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养老服务建设面临极大挑战。本文立足ERG理论对当前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分析,并就协调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需求;养老服务体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12.6%。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加剧。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的逐步加深,养老服务需求也剧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了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
1. “ERG”理论视域下的养老需求
服务的基础就在于需求,如何做好养老服务的首要因素就在于了解老年人的需求。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5个层次。美国耶鲁大学克雷顿·奥尔德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他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被称为 ERG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的是,ERG理论并不认为各类需要层次是刚性结构,各种需要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这一理论偏重于带有特殊性的个体差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阶层的结构分化加剧,利益诉求复杂、多变,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且错综复杂。就老人的现状而言,身体机能在退化,生活自理能力在退减,健康需求激增;熟人社会体系的日益瓦解,日常交往圈日益缩小,精神慰藉的需求也增多;劳动能力的逐渐丧失,经济收入来源日益减少,人体本能的各种需求和自身收入之间产生的矛盾,为养老服务需求带来了重大影响。ERG理论提出的生存、关系和成长三种核心需要,对于老年人来说都是并需,只不过基于不同个体条件的差异,需求的程度和要求的高低不同。ERG理论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可以说,ERG理论所具有的需要并存、需要降级等原则特征更适合分析当今社会的养老需求,也更有利于对于养老服务现行状况的分析与探究。
2.新时代背景下的养老服务需求
新时代社会主要问题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等都产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很大冲击,人们对于老年生活的思考和规划也变得与以往不同。
2.1 “生存需要”有不同
受“养儿防老”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老人对家庭有着无可替代的依赖,“居家养老”是大部分人的首选方式。家庭的温情加上便利专业的服务,是老年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从生活服务上看,老年人对生活服务需求与自身自理能力和家庭状况密切相关。“空巢”老人对日常生活服务有较多需求(家电维修、管道疏通等等);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对专业护理有着迫切需求;收入较高的家庭对“老年餐桌”需求较高。从医疗服务看,老人对“体检、保健”需求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患有疾病,对身体健康的渴望是老人对医疗保健服务有着强烈需求的根本点。“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普遍问题,尤其是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硬件设施和医疗水平较低,造成老年人看病舍近求远,往往奔波到大城市大医院就诊。在这方面,大家对“需要全科医生,不用去大医院”需求显得格外高。
2.2 “相互关系需求”变强烈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老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但是现实中,无论社会还是家人往往关注的是老人的物质需求,老人对情感归属的需求。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逐渐衰弱,老年人不仅逐渐脱离了原来的社会关系,就连陪伴身边的老伴朋友也在逐渐减少,而与子女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很多老人常常会感到寂寞,有的会产生失落、抑郁等情绪,甚至还有自杀等情况发生。尽管如此,居家养老的老人精神状态还是要明显比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精神状态好很多。但就目前情况看,老人精神慰藉服务方面,更需要社区、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要通过搭建各种平台,扩大他们的娱乐圈、交友圈,以此增强情感交流,提升精神慰藉。
2.3 “成长需要”在增强
社会学里有个社会嵌入理论,指出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并从这个网络中获取必要的社会地位、情感、服务等资源。老年人退休以后,随着他活动能力的减弱,原有的关系网络也会随之减弱,因此,需要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来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很多老年人都有较强烈的社会参与愿望,希望能够回归社会,发挥余热。当然,现实生活中,有些老人为了给子女减轻负担,往往跟随子女到异地他乡给他们带孩子,很难享受晚年,更不谈再出去工作。其实,对于条件许可的老人来说,还是更愿意再就业或发挥余热,其主要的就在于能减轻退休后的失落感,体现自我价值,获得心灵的充实和满足。对于这方面需求的满足,则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为老人提供空间和机会。
社会发展变迁带来了养老服務需求呈现多层次化、多样化等特点。剥开表层的现象性特征,养老服务需求本质的特点其实主要就体现在便利、专业、温情三个方面。
3.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下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建成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养老服务支持体系不完善且缺乏整合、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且质量效益偏低、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且失位错位突出、养老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且专业人才短缺等等。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我国老龄事业改革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窗口期,应当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018年民政部成立养老服务司、卫键委成立老龄健康司。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养老服务工作进行了部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入针对重点、难点、堵点问题的精准化推进时期。2019年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从六个方面针对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遇到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二十八条强有力的措施。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此期间,民政部、卫健委和自然资源部也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都为为新时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指引和支持。如何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进一步协调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关键的还在于围绕服务的便利、专业、温情三大特点,充分调动各类资源,發挥各主体的作用和优势。
