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以“信息化与现代农业”为主题的2014农业信息化专题展暨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于10月25~28日在青岛隆重举行。比姚明个头还高的章丘大葱,自动采土取样、调节大棚温湿度的智能机器人,还有随处可见的贴有追溯码的农产品,都让与会者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现代农业。
论坛以“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全面融合”为宗旨,设立一个主会场,3个分会场,并以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促进农户对接大市场、农业物联网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云计算与大数据创新政府服务新模式等为主题展开研讨。
“棚司令”智能管理大棚
本届展会上,最吸引眼球的当属农业信息化的各种应用。
不必风吹日晒,不必终日躬耕,只要拿出手机,电脑会告诉你作物的生长状态。即使人在国外,轻轻一按手机按键,就能种菜养猪。这不是虚拟农场,而是信息技術给农业带来的变化。
一款名叫“棚司令”的软件就被应用在蔬菜大棚的管理中,在软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棚内的传感器每10分钟会更新一次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等数据,而农民通过电脑或手机就能进行实时监控,还可远程控制风机、补光灯、灌溉等设备的开启和关闭,在线上和专家进行交流。
而开发“棚司令”的农信通集团的科技理念就是,将来的农业就是手机农业。所有的农业生产、经营全都可以在一个智能终端上面解决。农民只需用手机下载“司令系列”客户端就可以操控种植、养殖、买卖,获取生活、生产、经营、市场等各类信息,让“智慧农业”成为农民们的好帮手。
当然,“智慧农业”成本也没有想象中的高不可攀。在农信通集团展台前,记者看到名为“猪司令”“鸡司令”“棚司令”的系列智能传感器产品,售价在500元~2000元不等,据介绍,一个蔬菜大棚的花费约七八百元。
农业物联网技术目前在大棚作物、畜牧水产养殖等领域应用较多。例如很多水产养殖户最担心水里的含氧量和氨氮指标,以往都是靠经验来增氧、换水。而现在安装传感器后,养殖户就可以实时监控这些指标,一旦缺氧或超标,就能自动开启设备。
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与江苏省宜兴市农林部门合作建立江苏省首个物联网水产养殖基地,目前已卓有成效。
物联网第一解决了劳动强度问题。螃蟹脱壳时不能动,如果缺氧就必死无疑,而夏天最缺氧的时候是在凌晨两点到5点,有了物联网,在手机上即可实时知道池塘的情况,不用起床巡塘了。
第二则比较便利。发现缺氧后,在手机上按键就能开通氧气泵。物联网提供了一种手段。过去靠经验,有经验的农民才能养好螃蟹。现在靠数字,只要手机在手,物联网信息都在上面。
另外,可以适当增加养殖密度。以前的增氧方式是缺氧时再增,实际上已经对螃蟹造成了损害。现在改变了增氧模式,提前采取防护措施。氧的溶解度在下午两三点钟达到最高,在溶解度最好的时候通过循环让水的中下游溶解氧达到饱和,就相当于白天储存了大量氧气,晚上氧气溶解度最低时就不至于太低。
增氧后水中有毒物质也会分解,螃蟹不会发病,食欲也会增加。在使用物联网技术后,明显发现蟹农使用的饲料量增加,螃蟹的规格也增大了。
而这种养殖模式的变革、效益的增加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现在再让老百姓回到4年以前,老百姓就再也不愿意了,宁可花钱安装高科技的感应设施也不想再靠人工经验去发展养殖了。
拓市场 大数据来帮忙
“农业云”“大数据”,这些词也让原本乡土的农业开始时尚起来,信息化不仅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也深刻改变着农产品消费方式。
买难卖难、“过山车”式的价格一直是困扰农产品市场多年的顽疾。以某地的生猪市场为例:这个地方总共有多少头猪、有多少户生猪养殖户、年出栏量等就是基础信息,每年不同月份的生猪出栏量、市场价格就是规律性信息,某个时间段生猪价格偏高或偏低就是价值性信息。原先的数据只能让人们大致了解市场动态,但有了大数据的计算以后,养殖户和相关农业部门便可以更全面、及时掌握市场变动情况,为生产和决策提供更直观、更科学的依据。
展会上北京宝讯溯源建立的畜牧兽医大数据系统平台,就可以通过收集基层防疫、免疫、屠宰等数据清楚地掌握生猪的养殖数量,还能掌握它的出栏、流向,最终实现预测、分析市场价格、均衡上市的目标。
几年前,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始建立农业云服务平台。全国各地的农田数据,像温湿度、作物参数、遥感影像,还有土肥工作站定期采集、化验的土壤参数,农产品贸易价格……都源源不断地经过网络流入这个农业云服务平台;这些数据再结合农业专家研究的各种专业模型和算法,就能为全国各地的农场提供全方位的精准农业决策服务。
