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依靠的是一群有情怀、有智慧、有自我革新精神的教师,语文教师曹书德就是其中一位。本书讲述了曹书德在这次学校转型中的经历、故事和感悟。“走下讲台”,看似简单, 其实艰难。但走下讲台后, 你会发现真实的教育,体会“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教育之乐。
北京十一學校自2012年秋季开学起,无论初中还是高中,都开始实施学生选课走班制的课程改革,每个学生都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独立课表,行政班的存在已经没有了意义,自然就淡出了历史。但是,教育学生却是每时每刻都在校园里发生着,承担教育职责的便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因此,在选课走班时代,所有的教师都是“新型班主任”。
这里所说的“新”是指在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方式的全面改变。在传统的行政班模式下,学生的组织形式是静止的,以班级为单位形成一个集体,班主任承担着这个集体的主要管理职责,教育与管理大多通过集体教育的原则进行,而且经过多年的探索,老师们对于班级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与方法。
在选课走班制的背景下,由于选课不同,学生分散在不同的教室里,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都处于变动中。流动中的学生如何管理?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才适切、有效?这都要求班主任必须转型成为全面育人的教育者。概括起来说,这个转型应该有四大特点。
从权威的班主任到平等的教育者
固定班级消失后,班主任和班干部这些角色就都不存在了,因此教师的“发号施令”便失去了“行政管道”,此时教师想通过权威管理、教育学生,既没有依托,也没有效果。师生之间才有了真正的平等,平等基础之上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也是我将自己的书命名为《走下讲台做教师》的原因。
正如李希贵校长在该书序言中所说:“自古以来,讲台和教鞭都是教师地位的象征,它甚至已经是教师职业的代名词,没有它们,老师甚至会六神无主、不知所措……难能可贵的是,以曹公为代表的十一老师们,深深知道求索教育本真必然的代价,他们在实践中感悟到了没有师生平等便没有真实的教育生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想追求,他们愿意放下身段,走下讲台,走到孩子们之中。尽管历尽千辛万苦,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获得了更多,尤其是获得了师生平等之后孩子们发自肺腑的真正的尊重。”
所以,走班时代的“新型班主任”不能以过去统一命令的方式限制学生的行动,而要提供丰富的菜单满足学生的选择;不能以班级荣誉刺激学生,而要为学生实现个人梦想装上发动机;不能以班主任的威势震慑学生,而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从改变学生到助力学生
我当了三十多年教师,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我们太喜欢改变学生了。看不惯学生的言行举止,就要采取措施“纠正”;不满意学生的分数,就布置更多的学习任务来提升成绩。我们还没有了解学生个体,就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把学生塑造成符合我们心目中优秀标准的群体。
面对拥有自主选择权力和自主管理空间的学生,学生的行为需要约束,错误的行为需要矫正,但在如今已不能用过去那种滥用权威、用规则压制个性的方式,“新型班主任”的工作智慧和策略便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可塑期,各种问题都有可能出现,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仅仅靠批评教育是不够的。有时候,需要集中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有时候,又需要借助其它的力量,例如让他崇拜的人出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是帮助学生成长的专业人员,不是专门的“儿科医生”。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寻找适当的路径。
之所以让学生选课,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于别人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新课程的最大目标。“新型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成为独特的优秀个体,而不是将他们雕琢成没有差别的“玉器”。基于这一点,教师面对学生首先应该是发现与唤醒,其次是陪伴与引领,目标是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从教训学生到与学生平等对话
过去,我们把教育等同于教训,对违规违纪的学生,立即批评甚至训斥,让他马上认错,做出保证并拿出改变的实际行动。对于违规比较严重的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处分,不管他服与不服,总是按照规定处分了事。
教育离不开惩戒,但惩戒更多地是为了警示那些没有违规的学生,对违规者本人起到的作用其实非常有限。值得我反思的是,几乎没有学生感谢我曾经训斥他,倒是有不少的学生感激我曾经给他写提醒的纸条,宽容他的淘气。对违规学生而言,最有效的教育是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对话,从而引发学生的自我反省。
在师生真正平等的教育生态中,即便学生犯了错误,我们仍然要坚持尊重学生。比如,尊重学生的隐私,给学生充分辩解的机会。不先给“问题”定性,也不把学生作为违纪学生特殊对待。
首先调查“问题”是否存在,然后了解学生发生“问题”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允许学生对于发生“问题”的理由进行充分说明,直到把能想到的所有的理由都说出来。如果学生给自己辩护的理由成立,说明学生的行为合理,没有违纪。如果学生的辩护理由不充分、不合理,那么先要肯定他合理的想法,再分析他不合理的原因。这样,所犯错误的症结是学生自己剖析呈现的、也是学生自己能够接受的。
只有当学生把“规章法纪,人格修养”,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操守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从指挥学生到与学生相处
作为教师,我们太习惯了指挥学生干这干那,很少倾听学生的安排和需要,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之中。与督促学生锻炼身体相比,参与学生的锻炼更能拉近师生关系;与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相比,师生合作承担课题更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余活动,教师都应该是学生中一员,其主要职责应该是陪伴与合作。
李希贵校长曾与学生一同出游,整个行程中,他没有指挥学生做任何事情,甚至连建议也没有提过。一路上,他与学生谈天说地,评点时事。回到学校后,有学生一脸认真地对李校长说:“李校长,这次与您一起出游,让我们很受教育!”学生的话让李校长思索了很久。其实,李校长一路上并没有教育学生,没有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任何指点,甚至没有叮嘱过学生的安全问题,学生为什么会很受教育呢?因为李校长完全相信学生的能力,所以他只是陪着学生出游而已,正是他这种发自内心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让学生“很受教育”。
