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童话教成童话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cs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大胆的幻想和离奇的情节深深地吸引着小读者的心灵,它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读物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确立了童话作为这一学段首选文体的地位。童话在新课程教材中也占有很大的内容分量。
  但令人遗憾的是,语文课堂中童话阅读对儿童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为什么会这样?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童话教学存在着误区,需要改进。
  一、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
  1.说教流失了童话本真
  对于童话的教学,一些教师偏重了道德训诫和实用性解释,忽视了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角度进行引导,这样只会失去童话的本真。儿童在童话中寻找的是乐趣,寻找的是生命的印证,寻找的是父母所不能给予的爱抚,而非生硬的“道理”。
  案例一《两只小狮子》
  师:同学们,学完了《两只小狮子》,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知道了我们要学习勤劳的狮子,只有勤劳才能取得好成绩。
  生:只有勤劳,以后才能赚大钱。
  过重地追求道理,使得美好的童话黯然失色,美妙的童心遭到破坏。教师往往用简单的教条、空洞的说教如“懂得谦虚”“不要骄傲”“珍惜时间”等作为童话教学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情感体验——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后所产生的对情境的再现,对故事中人物的喜爱、同情和向往等美好的感情。这就限制了学生领会童话中的艺术形象的丰富性,难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失去了童话的本真。
  教材编写也出现类似问题。例如《小壁虎借尾巴》文后安排了一个拓展题:你还知道别的动物尾巴有什么用处?这样的编排直接把童话指向于知识的传授功能上;《从现在开始》中猴子让动物们“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当上了“万兽之王”,故事本身的逻辑与现实世界对接不起来,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童话阅读的方式应该是想象的,不能一味地往理性分析的道路上走,童话教学要让孩子沉浸在想象的境界里,让孩子相信这就是真实的故事。不要轻易地把童话蕴含的“道理”拎出来让学生生硬地嚼。
  2.求实淡化了审美情趣
  “儿童思维的最大特征是与原始思维相通的泛灵性”。在儿童眼里,宇宙万物是有生命、有感情的。看见天上的月亮会联想一个传奇,听到女巫会联系一种神奇。如果你告诉他这不是真的,用“科学”来解释,他们不一定听得懂,也没有兴趣听。是儿童的精神世界造就了童话,而童话又成为儿童的精神“乳汁”,它润泽了儿童的精神世界,给了童年成长的力量。
  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故事,它虽然是富有幻想的,却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这种“现实性”导致了很多教师过分地“求实”,而忽视了童话应有的审美价值和儿童天生的想象本性。
  案例二《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同学们,去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
  生:我们放鞭炮,还有包饺子。
  生: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然后看春节联欢晚会。
  师:大年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鸡、有鸭、有鱼、有虾……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的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时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将童话与现实牢牢对接起来,课堂一开始,学生的体验就围绕小女孩的可怜而展开。教师只顾及分析小女孩不幸遭遇所反映出来的生存困境,而忽略了小女孩几次划火柴时产生的美妙幻想对于表达作品主题的深刻作用。这样忽视儿童想象的天性,过分地求实,把形美、意美、音美的童话文本变成了冷冰冰的现实,置童话的诗意、幻想、快乐、游戏等特性于不顾,忽视了童话审美特征,背离了童话的审美情趣。
  3. 牵强剥夺了儿童体验
  儿童在童话欣赏中,往往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喜一起忧,一起爱来一起恨,这本是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的天然优势,但在实际的文学欣赏活动中,当孩子正读得投入而沉浸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时,有的教师却强硬地打断他们,用成人的讲解和剖析代替儿童天真的欣赏,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下去。
  案例三《七颗钻石》
  课文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第一次,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水罐变化的次数是不是重点?笔者以为,这篇童话的重点是故事的整体、故事的神奇和曲折,还有背后蕴藏的内涵。课堂中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找答案,数课文中水罐变化的次数,完全把学生牵引到一条“认知”的道路上。固然,在教师的干预和引导下,学生也领悟了“水罐是会变的,变得很神奇,是小姑娘的爱心让水罐有了神奇的变化”这样的主旨,可零碎的剖析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记下故事的情节和单独的词的意思,难以有心灵的触动,更难以获得美妙的审美情趣。教学始终徘徊于情节与内涵的边缘,未能通过感知体验、拓展延伸等方式把学生的心灵引向美与善的美妙境界。
  童话作品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对作品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和议论。因此,教师要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而不是硬拉着孩子的手把他们拖进自己所认为的“童话境界”。
  二、童话教学的几个策略
  1. 释放童心,引发想象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的灵魂,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童年与童话有着天然的联系。
  教学《从现在开始》,可以从两个场面的想象中去体悟动物的形象。
  片段一: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片段二:话音刚落,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