通过“施肥决策服务系统”,全国农场一年减少了几百万吨化肥的使用。“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化肥消费国,虽然我们水稻、小麦、玉米的单产比发达国家还高,但代价是,同等产出的粮食所用的化肥,是发达国家的3到4倍甚至更多。”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天恩博士说,“盲目施肥的后果是作物根本无法吸收,不仅浪费,还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现在,云服务下的精准施肥正在扭转这样的局面。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农交会期间举行的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上表示,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我国围绕农业信息化进行了有效探索,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领域,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元参与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机制初步形成。
目前我国涉农网站已达4万多家,12316服务热线覆盖全国1/3以上的农户。已筛选出310项农业物联网成果,涉及农作物“四情”监测、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机作业调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产品电商年交易额已超过500亿元。
追溯码 追溯食品的前世今生
这次会议上,舌尖上的安全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从超市到有机农场,都能看到贴着二维码标签的农产品,只要扫一扫,很快就会进入到农产品生产溯源系统,上市时间、农事记录、物资信息、质量认证等相关信息一应俱全。 “有没有这个追溯码,可是大不一样。” 湖北洪湖世元鳖龟养殖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李建场说,“我们合作社的甲鱼卖288元一斤,螃蟹100多元一只,还是供不应求。就是因为有了追溯码,消费者觉得放心。”
追溯码不仅仅是一个条形码,背后是农业生产部门对质量的严格把关。农场实现农业生产的“五统一”,供种、用药、施肥、采收管理都要按照标准化规程统一操作。
2002年前后,在国内和国际上,食品安全和追溯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在国际上,利用质量追溯实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的做法,已逐步成为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欧盟于2000年1月发表《食品安全白皮书》;2003年,日本众议院与国会颁布《食品安全基本法》与《牛的个体识别信息管理及传达特别措施法》;2004年5月,美国公布《食品安全跟踪条例》。
2004年我国追溯系统开始试点,到2008年国家正式立项,开始获得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这些资金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建设。截至2013年底,参加全国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的可追溯企业达到283家,到2014年底将达到350家,覆盖了除西藏、青海、山西三省以外的其他28个省区市。追溯范围涵盖谷物、蔬菜、水果、茶叶、畜禽肉、禽蛋、水产、牛奶等主要农产品、种子等农业投入品及葡萄酒等农产加工品,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品牌信誉度高、安全保障能力强的可追溯产品。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等于替食品企业办了可以信赖的“身份证”,消费者只要前往納入追溯体系的商场超市、肉菜市场、农贸市场和食品批发市场等节点购买食品,通过电子查询机就可以查询到食品产地信息、批发零售信息、市场名称、卖方名称、商品入场时间等“身份”信息,这既有利于广大消费者对所购买食品进行追根溯源,也方便消费者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及时查询和维权。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杨培生说,近年来,农垦大力推动品牌和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此次农垦介绍的77个品类几百个品种,绝大多数为“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产品。
青岛独特的“农药安全监管信息追溯系统”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透过监控屏幕,消费者可以看到几家农药店的实时经营情况。青岛市农委质监处处长宋杰说,青岛市大力加强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已把100多家农药店缩减为38家,同时强化信息化监管,高毒农药的经营、使用情况都要登记、备案,实现可追溯、可查询。“今后我们还打算将这套系统扩大到整个农资的经营使用,计划用3年时间覆盖全市的5000多家店。”
青岛市还建起了“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输入起止日期、行政区市、基地等关键信息后,青岛市的农业企业大至认证资质情况,小到最近一次施用化肥的种类和时间,都一目了然。宋杰说,光今年就对两家农残超标的企业进行了“摘牌”处理。
