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给我们的语文教育以深刻启迪: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善于把握启发时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注重师生相互启发,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恰当运用语言情境式启发、声像直观式启发、对比类推式启发等教学方法。
关键词:孔子 启发式教育思想 启发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127-02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他对教育的许多问题具有独创的见解和精湛的阐述。他以自己毕生的从教经历,总结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等,其中启发式教学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精魂,至今对我们的语文教育仍有深刻的启迪。
一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要义体现在他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①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难成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②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把问题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教师讲出一方面道理,他不能类推出其他方面的道理来,就不再用这种方法教他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启示我们:首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孔子的启发强调“愤”“悱”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渴求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强烈冲动的情绪状态,实际上是把学生自觉自主的学摆在了教学的首要位置,把学生放要学习的主体地位。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也就是说教师要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中能否树立学生——学习主体观,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分水岭。教育家孟宪承先生曾说:“向来的国文课,只有教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的教授,没有学生的学习。这实是国文教学失败的原因。”④在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学生自己读读也颇感兴趣,但经教师精研细雕、反复咀嚼后再喂学生,学生便感索然无味,从而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自己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教学效率和水平的降低也在必然之中了。因此我们必须切实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反对一味灌输,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觉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态度和精神。
其次,善于把握启发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孔子“愤、启、悱、发”这一名言中,孔首先强调的是启发的时机,正如郑玄注:“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而后启发为之说。”⑤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处于“愤悱”之时,才施以启发之教。“愤”表明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而“悱”说明思维还不明晰,想说又说不清。在此种情况下,因势利导,给予启发,能帮助学生调理思路,表达思想。并且,孔子要求学生在启发后进行积极思维,以举一反三。正如他的学生颜渊赞叹:“夫子循循善诱”,达到使人“欲罢不能”的境界。
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老是抱怨学生素质太差,对牛弹琴,启而不发。我以为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启发的时机,启发不当。对学习一些显而易见、显而易懂的内容无启发时滥用启发,给学生造成你不“启发”我还清楚,你一“启发”我越来越糊涂的感觉。而在学生思苦不得其解,想说而不能畅所欲言的时候,教师往往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不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指点。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思维渐趋停滞,进入被动接受的藩篱,语文理解和表达水平的发挥创造能力减弱。反之,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把握时机,在学生不会想、想不到、想不通的时候,恰当地启发,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再次,注重师生相互启发,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孔子一方面注重发挥教师的启发作用,做到“无隐”、“不倦”、“善诱”;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向学生学习,他曾赞扬子贡、子夏对自己的启发促进。他认为教学成功的关健在于师生的相互启发,积极配合,教学相长。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必须有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教师是否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启发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境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内化,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取舍,不强求一律,并从学生的意见中吸取营养,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二
孔子善于启发,他根据不同时机、不同对象、不同情境,采用不同的语言、方法,因材施教,如春风化雨般地启发诱导学生,使他的教学情趣盎然。难怪颜回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诱。”⑥语文教学实践中,借鉴孔子的教育经验可采用多种启发的方式。
1.语言情境式启发。这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法。教师要善于用高昂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以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如古诗词教学运用情境式启发,能强烈叩击学生心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思。首先,教师应以充沛的激情上好古诗词单元的起始课。每当我讲古诗词单元时,总是要用整整一堂课的时间告诉学生,古诗词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怀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的确,当一名语文教师在起始课以抒情性的语言渲染了浓郁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圆美的教学意境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欲望和审美情思如滔滔江水被激越了。“善于始者,成功已半。”我们在第一堂课就应该向学生“真情告白”:古诗词很重要,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和底蕴,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其次,每一堂课的导入,教师都可以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审美情感的需要,把学生带入作品教学的特定意境中。有人说开讲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花,视为教学“定调”。