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真相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在社会新闻关注上出现一系列负面倾向,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视,应针对这些负面倾向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 新闻关注倾向 负面影响 对策
牛津字典公布“2016年度英文词汇”为“后真相”(post-truth),其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按照英文词汇的造词习惯,“后真相”的原义应该是指“当真相被披露之后”,但是它的准确含义应该被理解为“真相靠后”,即:代表了事实的“真相”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2016年8月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威廉·戴维斯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后真相政治时代》的文章,认为:“纵观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事实”一直占据着神圣的地位,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思想,人们往往以‘事实’为最终的检验标准和旨归,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事实’似乎在渐渐失去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在当今社会,大众越来越倾向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解决各种渠道汇集而来的巨大信息量:立即反应,然后遗忘。一个爆炸性新闻会在当时引起大众火山爆发式的反应,但是仅仅过了不到两三周,大家就已不再谈论。而“后真相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作为对时事新闻最敏感和感兴趣的人群,他们懂得最新的新闻收集渠道,有着最新和最开放的观点。他们对社会新闻的看法和社会大众是否有所不同?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对新闻事件的敏锐观察能力,反映出大学生对政治和社会的关注度。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普及,信息交流平台空前扩大,言论自由程度不断提高。面对信息洪流,个人对各种信息的识别及理性分析能力、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心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本文选择在“后真相时代”背景下研究大学生时事新闻关注倾向,有助于了解大学生新闻关注特点,为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新闻观和理性认识能力奠定基础。
一、“后真相时代”高校学生社会新闻关注状况
根据中国计量学院刘龙启等人对大学生新闻状况的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对社会新闻的关注状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阅读新闻的时间短、频率低。大部分的大学生阅读新闻频率低于一天一次,其中40%的大学生每次阅读时间在一小时或以上,60%的大学生每次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
2.网络成为大学生关注新闻的主要渠道。由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特殊性,他们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和广播等媒介接收新闻的机会较少,而由于电脑、平板和手机等媒介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多地从互联网中接收新闻信息。
3.大学生不仅关注网络新闻也关注网络新闻评论。随着网络作为新闻媒介的扩大化,网络新闻评论也随之泛化。从网络上出现了“网友评论”这一操作开始,大众开始介入新闻评论,通过评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得言论发表的门槛越来越低,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阅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二、“后真相时代”高校学生对社会新闻的关注态度
由于高校学生是社会中比较热血和激进的群体,他们对社会新闻特别是社会关注度高的时间都很感兴趣,喜欢关心和评论时事。但是,这种关注也是不稳定和有选择性的:
1.对新闻的关注持续度不高。在“后真相时代”的大背景下,与普通大众一样,大学生对社会新闻的态度也是:立即反应,然后遗忘。新闻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引发我们的某种精神活动,但是这种精神活动非常短暂,而且由于新闻的另一个特点:数量巨大。每天每时都在出现新的新闻,信息量和爆炸性不断提高,刚受到关注的一个新闻很快被新的新闻所代替,所以大众对新闻习惯性地遗忘和淡漠。作为年轻人的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关注度高,很容易被热点事件所吸引,但是由于年轻人具有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使得他们无法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面,造成刚刚还在关注一则新闻,很快又被另一则更吸引眼球的新闻所吸引。对前一个新闻事件很快淡漠甚至遗忘。
2.对负面新闻关注度更高。相比传递正面信息的新闻,大学生更关注负面新闻。由于大学生理性思考等辩证能力的不成熟,而负面新闻通常是“指消极的、负面的新闻报道,一般是经由报道者的人为加工和有目的性的编码之后所呈现给受众的容易产生消极影响的新闻形式。”对大学生而言,网络新闻冲击力大,而网络新闻往往真假难辨,容易混淆人们的理性思考。大学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一个群体。另外大学生在以往的生活经历中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一些社会的灰暗事件,形成了一些片面的、激进的观点,这些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对负面新闻报道的看法和评论,甚至是没有了解事件全部情况之前,就先入为主地形成了某些思维定势的观点。
