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技教育困境:生源少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872007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現時職業教育對社會和各行業急需的人才是否能夠有效供應?據統計,澳門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畢業去向主要是升學,澳門職技教育發展面臨怎樣的困境?
  龚志明指出,澳門沒有純粹的職技學校,本澳職技教育規模小,因本地人口較少,招生人數也較少,所以中學大部分是一般中學課程,而部分高中同時開辦職技課程(高中職技)。本澳職技教育與內地情況不一樣,因為內地人口規模大,開辦專門的職技學校也能運作。
  澳門學生規模不大,近年高中畢業生大概5000人。這5000學生按照學生意願及家長的建議可能會選擇升大或工作。澳門的升大率很高,超過90%,職技學生升大率也達到87.9%。原因可能是,首先,澳門的經濟水平相對較高,因為經濟原因而無法升學直接工作的情況比較少。隨著經濟收入提高,家長也會希望子女修讀完高等教育再投身就業市場。今後職技教育推廣方面,加強宣傳教育讓家長瞭解職技發展,瞭解澳門在產業適度多元發展上需要職技人才。其次,職技學生的升大率還可以反映出,職技高中生有能力考大學,在內地很多中職高職學生未必能考上大學。顯然,我們的學生有一定優勢。
  梁成安表示,大學爭奪生源,學生可選擇大學增多,進大學的比例高,而選擇職業技術教育的學生會相對減少。澳門職技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不是政府投入資源不夠,而是學位多、生源少。普通中學的目標就是升讀大學,某些同學在中學階段難以升學時,職技中學便成為選擇。修讀職業技術教育以後能否升讀大學或深造充滿變數。例如進入職業技術教育修讀廚師課程,畢業後如願當廚師,他們多數會考慮職業生涯發展空間以及能否進大學再進修。
  鄭洪光指出,近年來本地職技入讀人數不斷下降。現在高中生大概10000多,職業技術教育學生1300多,佔比約1/10,開辦職業技術學校舉步維艱。澳門開展職業技術教育面臨困境:第一,就業空間。現時澳門產業相對單一無法令職業技術學生就業時有太大優勢;第二,澳門現時升大率非常高。本澳中學畢業生90%可以升讀大學,基本上是“全民升大”。澳門有10間大學,內地及臺灣的高校也加大在澳門的招生力度,加上傳統觀念認同升大有出路;第三,澳門本身職業技術課程設置存在問題,現在職業技術課程比普通高中還要多,不僅要學習專業課還有文化課,課程多難度自然大,而且入讀職業技術的學生最終選擇升大,造成人力資源錯配。
  李藹倫提到,根據教育暨青年局的資料,現時約有九至十所學校開辦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所開設的課程包括商業、創意設計、中葡翻譯等,都是配合社會經濟發展所需,但整體收生情況不如理想,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學生、家長以至社會普遍認爲職業技術教育是讀不成書的學生之選擇。另外,相當一部份學生和家長擔憂入讀職校會影響學生將來的事業發展。
  關於澳門職技學校學生之畢業去向主要是升學的這種現象,本人認爲可視之為一個有助扭轉職業技術教育負面標籤的一個契機,將職業技術教育重新定位成爲一個能兼顧學生的升學及就業需要、能讓學生有多元發展的出路。
  在2017年來澳參與“內地與澳門高等教育展”的內地高等院校中,出現了五所內地職業技術學院,當局希望通過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科目在升學上的角色來增強學生選擇修讀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的誘因。
  李兆祖認為,澳門職技教育跟鄰近地區不太一樣,要根據澳門的具體情況分析。澳門學生選擇升大學的主要原因是澳門升學率相對高,因此大部分學生都會流向偏學術型的大學。另外,學生修讀完職業技術課程,社會上未必能夠善用這批人。近年來政府確實在推動職業教育,例如資助職技學生參加一些世界性比賽。至於如何才能善用這批人才回饋社會,我認為政府可考慮創設條件讓職技高中生能升讀相關專業的本地大學。事實上,在臨近地區職業教育很廣泛,低工種、高工種都有。內地很多念完職業中學還可以選擇繼續深造,但在澳門想要繼續深造只能去香港或內地,又或者進入普通高校繼續進修。
其他文献
本澳公務員大軍在2016年底已經突破三萬三千人(《澳門日報》2017年12月24日報道),相信在2017年間更有新增人員,加上具獨立人員章程的各類基金會及公共機構,料已突破三萬六千人。截至2017年3月底,本澳總人口為648,300人,由此算來,財政供養人員佔總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1:18。同項比例中,日本約為1:23;英國約為1:24;中國約為1:26;同為特區的香港更只是1:45。雖然區域特性不
期刊
