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莱坞影片《为奴12年》(Twelve Years a Slave)讲述的是一位自由非裔美国人①长达12年的黑奴厄运。适逢马丁·路德·金荣膺诺贝尔和平奖50周年以及《民权法》(Civil Rights Act)颁布50周年,这部根据170年前一位非裔美国人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影片竟能荣膺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足见种族问题仍困扰当今美利坚合众国,或许只有教育方能弥合。
一则真实的故事
2013年年底,被誉为“美国娱乐界圣经”的《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晒出一份2014年度奥斯卡主要奖项的预测名单,最大亮点无疑为“黑色”,即题材以黑人为主打,首推《为奴12年》、《白宫管家》(The Butler)、《曼德拉:漫长自由路》(Mandela: Long Walk to Freedom)。按题材决定论,演员、导演、编剧几乎一概为黑肤色,他们入围呼声亦高。其中,《为奴12年》不仅以9项提名领跑奥斯卡年度奖项评选,且在今年年初相继斩获第71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奖(Golden Globe Award for 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和第67届英国影视艺术研究院奖(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BAFTA)最高奖项最佳影片奖(BAFTA Award for Best Film)。这两个奖项堪称奥斯卡的风向标。可见,问鼎本届奥斯卡,《为奴12年》志在必得。
影片《为奴12年》改编自同名回忆录,1853年出版,作者所罗门·诺瑟普(Solomon Northup, 1808-1863),非裔美国人,自由身份,在纽约以拉小提琴为生,且在华盛顿市郊拥有一座农场。1841年,厄运突袭,他遭遇蓄意绑架并被贩卖,沦为黑奴,历经奴役,九死一生,重获自由,由此成为一名坚定的废奴主义者。这则真实故事是美国血腥黑奴史的鲜活写照。因而,该回忆录特意附上一个冗长的副标题“一位1841年在华盛顿遭绑架、1853年从路易斯安那州红河附近的棉花种植园中被营救出来的纽约市民所罗门·诺瑟普自述”(Narrative of Solomon Northup, a citizen of New-York, kidnapped in Washington city in 1841, and rescued in 1853, from a cotton plantation near the Red River in Louisiana)。
其实,该回忆录早已被拍摄成名为《所罗门·诺瑟普历险记》(Solomon Northup’s Odyssey)的电视剧。自1853年正式出版以来,该回忆录虽风靡一时,但长期滞销后便销声匿迹。无论公众还是学界,对诺瑟普苦难历程的记忆犹如过眼烟云。直至20世纪60年代,这段历史才被历史学家休·埃金(Sue Eakin, 1918-2009)重新发掘,她对诺瑟普的身世、其父获得自由身份的经历、诺瑟普重获自由的司法途径以及拐骗与奴役诺瑟普的当事人被绳之以法的过程加以考证与记录。1968年,埃金与历史学家约瑟夫·洛格斯登(Joseph Logsdon)合作推出该回忆录的注释版,由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出版社(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出版。
一个50年的梦想
这本注释版回忆录出版当年,1968年4月4日,美国非裔民权运动旗手马丁·路德·金惨遭谋杀。如果说,这只是时间上的巧合,那么,影片《为奴12年》在美国首映时间为2013年8月30日便是精挑细选之举。首映前两天,2013年8月28日,纪念“为就业与和平出征华盛顿”(March on Washington for Jobs and Freedom)50周年盛大庆典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门前举行,奥巴马、前总统克林顿和卡特携手美国非裔社会贤达莅临。1963年8月28日的那场25万人集会在美国非裔民权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就在同一位置,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振聋发聩的《我有一个梦想》:“朋友们,今天我要对你们说,尽管眼下困境重重,但我依然怀有梦想。这个梦深深植根于美国梦之中。我梦想有一天……”这篇演说是马丁·路德·金对美国非裔心中美国梦的完美诠释,其历史地位可与林肯总统150年前签署的《黑人解放宣言》(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相媲美,就连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在演说发表后两天的一份备忘录中也写道:“金煽动性的演讲使得他的影响力超越所有黑人领袖的总和。我们现在必须注意他,将他视为来自黑人对美国的最大威胁。”当年,马丁·路德·金便荣登《时代》周刊年度人物,翌年问鼎诺贝尔和平奖。1999年,美国137位知名公共演说家把《我有一个梦想》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演说。这段演说不仅被镌刻在林肯纪念堂前的台阶上,且被编写入各国教科书,让一代代人在诵读中成长。奥巴马在其自传《父亲的梦想:一则种族与遗传的故事》(Dreams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中都有详述。
如今,困扰奥巴马的既有“棱镜门”与医改,亦有2013年年初的财政悬崖与年底的财政停摆,更有地缘政治危机,如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The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于2012年12月10日发布的报告《2030年全球趋势:另一个世界》(Global Trends 2030: Alternative Worlds)所重申的“亚洲世纪到来”以及惊呼的“中国是一个关键主题”。然而,真正困扰奥巴马的仍是他本人与其父亲以及马丁·路德·金的梦想——种族平等。梦想依然远离现实,尽管那场波澜壮阔的民权运动以及那篇热血沸腾的演说已历经整整半个世纪,尽管美国自2009年以来首次由一位非裔掌舵,尽管435个国会议席中非裔占42位,与其人口比率相当。 一条种族的鸿沟