3.1 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要强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养老发展规划,对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整体布局、环节推进等进行总体谋划,指引养老服务体系协调发展。二要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各项体制机制,为激发各类养老服务供给主体进行政策引导,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制度支持。三要提供财政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发挥金融主体作用,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提供资金保障。四要做好人才队伍发展规划,规范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提供人力支撑。五要强化监管责任,完善市场主体准入退出、管理评估、等级评定等机制,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行政保障。
3.2 要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家庭在养老服务体系中最能体现的是“温情”,在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中,家庭的基础地位不可改变。首先,家庭对养老服务的精准和补充上发挥重要作用。家庭成员间的彼此熟悉能够为老人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也能补充社区、机构等在服务中的不足。其次,家庭对养老服务有着无可替代的情感归属作用。中国人浓厚的“恋家”的情结,在老人身上体现的极其明显。家人之间交往和交流,对老人的心理和精神慰藉极其重要。
3.3 要发挥社区的纽带平台作用
一是发挥资源整合作用。社区连接着居家、市场服务供应机构,要通过完善机制、发展渠道、搭建平台,做好家庭、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通力合作,从而提升养老服务的便利化、专业化、精细化和情感充实化水平。二是发挥平台作用。以社区人口特点为指向,搭建老人日常服务平台、健身娱乐平台、交流交往平台、志愿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居住老人自身、社区闲暇人群以及志愿服务者各自的特长,补充满足老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3.4 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只有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在资金、人才、服务内容、服务水平上得到补充和提升,才能逐步满足日益丰富多样的养老服务需求。
总之,养老作为大家都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家庭、社区、市场等各类主体的作用,通过优化资源整合,努力解决面临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提升养老服务科学化、人性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建敏,李原.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周菲.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谢红.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其长期护理服务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56-58.
[4]辜胜阻,吴华君,曹冬梅.《构建科学合理养老服务体系的战略思考与建议.人口研究,2017年第1期.
[5]易艳阳,周沛.元治理视阈下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责任研究.兰州学刊,2019年第4期.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需求;养老服务体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12.6%。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加剧。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的逐步加深,养老服务需求也剧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了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
1. “ERG”理论视域下的养老需求
服务的基础就在于需求,如何做好养老服务的首要因素就在于了解老年人的需求。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5个层次。美国耶鲁大学克雷顿·奥尔德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他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被称为 ERG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的是,ERG理论并不认为各类需要层次是刚性结构,各种需要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这一理论偏重于带有特殊性的个体差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阶层的结构分化加剧,利益诉求复杂、多变,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且错综复杂。就老人的现状而言,身体机能在退化,生活自理能力在退减,健康需求激增;熟人社会体系的日益瓦解,日常交往圈日益缩小,精神慰藉的需求也增多;劳动能力的逐渐丧失,经济收入来源日益减少,人体本能的各种需求和自身收入之间产生的矛盾,为养老服务需求带来了重大影响。ERG理论提出的生存、关系和成长三种核心需要,对于老年人来说都是并需,只不过基于不同个体条件的差异,需求的程度和要求的高低不同。ERG理论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可以说,ERG理论所具有的需要并存、需要降级等原则特征更适合分析当今社会的养老需求,也更有利于对于养老服务现行状况的分析与探究。
2.新时代背景下的养老服务需求
新时代社会主要问题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等都产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很大冲击,人们对于老年生活的思考和规划也变得与以往不同。
2.1 “生存需要”有不同
受“养儿防老”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老人对家庭有着无可替代的依赖,“居家养老”是大部分人的首选方式。家庭的温情加上便利专业的服务,是老年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从生活服务上看,老年人对生活服务需求与自身自理能力和家庭状况密切相关。“空巢”老人对日常生活服务有较多需求(家电维修、管道疏通等等);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对专业护理有着迫切需求;收入较高的家庭对“老年餐桌”需求较高。从医疗服务看,老人对“体检、保健”需求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患有疾病,对身体健康的渴望是老人对医疗保健服务有着强烈需求的根本点。“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普遍问题,尤其是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硬件设施和医疗水平较低,造成老年人看病舍近求远,往往奔波到大城市大医院就诊。在这方面,大家对“需要全科医生,不用去大医院”需求显得格外高。