现在在超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几乎占据所有视线,受到商家和百姓追捧。而农业部的例行监测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蔬菜、畜禽和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5.9%、99.4%和93.1%。
论坛以“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全面融合”为宗旨,设立一个主会场,3个分会场,并以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促进农户对接大市场、农业物联网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云计算与大数据创新政府服务新模式等为主题展开研讨。
“棚司令”智能管理大棚
本届展会上,最吸引眼球的当属农业信息化的各种应用。
不必风吹日晒,不必终日躬耕,只要拿出手机,电脑会告诉你作物的生长状态。即使人在国外,轻轻一按手机按键,就能种菜养猪。这不是虚拟农场,而是信息技術给农业带来的变化。
一款名叫“棚司令”的软件就被应用在蔬菜大棚的管理中,在软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棚内的传感器每10分钟会更新一次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等数据,而农民通过电脑或手机就能进行实时监控,还可远程控制风机、补光灯、灌溉等设备的开启和关闭,在线上和专家进行交流。
而开发“棚司令”的农信通集团的科技理念就是,将来的农业就是手机农业。所有的农业生产、经营全都可以在一个智能终端上面解决。农民只需用手机下载“司令系列”客户端就可以操控种植、养殖、买卖,获取生活、生产、经营、市场等各类信息,让“智慧农业”成为农民们的好帮手。
当然,“智慧农业”成本也没有想象中的高不可攀。在农信通集团展台前,记者看到名为“猪司令”“鸡司令”“棚司令”的系列智能传感器产品,售价在500元~2000元不等,据介绍,一个蔬菜大棚的花费约七八百元。
农业物联网技术目前在大棚作物、畜牧水产养殖等领域应用较多。例如很多水产养殖户最担心水里的含氧量和氨氮指标,以往都是靠经验来增氧、换水。而现在安装传感器后,养殖户就可以实时监控这些指标,一旦缺氧或超标,就能自动开启设备。
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与江苏省宜兴市农林部门合作建立江苏省首个物联网水产养殖基地,目前已卓有成效。
物联网第一解决了劳动强度问题。螃蟹脱壳时不能动,如果缺氧就必死无疑,而夏天最缺氧的时候是在凌晨两点到5点,有了物联网,在手机上即可实时知道池塘的情况,不用起床巡塘了。
第二则比较便利。发现缺氧后,在手机上按键就能开通氧气泵。物联网提供了一种手段。过去靠经验,有经验的农民才能养好螃蟹。现在靠数字,只要手机在手,物联网信息都在上面。
另外,可以适当增加养殖密度。以前的增氧方式是缺氧时再增,实际上已经对螃蟹造成了损害。现在改变了增氧模式,提前采取防护措施。氧的溶解度在下午两三点钟达到最高,在溶解度最好的时候通过循环让水的中下游溶解氧达到饱和,就相当于白天储存了大量氧气,晚上氧气溶解度最低时就不至于太低。
增氧后水中有毒物质也会分解,螃蟹不会发病,食欲也会增加。在使用物联网技术后,明显发现蟹农使用的饲料量增加,螃蟹的规格也增大了。
而这种养殖模式的变革、效益的增加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现在再让老百姓回到4年以前,老百姓就再也不愿意了,宁可花钱安装高科技的感应设施也不想再靠人工经验去发展养殖了。
拓市场 大数据来帮忙
“农业云”“大数据”,这些词也让原本乡土的农业开始时尚起来,信息化不仅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也深刻改变着农产品消费方式。
买难卖难、“过山车”式的价格一直是困扰农产品市场多年的顽疾。以某地的生猪市场为例:这个地方总共有多少头猪、有多少户生猪养殖户、年出栏量等就是基础信息,每年不同月份的生猪出栏量、市场价格就是规律性信息,某个时间段生猪价格偏高或偏低就是价值性信息。原先的数据只能让人们大致了解市场动态,但有了大数据的计算以后,养殖户和相关农业部门便可以更全面、及时掌握市场变动情况,为生产和决策提供更直观、更科学的依据。
展会上北京宝讯溯源建立的畜牧兽医大数据系统平台,就可以通过收集基层防疫、免疫、屠宰等数据清楚地掌握生猪的养殖数量,还能掌握它的出栏、流向,最终实现预测、分析市场价格、均衡上市的目标。
几年前,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始建立农业云服务平台。全国各地的农田数据,像温湿度、作物参数、遥感影像,还有土肥工作站定期采集、化验的土壤参数,农产品贸易价格……都源源不断地经过网络流入这个农业云服务平台;这些数据再结合农业专家研究的各种专业模型和算法,就能为全国各地的农场提供全方位的精准农业决策服务。
通过“施肥决策服务系统”,全国农场一年减少了几百万吨化肥的使用。“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化肥消费国,虽然我们水稻、小麦、玉米的单产比发达国家还高,但代价是,同等产出的粮食所用的化肥,是发达国家的3到4倍甚至更多。”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天恩博士说,“盲目施肥的后果是作物根本无法吸收,不仅浪费,还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现在,云服务下的精准施肥正在扭转这样的局面。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农交会期间举行的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上表示,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我国围绕农业信息化进行了有效探索,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领域,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元参与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机制初步形成。
