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教育的兴亡在于创新”,而创新问题的提出,则给整个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
诚然,在现实教育改革大潮中,对待改革有三种态度:一是一味拒绝,不管张三李四、国内国外,就不接受。二是机械模仿,照抄照做,目标教学有四个步骤,我就有四个步骤;别人挂小黑板,我就挂小黑板。三是昙花一现,今天学习这个经验,明天换那个经验,这山看到了那山高,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经验也学不到。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可是,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在一节课里,我们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评价一节课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这节课里,教师是否把知识完完全全地传授给了学生,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教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影响着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现代教育科学表明,创造性人皆有之。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学习,即在学习生活中独立思考,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学习。我们教师要改变那种把教学仅仅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眼界,真正教学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改变过于僵化的教育教学制度。这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我们要实现教学民主化,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提供前提保证
首先,我们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在创新思维的前提下,老师不是霸主、权威了,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和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我们在教学中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才行。
其次,我们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答案,允许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方式。其实,同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懂了,也不意味着此问题就这一个答案。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即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或者否定,只好放弃了。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民主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养成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用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由于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考虑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善待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再有,我们要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提别要保护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作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实践的)。
二、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开发
我们要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尊重教材、难点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调整、删减或重组教材内容,并充实教学内容。其次要突出教材联系“理想化。标准化”的限制,设计的练习要富于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性、独创性。还有,要切实实现对作业内容的开放。我们要改变布置作业的传统做法,从以前让学生做第几页的哪道思考练习中开放出来,大量阅读、搜集能促进语文学习的相关资料。
总而言之,只要转变了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能营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生成的教学环境,真正地坐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谢邦彦.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新课程,2013,(01).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教育的兴亡在于创新”,而创新问题的提出,则给整个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
诚然,在现实教育改革大潮中,对待改革有三种态度:一是一味拒绝,不管张三李四、国内国外,就不接受。二是机械模仿,照抄照做,目标教学有四个步骤,我就有四个步骤;别人挂小黑板,我就挂小黑板。三是昙花一现,今天学习这个经验,明天换那个经验,这山看到了那山高,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经验也学不到。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可是,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在一节课里,我们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评价一节课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这节课里,教师是否把知识完完全全地传授给了学生,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教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影响着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现代教育科学表明,创造性人皆有之。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学习,即在学习生活中独立思考,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学习。我们教师要改变那种把教学仅仅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眼界,真正教学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改变过于僵化的教育教学制度。这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我们要实现教学民主化,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提供前提保证
首先,我们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在创新思维的前提下,老师不是霸主、权威了,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和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我们在教学中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才行。
其次,我们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答案,允许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方式。其实,同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懂了,也不意味着此问题就这一个答案。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即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或者否定,只好放弃了。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民主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养成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用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由于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考虑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善待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再有,我们要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提别要保护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作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实践的)。
二、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开发
我们要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尊重教材、难点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调整、删减或重组教材内容,并充实教学内容。其次要突出教材联系“理想化。标准化”的限制,设计的练习要富于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性、独创性。还有,要切实实现对作业内容的开放。我们要改变布置作业的传统做法,从以前让学生做第几页的哪道思考练习中开放出来,大量阅读、搜集能促进语文学习的相关资料。
总而言之,只要转变了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能营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生成的教学环境,真正地坐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谢邦彦.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新课程,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