3.“立场”比事实更为重要。在“后真相时代”,“立场”已经超越了“事实”,甚至压制了“事实”。在网络消息铺天盖地的今天,谎言和假消息披着“真相”的外衣四处横行,在互联网的各色媒体上翩然起舞。而大众特别是大学生在“真相”和“立场”之间更愿意选择“立场”,即:我只相信我愿意相信的。其中大部分的大学生并不是相信谎言就是“事实”,而是因为他们认为谎言中蕴含的“立场”比“事实”更加重要。在这个谎言和“事实”此起彼伏的时代,人们在难以判断的情况下,第一反应往往是是相信自己的感觉;之后一旦出现了与自己直觉相悖的证据,人们就会倾向于选择性忽视,甚至为自己的言论找寻新的“证据”来辩解。在“立场先行”的时代,大学生心目中捍卫自身立场远比事实、价值与真相重要得多。这也就是众多的大学生加入网络热门事件“骂战”的原因。
4.对政府和主流媒体的不信任。BBC援引牛津大学出版社词典部卡斯帕的话说:“随着社交媒体崛起成为新闻来源,人们对主流机构提供的事实越发不信任,post-truth这个理念的语言学根基其实已经形成一段时间了。”相较于主流媒体,大学生们更愿意相信自媒体平台。在大学生中有个流行的等式:微信里说的>朋友群里说的>新闻里说的。再加上某些不良媒体和个人出于各种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传播“专家不可信、权威不可信、政府不可信”的谣言,将一些社会上出现的事件有目的的歪曲扩大化,甚至是造谣生事。把所謂的“社会黑暗面”放置在大学生面前,诱导大学生对政府和主流媒体不信任,从而动摇政府和权威的公信力。一部分不明真相或辩证分析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在思想上就会误入歧途,受他人所控制。 三、“后真相”思维模式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
“后真相时代”背景下,形成了“后真相”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潜移默化地渗入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中,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造成大学生思维混乱,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理性引导的难度加大。按照议程设置理论来说,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应先给大众提供信息,通过“议程设置”,主流媒体能够有效地进行舆论引导。而在倡导平等发言,言论自由的网络上,同一个事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评论,有的评论甚至会完全相反,针锋相对。这种情况下,很难把阅读者的思维统一起来,主流言论很难占领舆论高地,权威言论的受众面也在不断缩小。大学生受“后真相”思维模式影响,在以往学习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出现动摇甚至颠覆。对一切事物和权威,甚至于教材和老师产生怀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大学生接收正面观点,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难度加大,阻力更大。
2.造成大学生思想动摇,对周围事物报冷漠或消极心理。由于个别媒体的有意识引导和歪曲,故意将社会事件灰暗面放大,甚至是故意颠倒黑白。阅读新闻的大学生会产生大量的负面情绪,认为社会黑暗或者是人生无望,容易走上对任何事物都漠不关心,或看待周围一切事物都报消极心理的极端。使大学生失去应有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努力奋发的精神。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的人甚至失去了学习和奋斗的信心,从此一蹶不振。
3.造成大学生形成一切以自我“立场”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破坏多年来形成的唯物辩证思维。我国的初等和高等教育中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多年来都致力于培养学生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思考方式,一切事情的出发点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但是随着“后真相”思维模式的侵袭,大学生不再关注“事实”真相,而更关心自己所站的立场,甚至为了“立场”可以忽略事实。严重破坏了唯物辩证思维和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维混乱会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四、如何应对“后真相”思維模式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1.有关部门应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广大媒体更应坚守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网络媒体的泛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信息,也造成了网络言论的失范。甚至会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通过放大痛点、歪曲事实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新闻对于大学生,就成为一把“双刃剑”,即可以拓宽大学生视野,开阔思维,同时也易受影响和蒙蔽,在思想上产生不良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更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对于危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的谣言坚决打击。另一方面,广大媒体也应坚守专业精神,本着对大众负责的态度去报道新闻事件,而不是单纯地为吸引眼球或者是为了利益而去不加调查和甄别的胡乱报道。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大学生理性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后真相时代”给广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难题,如何去解决它?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新闻事件?是思想政治教师和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要通力合作的工作。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要加强对学生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思想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看待和思考问题。牢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更应在平时对大学生的关心和教育中帮助他们养成理性的辩证的思维方式。辅导员可以通过班会、座谈会和个别谈心的方式与大学生分享近期发生的社会热门事件,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大学生对事件的看法,再表述自己的观点,解释为什么这样看待事件,引导他们形成理性辩证的思维方式,正确地看待问题。