2.2 “相互关系需求”变强烈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老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但是现实中,无论社会还是家人往往关注的是老人的物质需求,老人对情感归属的需求。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逐渐衰弱,老年人不仅逐渐脱离了原来的社会关系,就连陪伴身边的老伴朋友也在逐渐减少,而与子女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很多老人常常会感到寂寞,有的会产生失落、抑郁等情绪,甚至还有自杀等情况发生。尽管如此,居家养老的老人精神状态还是要明显比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精神状态好很多。但就目前情况看,老人精神慰藉服务方面,更需要社区、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要通过搭建各种平台,扩大他们的娱乐圈、交友圈,以此增强情感交流,提升精神慰藉。
2.3 “成长需要”在增强
社会学里有个社会嵌入理论,指出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并从这个网络中获取必要的社会地位、情感、服务等资源。老年人退休以后,随着他活动能力的减弱,原有的关系网络也会随之减弱,因此,需要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来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很多老年人都有较强烈的社会参与愿望,希望能够回归社会,发挥余热。当然,现实生活中,有些老人为了给子女减轻负担,往往跟随子女到异地他乡给他们带孩子,很难享受晚年,更不谈再出去工作。其实,对于条件许可的老人来说,还是更愿意再就业或发挥余热,其主要的就在于能减轻退休后的失落感,体现自我价值,获得心灵的充实和满足。对于这方面需求的满足,则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为老人提供空间和机会。
社会发展变迁带来了养老服務需求呈现多层次化、多样化等特点。剥开表层的现象性特征,养老服务需求本质的特点其实主要就体现在便利、专业、温情三个方面。
3.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下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建成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养老服务支持体系不完善且缺乏整合、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且质量效益偏低、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且失位错位突出、养老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且专业人才短缺等等。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我国老龄事业改革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窗口期,应当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018年民政部成立养老服务司、卫键委成立老龄健康司。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养老服务工作进行了部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入针对重点、难点、堵点问题的精准化推进时期。2019年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从六个方面针对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遇到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二十八条强有力的措施。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此期间,民政部、卫健委和自然资源部也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都为为新时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指引和支持。如何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进一步协调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关键的还在于围绕服务的便利、专业、温情三大特点,充分调动各类资源,發挥各主体的作用和优势。
3.1 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要强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养老发展规划,对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整体布局、环节推进等进行总体谋划,指引养老服务体系协调发展。二要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各项体制机制,为激发各类养老服务供给主体进行政策引导,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制度支持。三要提供财政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发挥金融主体作用,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提供资金保障。四要做好人才队伍发展规划,规范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提供人力支撑。五要强化监管责任,完善市场主体准入退出、管理评估、等级评定等机制,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行政保障。
3.2 要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家庭在养老服务体系中最能体现的是“温情”,在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中,家庭的基础地位不可改变。首先,家庭对养老服务的精准和补充上发挥重要作用。家庭成员间的彼此熟悉能够为老人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也能补充社区、机构等在服务中的不足。其次,家庭对养老服务有着无可替代的情感归属作用。中国人浓厚的“恋家”的情结,在老人身上体现的极其明显。家人之间交往和交流,对老人的心理和精神慰藉极其重要。
3.3 要发挥社区的纽带平台作用
一是发挥资源整合作用。社区连接着居家、市场服务供应机构,要通过完善机制、发展渠道、搭建平台,做好家庭、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通力合作,从而提升养老服务的便利化、专业化、精细化和情感充实化水平。二是发挥平台作用。以社区人口特点为指向,搭建老人日常服务平台、健身娱乐平台、交流交往平台、志愿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居住老人自身、社区闲暇人群以及志愿服务者各自的特长,补充满足老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3.4 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只有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在资金、人才、服务内容、服务水平上得到补充和提升,才能逐步满足日益丰富多样的养老服务需求。
总之,养老作为大家都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家庭、社区、市场等各类主体的作用,通过优化资源整合,努力解决面临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提升养老服务科学化、人性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建敏,李原.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周菲.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谢红.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其长期护理服务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56-58.
[4]辜胜阻,吴华君,曹冬梅.《构建科学合理养老服务体系的战略思考与建议.人口研究,2017年第1期.
[5]易艳阳,周沛.元治理视阈下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责任研究.兰州学刊,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