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精准扶贫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te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贫困人口从绝对贫困进入相对贫困阶段,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和重塑教育的新时代,如何继续发挥教育扶贫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从传统教育扶贫向现代教育扶贫的转变,是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必须思考的问题。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是由湖北省和教育部协同共建的创新平台。“协同创新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围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质量提升”和“新生态构建”三个重大现实问题,在湖北省13个县(区)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咸安区、崇阳县等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形成适切性的解决方案,总结出信息化助力教育扶贫的实践模式,并在全国9省20多个县域开展了丰富的教育扶贫实践。
  支点:乡村教学点
  乡村教学点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供给义务教育服务的重要载体。《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小学教学点9.65万个, 这些教学点为保证偏远地区的孩子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教学点不仅仅是地理空间意义上“在”乡村的学校,还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为”乡村的存在,既承担着为乡村适龄儿童提供学校教育的重任,也具有保护、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的功能。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乡村教学点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难点和重点。
  根据“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团队在全国9省20县(区)的调查显示,乡村教学点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点存在“开不齐课、开不足和开不好课”的问题,部分课程教学质量堪忧;教学点教师配置情况普遍不理想,尤其是音乐、美术、体育和英语等学科师资短缺;教师年龄普遍偏大,信息化教学能力偏弱,教师专业发展缺乏个性化实践指导;教学点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多数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突出;来自城市的名师课堂和标准化数字资源在乡村学校“水土不服”;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基本处于“失联”状态。
  基于此,我们围绕乡村教学点面临的现实困境,针对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供给和发展结构性失衡等问题,提出以乡村教学点为支点,精准发力,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解决乡村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利用教育扶贫守护乡村发展的希望。
  策略:互联网 AI 在地化教育
  针对教育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核心问题,在遵循教育生态学理论、协同发展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在“均衡发展”“质量提升”和“新生态构建”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发展阶段,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AI)为双引擎,提出了“互联网 AI 在地化”的策略,助力乡村教育发展。所谓“互联网 AI 在地化”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以AI为创新要素,通过顶层设计规划、技术环境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双轨数字学校”为整体解决方案,将县域内独立的教育主体即城乡师生、家长通过互联网创新连接起来,构建N*(1 M)的教学共同体,解决提高乡村教学点教学质量、增强育人实效的问题,助力学生成长,促进教师发展,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构建城乡共生、家校共育的乡村教育新生态。
  学校层面,在不改变县域内实体学校生态的基础上,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学校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村小和乡村教学点为末梢,利用“互联网 ”创建联接,以AI赋能学校,构建“在地化”的教学共同体,每个共同体内由1个城镇学校和M个乡村学校组成,继而由县域内的N个共同体,构建成N*(1 M)的乡村数字学校,实现“互联网 AI”的在地化教育。学生层面,通过学生“五育”数据记录与分析系统的建设和研究,记录学生成长过程数据。通过引入AI学伴,解决学生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难题,促进学习方式变革,陪伴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师层面,在文化背景相似、地域相近的同一县(区)域内,组建课程教学共同体,使师资和学习资源在共同体内共享,利用“互联网 ”重构教学结构,在教学中引入AI,开展精准化教学,推动教学方法升级。家庭层面,通过建设留守儿童亲子桥,加强父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解决情感贫困问题。社会层面,形成高校(U)、政府(G)、企业(B)和中小学(S)协同的UGBS工作机制,发挥各方力量,助力教育扶贫工作。
  行动:调查研究与实践探索
  调查研究。2013年3月~12月,中心研究团队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大别山片区、幕阜山片区和武陵山片区等区域的13个县(区)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进行田野调查和深度考察,通过走访、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教学点进行全方位调查,了解贫困地区乡村教学点现状。
  实践探索。2014年起,研究团队在各地政府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下,由点到面,先后在湖北省咸安区和崇阳县等地区开展“精准发力 扶在根上”教育扶贫行动。通过问题诊断、平台设计与工具开发、数字资源建设和教师培训等工作,开展信息化助力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模式。譬如在咸安區形成“一体双核四驱”模式,在崇阳县形成“联校网教”模式,这些实践模式为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和质量提升发挥了作用。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的教育状况,研究团队探索形成了“双轨乡村数字学校”“城乡互助‘双师’模式”“适切性资源全覆盖模式”“有组织的慕课模式”等四种教育扶贫的实践模式。
  路径:“扶志、扶智、扶学”三位一体
  “扶志”即从思想观念入手,以教育信息化加强反贫困文化建设,帮助贫困学生和家长树立战胜困境的信心和勇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各类融媒体平台宣传本地区典型的脱贫案例,营造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形成依靠帮扶政策在自己努力奋斗中实现脱贫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在学校校园文化、课程教学和管理等工作中坚持“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将“扶志”与“育人”相结合,将自强、自律和自立的观念根植于贫困学生内心,通过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希望,也让每一个家庭看到希望。   “扶智”則是以教育信息化提升贫困群体脱贫的“可行能力”。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实际需要,结合地区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摸清意愿,形成适合当地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形成教育培训体系,为农业生产和生活一线输送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依托乡村教学点,汇聚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和企业等多方力量,通过资源支持、技术支持和环境支持等形式,开展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扶学”则是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针对乡村教学点存在的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度不够,学校教育与乡村文化日渐疏离,师资总体供给不足、学科教师供给结构性失衡、信息化教学能力缺乏等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双轨数字学校”,通过开设“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组建课程教学共同体,开展城乡学伴牵手活动,实施留守儿童亲子桥与AI学伴等措施。