从班主任到“新型班主任”的转型,实质上就是管理往后退,让教育的力量真正显示出来,其核心观念就是师生平等,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激发其内在的动力机制,让学生沿着自己最优秀的领域去发展成最优秀的自己。
北京十一學校自2012年秋季开学起,无论初中还是高中,都开始实施学生选课走班制的课程改革,每个学生都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独立课表,行政班的存在已经没有了意义,自然就淡出了历史。但是,教育学生却是每时每刻都在校园里发生着,承担教育职责的便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因此,在选课走班时代,所有的教师都是“新型班主任”。
这里所说的“新”是指在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方式的全面改变。在传统的行政班模式下,学生的组织形式是静止的,以班级为单位形成一个集体,班主任承担着这个集体的主要管理职责,教育与管理大多通过集体教育的原则进行,而且经过多年的探索,老师们对于班级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与方法。
在选课走班制的背景下,由于选课不同,学生分散在不同的教室里,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都处于变动中。流动中的学生如何管理?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才适切、有效?这都要求班主任必须转型成为全面育人的教育者。概括起来说,这个转型应该有四大特点。
从权威的班主任到平等的教育者
固定班级消失后,班主任和班干部这些角色就都不存在了,因此教师的“发号施令”便失去了“行政管道”,此时教师想通过权威管理、教育学生,既没有依托,也没有效果。师生之间才有了真正的平等,平等基础之上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也是我将自己的书命名为《走下讲台做教师》的原因。
正如李希贵校长在该书序言中所说:“自古以来,讲台和教鞭都是教师地位的象征,它甚至已经是教师职业的代名词,没有它们,老师甚至会六神无主、不知所措……难能可贵的是,以曹公为代表的十一老师们,深深知道求索教育本真必然的代价,他们在实践中感悟到了没有师生平等便没有真实的教育生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想追求,他们愿意放下身段,走下讲台,走到孩子们之中。尽管历尽千辛万苦,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获得了更多,尤其是获得了师生平等之后孩子们发自肺腑的真正的尊重。”
所以,走班时代的“新型班主任”不能以过去统一命令的方式限制学生的行动,而要提供丰富的菜单满足学生的选择;不能以班级荣誉刺激学生,而要为学生实现个人梦想装上发动机;不能以班主任的威势震慑学生,而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从改变学生到助力学生
我当了三十多年教师,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我们太喜欢改变学生了。看不惯学生的言行举止,就要采取措施“纠正”;不满意学生的分数,就布置更多的学习任务来提升成绩。我们还没有了解学生个体,就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把学生塑造成符合我们心目中优秀标准的群体。
面对拥有自主选择权力和自主管理空间的学生,学生的行为需要约束,错误的行为需要矫正,但在如今已不能用过去那种滥用权威、用规则压制个性的方式,“新型班主任”的工作智慧和策略便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可塑期,各种问题都有可能出现,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仅仅靠批评教育是不够的。有时候,需要集中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有时候,又需要借助其它的力量,例如让他崇拜的人出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是帮助学生成长的专业人员,不是专门的“儿科医生”。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寻找适当的路径。
之所以让学生选课,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于别人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新课程的最大目标。“新型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成为独特的优秀个体,而不是将他们雕琢成没有差别的“玉器”。基于这一点,教师面对学生首先应该是发现与唤醒,其次是陪伴与引领,目标是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从教训学生到与学生平等对话
过去,我们把教育等同于教训,对违规违纪的学生,立即批评甚至训斥,让他马上认错,做出保证并拿出改变的实际行动。对于违规比较严重的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处分,不管他服与不服,总是按照规定处分了事。
教育离不开惩戒,但惩戒更多地是为了警示那些没有违规的学生,对违规者本人起到的作用其实非常有限。值得我反思的是,几乎没有学生感谢我曾经训斥他,倒是有不少的学生感激我曾经给他写提醒的纸条,宽容他的淘气。对违规学生而言,最有效的教育是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对话,从而引发学生的自我反省。
在师生真正平等的教育生态中,即便学生犯了错误,我们仍然要坚持尊重学生。比如,尊重学生的隐私,给学生充分辩解的机会。不先给“问题”定性,也不把学生作为违纪学生特殊对待。
首先调查“问题”是否存在,然后了解学生发生“问题”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允许学生对于发生“问题”的理由进行充分说明,直到把能想到的所有的理由都说出来。如果学生给自己辩护的理由成立,说明学生的行为合理,没有违纪。如果学生的辩护理由不充分、不合理,那么先要肯定他合理的想法,再分析他不合理的原因。这样,所犯错误的症结是学生自己剖析呈现的、也是学生自己能够接受的。
只有当学生把“规章法纪,人格修养”,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操守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从指挥学生到与学生相处
作为教师,我们太习惯了指挥学生干这干那,很少倾听学生的安排和需要,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之中。与督促学生锻炼身体相比,参与学生的锻炼更能拉近师生关系;与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相比,师生合作承担课题更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余活动,教师都应该是学生中一员,其主要职责应该是陪伴与合作。
李希贵校长曾与学生一同出游,整个行程中,他没有指挥学生做任何事情,甚至连建议也没有提过。一路上,他与学生谈天说地,评点时事。回到学校后,有学生一脸认真地对李校长说:“李校长,这次与您一起出游,让我们很受教育!”学生的话让李校长思索了很久。其实,李校长一路上并没有教育学生,没有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任何指点,甚至没有叮嘱过学生的安全问题,学生为什么会很受教育呢?因为李校长完全相信学生的能力,所以他只是陪着学生出游而已,正是他这种发自内心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让学生“很受教育”。
从班主任到“新型班主任”的转型,实质上就是管理往后退,让教育的力量真正显示出来,其核心观念就是师生平等,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激发其内在的动力机制,让学生沿着自己最优秀的领域去发展成最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