  两个片段中隐藏着丰富的想象空间。第一个片段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动物们“叫苦连天”场面的想象,用句式:“狮王啊,我是 ,自从猫头鹰当了大王, ”想象说话。
  第二个片段,可以引导学生对“欢呼”场面的想象去体会动物对猴子的拥护,用句式“老狮王啊,我是 ,小猴子当上万兽之王后,我又可以 ”想象说话。
  两个句式训练,通过鲜明的对比,活化并丰富了故事形象,让学生尽情徜徉于童话的世界里,形成了强烈的认知冲突。通过想象,既进行了言语训练,又巧妙地联结了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水到渠成。
  几乎每一篇童话都为我们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点,我们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九色鹿》这篇童话,课文中对国王斥责调达,下令收兵说的话没有写,是文章的空白点,抓住文本的这一个空白点引导学生开展大胆想象;《称赞》,引导学生想象小獾做的三张板凳的粗糙和做时的努力,体会“称赞”的必要性;教学《去年的树》,想象鸟儿寻找时的“眼神”,对话时的“眼神”,唱完歌回头时的“眼神”……
  2. 感受形象,呵护体验
  要让学生真正获得思想启迪,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中,把握童话的形象,要千方百计地让童话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站立起来、丰厚起来,在形象体悟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受到“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
  《幸福是什么》末尾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教师很容易以这句话为发力点,统整全文,深究幸福的概念。其实四年级的学生对幸福的认识还是较表层的,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局限,即使能用言语表达出幸福的理解,也是浮光掠影般的虚化的解释。我们可以在情节想象和人物形象的构建上做文章。
  情节一:“过了十年……小井旁边的树苗已经长成了枝叶茂密的大树。小井周围有许多条小路,还看得清人走过的脚印,他们一定是到这里来喝水或者打水的。周围的沙地上还有小鸟的爪印,草地上还有鹿和兔子跑过的痕迹。”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十年后,井给树苗、人、小鸟、鹿、兔子带来了“幸福”,那么他们怎么取水?会说些什么?用描述性的语言(如:井挖好后,来了一只小鸟……)说说这一个个场面。在想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在心目中有了三个牧童的形象,也就自然地感悟“什么是幸福”这个抽象道理。
  情节二:三个青年谈论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引导学生想象练笔:他们三个人,是怎么创造幸福的?怎么做的?选择其中一个,写下来。学生想象得到驰骋,体验得到彰显,青年的形象得到树立,深刻道理也具体化、形象化了。
  仅仅记住“学会付出”“懂得谦虚”“珍惜时间”等道理并无多大意义,如何把童话的情节和形象植入儿童的心中,产生对童话形象与内心持久的共鸣,才是重要的。就像《幸福是什么》这个童话,儿童一旦想到幸福,脑海就浮现出了三个牧童挖井、三个青年付出的情节和形象,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
  3. 多样训练,顺应天性
  儿童与成人不同,由于他们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这就需要我们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用儿童喜爱的方式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顺应儿童的天性,感受文学的美妙。
  (1)朗读。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例如《小马过河》,文中共有九句问话,其中有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如果能把这些问句的语气通过角色朗读表达出来,他们的语言能力就能得到提升。有的童话语言很有节奏感,富于音乐性,通过有滋有味的朗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
  (2)听讲。童话的教学要整体关照,出于整体、入于整体。听童话和讲童话是进入童话和走出童话较好的教学策略。
  从童话的起源上讲,最早流传于民间的童话就是成人为儿童编的、讲给儿童听的故事。这种口耳相传的传递方式,正顺应他们的天性——哪一个儿童不喜欢依偎在妈妈身旁有滋有味地听故事呢?
  童话故事表述上的突出特点就是故事结构完整,而且大多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情节又离奇曲折,所以它既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又便于学生记住故事的情节,培养他们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能力。比如《从现在开始》中猴子说的“让大家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这句话,已经直接道出了文本的思想内涵,本身就有说教的意味,不符合儿童的语系特点。为避免空洞的说教,有教师请学生在狮子、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这四个形象中选择一个,以选择对象的身份讲述故事,通过这样的复述来丰富儿童心中的童话形象,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思想的启迪。
  (3)表演。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卢梭),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演”,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
  (4)改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去改写童话。比如,鼓励学生给童话改写结尾;更改人物的角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新写童话。通过这样的写作锻炼,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续编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课后的练习可以把“你还知道别的动物尾巴有什么用处?”这一问题改成“又一只小壁虎断尾了,它会去跟哪些动物借尾巴,动物们会怎么回答它呢?”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再次进行想象改写,这样,童话的味道就浓了。
  童话教学的缺失,实质上是教育的儿童精神的缺失,是教师的童心的缺失。童话教学,要求我们教师有一颗童心,从儿童的心理需要出发,还学生一个天然的、纯净的阅读童话环境,把童话教成童话,让儿童的童话阅读真的像“童话”般的美妙。
  参考文献:
  [1]孙建江.飞翔的灵魂 安徒生经典童话导读[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2]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3]李如密,刘玉静.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37-40.