3.“线上”“线下”齐抓共管。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应“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师生在享受因特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能力。”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线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学校、团委和学生处网站等多个网络阵地进行正面的宣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辅导员和班主任还应通过校园贴吧、校友录、班级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关注学生言论,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线下”各部门、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力配合,利用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思想上出现错误苗头的学生,辅导员应加以关心和帮助,通过谈心谈话和沟通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思维。
“后真相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新闻的关注不断加深,同时对于新闻时间本身的认识和看法却在不断变化,受“后真相”思维模式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认为“事实”已经不再重要,从而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冷漠或负面情绪,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阻力。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我们应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广大的新闻媒体应坚守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客观全面地报道新闻事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远离“后真相”思维模式的影响,理性地看待和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龙启,刘蕴晗,麻辉凯,李孟筑.关于大学生新闻关注状况的调查研究[J].文史教育2012(07).
[2]关昱.浅论网络新闻泛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J].时代教育2016(06).
[3]刘竞涛.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新闻关注问题初探[J].学周刊2014(12).
[4]安晓强,陆运清,崔占玲,田黛,刘静蓉.新闻关注度和新闻偏好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6).
[5]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
[6]凯南.马利克.“后真相”时代,谁来定义假新闻?[J].青年参考2016(12).
[7]吴伯凡.我们所处的这个“后真相时代”[OL].简书2016(12).
[8]魏猛.后真相时代更呼唤专业坚守[OL].红网(长沙)2016(11).
作者简介:杜溯(1983—)女。四川成都人。讲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 新闻关注倾向 负面影响 对策
牛津字典公布“2016年度英文词汇”为“后真相”(post-truth),其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按照英文词汇的造词习惯,“后真相”的原义应该是指“当真相被披露之后”,但是它的准确含义应该被理解为“真相靠后”,即:代表了事实的“真相”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2016年8月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威廉·戴维斯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后真相政治时代》的文章,认为:“纵观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事实”一直占据着神圣的地位,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思想,人们往往以‘事实’为最终的检验标准和旨归,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事实’似乎在渐渐失去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在当今社会,大众越来越倾向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解决各种渠道汇集而来的巨大信息量:立即反应,然后遗忘。一个爆炸性新闻会在当时引起大众火山爆发式的反应,但是仅仅过了不到两三周,大家就已不再谈论。而“后真相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作为对时事新闻最敏感和感兴趣的人群,他们懂得最新的新闻收集渠道,有着最新和最开放的观点。他们对社会新闻的看法和社会大众是否有所不同?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对新闻事件的敏锐观察能力,反映出大学生对政治和社会的关注度。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普及,信息交流平台空前扩大,言论自由程度不断提高。面对信息洪流,个人对各种信息的识别及理性分析能力、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心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本文选择在“后真相时代”背景下研究大学生时事新闻关注倾向,有助于了解大学生新闻关注特点,为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新闻观和理性认识能力奠定基础。
一、“后真相时代”高校学生社会新闻关注状况
根据中国计量学院刘龙启等人对大学生新闻状况的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对社会新闻的关注状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阅读新闻的时间短、频率低。大部分的大学生阅读新闻频率低于一天一次,其中40%的大学生每次阅读时间在一小时或以上,60%的大学生每次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
