面提升会加速,因为中国人学习能力很强,我们制造产业的高速发展就是设计能力快速成长的土壤,这个非常重要。   当然还有一点,我们设计能力到底怎么样?我认为其实跟西方在设计上还有一定差距,比如说在技术应用层面,我们可以把一个产品逐渐做得被消费者接受,相对来说能够产品化,但是你会发现我们有两点是非常有问题的:第一个就是创新力。比如说在手机行业,大部分创新的点,是从像苹果这类的西方公司起步。当然我们可以快速跟进和进一步成熟化,但在原点那一头,从新品类到新应用,我们的原始创新力还是相对薄弱的;再有一个,我们的文化建构力比较弱,做低端或者性价比消费品的能力很强,但是高端消费品里面一直没有我们的影子。因为竞争到了新的层面时,某种程度上不单纯是技术、产品品质的竞争,而是文化建构力的竞争。国人在这端上差距比较大,更需要耐心和时间。比如说,中国可能不单需要有苹果、特斯拉,中国还需要有迪士尼、可口可乐和耐克,你会发现,那些消费品更强调文化建构,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设计》:物联网产品会给未来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苏峻:物联网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印证。在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很多人就在提物联网,但是一直没有基础。走到今天我们发现,物联网技术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比如说连接越来越便利,传感器的小型化,各种元器件低能耗等,这时候已经让物联网技术可实现性变得更强。
  我们都看得到,移动互联是10亿级的规模,在中国这样的市场,可能有10亿部手机连接在移动互联网上,但是放在物联网IoT上将会是一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概念,因为物联网强调的是万物互联,我们会建立一个比移动互联更大规模的智能网络,这时候产生的主要是数据,对于人生活的影响,产生的智能商业的迭代效应,最终形成比移动互联更强的网络协同效应,我觉得对人的改变是更深层次、更根本性的。只是说,现在还处在非常早的阶段,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从数量上远远没有达到物联网协同效应真正能达到的地步,还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是趋势大家已经看到了。
  《设计》:用户在面对大量科技产品的时候,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
  苏峻:我觉得要分阶段来谈。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技术产品的感觉是兴奋。从家电到音响,那么多好东西都冲进来之后,我们会觉得生活更便利了,对技术产品是拥抱的、特别兴奋的。
  但是走着走着,大家开始觉得技术让生活变得特别复杂。我们在使用电脑的时候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操作复杂产品的时候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特别是年纪大的人,对于科技产品的学习成本非常高,产品做得复杂,对他来说就是噩梦,大家开始对技术产生某种负面心理。但是我觉得这个核心不是技术问题,是技术如何服务于人的问题。
  按道理来讲,我们已经看到一个趋势,技术越复杂,人的生活应该越简单,这个原则应该要建构起来。因为技术越复杂、越先进,你就越能把人的生活营造得更简单、更舒适,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故意炫耀科技的复杂性和先进性,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所以人对于技术的认知,就是面对技术产品的时候,可能一开始是兴奋,进而产生厌烦甚至恐惧,但是我觉得通过技术和设计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让人的生活更喻悦、更快乐、更简单。
  《设计》:我们如何迎接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苏峻:从人类发展角度来说肯定是拥抱。你想,科技是在做一件什么事?科技是在加速人的进化。道理很简单,当你有一部智能手机的时候,或者我们把智能手机从你身边拿走的时候,你的能力会衰减70%甚至更多,这时候你发现技术让你变得更强大了。过去我们讲什么千里眼、顺风耳,坐在家中知天下,这些东西技术都帮你实现了。但是你的生理结构并没有改变,耳朵没有变长,眼睛也没有变得更明亮,这些都是是技术赋能给你的。所以,面对技术发展,从人本身的角度,从根源角度,或者从进化论角度来说,人应该拥抱技术,因为技术让人进化得更决,这肯定是积极的。
  《设计》:您如何看待设计师创业的优势和劣势,进入2020年,设计师创业的好时机是否已经过去了?