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教材入选的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佳品,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一致的意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进入此情此景中,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如教学《登幽州台歌》,可用沉郁的语言描绘这样一幅图景:陈迹斑驳的幽州台静卧于北方旷野,四周平畴千里,天低云暗,诗人孑然一身,兀立于台上,凝目远眺,泪流无声……历史滔滔、宇宙茫茫,封建时代,多少人才被埋没、被扼杀,像陈子昂那样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理想破灭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在教师深情的导言中,学生进入了诗歌的情感世界,仿佛已感觉到了诗人失意困顿与孤寂苦闷的情怀和茫无端绪与悠悠无垠的忧思,从而积极去领悟诗歌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2.声像直观式启发。这是以现代声像技术为媒介,直观启发学生学习,培养审美情思和思辨能力的一种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进行教学。语言的传授是最主要的途径。这种单调的传授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教学能够突破时空的界限,以更丰富多彩的直观画面和声响技巧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进入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教学那篇“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可运用多媒体设置情景辅助教学。以民乐《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在电脑屏幕以月光统摄群象,展示潮水、波光、花林、沙滩、夜空、白云、青枫、闺阁、镜台、海雾等一系列景象组成的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水墨长轴。在如此的诗情画意之中让学生配乐朗诵,古诗所生发的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天各一方的惋惜,以及悠悠相思中饱含的脉脉温情与对重逢的美好期盼,就能很容易地被学生领悟了。音乐、诗情、画意、哲理与语言的结合,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
3.对比类推式启发。这是将相似或对立的材料或问题进行比较,经过启发,揭示事物矛盾、发现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的一种方法。对比类推启发形式多种多样:有同一主题不同体裁作品比较,有同一体裁不同写作方式作品的比较,有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有相似内容不同时代的作品;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大可以比较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小可以比较一个词语甚至标点的运用。这种启发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当然启发式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问题质疑启发式、空白想象启发式、比喻描述启发式、讨论归纳启发式、推理判断启发式、扩散集中启发式等等。在实际的教学中,各种启发式教学往往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很难截然分开。我们应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健康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总之,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至今仍闪烁着哲理的光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的借鉴和学习。
注释:
①《论语·述而》
②朱熹:.四书集注·论语·述而
③《论语·述而》
④孟宪承.初中国文教学.转引自李素保,陈钟梁著.纵论语文教育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75页
⑤孟宪承等主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
⑥《论语·子罕》
(作者单位:商丘技师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责编:贾伟)
关键词:孔子 启发式教育思想 启发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127-02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他对教育的许多问题具有独创的见解和精湛的阐述。他以自己毕生的从教经历,总结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等,其中启发式教学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精魂,至今对我们的语文教育仍有深刻的启迪。
一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要义体现在他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①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难成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②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把问题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教师讲出一方面道理,他不能类推出其他方面的道理来,就不再用这种方法教他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启示我们:首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孔子的启发强调“愤”“悱”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渴求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强烈冲动的情绪状态,实际上是把学生自觉自主的学摆在了教学的首要位置,把学生放要学习的主体地位。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也就是说教师要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中能否树立学生——学习主体观,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分水岭。教育家孟宪承先生曾说:“向来的国文课,只有教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的教授,没有学生的学习。这实是国文教学失败的原因。”④在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学生自己读读也颇感兴趣,但经教师精研细雕、反复咀嚼后再喂学生,学生便感索然无味,从而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自己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教学效率和水平的降低也在必然之中了。因此我们必须切实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反对一味灌输,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觉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态度和精神。
其次,善于把握启发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孔子“愤、启、悱、发”这一名言中,孔首先强调的是启发的时机,正如郑玄注:“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而后启发为之说。”⑤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处于“愤悱”之时,才施以启发之教。“愤”表明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而“悱”说明思维还不明晰,想说又说不清。在此种情况下,因势利导,给予启发,能帮助学生调理思路,表达思想。并且,孔子要求学生在启发后进行积极思维,以举一反三。正如他的学生颜渊赞叹:“夫子循循善诱”,达到使人“欲罢不能”的境界。