  [4]张厚琴.给阅读找个快乐的理由[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4):42-43.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林静)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疑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点拨、引导的效能,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但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教师的点拨引导无视时机和学生的认知学情,要么全盘告知,要么启而不发。对此,教师可搭建支点,把握点拨的时机;紧扣困惑,把握点拨的思路;凸显发散,彰显点拨的价值;赏析评价,强化点拨的后劲。  [关键词]搭建支点;紧扣困惑;凸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这一定义是阅读行为本质的体现和表达。阅读行为作为个体的一种理解活动,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阅读背景、经验、学识基础等存在差异,所以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赋予文本的意义也就不尽相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阅读的行为和阅读的结果两个主要方面。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具有别具一格的观点和
【摘 要】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总体处于有些痛苦和有些幸福之间,偏向有些幸福,其中自我价值因子分值最高,负性情感因子分值最低。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在家庭状况、学历、职称、年龄、教龄、任教学段、学校地域、学校性质、月收入、教师编制形式、社保缴纳形式、是否是特岗教师、是否担任班主任工作、是否有班主任津贴、班主任津贴费用、班主任津贴政策落实情况以及有津贴的情况下是否还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小学教师
《孔子游春》 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从平常的水中悟出了深奥的道理,并把自己的感悟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去感悟做人的道理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以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  课文围绕赏春、论水、言志来写。这三个部分粗看有些松散,其实是和谐统一于“论水”这一核心内容上。孔子论水是借水来启迪他的弟子,同时也在表白自己的心——做真君子。文章层次清楚,妙用比喻、排比、
扩展阅读,是以某篇作品(或某本书)为阅读基点,向有关方面扩展的阅读方法。诚然,语文课本汇集了一篇篇典范之例,其内容亦丰富多彩,我们应当对语文课上的这些文章“深耕细作”,应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语言文字、饱含的情感、写作特点等有较深的认识,较高的领悟。但课文相对于学生可接触的阅读材料来说还是比较单薄的——文章篇幅短小、内容相对单薄、涉及的作家少、选材相对狭窄、作品时空跨度较小……据专家们研究,学生的阅读
丰子恺(1898-1975),浙江省石门镇(今属桐乡市)人。我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丰一吟是丰子恺的女儿,她在《我和爸爸丰子恺》一书中,回忆了父亲的生平故事以及对子女的影响。“缘缘堂”里的快乐时光  1929年,丰一吟出生在浙江石门镇,排行老六。丰一吟说:“我小时候能玩就玩,整个童年几
【摘 要】培训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为考察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8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座谈,结果发现:过度培训与“饥饿”培训并存,两极分化严重;忽视教师培训真需求,所教与所需脱节;培训形式“高高在上”,忽视教师互动性、参与性;培训加剧了教师工作压力,工学矛盾突出等四大痛点制约培训效果的有效发挥。据此提出合理分配培训名额,确保教师享有公平的培训机会;科学诊断培训需求,提供适
[摘 要]自2017年9月起,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科书告别了延续十余年的一标多本的时代,全国一、七两个年級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编写的统编教材。新教材大大提升了传统文化的比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在这样的背景下,名著阅读教学就成了承载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由一堂课走向一本名著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思维导图与名著对照阅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锻
口语交际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有意识地揉口语训练于教学之中。下面我就谈几点做法。    一、利用看图说话,创设交际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性事物对于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 。因此,看图说话是培养学生语言表
巢湖之滨,包公故乡,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竹林成荫,栀子飘香,我们共同沐浴阳光。阳光是力量的源泉,阳光是温暖的地方,阳光指引人生的方向,阳光点燃心中的梦想。啊!阳光校园,美在绽放;止于至善,其道大光。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感恩阳光,我们播撒阳光!(合肥市阳光中学校歌《阳光之歌》)  一、走自己的路,做有灵魂的教育  2007年6月8日,合肥市阳光中学在城市大建设中应运而生。作为一所新建学校,用什么样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