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域性景观不仅是城市的自然标识景观,又是城市的历史文化景观。本文将以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为例,试以论述地域性景观在山地城市湿地公园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关键词:山地城市;湿地公园;地域性景观
凯文·林奇在《城市的印象》一书中提到:“一旦一段历史、一种象征或一种意义加上一个目的之后,它的标志价值就提高了。”[1]湿地公园作为城市最具湿地生态特征的标识之一,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湿地公园所具有的生态特征,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地域性景观在山地城市湿地公园中营造的意义
湿地公园具有游憩、生态保护、休闲娱乐、科教等多方面功能。对于以山峦丘陵众多地形复杂为典型特征的山地城市形态来说,湿地景观的营造就需要在遵从自然且相地合宜的基础上进行景观特色营造。一般来说,地域性景观应是结合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具有区域特征,反映地方特色,且能够引起人们情感回归,这种具有地域性格特点的景观构成了联系人与生存空间之间的纽带。正如俞孔坚先生所说:“生存的艺术反映了真实的人地关系,而正是这种真实的人地关系又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以及土地的精神联系。[2]
2 明湖湿地公园场地现状及背景
明湖湿地公园位于六盘水市西部,该项目由北京土人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俞孔坚博士担纲设计。作为六盘水最具有特色和标志性的公园,明湖湿地公园现已成为该市最具有地域特征的城市地标。(1)城市背景。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云贵高原腹地的乌蒙山区,山峦众多,气候宜人。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该市凉爽舒适的气候特点,2005年,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的称号。六盘水又是一座以煤炭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矿产资源丰富,享有“江南煤都”、“西南煤海”的美誉。位于乌蒙山区的六盘水属典型的山地型城市,地理区域分异明显,海拔差异较大,正是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赋予了该市独具云贵高原特色的城市形态和生境条件。(2)基地条件。明湖湿地公园位于六盘水中心城区西部的水城河畔,西起窑上水库,南与自然山体相接,北抵明湖路,东邻六盘水师范学院。该项目属于水城河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水城河系市中心城区唯一的地表河流,属乌江主源三岔河的支流,自西向东流经市中心城区,作为该市的母亲河,水城河曾在六盘水城市建设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然而,由于城市发展的加快,水城河以往碧波荡漾,蜿蜒流淌的景象逐渐被污水沟取代,水城河的水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为了治理水城河,于是水城河被打造成了人工渠式的河道,但这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水环境的不断恶化。部分河道内垃圾堆砌、污水排放,这条母亲河渐渐地与这座城市的美化建设背道而驰。为了恢复水城河昔日的风貌,市委领导对水城河进行了综合考察和论证,提出了新的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把水城河的治理当作既是全面恢复水城河景观环境美化城市生活的民生工程,又是争创全国生态宜居城市所采取的一项重点工程。
3 明湖湿地公园地域性景观营造特征
明湖湿地公园的建设规划系水城河景观综合治理一期主要建设工程,其中公园规划控制面积为1200亩,建设面积约474亩,人工湖占300余亩。规划理念围绕着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设计,就景观的营造特征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道法自然。明湖湿地公园在整体规划上,因地制宜,因山造势。依据六盘水山地多海拔的地理特征,明湖湿地公园的选址依山而建。在空间分布上,南部由于与自然山体连接形成了缓坡形结构,在不破坏基地条件的情况下以阶梯状进行空间的分割,充分利用滨河有限的15至20米绿带空间及陡坎,顺应地势高差,建立滨河梯级景观带同样产生了步移景异的意境。另外,通过对原有的沿河径流、鱼塘、低洼地重新设计,改造为湿地公园内一个300余亩的人工湖。人工湖基地的断面形式西高东低,从而使流水层层流淌,在经过蜿蜒的缓慢流淌之后,在六盘水师范学院形成了一个新的湖面,最终流入河道。明湖湿地公园人工湖的设计规划正是结合阶梯断面地势,创造了更多的亲水空间,发挥了调蓄与净化山区溪流的作用。湖的周围为景观绿化区域,与自然山体连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森林公园、生态公园。在明湖湿地公园南部山体之间,山与山之间形成的狭窄空间被称为“一线天”,木栈道阶梯依山而建,成为“一线天”内的重要游步道景观,木栈道下面有溪流飞淌,形成了清溪潺潺、别有洞天的景象。同时,位于湿地公园内西南的重要基础设施——六盘水美术馆,源于“从山里长出来的建筑”理念,美术馆外墙上彩釉玻璃的树林景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相映成趣。