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天》:演绎中国改革四十年的农村史诗剧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WU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华农耕文明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血与火的熔炼,不断碰撞、交融、演变成一幅壮美画卷,中国农业的悠久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积后,迸溢出缕缕幽香,味淡而绵长,清冽却醉人。2018年是农村改革40周年,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在此背景下,由中宣部倡导、陕西省委宣传部主抓的电视剧《黄土高天》(原名《一号文件》)于2018年11月1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
  作为中央电视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首部重点献礼剧,该剧根据陕西作家莫伸的报告文学《一号文件》改编,历经三年打磨与观众见面,这是一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聚焦西部和基层农村,关注偏远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突显三农问题和反映脱贫攻坚主题的时代奏鸣曲。
  由中央电视台、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完美影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五星东方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山西广播电视台等联合摄制。该剧导演为国家一级导演阚卫平,总编剧为张强,陕西主旋律电视剧剧本原创基地范胜震编剧工作室担任编剧,董勇、王海燕、王伟、嵇波领衔主演,马少骅、陈逸恒、封柏、罗忆楠、刘远、谭希和、公磊、阚宇、时代美、刘蕾、王一珺、杨烁、刘研主演,许还山、高明、高亚麟、杨童舒、黄品沅、徐松子特别出演。
  电视剧《黄土高天》讲述了以张天顺、秦学安、赵秀娟、秦奋等为代表的三代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故事,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以及农民精神风貌的提升,深刻反映“中央一号文件”政策精神推动中国农村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该剧一开始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黄河边上一个贫瘠的乡村丰源大队,村民在面对自然灾害的艰苦情况下,勒紧裤腰带,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探索农业发展道路,苦苦思索怎样吃饱饭,怎样活下去的办法。赵秀娟(王海燕饰)与母亲为躲饥荒从安徽逃到陕西金水,遇到了秦学安(董勇饰),而秦学安的家乡丰源的村民也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其中有个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支书张天顺(马少骅饰)为迎接检查团向公社借粮食,却连一粒米都没借到,食不果腹的现状,预示着农村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二小队分地后,秦学安带领的二小队粮食大丰收,与仍在“吃大锅饭”的一小队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拉开了丰源大队改革的序幕。
  丰源大队是黄河边一个普通的村落,当改革的春风徐徐吹来时,这里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弟弟秦学诚跨过黄河,考上了大学。哥哥秦学安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混进县火车站卖板凳,巧遇从安徽逃来赵秀娟母女,将其救回。此时,丰源大队支书张天顺正为迎接省里的检查团犯愁,县农委主任高满仓决定动用战备粮应付检查团,并严令事后必须全部收回。家住后沟的苞谷地也来领粮食,张天顺动了恻隐之心,结果惹出麻烦。不忍看孩子挨饿的金银花偷用了领来的面粉。吓破胆的苞谷地惊慌失措,秦学安把自家的面粉换给了他,这一切被赵秀娟看在眼里。张天顺、高满仓慌忙赶到秦家,小心周旋,张灵芝不满地看着赵秀娟。赵秀娟突然提出要留检查团在家里吃饭,用战备粮做成的面条被检查团吃进了肚子里,所有人都慌了神。事后,高满仓逼要粮食,张天顺情急之下提出用队里的种子粮补上,结果引来了轩然大波。金银花认定队里偏袒秦家,拒绝交粮,场面失控。新上任的县委书记甘自强及时制止,严惩弄虚作假的高满仓和张天顺,并撤销了丰源大队的荣誉。张天顺将这归罪于赵秀娟,要把她们赶出丰源,关键时刻,农业报的一则报道让事情出现了转机。张天顺、高满仓借机将事情捅到了市里,希望重新恢复丰源村的荣誉,但却引起了甘自强和市农委主任蔡子初的激烈争执。
  剧中的主人公秦学安,一个没上过大学的普通农民,为何他就能带领丰源大队走上改革的发展之路?他乐于奉献,把“萍水相逢”的秀娟(王海燕饰)母亲(徐松子饰)背回家中治疗、“偷梁换柱”帮助苞谷地(刘研饰)解决燃眉之急,他“借地度荒”突破了粮食低产的固有模式。秦学安顶住了“万事开头难”的压力,在困难中不断学习与思考,直面难题勇于担当,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難的第一步。这就是秦学安,一个受到改革开放观念和党的“一号文件”精神熏陶的陕西普通农民,他是“拥抱黄土地,捧起太阳的开拓者”,他“实事求是、勇于承担”,活得有血有肉、顶天立地,活出了黄河边男人的豪情热血,活出了庄稼汉子的精气神,活出了农民心中的中国梦。
