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秤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_contr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陕北的一个小城里,老程的钉秤摊子是老字号。
  一个破旧的工具箱是他的“金字招牌”,也是他的“镇摊之宝”。工具箱最醒目的位置刻着一个“道”字,抽屉里则镶着一个铜质的“正”字,只要一干活,拉开抽屉,一眼就能看见,两个字合起来,即为“正道”。这两个字,就像父亲的眼睛,寸步不离地盯着他,一盯就是几十年。
  老程的祖籍在山西省临县。清朝同治年间,他十来岁的曾祖父跟着师傅学会了钉秤,师傅送给他一套钉秤的工具和一个工具箱,曾祖父就算出师了。后来,为了躲避战乱,他十九岁的父亲便来到陕北,以钉秤为生。老程是家族里钉秤的第四代传人,算起来,这个工具箱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老程说,钉秤是个良心活,要钉一杆好秤,用好料是第一道关。他的秤杆,都是用山西的上等栒子木制作的,而且栒子木必须经过三年晾晒,只有干透了,做成的秤杆才不容易变形。秤砣是山西中阳、文水生产的,刀架和铜丝等配件,则是浙江生产的。制作一杆大秤,需要十八道工序,制作称黄金、贵重药材用的小戥秤更麻烦,需要二十八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一丝不苟。
  老程说,工具箱上的“正道”两个字,是他家的祖训。开始学钉秤的时候,父亲就教导他,一定要走正道,不做“亏心秤”。父亲的教导,老程牢牢地记在了心上。曾经有商贩想花大价钱,请他做“亏心秤”,都被他严词拒绝了。
  老程告诉我,他的儿女都是大学生。说这话的时候,他紧紧盯着我的脸,满眼放光,我读懂了他目光里的骄傲。为了供孩子念书,老程忍痛卖掉了四孔窑洞。让老程自豪的是,尽管生活窘迫,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从未挣过一分亏心钱。老程年近古稀,但是耳不聋,眼不花,钉再小的秤星,也不需要戴老花镜。亲朋好友说,他天生就是一块钉秤的料。而在他看来,孩子们之所以有出息,他的身体之所以硬朗,就是因为不做“亏心秤”,这是命运对他的眷顾。
  钉秤是一门复杂、烦琐的手艺。制秤杆属于木匠的活,打秤钩子属于铁匠的活,做秤盘则是钣金工的活。老程可谓“全能”,是钉秤高手。杆秤生意红火的时候,老程的生意做到了晋陕蒙三个省区,可是,随着电子秤、弹簧秤等广泛使用,杆秤生意少了。如今,同行们退休的退休,改行的改行,老程成了小城难得的钉秤人。
  老程一直苦心经营着他的秤摊子。每天清晨,早早出摊,天黑了才肯收摊。摊子一旦摆好,就必须时刻守着,没空回家吃饭,老伴儿就按时给他送饭。但是,钉秤赚的钱不多,后来老程便把秤摊变成了一个杂货摊。三把遮阳伞下,洋芋刮刮、洋芋擦子、洗锅刷子、擀面杖、簸箕等生活用品,摆得满满当当的。
  一个早晨,我特意去秤摊上拜访老程。他坐在一个马扎上,白衬衣,灰裤子,一双老布鞋,其中一只鞋被大脚趾顶出了洞,双膝上铺着一块毯子,歪着头,正在用锉子加工一根秤杆。一个婆姨来到摊前,问,笼布子怎么卖?他忙着手里的活,头也不抬,说,一块三元,两块五元。婆姨问,两块四元卖不?他笑呵呵地说,拿走。之后,一个小伙子三十五元钱买了一杆秤,给了一百元钱,他给找完余钱,笑着说,把钱数好,离开摊子,我就不負责了。这个老程,真是心直口快。
  说到手艺传承,老程有一个心愿,希望钉秤手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程从十七岁开始到现在,用五十多年时间钉了上万杆“良心秤”。他钉的是公平正义,钉的是一种秩序,他守住了做人的底线,守住了手艺人的良心。
其他文献
朋友,当我看你的信的时候,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早上。我仿佛听到你在远处悠长的叹息。我认识很多这样的女人,青春已永远驶离她们的驿站,只把白帆悬挂在她们肩头。在辛劳了一辈子之后,突然发现整个世界已不再需要自己。她们堕入空前的大失落,甚至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   女人,你究竟为谁生活?   当我们幼小的时候,我们是为父母而活着的。我们亲昵的呼唤,我们乖巧的举动,我们帮母亲刷锅洗碗,我们优异的成绩给父亲带
期刊
