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点拨艺术 铸造高效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8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疑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点拨、引导的效能,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但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教师的点拨引导无视时机和学生的认知学情,要么全盘告知,要么启而不发。对此,教师可搭建支点,把握点拨的时机;紧扣困惑,把握点拨的思路;凸显发散,彰显点拨的价值;赏析评价,强化点拨的后劲。
  [关键词]搭建支点;紧扣困惑;凸显发散;点拨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6-0075-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付给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疑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点拨、引导的效能,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但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教师的点拨引导无视时机和学生的认知学情,要么全盘告知,要么启而不发。究竟怎样才能发挥教师点拨作用,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基呢?笔者结合统编版教材三上《海滨小城》一文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搭建支点,把握点拨的时机
  语文课堂教师的点拨与引领,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适合开展,而是要让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紧扣点拨的时机,才能将点拨与引领作用于学生思维缺失之处。
  如在教学《海滨小城》整体感知环节时,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思考题:作者围绕着“海滨小城”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在布置这一思考任务之后教师没有立即进行点拨,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了以下的思维历程:第一,整体性朗读课文,对海滨小城的整体概括进行初步体验式了解;第二,鼓励学生对课文中分写内容进行感知,整体认识作者分别是从“海滨”和“小城”两个角度展开描写的。在学生形成了整体性的初步体验和思维逻辑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点拨: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对作者所描写的内容进行概括,并将概括出来的“海面、海滩、公园、街道、庭院”以板帖的形式张贴在黑板上;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海滨”和“小城”这两个核心词语对描写的内容归类与排序,将“海面、海滩”归结为课题中“海滨”维度,将“庭院、公園、街道”归类为课题中的“小城”部分。
  这一板块中,在学生内在思维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而无法形成更大突破的瓶颈之时,教师及时出手进行点拨与引领,把握了最佳的契机。试想,在布置任务之后如果教师直接进行引领,毫无认知体验的学生,就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紧扣困惑,把握点拨的思路
  陶行知先生指出:儿童都是“活”的儿童。此处的“活”既有生命之活、身体之活,更是心灵和思维之“活”。正是这种“活”使得学生的思维灵动,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在面对自己的困惑与问题时,常常能够形成始料不及的动态生成资源,这正是教师在课堂中需要着力之处,借助于点拨引领,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识,帮助学生自主性解决问题,并相机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比如教学《海滨小城》这篇课文第二自然段时,不少学生对朝阳照耀下的万事万物 “镀上”金黄色的景象难以理解,对于“镀”字所表达的精准性也难以揣摩。为此,教师展开这样的引领:首先,紧扣工具书,正本清源。在对比中,从工具书的三个选项中,明确文本中“镀”的意思是:用电解或其他化学方法,使一种金属均匀地附着在别的金属或物体表面上,形成薄层。其次,结合语境引领学生理解“帆船”等被“镀上”金黄色是一种怎样的过程,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紧接着,尝试运用“染”“涂”等动词进行对比,感受“镀”字的表达动力。最后,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将这个“镀”字的画面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之中。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正是抓住了学生认知的困惑处,将点拨与引导作用于学生的认知障碍点上,为学生核心能力的铸造奠定了基础。
  三、凸显发散,彰显点拨的价值
  每个学生的认知轨迹并不是固定在某一层面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状态,教师的点拨引领就需要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关注语言表达的手法和核心问题,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奠基。
  就以教学《海滨小城》中“庭院”的段落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体悟语段中的关键性语句所起到的表达作用,教师首先让学生在整体性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圈画出这一语段中的关键性语句:“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然后,引领学生探寻后面分写的语句与这一自然段的联系,由于学生首次接触这样的形式,他们的理解会始终局限在某一层面上,比如关键句的主旨就在于展现庭院的“树多”,所以很多学生都将思维的关注力局限在“许多亚热带树木”这一显性的资源上。为此,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引导:怎样才能有效地证明庭院的树木多呢?作者是怎样展开描写的?学生纷纷重新回到课文的语段中,再次细读并发现,“花朵散发出来的香味满街满院” “凤凰花开得热闹”“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这些都从一个层面论证了庭院的树木之多。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从学生思维相对逼仄的学情实践出发,紧扣作者创作的思路,通过巧妙地点拨与引领,让学生认识到展现树木之多,不仅仅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也可以从多维的侧面进行烘托,更好地扩展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赏析评价,强化点拨的后劲
  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中只知道埋头拉车,而不知道抬头看路。为此,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就能让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劲头和状态,为更加深入地实践表达奠定基础。