  苏峻:设计师创业肯定是有优势的,因为这个时代,中国发展已经过了靠资源、靠政策创富的阶段,都是靠产品在创富。设计师就是以产品为专业的,所以在对产品的理解上应该是超过寻常人的,这就是特别好的起点。产品本身又是综合性的东西,其中有科学、技术,要定义产品,构思产品,创新产品,协调资源规划产品并做出产品。你会发现,设计师天然是一个多元思维和综合思维相对比较强的群体,这两个起点就非常好。另外,设计师会很自然地接触到跟艺术、人文相关的东西,而人文跟艺术就是未来年轻人新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技术普及之后,艺术性对生活的感知力就变成了你的核心竞争。
  劣势也有。我认为很多设计师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专业的局限,会过多地关注细节,或者过多关注自己专业本身的事情,而忽视了其它。企业和产品成功是个系统性的成功,是你这个产品在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的成功,或者企业系统的成功,而非单独一些细节和一个产品的成功,这就是全局思维。我发现很多设计师在創业的时候本能地落入细节里,忘记了很多要素,比如说社会环境要素,时间要素,资源整合要素等,所以也就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创业的机会我觉得不存在过去没过去的问题,任何时候都有创业机会,因为人的需求一直在,社会发展的空间—直在。创业是个永恒的话题,不存在这波人创业了J下波人有没有机会,创业者已经把这个印证过了。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民族服饰发布会中视觉形象设计的共性。案例研究法,以2018年“走出大凉山——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专场发布会”为例。该发布会视觉形象设计的几大要素及其具体应用。民族服装发布会的设计者应充分理解民族文化背后的内涵,从代表民族的色彩、传递民族精神的图形以及彰显民族魅力的文字这三个角度进行设计。  关键词:服饰发布会 视觉形象设计 彝族 民族服饰 服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探索AD患者社区养老的服务需求,构建规范化的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服务模型。访谈法获取AD患者的家属需求;观察法了解调研社区的养老环境与设施,根据调研结果为社区养老服务设计提供指导。得到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设计模型。在服务设计方法学的指导下,建立高效可靠的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促进社区医养服务模式理性化和人性化,对之后AD患者的社区医养服务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AD患者社区养老医养结
期刊
从古至今,人类就生活在大自然和人类自身所设计的世界中。无论是原始人制造的石器,还是现代人创建的摩天大楼,都向人们昭示:人类任何创造都离不开设计,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设计发展史。在谈设计文化时,郑建启教授表示,关注人们的生活的需要,是设计新产品的起点,选择人们的使用目的,就要根据人们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特定范围内的‘(人I’对“物”的使用需求、行为需求、心理需求和生活环境需求,来
期刊
曾辉,设计学者、艺术设计策展人、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兼策划总监,北京歌华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曾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担任《设计》杂志责任编辑。曾任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景观规划实施处处长、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部长。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手工艺与当代设计,曾晖认为当代中国设计需要补传统文化课,从传统创意文化中吸
期刊
摘要:城市的景观风貌定位来自于所在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决定,综合体现为城市景观的结构和形态特征。滨海城市广场是城市风貌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上能够融合当地特色的海洋文化,对于整个城市个性形象的提升展现,甚至上升到文化的传承方面都具有发展意义。以海洋文化为基点,探讨青岛滨海沿线一带的城市景观地域特色,糅合城市的“文态”和“物态”两方面要素进行滨海一带城市广场风貌的规划设
期刊
陈国强,燕山大学副校长,教授,教学名师。主要从事高端装备创新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理事长;河北省工业设计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省設计创新及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新型智库)主任;河北省创新设计研究会会长;河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北省工业设计产业联盟理事长;京津冀经济区创新设计产业联盟副理事长;秦皇岛市工业设计协会会长。  陈国强教授认为
期刊
摘要:为城市公共艺术在地铁内部“表皮”方面的设计创作突破思想意识的局限并作出相应的理论性思考。本文简要针对城市地铁内部空间“表皮设计”即在地铁建筑内部壁面的壁画创作实践中运用电子屏和全息影像技术手段的可能性和前景进行初步思索和探讨,通过例举一些有代表性的创作案例来分析当前城市地铁壁画创作在制作手段与表现效果上的现状以及可以发展的形式方向和未来数字信息科技手段大幅度进入创作实践所带来的地铁内部空间视
期刊
周翔,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总监,迈瑞集团首席设计师,迈瑞集团二十周年“卓越贡献奖”,深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中国首届高级工业设计师,中国工业设计专家库成员。  作为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周翔怀揣设计兴国的理想参加工作,并两次赴日工作学习产品设计先进理念。1995年加盟迈瑞,在医疗行业探索25年,与迈瑞创始人团队一起摸索出一条成功的“设计强企,设计兴国”之路。从单枪
期刊
王昱东,北京歌华文化集团副总经理、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曾任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领导该馆成为国内最早关注世界艺术、当代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大型艺术馆。王昱东多年从事艺术史、艺术管理及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研究,负责和参与多项重大文化活动的策划、操作,是“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联盟”、“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设计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的发起人,曾主持
期刊
戴端,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牵头筹建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是中南大学艺术教育发展的推动者和亲历者。先后任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机械工业设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民盟中央艺术研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评审专家、中南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戴端教授多年从事设计教育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