读完季羡林先生的《一生自在》,整整一本书,似乎只记住了一个人做的两件性质相同的事——德国医学泰斗微耳和两次口试学生:一次,他把一盘猪肝摆在桌子上,问学生这是什么。學生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他不敢想象教授会拿猪肝来考自己。落第。微耳和对该生说,一个医学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眼前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这种本领和勇气,怎能当医生?又一次,微耳和指了指自己的衣服,问另一学生是什么颜色。学生端详了一会郑重
期刊
有則笑话,很有意思。一位旅美华人,同美国人吵架,自然都是用英语。可这华人毕竟是华人,忍不住蹦出一句国骂。美国人听不懂,耸肩摇头,蓝眼四顾。好事的中国同胞翻译过去:这位先生说想跟你妈妈……美国人听了,更是大惑不解,双手一摊,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再打量打量这位同他对骂的中国小伙子,生得煞是帅气,美国人顿时乐了:天哪!我老妈她真走运!  平时阅报,我会经常看到类似的幽默。有的是时过境迁之后才觉得好笑,
期刊
路遇一书摊,卖书者别出心裁,所售图书不按价格,不分门类,不管厚薄,随意挑选,一律论斤卖,三十元一公斤,选购者甚多。  我翻阅了几册,书都是从图书馆退出来的旧书,并非盗版,一册册印制精良,只是有了些年头。好书不怕旧,书如酒愈陈愈香,若能“淘”得几件陈年“佳酿”,是可遇而不可求之幸事。  当天我满载而归,其中有一本是林语堂林先生所著的《怎样说话与演讲》。刚翻到此书,竟有些许疑惑,总感觉当下之书店最不缺
期刊
当今互联网时代,“流量”这个词大热起来。据新华社报道,靠“养号控评”虚增流量的灰黑产业链,现在已经大行其道,看似操作简单、小打小闹的虚假流量“生意”,整体规模已达千亿之巨,遍及各大互联网平台。从浏览量、点赞量到交易量,一切皆可“刷”,破坏了互联网生态和社会经济秩序。  在网络信息海洋中,如何才能让一条微博脱颖而出,获得几亿的阅读量?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广州学生家长刘某,因女儿在学校被罚跑步对老
期刊
某一年年末,我有幸到南方某城參加一个国家级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会,主办方安排了带有安全带报警系统了大巴车接送。  第一天从酒店到培训地,司机叮嘱每一位刚上车的乘客要系好安全带。多数人都照做,但有人因为不清楚安全带的系法或者根本没把司机的话当回事,车里“蛐蛐鸣”就此起彼伏。司机又喊了两嗓子,提示有人没系安全带。但是多数人置若罔闻,“蛐蛐鸣”依旧。  此时虽是隆冬,车窗外却是一派夏季景象。道旁紫荆
期刊
五十岁以上的朋友都会对“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句话非常熟悉。   曾几何时,老师和家长都把是否能学好“数理化”,作为对学生聪明与否的评判标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文理科分班时,许多学校都把参加文科考试的学生划为脑袋不灵光的行列。以至于有些在文史哲方面很有天赋的学生,為了免去被贴上“脑子笨”的标签,非要挤进理科班。而有些不得不进入文科班的学生,自信心都受到打击,总觉得低人一头。   参加
期刊
有一年我去泰国,发现那里的华人说中文的时候很少用第一人称“我”,他们不说“我要”“我想”“我希望”……而是说“小李要去吃饭了”“小李想休息一会兒”“小李希望”……一开始以为他在说另一个人,结果才发现他是在说自己,刚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但渐渐地却发现了其中的妙处。   记得以前儿子学说话的时候,他不会说“我”,而是说:“安尼想去玩”“安尼饿了”,经常指着墙上自己的照片说“安尼你好”。直到上了幼儿园
期刊
我曾经营一家土特产店,小清是我当时的供货商之一。她为人机灵、能言善道,和客户打起交道来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接触一段时间后,她和我们片区内的几家店主建立起了不错的关系。  我原本对小清也颇为满意,寻思要把她当成长期合作伙伴来结交。可随着向她进货次数的增加,我慢慢发现,她所提供的货品质量其实并没有保证。  之后,小清来找过我几次,但我已经对她丧失了信任感,自然也不可能再有合作的意愿。后来,我从别处得知
期刊
日本的农村人要想搬到东京去落户,是很容易的,因为日本人的户口可以自由迁移,而且没有学区房的概念。一位在北海道山沟沟里长大的孩子想考东京大学,只要拎个小布包,买一张机票,到东京大学的边上去租一间房,然后第二天到东京都文京区政府市民窗口办理户籍迁移手续(自己填一张表格就行,无需各种证明),他就成了“东京都民”,可以享受东京都市民所有的待遇,而且中小学都是就近上学。  既然东京落户这么容易,那么全国的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