走过半个世纪,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仍未能成真,政府的种族平权努力乏善可陈,“后种族歧视”时代尚遥不可及。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华尔街日报》2013年7月民意调查结果,79%的受访非裔称歧视仍充斥着美国,该比率在奥巴马当选的2008年才不过71%。奥巴马上任伊始,63%的非裔及79%的白人看好种族关系,但2013年7月已骤跌至38%及52%。歧视会导致隔离。路透社(Reuters)与益普索集团(Ipsos)联合展开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40%的美国白人只在同一种族中交友,而25%的美国非白种人的交际圈仅限于同一种族,非裔尤甚。
就美国黑人境遇而言,今不如昔,且每况愈下。布兰代斯大学资产和社会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n Assets and Social Policy at Brandeis University)2013年2月27日发布的一份题为《种族间日益扩大的财富鸿沟之根源》(The Roots of the Widening Racial Wealth Gap)的研究报告指出,白人和非裔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在25年间扩大近两倍,差距从1984年的85070美元翻两番至2009年的236500美元;白人家庭净资产中位数25年间增长到265000美元,而非裔家庭仅为28500美元。据经济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2010年5月11日出版的调查报告《2010年的阶层:经济衰退时期成人青年的经济前景》(The Class of 2010:Economic Prospects for Young Adults in the Recession),美国非裔的贫困率高达27.6%,略低于1969年的30.2%,却仍为美国白人贫困率的3倍;美国非裔失业率(13.7%)是白人的两倍(6.6%),50年来止步不前;2011年,约22%的5~17岁美国儿童(1590万)生活在贫困中,非裔所占比例高达39%,超过其他所有种族,而白人仅为13%;美国人口普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的最新报告显示,非裔和西裔的单亲家庭比例较高,非裔为55%,西裔为31%,而非西裔白人为21%,亚裔为13%;全美230万囚犯中非裔就有100万,而非裔仅占人口总量的13%;在成年男性中,非裔坐牢的比例是白人的5~7倍,而在不到20岁的男性青少年中,非裔坐牢的比例是白人的9倍;136位手无寸铁的美国黑人2012年死于安全人员淫威之下……2012年2月26日在佛罗里达发生的17岁非裔少年马丁(Trayvon Martin)被杀事件再次引爆美国种族问题的火药桶,奥巴马甚而道出“马丁可能就是35年前的我”。
一种不公的教育
其实,2013年7月18日底特律市政府申请破产保护也堪称一次美国自我标榜的种族“大熔炉”的破产宣言。底特律是非裔比率最高的美国城市,71万人口中82.7%是非裔,白人仅占10.6%,而其所在的密歇根州,白人比率高达79.5%。20世纪50年代,底特律人口超过180万,达到历史顶峰,曾为美国第四大城市。1946-1956年间,总部设在底特律的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品牌斥巨资设25个汽车厂,“汽车城”(Motor City)之名由此而来,但这些厂家均位于郊外,市郊恰恰是迁出市区的白人聚居之地。这就是由工业郊区化衍生而来的美国城市发展郊区化。人口多达530万的大底特律都市圈是当今美国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而破产的市中心却沦为一个超大的非裔贫民窟。1967年7月23日在底特律爆发的“第12街骚乱”(12th Street Riot)仍历历在目。此次种族骚乱造成43人亡、1189人伤,7200余人遭捕,2000多栋房屋被毁。最终,骚乱在联邦军队和州国民卫队高压下得以平息。
种族排斥扩大种族鸿沟,而教育则推波助澜。2013年7月31日,乔治敦大学教育与劳动力研究中心(Centre on Education and the Workforce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发布的研究报告《隔离与不平等:高等教育如何强化白人特权的代际再生产》(Separate and Unequal: How Higher Education Reinforces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production of White Racial Privilege)指出,高等教育更多的是重现而非消除不平等现象。1995-2009年间,82%的白人高中毕业生进入468所高筛选性院校(the most selective colleges),而72%的拉美裔和68%的非裔高中毕业生则进入3250所二年制或四年制的开放式院校(open-access schools),如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s)。高中各科平均毕业成绩(GPA)高于3.5的非裔与拉美裔学生中有30%就读社区学院,而相同成绩的白人学生只有22%就读社区学院。每年有11万在班上成绩处于平均线以上的非裔与拉美裔高中毕业生无法在8年内完成二年制或四年制的高等教育,如果他们进入468所高筛选性院校,其中73%可顺利完成学业。