  电视剧《黄土高天》中,甘自强(黄品沅饰)是一个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心为民的好县委书记,他不忘初心,是信念的坚守者:“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就是我们党最根本的立场”;他肝胆相照,是百姓的朋友,看到百姓积极致富,他激动地说:“有这么好的乡亲,我们大家伙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我们大家手拉手共渡难关。”这是党对百姓的诺言,也是甘自强对百姓的承诺。他廉政爱民,是透亮的清水,有担当有情怀。而现实中的黄品沅老师亦如此,严格管理自己,自律冷静,稳扎稳打,他不怕吃苦不怕累又勇于探索求变求新,他相信只要不懈努力顽强奋斗,远方必将会有更美更壮阔的风景。在拍摄电视剧《黄土高天》期间,黄品沅感慨道:“当年一号文件的影响有多么深远,看看如今有些变质和夸张的物资化生活方式,就能反窥那个年代的赤贫。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片《一号文件》,重温四十年前温饱难继的举国困顿,中央一号文件传递重大国策,穷则思变,向贫穷宣战的号角响彻八方……”黄品沅谈到,每每接到一个剧本,首要是研究角色,剧中的人物呈现是现在时,而前史设定是最重要的基调,事关角色的定位和起承转合的人物走向。经验是在实干和探索中得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积累过程,用了多少心,就有多少收获。在片场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他沉浸在角色之中,独自一隅,揣摩人物,揣摩台词……黄品沅老师特别谈到,只有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扎根于这一片沃土,才有可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黄品沅在《黄土高天》里对县委书记甘自强的匠心演绎,用朴实平易的生动表演,将县委书记甘自强塑造得深入人心,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和业界高度赞誉。   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故事,解决“三农”问题以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为工作目标,影视作品就是这场征途的记录,多样化的影视表现手法把镜头对准“三农”中的闪光点,贴近生活,关注伟大的小人物,让观众从多方面了解西部农村,生活自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主旋律作品通过与真实动人的生活相结合而更加贴近观众的心灵,把党的“一号文件”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电视剧《黄土高天》以“农业、农民、农村”的三农视角为切入点,围绕“活下去、富起来、新农民”三大主题结构,讲述了一个村三代人的奋斗故事,该剧讲述了以秦学安(董勇饰)、赵秀娟(王海燕饰)、张天顺(马少骅饰)、秦奋(封柏饰)等为代表的三代农民和农村干部,四十年的奋斗历程,真实还原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故事围绕“三农”进行,四十年农村的变迁改革。从最初的“大包干”到“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再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允许农民经商,从而出现“乡镇企业”,再到“用现代科技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一直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剧情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到“新产业新业态”“科技创新驱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等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变革中,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艰辛奋斗的历程,是一部真实再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发展史的史诗剧。
  电视剧《黄土高天》鲜明的思想性与价值取向,是通过较强的艺术性体现出来的。全剧并未公式化、概念化地图解中央“一号文件”有关政策,而是通过难忘的精彩细节和人物情志的细腻刻画来体现。文艺作品不是神秘灵感的产物,它的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总是通过文学家、艺术家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来体现。面对现实生活的参天大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剧中不乏精彩细节,该剧紧紧围绕中共中央每年下发的第一号文件来讲故事。从最初的“大包干”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黄土高天》不仅展现了政策惠民与农民收入的大跨步飞跃,更彰显了农业科技的发展成就。农民们由开始的“手播牛耕”,到后来应用机械化生产,三代农人几十年来对土地“始终如一”的情感从未改变,这便是“像小鸟一样”在历史与现实联系的生活中发现细节并予以审美表现,唱出人民用实际行动坚定了改革的信念,为改革开放投出真实的一票的壮美歌声。但以“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衡之,全剧对全面展现中国农村改革的发展历程以及建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历史意义的审美揭示上,尚有较大的挖掘空间。
  《黄土高天》在情感展现方面,秦学安既打上了禁欲时代的明显烙印,又有着西北男人的迟钝与拘束,赵秀娟这位安徽姑娘,既有南方女子的灵气与柔情,又有北方婆姨的坚毅和果敢,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可以抛下一切陈规、放下一切矜持,更对一切流言蜚语置若罔闻。他们两人的感情糾葛,在那样一个两性关系相当保守的年代,女性承担的压力无疑更大,赵秀娟的付出,当然更值得钦佩与尊重,无疑也让时下的年轻观众感触颇多。电视剧《黄土高天》主创人员无意将秦学安塑造成十全十美的好人形象,而是让他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电影篇幅有限,电视剧则如历史长轴般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历史变迁,给人以厚重感。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范咏戈认为农村改革题材电视剧是向现实主义的一次回归,这正成为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母题。