  比如紧扣关键句展开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对关键句的作用以及与后面语段内容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地洞察与关联,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理解性效果。为此,教师就可以出示关键句“周末,街道上真热闹啊”,并激发学生内在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周末街道上会是怎样的场景呢?孩子们纷纷打开思维,罗列出车水马龙、各种摊位、广告宣传等,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想象展开表扬,肯定他们选择景象的典型性和生动性。正是在教师的点拨和评价之下,学生的思维走向了丰实,他们的思维也就能够关注到更加细致的程度;有的学生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扩展和发散,他们纷纷意识到自己始终局限在视觉的层面来展现街道的热闹,其实还可以从听觉和嗅觉的维度展开表现。只有在真正落实的过程中,学生语段表达的内容才能做到有血有肉、详实有料。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利用自己在点拨环节中的评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激活了他们的表达思维,紧扣关键句中“街道热闹”的中心点,巧妙地推动了学生内在能力的不断发展,从而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点拨者,教师需要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点拨与引领,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能够形成有效的质变,更好地引领学生内在语文能力的悄然生长。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儿子比我高了。  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你病了。”我说。“噢,这感觉就是病了?我还以为我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药品的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你都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为高考评价机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改革方向。高考命题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折射出国家对于新时代全面育人目标的要求,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情境和情境活动两类载体,实现“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拓展试题情境来源,巧设情境呈现方式和创新设问方式,已成
[摘 要]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想要提高低年级学生课堂上的有意注意,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课堂是主阵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关键,而关注课文内容,重新打造学生关注的重力也是提升注意力的必要条件。低年级的课堂有别于中高年级,唯有把握课堂的灵魂——注意,才能使学生任意驰骋于语文学习中。  [关键词]低年级;阅读课堂;注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
《怀疑与学问》一课,位于统编本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提示明确了主题:“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锤炼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还要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更好地落实课文的思想价值,单元提示还提供了策略:教学中要“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议论文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那么,如何在《怀疑与学问》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去领会“怀
[摘 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鸟的天堂》,属于经典课文,所记叙的是作者巴金先生与他的朋友们先后两次游览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美丽榕树以及群鸟鸣叫的热闹情景,表达出其对于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文章的主旨为线索,深入浅出地指导学生们精读课文中的语言,结合前、后语段,体会文中那蓬勃而富有生命张力的鸟的天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 G6
湖南省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母校,如今已经走过七十年的风雨历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德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方向,以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以常规教育为突破口,以提高质量为主线,规范办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校地处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地,语文教师们积极开发并利用本土语文课程资源,指
充满活力的课堂必定是生成的课堂,它不仅拥有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还提供生成的土壤与氧气,从而使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凸显。    一、激活读的生成点——触及情感  (一)问中读的生成  读懂文本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是促进课堂生成的催化剂。读通顺是读懂的前提。真正要达成读的目标与效果,除了要有读的层次、读的技巧等技术性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读的兴趣和充分的情感体验。读书只有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现今的语文课堂情境创设“千姿百态”、合作交流“百家争鸣”、自主探究“百花齐放”、生活语文“花样百出”……所有种种都被看做是新理念的生动演绎。可浮华背后,认真审视、反思这些“热闹非凡的场面”,我们却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华丽的臃肿:很多教师仅仅是模仿了课改的“形”,未真正领略其“神”,似乎大千世界都可以让语文课堂来承载,而承载的结果是面面俱到,又面面不到,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在语文教学“乱花渐欲迷人
记忆中年的概念,就是年前妈妈大人们没完没了地蒸豆包、馒头、包饺子,炒瓜子,我们排队去合作社买花生和糖。  从初一开始,各家孩子成帮结伙去邻居家拜年,大人们守在家里。还有,家里一来人,我基本上是挨个行礼,动不动还得背遍《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真正的童子功,至今不忘。  那时,院里就是大家庭,我们一帮孩子都去给王大奶磕头拜年,平时贼厉害动不动还打王婶、唐山口音的
[摘 要]苏教版语文教材插图比较多。这些插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生动形象,与文字相得益彰。教学时,教师要运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了解课文内容、建立事物表象、获得思维发展,从而更深入理解文本,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 插图 兴趣 表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57  前段时间,听了两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