目前我国涉农网站已达4万多家,12316服务热线覆盖全国1/3以上的农户。已筛选出310项农业物联网成果,涉及农作物“四情”监测、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机作业调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产品电商年交易额已超过500亿元。
追溯码 追溯食品的前世今生
这次会议上,舌尖上的安全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从超市到有机农场,都能看到贴着二维码标签的农产品,只要扫一扫,很快就会进入到农产品生产溯源系统,上市时间、农事记录、物资信息、质量认证等相关信息一应俱全。 “有没有这个追溯码,可是大不一样。” 湖北洪湖世元鳖龟养殖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李建场说,“我们合作社的甲鱼卖288元一斤,螃蟹100多元一只,还是供不应求。就是因为有了追溯码,消费者觉得放心。”
追溯码不仅仅是一个条形码,背后是农业生产部门对质量的严格把关。农场实现农业生产的“五统一”,供种、用药、施肥、采收管理都要按照标准化规程统一操作。
2002年前后,在国内和国际上,食品安全和追溯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在国际上,利用质量追溯实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的做法,已逐步成为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欧盟于2000年1月发表《食品安全白皮书》;2003年,日本众议院与国会颁布《食品安全基本法》与《牛的个体识别信息管理及传达特别措施法》;2004年5月,美国公布《食品安全跟踪条例》。
2004年我国追溯系统开始试点,到2008年国家正式立项,开始获得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这些资金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建设。截至2013年底,参加全国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的可追溯企业达到283家,到2014年底将达到350家,覆盖了除西藏、青海、山西三省以外的其他28个省区市。追溯范围涵盖谷物、蔬菜、水果、茶叶、畜禽肉、禽蛋、水产、牛奶等主要农产品、种子等农业投入品及葡萄酒等农产加工品,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品牌信誉度高、安全保障能力强的可追溯产品。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等于替食品企业办了可以信赖的“身份证”,消费者只要前往納入追溯体系的商场超市、肉菜市场、农贸市场和食品批发市场等节点购买食品,通过电子查询机就可以查询到食品产地信息、批发零售信息、市场名称、卖方名称、商品入场时间等“身份”信息,这既有利于广大消费者对所购买食品进行追根溯源,也方便消费者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及时查询和维权。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杨培生说,近年来,农垦大力推动品牌和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此次农垦介绍的77个品类几百个品种,绝大多数为“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产品。
青岛独特的“农药安全监管信息追溯系统”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透过监控屏幕,消费者可以看到几家农药店的实时经营情况。青岛市农委质监处处长宋杰说,青岛市大力加强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已把100多家农药店缩减为38家,同时强化信息化监管,高毒农药的经营、使用情况都要登记、备案,实现可追溯、可查询。“今后我们还打算将这套系统扩大到整个农资的经营使用,计划用3年时间覆盖全市的5000多家店。”
青岛市还建起了“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输入起止日期、行政区市、基地等关键信息后,青岛市的农业企业大至认证资质情况,小到最近一次施用化肥的种类和时间,都一目了然。宋杰说,光今年就对两家农残超标的企业进行了“摘牌”处理。
现在在超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几乎占据所有视线,受到商家和百姓追捧。而农业部的例行监测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蔬菜、畜禽和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5.9%、99.4%和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