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规中矩,精巧纤细。
这是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在剧本创作上给我的第一印象。
写剧本,讲故事。一部近两小时的电影在剧本创作上难度颇大。《梅兰芳》选取了大师生活中的三段往事:成名(与十三燕打擂得胜)、成功(与孟小冬相识相知、赴美表演成功)、明志(抗日战争时期,梅先生蓄须明志,拒不出演。直至抗战结束)。
三段故事各有特色,由于很多现实的原因,剧本写得也是中规中矩。不过个中细节,却是精巧纤细,丝丝入扣。
第一段:成名。少年梅兰芳聪慧好学,一心想要打破旧规矩,创立新戏风。老艺人十三燕不满他的轻率活跃,提出比戏三天。第一天梅兰芳就输了,之后他决定演时尚新戏,结果反败为胜。第三天,梅兰芳恳求十三燕放弃打擂。老艺人说了一句话——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精彩!
第二段:成功。梅兰芳成年后在国内已成名角。一个巧合的机缘,他遇见了唱老生的名角孟小冬。惺惺相惜、相识相知,两个人因为共同的事业而走到了一起(听着特别耳熟)。然而梅夫人福芝芳找到孟小冬,说了一句话——他不属于你,也不属于我。他是属于座儿(观众)的。惜别之日,孟小冬对梅兰芳说:别怕。之后梅兰芳赴美演出,一举成功。
第三段:明志。抗战爆发,日本人要求梅兰芳演戏粉饰太平。梅兰芳不顾威胁利诱,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在新闻招待会上蓄须明志。梅兰芳面对残忍的日本军官只说了两个字——不演!他怕吗?可能有点儿。但是作为中国人,他在行动上没有别的选择——不演。
再来说说剧本创作中的人物。人物,人和物。一个邱如白,一副纸枷锁。一人一物,贯穿了整部影片。
邱如白是编剧着力塑造的一个主要角色。从粉丝到经纪人,从听戏、爱戏到迷戏,他说过一句精彩的对白——战争总会结束,但梅兰芳终将不朽!邱如白是为梅兰芳而生而死的,是为京戏而生而死的。他心中只有大师,为了梅兰芳的不朽甚至可以做一些令人不齿的事情。但是,他是真的爱戏爱大师。这个人物,丰满而真实。
一副纸枷锁。如同一双舞者的红舞鞋。戴上就永远不得解脱。都说诗言志,剧本也是如此吧。这副纸枷锁套住的不只有剧本中梅兰芳的大伯,也包括梅兰芳。甚至还有背后的导演陈凯歌。对于深谙创作的编剧和导演来说,不疯魔不成戏,不激情不成戏。然而,我们在这部《梅兰芳》的剧本创作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淡淡如水的平静,或许这也是经历过辉煌后的陈凯歌导演的真实写照吧。在对于要把《梅兰芳》拍成什么样的导演阐述中,陈凯歌表示要把梅兰芳还原成为一个“平凡”的人,要把大师的生活还原成一个平凡人的生活。从这点上来看,剧本的创作并不是尽如人意的。毕竟,世间只有一个梅兰芳。只要这个世界存在,梅兰芳一定会成为不朽。所以说,陈凯歌可能更想通过剧本把一个淡定的台前的梅兰芳和一个淡定的幕后的陈凯歌摆在一起。平淡如水的生活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从容。就像他在电视节目的访谈中所说的,真正的大丈夫绝对不是“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而是应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从这点上来说,剧本里的梅兰芳先生更多地应该体现出中华民族那种温文尔雅中表现出来的坚韧和淡定,这一定是编剧和导演所努力追求的东西。这一点,他们做到了。
这是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在剧本创作上给我的第一印象。
写剧本,讲故事。一部近两小时的电影在剧本创作上难度颇大。《梅兰芳》选取了大师生活中的三段往事:成名(与十三燕打擂得胜)、成功(与孟小冬相识相知、赴美表演成功)、明志(抗日战争时期,梅先生蓄须明志,拒不出演。直至抗战结束)。
三段故事各有特色,由于很多现实的原因,剧本写得也是中规中矩。不过个中细节,却是精巧纤细,丝丝入扣。
第一段:成名。少年梅兰芳聪慧好学,一心想要打破旧规矩,创立新戏风。老艺人十三燕不满他的轻率活跃,提出比戏三天。第一天梅兰芳就输了,之后他决定演时尚新戏,结果反败为胜。第三天,梅兰芳恳求十三燕放弃打擂。老艺人说了一句话——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精彩!
第二段:成功。梅兰芳成年后在国内已成名角。一个巧合的机缘,他遇见了唱老生的名角孟小冬。惺惺相惜、相识相知,两个人因为共同的事业而走到了一起(听着特别耳熟)。然而梅夫人福芝芳找到孟小冬,说了一句话——他不属于你,也不属于我。他是属于座儿(观众)的。惜别之日,孟小冬对梅兰芳说:别怕。之后梅兰芳赴美演出,一举成功。
第三段:明志。抗战爆发,日本人要求梅兰芳演戏粉饰太平。梅兰芳不顾威胁利诱,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在新闻招待会上蓄须明志。梅兰芳面对残忍的日本军官只说了两个字——不演!他怕吗?可能有点儿。但是作为中国人,他在行动上没有别的选择——不演。
再来说说剧本创作中的人物。人物,人和物。一个邱如白,一副纸枷锁。一人一物,贯穿了整部影片。
邱如白是编剧着力塑造的一个主要角色。从粉丝到经纪人,从听戏、爱戏到迷戏,他说过一句精彩的对白——战争总会结束,但梅兰芳终将不朽!邱如白是为梅兰芳而生而死的,是为京戏而生而死的。他心中只有大师,为了梅兰芳的不朽甚至可以做一些令人不齿的事情。但是,他是真的爱戏爱大师。这个人物,丰满而真实。
一副纸枷锁。如同一双舞者的红舞鞋。戴上就永远不得解脱。都说诗言志,剧本也是如此吧。这副纸枷锁套住的不只有剧本中梅兰芳的大伯,也包括梅兰芳。甚至还有背后的导演陈凯歌。对于深谙创作的编剧和导演来说,不疯魔不成戏,不激情不成戏。然而,我们在这部《梅兰芳》的剧本创作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淡淡如水的平静,或许这也是经历过辉煌后的陈凯歌导演的真实写照吧。在对于要把《梅兰芳》拍成什么样的导演阐述中,陈凯歌表示要把梅兰芳还原成为一个“平凡”的人,要把大师的生活还原成一个平凡人的生活。从这点上来看,剧本的创作并不是尽如人意的。毕竟,世间只有一个梅兰芳。只要这个世界存在,梅兰芳一定会成为不朽。所以说,陈凯歌可能更想通过剧本把一个淡定的台前的梅兰芳和一个淡定的幕后的陈凯歌摆在一起。平淡如水的生活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从容。就像他在电视节目的访谈中所说的,真正的大丈夫绝对不是“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而是应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从这点上来说,剧本里的梅兰芳先生更多地应该体现出中华民族那种温文尔雅中表现出来的坚韧和淡定,这一定是编剧和导演所努力追求的东西。这一点,他们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