高等教育中的种族鸿沟实为基础教育中种族问题的延伸。据全美教育进步测试(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结果,5岁美国非裔儿童的智力落后于同龄白人儿童1年,高中毕业时,二者的学业程度差距增至4年;2010年发布的《大海捞针》(Needles in a Haystack)报告称,四年级美国非裔学生只有12%达到阅读熟练水平,该比率尚不足白人男孩的1/3(38%),非裔男孩在数学学业表现上与白人男孩的差距为3个学年。报告进而发现,差异无法简单归因于贫困,因为贫穷的白人男孩并不比来自非贫困家庭的非裔男孩学习差。更何况,中小学填鸭式教学强化着种族差异的代际重现。全国非裔州立法委员会议(National Black Caucus of State Legislators)2002年2月发布的《缩小教育差距》(Closing the Educational Gap)甚而断言:“对众多非裔孩子而言,优质教育依然遥不可及”。 一项平权的政策
尽管种族鸿沟根深蒂固,但马丁·路德·金毕竟为后人留下一份精神遗产:《民权法案》与平权政策(Affirmative Action)。后者为前者的核心理念,首度出现于1961年3月6日由肯尼迪总统签署的第10925号行政令(Executive Order 10925)。该行政令责成接受联邦财政支持的机构“采取平权政策以确保申请人能够受到雇佣,并对不同种族、信仰、肤色或民族出身的员工一视同仁”,对恶意种族歧视所造成的不公正后果加以矫正和补救,并设置就业机会均等总统委员会予以监测,从而为1964年颁布的《民权法案》吹响号角。适逢林肯总统签署《黑人解放宣言》百年,马丁·路德·金敦促肯尼迪效仿林肯,把第10925号行政令打造成为第二座历史丰碑。尽管《我有一个梦想》使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肯尼迪百感交集,即刻邀请马丁·路德·金与非裔各派领袖及集会组织者入白宫共商国是,但其执政时时处处受制于国会的党派逻辑以及冷战的对抗哲学。最终,肯尼迪的继任者约翰逊总统于1965年9月24日把平权政策作为第11246号行政令(Executive Order 11246)颁布。
细数平权政策所获重大成就,则首推教育。1965-1981年,18~24岁年龄组非裔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0.3%增加到19.4%,其中非裔男性在1974年达到峰值24%,而白人学生则在26%上下浮动。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13年5月公布的统计数据,1990-2012年期间,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25~29岁美国非裔学生比例由13%上升至23%,拥有研究生学历的美国非裔学生比例由5%增至8%。平权政策虽屡遭非议甚至诉讼,但在招生上给予少数族裔政策倾斜有助于少数族裔学生获取更高学业成就,且能推动大学校园走向多元化。正是因为“多元性”(diversity),美国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大法官鲍威尔(Lewis Franklin Powell Jr.)赋予教育平权政策以合法性。在得州,高中毕业生的毕业成绩进入本校前8%便可随意入读本州任何一所公立大学。而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把1/5的招生名额用于打造多元化校园,2012年该比例甚至升至1/4,考虑因素有社会公益、家境、性别以及种族。正是由于对大学校园多元化的坚持,控告该法案的诉讼屡屡受挫。美国最高法院于2013年6月24日以7:1的决定驳回最新一起诉讼,以维护平权政策之合法性。原告为被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拒收的一位得州白人女学生。判决同时责成该校严格界定使用这项政策的条件和标准。
一次政策的倾斜
平权政策的合理性往往源自白人的良心发现,即愧对昔日的非裔奴隶制,以期用平权政策来补偿与赎罪。这不仅体现于入学方面,还聚焦于一系列政策倾斜与公共财政支持。2012年7月26日,奥巴马总统宣布实施“白宫美国非裔教育卓越计划”(White House Initiative on Educational Excellence for African Americans)。作为由教育部牵头,白宫国内政策委员会、司法部、劳工部、卫生与民政部、国防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跨部门合作项目,该计划承担四大使命。第一,使美国教育重返世界领先的轨道,提高教育产出,增强国家实力。第二,补充和强调奥巴马于2010年2月26日发起的,旨在推进卓越、创新和可持续性的“白宫传统非裔高校计划”(White House Initiative on Historically Blac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确保美国到2020年拥有全球最高比例的高校毕业生。第三,扩大教育机会,为所有非裔美国人提供完整且有竞争力的教育。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承诺实现一系列目标。例如,提高幼童入园比例;减少转入特殊教育的儿童数量;实施创新性改革策略;增加非裔美国学生的高校入学名额,并保证其获得优质教育所需资源;鼓励家庭和社区参与教育,增加非裔美国学生受教育机会;减少种族隔离以及学校教育造成的再隔离,以营造全体国民的理解和宽容的文化氛围。第四,努力践行目标。为非裔美国学生提供优质而均衡的教育。发展全国性组织,以共享和实施最佳案例。确保计划由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机关执行,以满足非裔美国学生之需求。提升美国非裔社区的参与度,鼓励与非营利性机构发展伙伴关系。非裔美国人教育优先等事项,则需与总统行政办公室紧密合作。
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全国城市联盟(National Urban League)、“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等社团纷纷对此予以积极回应。紧随该计划,美国教育部于2012年9月18日向19个州的97所传统非裔高校提供2.279亿美元资助,主要用于课程改革、学生服务、教师教育、校园基建、设备更新等方面。“这些基金将帮助重点学校继续为其学生提供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所需的平等教育”,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邓肯(Arne Duncan)强调。根据《1965年美国高等教育法》(Higher Education Act of 1965)的定义,传统非裔高校指的是1964年之前设立的主要服务于非裔美国人的高校。目前,105所传统非裔高校遍布美国各地,主要集中在南方,且生源日趋多元化,非裔比率从占八成的林肯大学(Lincoln University)到仅占一成的北卡罗莱纳州中央大学(North Carolina Central University)不等。奥巴马把2013年9月22-28日定为“全国传统非裔高校周”,以强调其历史贡献并着力解决其所面临的挑战。
