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牌之外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sea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场,一块铭牌上写着“陆薇”,铭牌对着一盆绿萝,绿萝遮住一个女子大半个脸,露出一只眼。这是一张照片,又像一道判断题,容易出错的判断题:叶子遮住的是陆薇?好姐妹的陆薇?不是!我相信我的判断。
  我熟悉的陆薇是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子,高挑个儿,身材好。第一次见她,大概是1992年,我们同在南昌参加一次青年会议。那时,我和她不认识。年轻时的我严肃矜持,矜持得都不会主动与陌生的同性交谈。尤其长得好看的姑娘,灰姑娘一样的我比较畏惧漂亮女子身上闪烁的骄人光芒,怕被她们目中无人的自傲击得我更加灰头土脸。会议休息时,我在住宿房间门口与熟人说话,陆薇路过楼梯口,熟人向她打招呼,她扭过头回应,露出甜甜的笑脸。那一瞬,我记住了她齐刘海儿的学生头,还有纤细的女声,阳光靓丽。就那么一点点儿印象,淡淡的,留在青春记忆的某一个角落,并不深刻,却一直安静地存在。偶尔与工作圈子内的同行交谈,有人提到陆薇,说她去了上海。陆薇去上海出差还是乔迁去了上海,还回江西吗?我没有追问,只是听着,毕竟那时我们之间是陌生的。我好像一直就是这样,不会特别注意陌生人,或与自己关联不大的人和事。后来,又听人说,陆薇是原单位外派到上海工作的。
  为什么人们总提到陆薇?因为她漂亮?女人漂亮受人瞩目,这是不争的事实。除此,还有别的原因吗?她究竟是怎样一个女子?这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闪现过,却又很快就被其他事冲淡,恍若空中易消散的云彩,在眼里,难入心。
  2003年,我和陆薇又成了同行。翌年,我们一道在赣南参加宣传工作会议。一见面,她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就像老朋友久别重逢。我有点儿措手不及,毕竟我们不曾说过话,而且离那次青年会议过去了十多年。这十多年,我和陆薇之间是空白的,空白得就像一张白纸。如果说,当年她嫣然的回眸,还有关于她去上海的消息是我脑海中的印象,那么,其他人留给我这样的印象太多了,尚不足以在我的友情笔记上留下痕迹。我固执地以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朋友,更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好朋友,正所谓“千古知音最难觅”。言语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才可人真正友人之列。否则,“朋友”只是一个泛滥的、客套的、没有内涵的词语或符号而已。
  陆薇自然而热情的拥抱微微触动了我的某个神经。或许还是因为我内心潜藏的某种自卑,会议期间,我有意无意地躲着她。谁知,“越是怕什么,就越是来什么。”我小小的心思仿佛被陆薇水灵灵的大眼睛看穿,第二天午间休息,她给我开了一个玩笑,令当时不苟言笑的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一个节日叫“愚人节”。
  还不够,有一年我们几个女伴聚在一起,我又被陆薇扎扎实实“捉弄”了一回。夜里睡觉前,得知我没有与人共枕人眠的习惯,陆薇娇嗔地靠着我说:“姐姐,我就跟你睡一晚。”慌得我使劲儿摆手:“别别别,那我会一宿都睡不好的。”我涨红着脸说,我最怕与人肌肤接触。谁知,我越是紧张,女伴们越是叽叽喳喳闹腾起哄,说陆薇又不是男人,不用害怕。调皮的陆薇索性把她的被子直接放到我床上,可怜兮兮地抱着我说:“这样行啵?你睡那头,我睡你脚头。我只要挨着你睡一晚就成。”吓得我傻傻地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挨着他人睡觉?陆薇的戏谑,我的窘态,令女伴们笑得前仰后合。