2.网络成为大学生关注新闻的主要渠道。由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特殊性,他们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和广播等媒介接收新闻的机会较少,而由于电脑、平板和手机等媒介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多地从互联网中接收新闻信息。
3.大学生不仅关注网络新闻也关注网络新闻评论。随着网络作为新闻媒介的扩大化,网络新闻评论也随之泛化。从网络上出现了“网友评论”这一操作开始,大众开始介入新闻评论,通过评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得言论发表的门槛越来越低,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阅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二、“后真相时代”高校学生对社会新闻的关注态度
由于高校学生是社会中比较热血和激进的群体,他们对社会新闻特别是社会关注度高的时间都很感兴趣,喜欢关心和评论时事。但是,这种关注也是不稳定和有选择性的:
1.对新闻的关注持续度不高。在“后真相时代”的大背景下,与普通大众一样,大学生对社会新闻的态度也是:立即反应,然后遗忘。新闻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引发我们的某种精神活动,但是这种精神活动非常短暂,而且由于新闻的另一个特点:数量巨大。每天每时都在出现新的新闻,信息量和爆炸性不断提高,刚受到关注的一个新闻很快被新的新闻所代替,所以大众对新闻习惯性地遗忘和淡漠。作为年轻人的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关注度高,很容易被热点事件所吸引,但是由于年轻人具有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使得他们无法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面,造成刚刚还在关注一则新闻,很快又被另一则更吸引眼球的新闻所吸引。对前一个新闻事件很快淡漠甚至遗忘。
2.对负面新闻关注度更高。相比传递正面信息的新闻,大学生更关注负面新闻。由于大学生理性思考等辩证能力的不成熟,而负面新闻通常是“指消极的、负面的新闻报道,一般是经由报道者的人为加工和有目的性的编码之后所呈现给受众的容易产生消极影响的新闻形式。”对大学生而言,网络新闻冲击力大,而网络新闻往往真假难辨,容易混淆人们的理性思考。大学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一个群体。另外大学生在以往的生活经历中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一些社会的灰暗事件,形成了一些片面的、激进的观点,这些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对负面新闻报道的看法和评论,甚至是没有了解事件全部情况之前,就先入为主地形成了某些思维定势的观点。
3.“立场”比事实更为重要。在“后真相时代”,“立场”已经超越了“事实”,甚至压制了“事实”。在网络消息铺天盖地的今天,谎言和假消息披着“真相”的外衣四处横行,在互联网的各色媒体上翩然起舞。而大众特别是大学生在“真相”和“立场”之间更愿意选择“立场”,即:我只相信我愿意相信的。其中大部分的大学生并不是相信谎言就是“事实”,而是因为他们认为谎言中蕴含的“立场”比“事实”更加重要。在这个谎言和“事实”此起彼伏的时代,人们在难以判断的情况下,第一反应往往是是相信自己的感觉;之后一旦出现了与自己直觉相悖的证据,人们就会倾向于选择性忽视,甚至为自己的言论找寻新的“证据”来辩解。在“立场先行”的时代,大学生心目中捍卫自身立场远比事实、价值与真相重要得多。这也就是众多的大学生加入网络热门事件“骂战”的原因。
4.对政府和主流媒体的不信任。BBC援引牛津大学出版社词典部卡斯帕的话说:“随着社交媒体崛起成为新闻来源,人们对主流机构提供的事实越发不信任,post-truth这个理念的语言学根基其实已经形成一段时间了。”相较于主流媒体,大学生们更愿意相信自媒体平台。在大学生中有个流行的等式:微信里说的>朋友群里说的>新闻里说的。再加上某些不良媒体和个人出于各种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传播“专家不可信、权威不可信、政府不可信”的谣言,将一些社会上出现的事件有目的的歪曲扩大化,甚至是造谣生事。把所謂的“社会黑暗面”放置在大学生面前,诱导大学生对政府和主流媒体不信任,从而动摇政府和权威的公信力。一部分不明真相或辩证分析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在思想上就会误入歧途,受他人所控制。 三、“后真相”思维模式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
“后真相时代”背景下,形成了“后真相”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潜移默化地渗入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中,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造成大学生思维混乱,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理性引导的难度加大。按照议程设置理论来说,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应先给大众提供信息,通过“议程设置”,主流媒体能够有效地进行舆论引导。而在倡导平等发言,言论自由的网络上,同一个事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评论,有的评论甚至会完全相反,针锋相对。这种情况下,很难把阅读者的思维统一起来,主流言论很难占领舆论高地,权威言论的受众面也在不断缩小。大学生受“后真相”思维模式影响,在以往学习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出现动摇甚至颠覆。对一切事物和权威,甚至于教材和老师产生怀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大学生接收正面观点,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难度加大,阻力更大。
2.造成大学生思想动摇,对周围事物报冷漠或消极心理。由于个别媒体的有意识引导和歪曲,故意将社会事件灰暗面放大,甚至是故意颠倒黑白。阅读新闻的大学生会产生大量的负面情绪,认为社会黑暗或者是人生无望,容易走上对任何事物都漠不关心,或看待周围一切事物都报消极心理的极端。使大学生失去应有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努力奋发的精神。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的人甚至失去了学习和奋斗的信心,从此一蹶不振。