一个长久的问题
为了解决非裔美国人的教育公平问题,作为非裔总统的奥巴马本人可谓不遗余力,非裔美国人在教育中所显现的弱势状况却积重难返。正如在纪念“为就业与和平出征华盛顿”50周年盛大庆典上奥巴马的公然坦言:“如果说这项事业已经大功告成,则是对当年英雄的亵渎。”此言所流露的忿然、戚然与茫然却仍囿于道德呼吁而非政治行动。或许身为总统,奥巴马有意淡化种族问题。譬如,对于当年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法学院学子是否受益于平权政策,他本人却始终三缄其口,尽管这往往成为右翼政界攻击的焦点。讳莫如深恰恰因为奥巴马力图证明,他是全体国民之首,而非非裔族群之长。的确,阶层问题业已危及美国国家安全,舆论界甚而惊呼“被出卖的美国梦”(Betrayal of American Dream)。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2013年6月17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疾呼,美国教育体系的国际竞争力骤降,其祸根在于社会各阶层之间日益扩大的成绩差距。乔治敦大学两位学者卡内瓦莱(Anthony Carnevale)和斯乔尔(Jeff Strohl)研究发现,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因阶层造成的分数差距为399分,而因种族造成的差距仅为56分。更何况,平权政策往往以一种不公平来替代抑或遮蔽另一种甚或更为深刻的不公平。然而,在种族问题依然压倒自然性或社会性差异的当今美国,尤其有鉴于美国对非裔贩卖与奴役为代价的血腥的建国历程,以阶层或性别平权代替种族平权的方案尚不现实。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4年7月3日发布的民意调查结果,奥巴马去年年底的支持率仅为41%,比年初就职典礼期间下滑14个百分点。2014年6月12日公布的盖洛普(Gallup)民意调查显示,52%的美国民众对奥巴马持负面看法,创下2009年其就职以来最高纪录,而对奥巴马持正面看法的美国民众仅占47%,与2010年的最低纪录持平。2013年1月21日,奥巴马二度在国会山宣誓就职。最经典的一幕要数由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沿袭而来的传统:右手高举,左手抚摸《圣经》,总统复述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发出的誓言。采用抚摸《圣经》的方式,意在天佑美利坚。美国总统就职典礼按惯例于1月20日举行,2013年则推迟一天,是由于当天适逢马丁·路德·金纪念日(Martin Luther King, Jr. Day),就此,奥巴马还特意选择马丁·路德·金早年使用的那册《圣经》。其意蕴不言自明:奥巴马要力争传承马丁·路德·金之衣钵。然而,公众对影片《为奴12年》的热捧不啻为对奥巴马的棒喝:在当今美国,种族鸿沟如万丈深渊,种族冲突仍一触即发,种族政策常如履薄冰,种族问题好似《为奴12年》的主人公诺瑟普,稍有不慎,身为自由人依然沦为黑奴。
影片的主线其实是诺瑟普寻找回家之路,电影海报展现的正是主人公奔跑的姿态,寓意着奔向自由与公正。自由与公正乃诺瑟普以及所有非裔美国人真正追寻并返回的那个家。路漫漫其修远兮,所有美国人,无论肤色,务须上下而求索。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施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发表在2013年2月16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平等的机会,美国的神话》(Equal Opportunity, Our National Myth)一文中所强调的观点,歧视只是一个问题,机会不平等才是根本,而最重要的原因或许在于教育。美国建国之父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曾信誓旦旦道,大学乃社会之凝固剂。教育实为构筑种族平等之公器,正如寻找回家之路而奔跑不息的诺瑟普,寻求归宿的美国教育务须竭力奔向种族平等。
注释:
①正式名称为非洲裔美国人(African-American),我国习惯的表述方式为美国黑人。在西方,黑人(Negro或Nigger)的称呼带有歧视色彩,甚而可以译为“黑鬼”或“黑佬”,公共场合早已视作讳忌。本文按国际惯例使用非洲裔的简称“非裔”。
参考文献:
[1]Barlett, D. L., Steele, J. B.. The Betrayal of American Dream[M].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Books, 2012.
[2]Bates, B. T.. The Making of Black Detroit in the Age of Henry Ford[M]. Chapel Hill/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12.
[3]Bowen, W. G.. Race and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M].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04.
[4]Cohen, C., Sterba, J. P.. Affirmative Action and Racial Preference: A Debat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5]Schaefer, R. T.. Encyclopedia of Race, Ethnicity, and Society[M]. Thousands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008.