  农村改革题材电视剧时代感更强,人物也更加多样化。范咏戈认为:“以农村改革为题材的电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农村和农村剧有一种新的认知,过去的农村剧关注家长里短和人际关系比较多,农村改革剧则侧重于反映农村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过程。过去表现走出农村的故事,现在则关注回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故事。”电视剧《黄土高天》从改革的源头讲述改革这一伟大历程,高度契合党的十九大关于三农问题的精神要旨。该剧主题宏大、年代跨度大、事件体量大、现实意义重大,突破了中国农村电视剧的固有模式。总编剧张强为本剧定位:“彰显中国改革四十年的农村史诗剧。”正是怀着这样的创作雄心,《黄土高天》剧组转战陕西、安徽大小十三处取景,搭建场景500余处,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丰源,上演了一场真改革、真农民的历史空间。
  电视剧好看不好看,关键要看其核心吸引力,核心的吸引力就是电视剧本身的内涵和文化及其故事,就是要从普通人的故事入手,讲述出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文化内涵,抒写出普通人的生活,谱写出普通人的美丽华章,更要通过电视剧反映出更有吸引力的文化。《黄土高天》作为一部主旋律的电视剧,不仅充分展示了西部农民在农村改革中取得的成效,更充分展示了黄河岸边、黄土地的北国风光和民族文化,为呈现该剧主题与四十年的年代跨度,《黄土高天》剧组在陕西与安徽两省取景,辗转陕西麟游、旬邑、杨凌、彬州、铜川、壶口、泾阳、西安市区、周至、临潼、鄠邑、安徽小岗村、查济村等十三地拍摄。为了还原四十年间农村发展变迁的生活场景与普通群众的生活百态,美术设计上极力做到“求真”,不仅是家庭陈设、庭院、劳动生产工具、《少林寺》电影票、海军衫、黄河黑白电视机、生活用具,还是年代标语、建筑色彩均复原每个发展时代的情景,服装、化状、道具给予了电视剧《黄土高天》极强年代感,打下了时代的印记。该剧中的众多演员如马少骅、董勇、王海燕、罗忆楠、封柏,在之前的影视剧中并未饰演过地地道道的陕西农民形象,但为诠释好《黄土高天》中“面朝黄土背朝天,与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主人公们的人物形象,几位演员提前下到田间体验生活,只为诠释质感真实的陕西农民形象。《黄土高天》最打动观众的地方就是真实,这样的真实不仅仅体现为剧中的陈设、庭院、工具、年代标语、建筑色彩等元素,均复原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场景,更体现为里面的人物都特别接地气。通过观看,不仅能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能了解农民为现在的幸福生活所做的努力。   《黄土高天》的一大亮点,就是巧妙地将陕西与安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两地相隔千里,却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域。电视剧《黄土高天》在讲故事的同时,也有不少陕西、安徽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剧中,观众们既能看到豪放西北风的秦腔、安塞腰鼓、黄土高坡、羊汤与泡馍,也能看到细腻,悦耳动听的安徽文化的黄梅戏、凤阳小调。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黄梅戏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这种地域文化的对比与反差,构成了本剧独特的文化内涵。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历史性变革的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当下,电视剧《黄土高天》以其艺术创作践行顺应时代和人民召唤的主旋律,为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创作的“三农”主题农村史诗大剧《黄土高天》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后,播出收视率一路飘红,据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机构统计,实时直播关注度达1.18%,市占率达8.12%,位居同时段全国收视第一;CSM52城收视率0.972%,市占率3.69%,高居收视排行榜第二名。除了好收视率外,该剧还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观众纷纷点赞表示“《黄土高天》拍摄制作大气,重现改革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实践讨论’,为了生活,为了改变当时农村窘境,一部分农民兄弟率先投入改革的初潮。看得人怪激动的,看了一遍不够,夜里爬起来又看了一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讲到:“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中深刻领悟到朝代的兴衰更替的历史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党员干部应该从学习经典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的政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的要求,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谱写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电视剧《黄土高天》用曲折的故事展现了西部黄土高原的农民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变革中,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艰辛奋斗的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央一号文件政策精神推动中国农村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由此激发了更多干部群众农村改革浪潮,激励了广大农村一线干部坚定扎根基层为民做贡献的信心与力量,许多观众看过电视剧《黄土高天》后,纷纷为县委书记甘自强点赞:“满满正能量的甘书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刻要谨记服务好人民群众,实事求是,任何时候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置,为老百姓所急,为老百姓所想,躬身力行,一心为民,实实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利。”