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老是抱怨学生素质太差,对牛弹琴,启而不发。我以为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启发的时机,启发不当。对学习一些显而易见、显而易懂的内容无启发时滥用启发,给学生造成你不“启发”我还清楚,你一“启发”我越来越糊涂的感觉。而在学生思苦不得其解,想说而不能畅所欲言的时候,教师往往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不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指点。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思维渐趋停滞,进入被动接受的藩篱,语文理解和表达水平的发挥创造能力减弱。反之,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把握时机,在学生不会想、想不到、想不通的时候,恰当地启发,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再次,注重师生相互启发,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孔子一方面注重发挥教师的启发作用,做到“无隐”、“不倦”、“善诱”;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向学生学习,他曾赞扬子贡、子夏对自己的启发促进。他认为教学成功的关健在于师生的相互启发,积极配合,教学相长。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必须有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教师是否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启发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境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内化,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取舍,不强求一律,并从学生的意见中吸取营养,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二
孔子善于启发,他根据不同时机、不同对象、不同情境,采用不同的语言、方法,因材施教,如春风化雨般地启发诱导学生,使他的教学情趣盎然。难怪颜回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诱。”⑥语文教学实践中,借鉴孔子的教育经验可采用多种启发的方式。
1.语言情境式启发。这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法。教师要善于用高昂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以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如古诗词教学运用情境式启发,能强烈叩击学生心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思。首先,教师应以充沛的激情上好古诗词单元的起始课。每当我讲古诗词单元时,总是要用整整一堂课的时间告诉学生,古诗词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怀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的确,当一名语文教师在起始课以抒情性的语言渲染了浓郁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圆美的教学意境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欲望和审美情思如滔滔江水被激越了。“善于始者,成功已半。”我们在第一堂课就应该向学生“真情告白”:古诗词很重要,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和底蕴,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其次,每一堂课的导入,教师都可以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审美情感的需要,把学生带入作品教学的特定意境中。有人说开讲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花,视为教学“定调”。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教材入选的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佳品,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一致的意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进入此情此景中,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如教学《登幽州台歌》,可用沉郁的语言描绘这样一幅图景:陈迹斑驳的幽州台静卧于北方旷野,四周平畴千里,天低云暗,诗人孑然一身,兀立于台上,凝目远眺,泪流无声……历史滔滔、宇宙茫茫,封建时代,多少人才被埋没、被扼杀,像陈子昂那样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理想破灭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在教师深情的导言中,学生进入了诗歌的情感世界,仿佛已感觉到了诗人失意困顿与孤寂苦闷的情怀和茫无端绪与悠悠无垠的忧思,从而积极去领悟诗歌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2.声像直观式启发。这是以现代声像技术为媒介,直观启发学生学习,培养审美情思和思辨能力的一种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进行教学。语言的传授是最主要的途径。这种单调的传授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教学能够突破时空的界限,以更丰富多彩的直观画面和声响技巧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进入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教学那篇“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可运用多媒体设置情景辅助教学。以民乐《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在电脑屏幕以月光统摄群象,展示潮水、波光、花林、沙滩、夜空、白云、青枫、闺阁、镜台、海雾等一系列景象组成的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水墨长轴。在如此的诗情画意之中让学生配乐朗诵,古诗所生发的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天各一方的惋惜,以及悠悠相思中饱含的脉脉温情与对重逢的美好期盼,就能很容易地被学生领悟了。音乐、诗情、画意、哲理与语言的结合,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
3.对比类推式启发。这是将相似或对立的材料或问题进行比较,经过启发,揭示事物矛盾、发现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的一种方法。对比类推启发形式多种多样:有同一主题不同体裁作品比较,有同一体裁不同写作方式作品的比较,有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有相似内容不同时代的作品;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大可以比较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小可以比较一个词语甚至标点的运用。这种启发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当然启发式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问题质疑启发式、空白想象启发式、比喻描述启发式、讨论归纳启发式、推理判断启发式、扩散集中启发式等等。在实际的教学中,各种启发式教学往往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很难截然分开。我们应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健康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总之,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至今仍闪烁着哲理的光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的借鉴和学习。
注释:
①《论语·述而》
②朱熹:.四书集注·论语·述而
③《论语·述而》
④孟宪承.初中国文教学.转引自李素保,陈钟梁著.纵论语文教育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75页
⑤孟宪承等主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
⑥《论语·子罕》
(作者单位:商丘技师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