[6]Zirkel, S.. Ongoing Issues of Racial and Ethnic Stigma in Education 50 Years after Brown v. Board [M].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5.
编辑 许方舟 郭伟
一则真实的故事
2013年年底,被誉为“美国娱乐界圣经”的《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晒出一份2014年度奥斯卡主要奖项的预测名单,最大亮点无疑为“黑色”,即题材以黑人为主打,首推《为奴12年》、《白宫管家》(The Butler)、《曼德拉:漫长自由路》(Mandela: Long Walk to Freedom)。按题材决定论,演员、导演、编剧几乎一概为黑肤色,他们入围呼声亦高。其中,《为奴12年》不仅以9项提名领跑奥斯卡年度奖项评选,且在今年年初相继斩获第71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奖(Golden Globe Award for 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和第67届英国影视艺术研究院奖(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BAFTA)最高奖项最佳影片奖(BAFTA Award for Best Film)。这两个奖项堪称奥斯卡的风向标。可见,问鼎本届奥斯卡,《为奴12年》志在必得。
影片《为奴12年》改编自同名回忆录,1853年出版,作者所罗门·诺瑟普(Solomon Northup, 1808-1863),非裔美国人,自由身份,在纽约以拉小提琴为生,且在华盛顿市郊拥有一座农场。1841年,厄运突袭,他遭遇蓄意绑架并被贩卖,沦为黑奴,历经奴役,九死一生,重获自由,由此成为一名坚定的废奴主义者。这则真实故事是美国血腥黑奴史的鲜活写照。因而,该回忆录特意附上一个冗长的副标题“一位1841年在华盛顿遭绑架、1853年从路易斯安那州红河附近的棉花种植园中被营救出来的纽约市民所罗门·诺瑟普自述”(Narrative of Solomon Northup, a citizen of New-York, kidnapped in Washington city in 1841, and rescued in 1853, from a cotton plantation near the Red River in Louisiana)。
其实,该回忆录早已被拍摄成名为《所罗门·诺瑟普历险记》(Solomon Northup’s Odyssey)的电视剧。自1853年正式出版以来,该回忆录虽风靡一时,但长期滞销后便销声匿迹。无论公众还是学界,对诺瑟普苦难历程的记忆犹如过眼烟云。直至20世纪60年代,这段历史才被历史学家休·埃金(Sue Eakin, 1918-2009)重新发掘,她对诺瑟普的身世、其父获得自由身份的经历、诺瑟普重获自由的司法途径以及拐骗与奴役诺瑟普的当事人被绳之以法的过程加以考证与记录。1968年,埃金与历史学家约瑟夫·洛格斯登(Joseph Logsdon)合作推出该回忆录的注释版,由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出版社(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出版。
一个50年的梦想
这本注释版回忆录出版当年,1968年4月4日,美国非裔民权运动旗手马丁·路德·金惨遭谋杀。如果说,这只是时间上的巧合,那么,影片《为奴12年》在美国首映时间为2013年8月30日便是精挑细选之举。首映前两天,2013年8月28日,纪念“为就业与和平出征华盛顿”(March on Washington for Jobs and Freedom)50周年盛大庆典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门前举行,奥巴马、前总统克林顿和卡特携手美国非裔社会贤达莅临。1963年8月28日的那场25万人集会在美国非裔民权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就在同一位置,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振聋发聩的《我有一个梦想》:“朋友们,今天我要对你们说,尽管眼下困境重重,但我依然怀有梦想。这个梦深深植根于美国梦之中。我梦想有一天……”这篇演说是马丁·路德·金对美国非裔心中美国梦的完美诠释,其历史地位可与林肯总统150年前签署的《黑人解放宣言》(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相媲美,就连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在演说发表后两天的一份备忘录中也写道:“金煽动性的演讲使得他的影响力超越所有黑人领袖的总和。我们现在必须注意他,将他视为来自黑人对美国的最大威胁。”当年,马丁·路德·金便荣登《时代》周刊年度人物,翌年问鼎诺贝尔和平奖。1999年,美国137位知名公共演说家把《我有一个梦想》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演说。这段演说不仅被镌刻在林肯纪念堂前的台阶上,且被编写入各国教科书,让一代代人在诵读中成长。奥巴马在其自传《父亲的梦想:一则种族与遗传的故事》(Dreams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中都有详述。
如今,困扰奥巴马的既有“棱镜门”与医改,亦有2013年年初的财政悬崖与年底的财政停摆,更有地缘政治危机,如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The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于2012年12月10日发布的报告《2030年全球趋势:另一个世界》(Global Trends 2030: Alternative Worlds)所重申的“亚洲世纪到来”以及惊呼的“中国是一个关键主题”。然而,真正困扰奥巴马的仍是他本人与其父亲以及马丁·路德·金的梦想——种族平等。梦想依然远离现实,尽管那场波澜壮阔的民权运动以及那篇热血沸腾的演说已历经整整半个世纪,尽管美国自2009年以来首次由一位非裔掌舵,尽管435个国会议席中非裔占42位,与其人口比率相当。 一条种族的鸿沟