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了游客的游憩体验,给人自然而然的境界。(2)城市记忆。城市景观若失去了城市文化,那么,人们便无法从中找到城市往昔的历史。明湖湿地公园最能反映城市内涵和历史,当属蜿蜒卧浮于湖间全长1113米的“钢化飞虹”步行景观桥。该桥取材于“水舞钢城”的设计理念,是西南地区最长的异型钢构桥,远望过去犹如一条凌空飘舞的彩带,它既是一条景观长廊,又是一条游览通道,景观桥是对六盘水“钢城”文化的最好诠释。此外,园内的绿化植被在设计上注重经济性与生态性,大量应用了低维护成本的乡土植被,公园内种植滇杨、黄樟、金丝垂柳等乔木26种;地被植物类如白三叶、大叶草、吉祥草等13种;种植芦苇、香蒲、水葱等水生植物近22种。乡土回归和生态自然在明湖湿地公园的结合,使人们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母亲河畔。
(3)人文关怀。明湖湿地公园设施完备,充分考虑到有人驻足赏景的心理与生理需要,体现了公园的人文关怀。明湖湿地公园南部绿化区域道路、飘带桥以及“一线天”木栈道构成了园区主要交通道路,道路蜿蜒曲折,总长度达16公里。道路铺装均依据不同道路的特点进行设计,飘带桥除了主体采用钢构之外,桥地面材质主要使用了防腐木,南部绿化区域部分则采用了防腐木,个别地方石质铺装。明湖湿地公园灯饰多样体现了湿地公园的独具匠心,包括地埋灯、水下灯、草坪灯、灯柱等照明设施,这些灯饰为公园的夜晚增加了看点。飘带桥上数千米LED灯带宛若银蛇蜿蜒漂浮在湖面之上,而南部绿带空间主道路设置的地埋灯,远望过去如萤火虫在飞舞。同时,还在湿地公园后面的山体安装了山体照明灯,山顶上布置有射灯。未来,新增照明设备还将安装在湿地公园园区以前亮化不清楚的地方。此外,园中的音响设备也是一大亮点,全园音响的设置也具有巧妙的构思,这些音响被埋藏于花草之间,并由一些景观小品覆盖,如果游客不细心,便无从发觉声音的由来。
4 结语
明湖湿地公园作为贵州第八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举办基地,独具地域特色的景观特征和公园环境受到了游客的啧啧称赞。明湖湿地公园的建成不仅拓展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而且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使市民在城市中感受到湖光山色带来的浓浓诗意境界。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74.
[2] 俞孔坚.生存的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1.
作者简介:常亚恒(1982—),男,文学硕士,六盘水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动画设计。
李小斌(1985—),女,文学硕士,六盘水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与艺术考古。
关键词:山地城市;湿地公园;地域性景观
凯文·林奇在《城市的印象》一书中提到:“一旦一段历史、一种象征或一种意义加上一个目的之后,它的标志价值就提高了。”[1]湿地公园作为城市最具湿地生态特征的标识之一,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湿地公园所具有的生态特征,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地域性景观在山地城市湿地公园中营造的意义
湿地公园具有游憩、生态保护、休闲娱乐、科教等多方面功能。对于以山峦丘陵众多地形复杂为典型特征的山地城市形态来说,湿地景观的营造就需要在遵从自然且相地合宜的基础上进行景观特色营造。一般来说,地域性景观应是结合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具有区域特征,反映地方特色,且能够引起人们情感回归,这种具有地域性格特点的景观构成了联系人与生存空间之间的纽带。正如俞孔坚先生所说:“生存的艺术反映了真实的人地关系,而正是这种真实的人地关系又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以及土地的精神联系。[2]
2 明湖湿地公园场地现状及背景
明湖湿地公园位于六盘水市西部,该项目由北京土人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俞孔坚博士担纲设计。作为六盘水最具有特色和标志性的公园,明湖湿地公园现已成为该市最具有地域特征的城市地标。(1)城市背景。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云贵高原腹地的乌蒙山区,山峦众多,气候宜人。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该市凉爽舒适的气候特点,2005年,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的称号。六盘水又是一座以煤炭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矿产资源丰富,享有“江南煤都”、“西南煤海”的美誉。位于乌蒙山区的六盘水属典型的山地型城市,地理区域分异明显,海拔差异较大,正是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赋予了该市独具云贵高原特色的城市形态和生境条件。(2)基地条件。明湖湿地公园位于六盘水中心城区西部的水城河畔,西起窑上水库,南与自然山体相接,北抵明湖路,东邻六盘水师范学院。