  成效:辐射推广
  在“扶志、扶智、扶学”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指引下,对四种教育扶贫模式进行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开展信息化助力教育扶贫的省内外辐射与推广实践。一方面开展湖北省乡村数字学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在湖北省19个县300多个教学点,推广乡村数字学校模式,并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提升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将积累的经验逐步辐射到全国,在全国9个省20多个县域建立了推广区。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教师发展、环境建设等角度,形成了适切性的教育扶贫方案,助推当地基础教育发展。为了验证效果,研究团队依据CIPP模式,从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四个维度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进行了科学评测,结果显示信息化助力教育扶贫取得一定成效。通过以乡村教学点为支点,“互联网 AI 在地化”的教育实践,形成的“扶志、扶智、扶学”三位一体的各类实践模式,对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深知,教育扶贫是一项需要精准发力、久久为功的事业,其效果的显现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希望研究团队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点燃贫困地区学生、教师和家长心中教育的火种,成为他们前行路途中的一点微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其他文献
“双师服务”通过搭建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管理服务平台,以“互联网 ”和大数据创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方式,为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在线教育服务供给,是农村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好途径。北京市通州区宋庄中学的学生就是广大受益农村学生中的一部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参与“双师服务”项目的点点滴滴。  宋庄中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学校师资相对薄弱,资源相对匮乏。学生一半来源于周围附近的几个村子的农民家
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可见数学学习也离不开阅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以及社会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有效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判断、分析和推理能力。《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
《生活与算法》是初中阶段算法与程序设计学习的第一课,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了解算法、自然语言描述、数学模型等与“算法与程序”相关的概念;二是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三是知道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在教学时,教师应从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算法,将算法从实际事例中抽象出来,最终引申到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能正确理解运用呢?算法概念的理解
日前,“教育战疫,停课不停学”国际研讨会通过在线方式召开,《弹性教学手册:中国“停课不停学”的经验》在会上发布。该手册基于中国实践与经验,围绕通信平台、学习工具、数字资源、教学组织、学习方式、支持服务及政企校协同等七个核心要素,阐述了“弹性教学”概念以及疫情期间中国教育面临的困境、积累的经验,并给出了建议,以帮助各国教育人员开展类似的研究和实践。  根据中国在“停课不停学”期间保持不间断学习的做法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中引入“计算思维”,旨在强调学科思维的养成,提出把项目整合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以学科思维方式思考、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在解决问题中完成知识建构。本案例内容是新教材中第三章第三节“数据与系统”模块,数据库操作是这节课的重点,与数据库相关的编程在IT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Web端、PC端、移动端开发都会用到,因此学生要打好基础,为以后的高级编程做准备。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了解
近日,教育部在河北省廊坊市召开“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工作启動会,全面启动实验区工作。  会议要求,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对于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要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开展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效率、助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不懈把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实施,着力构建定位清晰、互联互通
指导思想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指导意见》颁布,研学旅行受到广泛重视和关注。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可通过研学旅行进行考察探究学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校外教育活动,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提出培养“有家国情
2019年9月26日上午,全国首场四地七校“5G MR”全息物理直播教学活动在成都教科院附中如期举行。参加此次活动的有上海格致中学、北京十八中、成都教科院附属中学、青岛即墨翠英中学及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中学等。此次物理课堂教学,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场景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四地互动协同,探索远程直播教学的深度互动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首先由罗清红老师在教科院附中发起。由
【摘 要】本研究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对学习科学的理解,呈现了海淀区开展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提升项目的初衷和推进策略,并展示了项目研究的效果。从区域层面提出了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提升模型,即一个完整的学习科学素养提升项目应包含理论学习阶段、课题研究阶段、评价阶段,全过程由线上线下混合实施,教师、学习者、助学者三方互动,共同完成。海淀区通过提升教师学习科学素养的探索与尝试,帮助学科教师的授业和育人更加科学、有效。
附中学生的“小剧场”——杏坛演绎经典作品  拿着吴戈,我披着犀甲/两车相遇,短兵器相接/旌旗蔽日遮天,仇敌风卷云烟/箭纷纷落地上,我们不避反争先/凌我战阵,又躐我行列/左战马已倒地,右良驹又刃伤/神明啊,我陷入了绝境/来吧,敲响你的战鼓/我已选择卫国就不再后退/我已拿起武器就不再后悔/他们说我将为这场战争失去我的全部/但我告诉他们我不会轻易放弃/你做到勇武刚强坚不可摧/你就算失败也永不言弃/就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