走过半个世纪,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仍未能成真,政府的种族平权努力乏善可陈,“后种族歧视”时代尚遥不可及。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华尔街日报》2013年7月民意调查结果,79%的受访非裔称歧视仍充斥着美国,该比率在奥巴马当选的2008年才不过71%。奥巴马上任伊始,63%的非裔及79%的白人看好种族关系,但2013年7月已骤跌至38%及52%。歧视会导致隔离。路透社(Reuters)与益普索集团(Ipsos)联合展开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40%的美国白人只在同一种族中交友,而25%的美国非白种人的交际圈仅限于同一种族,非裔尤甚。
就美国黑人境遇而言,今不如昔,且每况愈下。布兰代斯大学资产和社会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n Assets and Social Policy at Brandeis University)2013年2月27日发布的一份题为《种族间日益扩大的财富鸿沟之根源》(The Roots of the Widening Racial Wealth Gap)的研究报告指出,白人和非裔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在25年间扩大近两倍,差距从1984年的85070美元翻两番至2009年的236500美元;白人家庭净资产中位数25年间增长到265000美元,而非裔家庭仅为28500美元。据经济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2010年5月11日出版的调查报告《2010年的阶层:经济衰退时期成人青年的经济前景》(The Class of 2010:Economic Prospects for Young Adults in the Recession),美国非裔的贫困率高达27.6%,略低于1969年的30.2%,却仍为美国白人贫困率的3倍;美国非裔失业率(13.7%)是白人的两倍(6.6%),50年来止步不前;2011年,约22%的5~17岁美国儿童(1590万)生活在贫困中,非裔所占比例高达39%,超过其他所有种族,而白人仅为13%;美国人口普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的最新报告显示,非裔和西裔的单亲家庭比例较高,非裔为55%,西裔为31%,而非西裔白人为21%,亚裔为13%;全美230万囚犯中非裔就有100万,而非裔仅占人口总量的13%;在成年男性中,非裔坐牢的比例是白人的5~7倍,而在不到20岁的男性青少年中,非裔坐牢的比例是白人的9倍;136位手无寸铁的美国黑人2012年死于安全人员淫威之下……2012年2月26日在佛罗里达发生的17岁非裔少年马丁(Trayvon Martin)被杀事件再次引爆美国种族问题的火药桶,奥巴马甚而道出“马丁可能就是35年前的我”。
一种不公的教育
其实,2013年7月18日底特律市政府申请破产保护也堪称一次美国自我标榜的种族“大熔炉”的破产宣言。底特律是非裔比率最高的美国城市,71万人口中82.7%是非裔,白人仅占10.6%,而其所在的密歇根州,白人比率高达79.5%。20世纪50年代,底特律人口超过180万,达到历史顶峰,曾为美国第四大城市。1946-1956年间,总部设在底特律的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品牌斥巨资设25个汽车厂,“汽车城”(Motor City)之名由此而来,但这些厂家均位于郊外,市郊恰恰是迁出市区的白人聚居之地。这就是由工业郊区化衍生而来的美国城市发展郊区化。人口多达530万的大底特律都市圈是当今美国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而破产的市中心却沦为一个超大的非裔贫民窟。1967年7月23日在底特律爆发的“第12街骚乱”(12th Street Riot)仍历历在目。此次种族骚乱造成43人亡、1189人伤,7200余人遭捕,2000多栋房屋被毁。最终,骚乱在联邦军队和州国民卫队高压下得以平息。
种族排斥扩大种族鸿沟,而教育则推波助澜。2013年7月31日,乔治敦大学教育与劳动力研究中心(Centre on Education and the Workforce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发布的研究报告《隔离与不平等:高等教育如何强化白人特权的代际再生产》(Separate and Unequal: How Higher Education Reinforces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production of White Racial Privilege)指出,高等教育更多的是重现而非消除不平等现象。1995-2009年间,82%的白人高中毕业生进入468所高筛选性院校(the most selective colleges),而72%的拉美裔和68%的非裔高中毕业生则进入3250所二年制或四年制的开放式院校(open-access schools),如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s)。高中各科平均毕业成绩(GPA)高于3.5的非裔与拉美裔学生中有30%就读社区学院,而相同成绩的白人学生只有22%就读社区学院。每年有11万在班上成绩处于平均线以上的非裔与拉美裔高中毕业生无法在8年内完成二年制或四年制的高等教育,如果他们进入468所高筛选性院校,其中73%可顺利完成学业。
高等教育中的种族鸿沟实为基础教育中种族问题的延伸。据全美教育进步测试(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结果,5岁美国非裔儿童的智力落后于同龄白人儿童1年,高中毕业时,二者的学业程度差距增至4年;2010年发布的《大海捞针》(Needles in a Haystack)报告称,四年级美国非裔学生只有12%达到阅读熟练水平,该比率尚不足白人男孩的1/3(38%),非裔男孩在数学学业表现上与白人男孩的差距为3个学年。报告进而发现,差异无法简单归因于贫困,因为贫穷的白人男孩并不比来自非贫困家庭的非裔男孩学习差。更何况,中小学填鸭式教学强化着种族差异的代际重现。全国非裔州立法委员会议(National Black Caucus of State Legislators)2002年2月发布的《缩小教育差距》(Closing the Educational Gap)甚而断言:“对众多非裔孩子而言,优质教育依然遥不可及”。 一项平权的政策