该项目属于水城河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水城河系市中心城区唯一的地表河流,属乌江主源三岔河的支流,自西向东流经市中心城区,作为该市的母亲河,水城河曾在六盘水城市建设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然而,由于城市发展的加快,水城河以往碧波荡漾,蜿蜒流淌的景象逐渐被污水沟取代,水城河的水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为了治理水城河,于是水城河被打造成了人工渠式的河道,但这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水环境的不断恶化。部分河道内垃圾堆砌、污水排放,这条母亲河渐渐地与这座城市的美化建设背道而驰。为了恢复水城河昔日的风貌,市委领导对水城河进行了综合考察和论证,提出了新的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把水城河的治理当作既是全面恢复水城河景观环境美化城市生活的民生工程,又是争创全国生态宜居城市所采取的一项重点工程。
3 明湖湿地公园地域性景观营造特征
明湖湿地公园的建设规划系水城河景观综合治理一期主要建设工程,其中公园规划控制面积为1200亩,建设面积约474亩,人工湖占300余亩。规划理念围绕着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设计,就景观的营造特征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道法自然。明湖湿地公园在整体规划上,因地制宜,因山造势。依据六盘水山地多海拔的地理特征,明湖湿地公园的选址依山而建。在空间分布上,南部由于与自然山体连接形成了缓坡形结构,在不破坏基地条件的情况下以阶梯状进行空间的分割,充分利用滨河有限的15至20米绿带空间及陡坎,顺应地势高差,建立滨河梯级景观带同样产生了步移景异的意境。另外,通过对原有的沿河径流、鱼塘、低洼地重新设计,改造为湿地公园内一个300余亩的人工湖。人工湖基地的断面形式西高东低,从而使流水层层流淌,在经过蜿蜒的缓慢流淌之后,在六盘水师范学院形成了一个新的湖面,最终流入河道。明湖湿地公园人工湖的设计规划正是结合阶梯断面地势,创造了更多的亲水空间,发挥了调蓄与净化山区溪流的作用。湖的周围为景观绿化区域,与自然山体连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森林公园、生态公园。在明湖湿地公园南部山体之间,山与山之间形成的狭窄空间被称为“一线天”,木栈道阶梯依山而建,成为“一线天”内的重要游步道景观,木栈道下面有溪流飞淌,形成了清溪潺潺、别有洞天的景象。同时,位于湿地公园内西南的重要基础设施——六盘水美术馆,源于“从山里长出来的建筑”理念,美术馆外墙上彩釉玻璃的树林景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相映成趣。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了游客的游憩体验,给人自然而然的境界。(2)城市记忆。城市景观若失去了城市文化,那么,人们便无法从中找到城市往昔的历史。明湖湿地公园最能反映城市内涵和历史,当属蜿蜒卧浮于湖间全长1113米的“钢化飞虹”步行景观桥。该桥取材于“水舞钢城”的设计理念,是西南地区最长的异型钢构桥,远望过去犹如一条凌空飘舞的彩带,它既是一条景观长廊,又是一条游览通道,景观桥是对六盘水“钢城”文化的最好诠释。此外,园内的绿化植被在设计上注重经济性与生态性,大量应用了低维护成本的乡土植被,公园内种植滇杨、黄樟、金丝垂柳等乔木26种;地被植物类如白三叶、大叶草、吉祥草等13种;种植芦苇、香蒲、水葱等水生植物近22种。乡土回归和生态自然在明湖湿地公园的结合,使人们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母亲河畔。
(3)人文关怀。明湖湿地公园设施完备,充分考虑到有人驻足赏景的心理与生理需要,体现了公园的人文关怀。明湖湿地公园南部绿化区域道路、飘带桥以及“一线天”木栈道构成了园区主要交通道路,道路蜿蜒曲折,总长度达16公里。道路铺装均依据不同道路的特点进行设计,飘带桥除了主体采用钢构之外,桥地面材质主要使用了防腐木,南部绿化区域部分则采用了防腐木,个别地方石质铺装。明湖湿地公园灯饰多样体现了湿地公园的独具匠心,包括地埋灯、水下灯、草坪灯、灯柱等照明设施,这些灯饰为公园的夜晚增加了看点。飘带桥上数千米LED灯带宛若银蛇蜿蜒漂浮在湖面之上,而南部绿带空间主道路设置的地埋灯,远望过去如萤火虫在飞舞。同时,还在湿地公园后面的山体安装了山体照明灯,山顶上布置有射灯。未来,新增照明设备还将安装在湿地公园园区以前亮化不清楚的地方。此外,园中的音响设备也是一大亮点,全园音响的设置也具有巧妙的构思,这些音响被埋藏于花草之间,并由一些景观小品覆盖,如果游客不细心,便无从发觉声音的由来。
4 结语
明湖湿地公园作为贵州第八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举办基地,独具地域特色的景观特征和公园环境受到了游客的啧啧称赞。明湖湿地公园的建成不仅拓展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而且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使市民在城市中感受到湖光山色带来的浓浓诗意境界。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74.
[2] 俞孔坚.生存的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1.
作者简介:常亚恒(1982—),男,文学硕士,六盘水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动画设计。
李小斌(1985—),女,文学硕士,六盘水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与艺术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