  我和陆薇都爱写作,我俩多次参加系统内的文学活动,文学的魅力缩短了我俩的距离。我们一道参加省外文学活动时,她又会出其不意地把我“转送给他人”,说:“咱俩在江西经常见面。在外省,你就和其他女伴睡一屋吧。”我对她的“慷慨”有些懊恼,悄悄跟她说:“你不知道我拒生吗?”她狡黠一笑:“没事,多接触人,可以开阔视野。”一个女人和另一个女人成为好朋友的理由很多,除了年龄相仿、志趣相投,还有一些意料之外的相似。我比陆薇大一岁,我们在一块儿时,话题多是围绕孩子。有一年,我们一道去某地出差,我俩住一屋。夜里,我们说彼此的另一半,说孩子,说女人的心事和月事。那些隐秘的话题,被月光和路灯悄悄地透过玻璃窗映在雪白的墙上,在我和陆薇友情笔记簿上添上了柔曼的一笔。同去给孩子买生日礼物时,我们惊喜地发现,我的儿子和她的儿子,生日只相差3天,而且,我哥哥和他大哥同年同月出生,我哥比她哥小一天。这妙不可言的奇缘,让我们走得更近了。
  2012年春节还没结束,我陪儿子在南昌参加高考专业考试。那段日子是我人生的低谷。我瞒着儿子,忍住眼泪,把母亲病重的消息悄悄藏在心里,在宾馆、不同学校的不同考场之间奔波,心力交瘁。我既害怕孩子考试受挫,又担心家中孱弱的母亲,经受着炼狱般的心理煎熬,几经崩溃。我想求助于陆薇。当时,陆薇从另一个城市调入南昌的时间并不长,她正在努力减少与省城的陌生感和种种不适应。这个时候联系她,合适吗?我犹豫不决。可我怕,我害怕自己低落的情绪不小心流露,影响儿子的考试。考虑再三,我不得不拨通了陆薇的电话。大中午接到我的电话,陆薇放下碗筷,顾不上午休,和她的先生驱车来找我,毫不犹豫地将她宿舍的钥匙交给我,安慰我说:“我和我家人住出租屋,这几天你就安心住这儿,让孩子住宾馆,别影响他休息。这儿有厨房,可以给孩子做点儿好吃的补补身子。”在我49周岁生日那天,心细的陆薇又和另外几个好姐妹分别从南昌、九江、上饶来到新余,为我庆生,让我享受鲜有的“众星捧月”的忐忑与惊喜。
  我和陆薇不同城,非形影相随。即使能天天见面,也不会“腻歪”天天缠在一起。我们隔空相望,彼此惦念,但不无端打扰对方。许多时候,我们是通过QQ空间了解彼此的动态。“你诉说,我倾听;你不说,我不刨根,不追问。”尊重对方的个性差异,熟不逾矩,不侵占彼此的私人空间,这是我俩多年来没有言说的约定。
  前些年,人到中年的陆薇以她的聪颖和才干走上了政坛,一些看不见的风险和莫须有的妄议,杂沓地向她袭去。某日,我们见面了。望着日渐憔悴的陆薇,我心生怜惜。我不知该说什么,我也不好说什么,只能給她一个拥抱,给她一个“懂你”的微笑。才智过人的陆薇亦心领神会我无言的鼓励:我们自己不倒,谁也休想推倒我们!
  一些撩人心扉的过往,在这张印有“陆薇”的铭牌上漫漶。
  责任编辑:青芒果
  美术插图:知止
其他文献
石桥水冷,每为众生时雨滂。  汪庄桥这座石桥,曾是村里男女老少爱去的地方。村里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要吃水,都要在晨雾缭绕的清早或夕阳弥散的傍晚,用扁担挑着两只一路叮当作响的水桶,来到桥南的几级石头砌成的石阶上,弓下腰将系在扁担梢头的一只水桶“啪”的一声甩入水中,轻摇几下使清澈照人的河水灌人桶中,单手用力向斜上方猛地一提,一桶水便打好立在没水的石阶上,端端正正、碧波荡漾起来……腾出手再甩出另一只桶,
期刊
三丫是张娟的小名,今年12岁,在家排行老三,她是从苏州下放到我们生产队的,上初中一年级,与我同班。  三丫有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扎着两个爬爬角辫子,笑声出来时,脸颊上露出两个甜甜的酒窝儿,比任何一个女同学都美。一次上作文课,老师出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次”,三丫写的作文成为范文被语文老师当堂朗读,她写了“我第一次见父亲哭’’,她在文中说她父亲在下放前是苏州市政府办公室秘书,“文革”开始时因“包庇”市
期刊
在看清朝题材的电视剧时,经常有犯人被流放到宁古塔,想必那是一个僻远荒凉的地方。没想到有一天,我旅行的脚步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停留,因为好奇,想看看这里是什么样的景象。  元月初的宁安是一片冰雪世界,白天零下十七八摄氏度,夜晚零下二十四五度。牡丹江已经结成厚厚的冰,孩子们在冰面上玩耍。我了解到江边有张闻天工作室旧址,决定前去参观一下。  工作室位于闻天街与新街路交叉口,是宁安现存唯一完整的清代晚期四