尽管种族鸿沟根深蒂固,但马丁·路德·金毕竟为后人留下一份精神遗产:《民权法案》与平权政策(Affirmative Action)。后者为前者的核心理念,首度出现于1961年3月6日由肯尼迪总统签署的第10925号行政令(Executive Order 10925)。该行政令责成接受联邦财政支持的机构“采取平权政策以确保申请人能够受到雇佣,并对不同种族、信仰、肤色或民族出身的员工一视同仁”,对恶意种族歧视所造成的不公正后果加以矫正和补救,并设置就业机会均等总统委员会予以监测,从而为1964年颁布的《民权法案》吹响号角。适逢林肯总统签署《黑人解放宣言》百年,马丁·路德·金敦促肯尼迪效仿林肯,把第10925号行政令打造成为第二座历史丰碑。尽管《我有一个梦想》使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肯尼迪百感交集,即刻邀请马丁·路德·金与非裔各派领袖及集会组织者入白宫共商国是,但其执政时时处处受制于国会的党派逻辑以及冷战的对抗哲学。最终,肯尼迪的继任者约翰逊总统于1965年9月24日把平权政策作为第11246号行政令(Executive Order 11246)颁布。
细数平权政策所获重大成就,则首推教育。1965-1981年,18~24岁年龄组非裔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0.3%增加到19.4%,其中非裔男性在1974年达到峰值24%,而白人学生则在26%上下浮动。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13年5月公布的统计数据,1990-2012年期间,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25~29岁美国非裔学生比例由13%上升至23%,拥有研究生学历的美国非裔学生比例由5%增至8%。平权政策虽屡遭非议甚至诉讼,但在招生上给予少数族裔政策倾斜有助于少数族裔学生获取更高学业成就,且能推动大学校园走向多元化。正是因为“多元性”(diversity),美国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大法官鲍威尔(Lewis Franklin Powell Jr.)赋予教育平权政策以合法性。在得州,高中毕业生的毕业成绩进入本校前8%便可随意入读本州任何一所公立大学。而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把1/5的招生名额用于打造多元化校园,2012年该比例甚至升至1/4,考虑因素有社会公益、家境、性别以及种族。正是由于对大学校园多元化的坚持,控告该法案的诉讼屡屡受挫。美国最高法院于2013年6月24日以7:1的决定驳回最新一起诉讼,以维护平权政策之合法性。原告为被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拒收的一位得州白人女学生。判决同时责成该校严格界定使用这项政策的条件和标准。
一次政策的倾斜
平权政策的合理性往往源自白人的良心发现,即愧对昔日的非裔奴隶制,以期用平权政策来补偿与赎罪。这不仅体现于入学方面,还聚焦于一系列政策倾斜与公共财政支持。2012年7月26日,奥巴马总统宣布实施“白宫美国非裔教育卓越计划”(White House Initiative on Educational Excellence for African Americans)。作为由教育部牵头,白宫国内政策委员会、司法部、劳工部、卫生与民政部、国防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跨部门合作项目,该计划承担四大使命。第一,使美国教育重返世界领先的轨道,提高教育产出,增强国家实力。第二,补充和强调奥巴马于2010年2月26日发起的,旨在推进卓越、创新和可持续性的“白宫传统非裔高校计划”(White House Initiative on Historically Blac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确保美国到2020年拥有全球最高比例的高校毕业生。第三,扩大教育机会,为所有非裔美国人提供完整且有竞争力的教育。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承诺实现一系列目标。例如,提高幼童入园比例;减少转入特殊教育的儿童数量;实施创新性改革策略;增加非裔美国学生的高校入学名额,并保证其获得优质教育所需资源;鼓励家庭和社区参与教育,增加非裔美国学生受教育机会;减少种族隔离以及学校教育造成的再隔离,以营造全体国民的理解和宽容的文化氛围。第四,努力践行目标。为非裔美国学生提供优质而均衡的教育。发展全国性组织,以共享和实施最佳案例。确保计划由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机关执行,以满足非裔美国学生之需求。提升美国非裔社区的参与度,鼓励与非营利性机构发展伙伴关系。非裔美国人教育优先等事项,则需与总统行政办公室紧密合作。
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全国城市联盟(National Urban League)、“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等社团纷纷对此予以积极回应。紧随该计划,美国教育部于2012年9月18日向19个州的97所传统非裔高校提供2.279亿美元资助,主要用于课程改革、学生服务、教师教育、校园基建、设备更新等方面。“这些基金将帮助重点学校继续为其学生提供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所需的平等教育”,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邓肯(Arne Duncan)强调。根据《1965年美国高等教育法》(Higher Education Act of 1965)的定义,传统非裔高校指的是1964年之前设立的主要服务于非裔美国人的高校。目前,105所传统非裔高校遍布美国各地,主要集中在南方,且生源日趋多元化,非裔比率从占八成的林肯大学(Lincoln University)到仅占一成的北卡罗莱纳州中央大学(North Carolina Central University)不等。奥巴马把2013年9月22-28日定为“全国传统非裔高校周”,以强调其历史贡献并着力解决其所面临的挑战。