2018年台灣政壇,要問最火的現象勢必是“韓流”。一個禿子撰寫了一部地方自治史的傳奇,而這個禿子所引起的潮流現象,在台灣2018年11月24日的“九合一大選”過後,仍然絲毫未減去熱情,席捲全台灣,乃至震撼華人世界。  掘地三尺的綠,變天了   這個傳奇的禿子就是2018年底新當選的高雄市長韓國瑜。作為一名資深的國民黨黨員,作為一個外省子弟、眷村子弟,韓國瑜在掘地三尺都是綠地的高雄,成功翻轉移,以近
期刊
回歸成就,女權得保障   澳門回歸二十年,作為澳門居民身在其中,相信都會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二十年來澳門的變化。話雖如此,但回歸二十年,澳門發展有“變”也有“不變”,最大的“變”當然是主權上的變化,澳門從葡屬殖民地回歸祖國成為特別行政區,並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的方針,“一國兩制”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社會和諧穩定,經濟發展蓬勃,民生工作有序落實,成績有目共睹。國家發展一日千里,在中央的
期刊
樓價高不可攀,公屋供應嚴重不足,是近年社會怨氣累積的關鍵,根據統計局的住宅樓宇的價格指數統計,2017年第三季本澳整體樓價指數達256.3,按年增幅達14.7%,連續兩季打破2014年第三季的歷史高位紀錄。該樓價指數以2011年樓價作為100基數,意味目前整體樓價較2011年已累升逾1.5倍。當中,實用面積50至74.9平方米的樓價指數更高達282.9,反映中小型單位平均價格較2011年累升逾1.
期刊
媒介匯流和人工智慧  壓力日增  最近在廣州、香港和澳門參加了好幾個有關傳播媒介和現代科技有關的學術研討會,發覺由新科技帶來的新媒介(包括網路媒介、社交媒介等等)和平板電腦、智慧手機在年輕族群之間的日漸流行,年輕人愈來愈不會直接接觸傳統媒介,包括紙本媒介和廣播(電臺、電視)媒介在內,其市場銷量和廣告收入,已經日漸被網路媒介和社交媒介所瓜分,令傳統媒介不得不通過媒介匯流的手段,去爭取網路上的點撃率來
期刊
在行政長官崔世安準備啟程往北京述職的前日,國務院港澳辦18日公佈新一批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政策措施,內容包括住房公積金待遇、港澳及華僑學生獎學金、開放國家社科基金各類項目申報。有關新政策迅速成為內地及港澳各地報章的焦點報導。  根據新政策,港澳居民關注的看點如下:一、在內地就業的港澳居民,均可按照內地《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和相關政策的規定繳存住房公積金。繳存基數、繳存比例、辦理流程
期刊
近月要數風頭人物,除了一衆頻頻在立法會出入的各級政府官員,澳門史上最年輕的民選議員蘇嘉豪都算是個熱門人物了。這是因為,其一是其自加入澳門老牌民主派社團新澳門學社,數年間火速成為一線人物,發動多起激進社會運動;其二是因其與前輩吳區之間的不和傳聞全城皆知,蘇更因此留得一個不雅的駡名;其三當數其在今屆選舉中扭轉乾坤反劣為勝,以逾9千票為民主派別贏得難得的議席;其四是自十月中立法會宣誓以來,蘇在立法會的賣
期刊
2017年是澳門回歸祖國十八周年的特別年份。這一年裏,澳門不管在政治、經濟、民生等方面都發生了令人欣喜的變化,所取得的進步也是全社會有目共睹。尤其是2017年正值十九大召開,中央寄語澳門要“銳意進取”,意味著給澳門指出了一個未來發展的路向,一個向前進發的目標。在這種背景之下,對澳門社會所經歷的2017年來說,尤顯得意義重大,政府管治團隊以及社會各界都倍感特區的未來是匹夫有責,與有榮焉。  而隨著一
期刊
灣區整合,兩制更需“一國”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第一次在區域發展政策上比照世界一流灣區進行推動,這是一次非常大的突破。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來,過去跟亞洲四小龍比較,與日本、歐洲比,而現在可謂是與世界級的領先地區(全球三大灣區)進行比較,中國可以與這些先進地區一樣發展,甚至是可以超越,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釋放出來的重要信號與開端。  而對於中國第一個大灣區,其定位主要體現在:第一,其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引擎,具
期刊
深圳VS台港,灣區經濟悄變  眾所皆知,粵港澳大灣區涵蓋香港、澳門及廣東省九個大小不一的城市:廣州、東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江門、惠州、肇慶。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億,國內生產總值GDP規模達1.3兆美元,已經是台灣的2.4倍。從現有規劃可以看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要方向有四:(1)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2)推進投資、貿易、人員往來便利化;(3)大力開展創業孵化、科技金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