期刊
三十六年前,我还是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沈阳市人民政府庆祝第一个教师节暨表彰优秀教师大会上,唯一的一个节目是我——(只有我一个小孩儿参加大会)为全体教师演唱了一首《党啊,亲爱的妈妈》。  当时是乐队伴奏,下面坐着一千多人,黑压压,场面怪吓人的。唱完下来,掌声响了很长时间。不知道是什么领导,反正有个爷爷还给了我一个大苹果。遗憾的是,这一幕没有留下照片。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姓赵的老师,她是被表彰的老师,还上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村里有一个羊倌,常常和我们不期而遇。  他白花花的胡子飘拂在胸前,胡子往下是凹陷的肚子,里面装了不少故事。别看他老,论辈分才是我的哥哥。他爱跟我们这些孩子玩,我们也喜欢听他没完没了地絮叨,《王贵偷锣》《淘气鬼》等等,现在我还能完整地复述出来。如果追溯师承,他该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几年后,老人死于火灾。他老眼昏花,打翻了煤油灯,把自己烧成一堆焦炭。我心里非常难过,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天
期刊
去年,陪同八十高龄的叔父去老家查看家谱。  家谱是大清光绪十三年修纂的。宣纸扉页里夹着一张红纸,蝇头小楷,书写工整。细看是两户宗家过继男孩子的凭据,下面的落款是当年在场见证人的名讳及时间。偶然间,叔父看到了祖父的大名,惊喜地指给我看。祖父我没有见過,家里人也很少提及。  祖父生于清末,病逝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当年的叔父才十来岁,孙字辈的后生中除了我的堂哥,其他孙子辈大多未出生。  关于祖父,家谱上没
期刊
文学创作属我第一爱好,第二爱好乃绘画。最近特别爱画牛,《老子出关》《牧归》《看看谁是真牛》等连画五六幅。昨天与友聊及,一扯到牛上他立即很情绪化,其双眼炯炯,声音激动:想想牛一生吃的啥喝的啥?到无力耕田时却被一刀戳死,杀了吃肉,骨头熬高汤,皮剥几层做皮衣、皮手套、皮鞋。有不少牛皮剥下来一看居然伤痕累累,烂得啥也做不成。怎么回事儿?原来是牛耕田时稍不随人意,便遭鞭子抽,没轻没重的。试看天下牛皮,哪张皮
期刊
鸭绿江断桥是一座有110年历史的12孔桥,其闻名于世,不是由于始建于清末的久远,而是20世纪50年代的那场战争。当年,那桥被轮番轰炸的美军飞机炸断,中方一侧仅残存4孑L桥身屹然不倒,故称“鸭绿江断桥”,至今,仍有万千弹痕。  那年,我出差到沈阳,办完公务又绕道去了一趟丹东。我站在鸭绿江大桥的这一头,远眺对岸,悉心倾听着滔滔江河的呼吸。那一头是朝鲜的新义州,仿佛很陌生,又仿佛很熟悉。我掏出手机给远方
期刊
儿子高博今天下午开着他新买的爱车回西安了。  望着车轱辘在交口河这坑坑洼洼的街道上颠簸而行,瞬间,眼畔上旋着一汪不争气的泪水,便傻呆呆地踌躇在街的那头。是啊,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在当地企业上班下班,有说有笑,欢欢实实地围在父母的身边,妈妈做好了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爸爸噙着老旱烟锅笑嘻嘻地给儿女们讲他们年轻时候的艰辛与浪漫,那种温馨,那种其乐融融,我感觉他们幸福得跟花儿一样。而自己的孩子在外面风风雨雨,
期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公租房,就像切豆腐一样,一块块的,大小不一,先到先得,分完正房、边房,再分天井边的厢房,分不到的,就在过道边临时搭建灶头,生火做饭。  市民路12号是公租房。阿翠住在公租房上进左边厢房,厨房却在下进的右边厢房。我奶奶家的厨房在下进正问,为留出上街进出的边门通道。阿翠的厨房和我奶奶家的厨房各自切割出一个45°的角,让出作为居民进出的通道,两家的厨房门斜对着。  阿翠在厨房门边角落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