一个长久的问题
为了解决非裔美国人的教育公平问题,作为非裔总统的奥巴马本人可谓不遗余力,非裔美国人在教育中所显现的弱势状况却积重难返。正如在纪念“为就业与和平出征华盛顿”50周年盛大庆典上奥巴马的公然坦言:“如果说这项事业已经大功告成,则是对当年英雄的亵渎。”此言所流露的忿然、戚然与茫然却仍囿于道德呼吁而非政治行动。或许身为总统,奥巴马有意淡化种族问题。譬如,对于当年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法学院学子是否受益于平权政策,他本人却始终三缄其口,尽管这往往成为右翼政界攻击的焦点。讳莫如深恰恰因为奥巴马力图证明,他是全体国民之首,而非非裔族群之长。的确,阶层问题业已危及美国国家安全,舆论界甚而惊呼“被出卖的美国梦”(Betrayal of American Dream)。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2013年6月17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疾呼,美国教育体系的国际竞争力骤降,其祸根在于社会各阶层之间日益扩大的成绩差距。乔治敦大学两位学者卡内瓦莱(Anthony Carnevale)和斯乔尔(Jeff Strohl)研究发现,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因阶层造成的分数差距为399分,而因种族造成的差距仅为56分。更何况,平权政策往往以一种不公平来替代抑或遮蔽另一种甚或更为深刻的不公平。然而,在种族问题依然压倒自然性或社会性差异的当今美国,尤其有鉴于美国对非裔贩卖与奴役为代价的血腥的建国历程,以阶层或性别平权代替种族平权的方案尚不现实。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4年7月3日发布的民意调查结果,奥巴马去年年底的支持率仅为41%,比年初就职典礼期间下滑14个百分点。2014年6月12日公布的盖洛普(Gallup)民意调查显示,52%的美国民众对奥巴马持负面看法,创下2009年其就职以来最高纪录,而对奥巴马持正面看法的美国民众仅占47%,与2010年的最低纪录持平。2013年1月21日,奥巴马二度在国会山宣誓就职。最经典的一幕要数由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沿袭而来的传统:右手高举,左手抚摸《圣经》,总统复述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发出的誓言。采用抚摸《圣经》的方式,意在天佑美利坚。美国总统就职典礼按惯例于1月20日举行,2013年则推迟一天,是由于当天适逢马丁·路德·金纪念日(Martin Luther King, Jr. Day),就此,奥巴马还特意选择马丁·路德·金早年使用的那册《圣经》。其意蕴不言自明:奥巴马要力争传承马丁·路德·金之衣钵。然而,公众对影片《为奴12年》的热捧不啻为对奥巴马的棒喝:在当今美国,种族鸿沟如万丈深渊,种族冲突仍一触即发,种族政策常如履薄冰,种族问题好似《为奴12年》的主人公诺瑟普,稍有不慎,身为自由人依然沦为黑奴。
影片的主线其实是诺瑟普寻找回家之路,电影海报展现的正是主人公奔跑的姿态,寓意着奔向自由与公正。自由与公正乃诺瑟普以及所有非裔美国人真正追寻并返回的那个家。路漫漫其修远兮,所有美国人,无论肤色,务须上下而求索。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施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发表在2013年2月16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平等的机会,美国的神话》(Equal Opportunity, Our National Myth)一文中所强调的观点,歧视只是一个问题,机会不平等才是根本,而最重要的原因或许在于教育。美国建国之父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曾信誓旦旦道,大学乃社会之凝固剂。教育实为构筑种族平等之公器,正如寻找回家之路而奔跑不息的诺瑟普,寻求归宿的美国教育务须竭力奔向种族平等。
注释:
①正式名称为非洲裔美国人(African-American),我国习惯的表述方式为美国黑人。在西方,黑人(Negro或Nigger)的称呼带有歧视色彩,甚而可以译为“黑鬼”或“黑佬”,公共场合早已视作讳忌。本文按国际惯例使用非洲裔的简称“非裔”。
参考文献:
[1]Barlett, D. L., Steele, J. B.. The Betrayal of American Dream[M].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Books, 2012.
[2]Bates, B. T.. The Making of Black Detroit in the Age of Henry Ford[M]. Chapel Hill/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12.
[3]Bowen, W. G.. Race and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M].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04.
[4]Cohen, C., Sterba, J. P.. Affirmative Action and Racial Preference: A Debat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5]Schaefer, R. T.. Encyclopedia of Race, Ethnicity, and Society[M]. Thousands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008.
[6]Zirkel, S.. Ongoing Issues of Racial and Ethnic Stigma in Education 50 Years after Brown v. Board [M].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5.
编辑 许方舟 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