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里的阴气始下,是说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是指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凡有损失阴精的情况皆应避免。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把它作为秋冬养生原则。
因此,老年人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防病等方面的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养“藏”这一原则,方能安全度过“多事之秋”。
起居重“调养”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张,使肺气得以舒展。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应须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不宜一下子着衣太多,否则会削弱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容易受凉感冒。深秋时节,风大转凉,应及时增加衣服,体弱的老人尤应注意。
饮食重“摄养” 秋属肺金,主收。《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物,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如百合、银耳、秋梨、柿子、甘蔗、藕、蜂蜜、乳品等。秋季饮食除了用酸、润为主外,还必须注意不要过于进补,以免“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秋燥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为佳。《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矅仙神隐书》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有益于健康。
精神重“修养” 心藏神,神安则寿。倘若不知调摄精神,则精血渐耗、形体必衰。秋令养阴,要求做到安然恬静,无过多奢望、无过度思虑、尤其不宜动怒。因怒则气机上逆、损及阴精,甚则阳亢化风、而诱发眩晕、卒中等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说明秋季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情绪。秋季虽天高云淡,但日照减少,气温渐低,气候渐渐干燥。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心中容易引起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焦虑、烦躁等情绪的变化,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说。这时应注意保持心情平静,神态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根据秋季情绪不稳定、睡眠欠佳的特点,可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娱乐活动,如书画、养鸟、赏花、打牌、下棋等,以达到宁神定志,心理豁达,调节精神,强壮体魄的效果。我国素有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赏景的习俗,登高远眺,胸怀顿开,心旷神怡,可使一些忧郁、伤感顿消,是治疗忧郁症之良方。
运动重“护养”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体育锻炼的好时机。在运动时要针对季节和自身的特点进行锻炼。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氣功可多做一些静功,如内养功、意守功、保健功和太极拳等,常练可振奋精神,强体健魄。可采用《道藏·玉轴经》所载秋季养生功法,即秋季吐纳健身法,对延年益寿有一定好处。具体做法:每日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让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炼几遍,分3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将气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呼出,呼气时要稍揾(音致,擦的意思)口,默念(口四)(音审),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练此功,有保肺强身之功效。
防病重“保养” “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季温差变化较大,气温偏低,风寒邪气极易伤人,加上老年人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降低,极易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胃病、风湿等。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的人,对气候的变化很敏感,很容易导致复发和病情恶化。特别是秋末气候转凉,这个时期是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病的高峰期,极容易导致猝死。因此,老年人要重点防范,结合自己体质情况,积极控制原发疾病,警惕秋季易发病的发生,家中应备有急救与治疗药品。要注意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不喝生、冷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防止“病从口入”。秋季燥邪容易伤人,除应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外,还应服食一些滋养阴津、宣肺化痰的中药,以利于缓解秋燥,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效果。
补虚重“药养” 中医认为,久病伤阴,许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慢性肾病、更年期综合征等一系列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阴虚表现,养阴补虚是这类慢性疾病调理的重要原则,常用的补虚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等,其中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沿用千余年的养阴经典名方,以熟地、山药、山茱萸“三补”和丹皮、泽泻、茯苓“三泻”组成,补泻结合,调理阴阳,滋补肝肾之阴,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类阴虚疾病。秋冬季坚持服用,可有效改善久病阴虚体弱的症状,增强体质,缓解春夏病情。
房事重“蓄养” 人体的精气宜藏不宜浮、宜秘不宜泄,精气秘藏则气足神旺,健康无病。所以,秋令应注意顺应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若一味恣情纵欲,则必会导致早衰,甚至折年损寿。
因此,老年人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防病等方面的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养“藏”这一原则,方能安全度过“多事之秋”。
起居重“调养”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张,使肺气得以舒展。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应须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不宜一下子着衣太多,否则会削弱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容易受凉感冒。深秋时节,风大转凉,应及时增加衣服,体弱的老人尤应注意。
饮食重“摄养” 秋属肺金,主收。《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物,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如百合、银耳、秋梨、柿子、甘蔗、藕、蜂蜜、乳品等。秋季饮食除了用酸、润为主外,还必须注意不要过于进补,以免“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秋燥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为佳。《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矅仙神隐书》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有益于健康。
精神重“修养” 心藏神,神安则寿。倘若不知调摄精神,则精血渐耗、形体必衰。秋令养阴,要求做到安然恬静,无过多奢望、无过度思虑、尤其不宜动怒。因怒则气机上逆、损及阴精,甚则阳亢化风、而诱发眩晕、卒中等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说明秋季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情绪。秋季虽天高云淡,但日照减少,气温渐低,气候渐渐干燥。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心中容易引起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焦虑、烦躁等情绪的变化,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说。这时应注意保持心情平静,神态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根据秋季情绪不稳定、睡眠欠佳的特点,可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娱乐活动,如书画、养鸟、赏花、打牌、下棋等,以达到宁神定志,心理豁达,调节精神,强壮体魄的效果。我国素有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赏景的习俗,登高远眺,胸怀顿开,心旷神怡,可使一些忧郁、伤感顿消,是治疗忧郁症之良方。
运动重“护养”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体育锻炼的好时机。在运动时要针对季节和自身的特点进行锻炼。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氣功可多做一些静功,如内养功、意守功、保健功和太极拳等,常练可振奋精神,强体健魄。可采用《道藏·玉轴经》所载秋季养生功法,即秋季吐纳健身法,对延年益寿有一定好处。具体做法:每日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让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炼几遍,分3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将气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呼出,呼气时要稍揾(音致,擦的意思)口,默念(口四)(音审),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练此功,有保肺强身之功效。
防病重“保养” “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季温差变化较大,气温偏低,风寒邪气极易伤人,加上老年人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降低,极易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胃病、风湿等。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的人,对气候的变化很敏感,很容易导致复发和病情恶化。特别是秋末气候转凉,这个时期是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病的高峰期,极容易导致猝死。因此,老年人要重点防范,结合自己体质情况,积极控制原发疾病,警惕秋季易发病的发生,家中应备有急救与治疗药品。要注意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不喝生、冷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防止“病从口入”。秋季燥邪容易伤人,除应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外,还应服食一些滋养阴津、宣肺化痰的中药,以利于缓解秋燥,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效果。
补虚重“药养” 中医认为,久病伤阴,许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慢性肾病、更年期综合征等一系列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阴虚表现,养阴补虚是这类慢性疾病调理的重要原则,常用的补虚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等,其中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沿用千余年的养阴经典名方,以熟地、山药、山茱萸“三补”和丹皮、泽泻、茯苓“三泻”组成,补泻结合,调理阴阳,滋补肝肾之阴,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类阴虚疾病。秋冬季坚持服用,可有效改善久病阴虚体弱的症状,增强体质,缓解春夏病情。
房事重“蓄养” 人体的精气宜藏不宜浮、宜秘不宜泄,精气秘藏则气足神旺,健康无病。所以,秋令应注意顺应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若一味恣情纵欲,则必会导致早衰,甚至折年损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