  当代社会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现实生活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的电视剧《黄土高天》,通过讲述三代农民和村干部四十年的奋斗,展现了一段充满热血的新中国农村发展历程。正如国家一级导演阚卫平介绍说,该剧横跨40年的时代变迁,全面展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是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的关系史,中国农村农业的变迁发展史,中国农民生存挣扎的奋斗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黄土高天》塑造了秦有粮、秦学安、秦奋三代人的不同农民形象,以此呈现小我在改革浪潮中的自我实现与价值追求。从固守土地的小农思想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大势所趋,三代人思想的变化折射出农村改革40年以来的农村新面貌。总之,电视剧《黄土高天》是“影视陕军”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该剧是一部讴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表现乡村振兴战略,展现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农业繁荣发展、农民富裕幸福新气象的主旋律电视剧。它深刻反映了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中国农村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彰显新一代农民的精神面貌,追寻当代农业发展的崭新道路,探讨中国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美好未来,电视剧《黄土高天》书写了中国农村四十年改革的壮美史诗。
  责任编辑:李畑熠
其他文献
一、谁是清白者?——读乔叶《认罪书》  (耶和华)神又对女人(夏娃)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棵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诅咒。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能糊口,直到你归了土。”  ——《圣经·旧约·创世纪·人违背
期刊
题照  风云远渡  朋友也一个个走了  你默立岸边  唯有嶙峋的岸礁  伴你  站成最佳风景  凛然  是你独特的情愫么  没有奴颜媚骨  一脸的凝重与冷肃  展示信念  远处  层浪向你涌来  一只海燕从浪里飞出  (是高尔基的那只海燕么)  几声歌吟  惊起一片慨叹  隔着玻璃  凝视你伟岸的身影  我感受孤独  领略坚定  夜话  冬日的黄昏来得早  还不等黄昏偷偷溜进来  你我就围着诗歌坐
期刊
鼓舞億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  路 遥  (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
期刊
1903年4月,在日本渔港小镇仙崎唯一通往海港的大街上,一个小女孩出生了。她的父母给她取名金子照,也就是后来的金子美铃。  金子美铃的一生里,写过512首童谣,每一首都纯净又透澈,带着苦橙花的味道。读她的诗,就会见到她的心,因为她把一切都捧了出来,就像金子一样照耀,又像铃虫的声音那样让人心里生出温柔的忧伤。  在日本,人们喜欢铃虫,每年秋天如果没有走到户外,去听一听铃虫的鸣唱,他们会觉得是“虚度”
期刊
党中央隆重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表彰对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陜西作家路遥荣获“改革先锋”人物表彰。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学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作家的亲切关怀,以及对文学工作寄予的厚望,显示了全社会对文学工作者为改革开放所做贡献的认可。  省委书记胡和平曾说过,路遥等陕西作家是用生命写作,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路遥的创作活跃期,正是中国人民经历艰辛探
期刊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的生命正好以40年为界分为两大阶段。我马上就80岁了。在我三十八九岁的时候,粉碎“四人帮”,“文化革命”结束了,国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一  那时我正下放在嵯峨山下的一个国防工厂,远离了我的本行新闻和文学,在工厂当秘书。在那看不到尽头的“文革”时代,准备在山沟里终老一生。  1978年3月,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号召向科学进军,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
期刊
对于秦帝国、秦岭、渭河、太白山和汉江等历史和地理对象的文化书写,成就了王若冰作为一个散文或文化随笔书写者的写作身份,但事实上,在写作的内在根性上,诗人王若冰却应该是他作为写作者自我认同最为充分的意义存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他最初的写作,原本就是从诗歌开始的,1995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诗集《巨大的冬天》,奠定了他在甘肃及更大的文学区域的地位,而且还在于无论是写散文还是解说词,包括一些非常实
期刊
弋舟的短篇小说《出警》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可喜可贺。《出警》的故事发生在城市社区和派出所之间。弋舟跟随片警“出警”在生活现场的同时,也向着人的内心深处“出警”。他以绵密而富有情感的细节,揭示人际间的隔膜和疏离,探询人性的隐秘和幽暗,点亮一盏温暖的精神之灯。作者擅长小说的辩证法,在琐碎和繁复的日常工作叙述里表现出三代片警一脉相承的人文情怀,在充满喧嚣和恶念的命运沉浮中去叩问独居老人的心理
期刊
期刊
李畑熠:小说存在的原因在于,生命面对自我时的纯粹,用心灵行走,用行动表达。去质问生命形态的悲剧性。正如卡彭铁尔所言,小说是一种需要。作为一个小说家,请详细谈一下小说之于你的需要,并诱发成为您与文学产生渊源的原因和关键细节?  弋 舟:说到“小说存在的原因”,迄今我看到的最具说服力的阐释,依然来自昆德拉——“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一部小说,若不发现一点在它当时还未知的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