3.造成大学生形成一切以自我“立场”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破坏多年来形成的唯物辩证思维。我国的初等和高等教育中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多年来都致力于培养学生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思考方式,一切事情的出发点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但是随着“后真相”思维模式的侵袭,大学生不再关注“事实”真相,而更关心自己所站的立场,甚至为了“立场”可以忽略事实。严重破坏了唯物辩证思维和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维混乱会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四、如何应对“后真相”思維模式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1.有关部门应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广大媒体更应坚守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网络媒体的泛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信息,也造成了网络言论的失范。甚至会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通过放大痛点、歪曲事实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新闻对于大学生,就成为一把“双刃剑”,即可以拓宽大学生视野,开阔思维,同时也易受影响和蒙蔽,在思想上产生不良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更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对于危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的谣言坚决打击。另一方面,广大媒体也应坚守专业精神,本着对大众负责的态度去报道新闻事件,而不是单纯地为吸引眼球或者是为了利益而去不加调查和甄别的胡乱报道。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大学生理性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后真相时代”给广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难题,如何去解决它?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新闻事件?是思想政治教师和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要通力合作的工作。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要加强对学生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思想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看待和思考问题。牢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更应在平时对大学生的关心和教育中帮助他们养成理性的辩证的思维方式。辅导员可以通过班会、座谈会和个别谈心的方式与大学生分享近期发生的社会热门事件,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大学生对事件的看法,再表述自己的观点,解释为什么这样看待事件,引导他们形成理性辩证的思维方式,正确地看待问题。
3.“线上”“线下”齐抓共管。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应“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师生在享受因特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能力。”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线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学校、团委和学生处网站等多个网络阵地进行正面的宣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辅导员和班主任还应通过校园贴吧、校友录、班级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关注学生言论,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线下”各部门、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力配合,利用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思想上出现错误苗头的学生,辅导员应加以关心和帮助,通过谈心谈话和沟通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思维。
“后真相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新闻的关注不断加深,同时对于新闻时间本身的认识和看法却在不断变化,受“后真相”思维模式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认为“事实”已经不再重要,从而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冷漠或负面情绪,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阻力。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我们应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广大的新闻媒体应坚守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客观全面地报道新闻事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远离“后真相”思维模式的影响,理性地看待和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龙启,刘蕴晗,麻辉凯,李孟筑.关于大学生新闻关注状况的调查研究[J].文史教育2012(07).
[2]关昱.浅论网络新闻泛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J].时代教育2016(06).
[3]刘竞涛.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新闻关注问题初探[J].学周刊2014(12).
[4]安晓强,陆运清,崔占玲,田黛,刘静蓉.新闻关注度和新闻偏好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6).
[5]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
[6]凯南.马利克.“后真相”时代,谁来定义假新闻?[J].青年参考2016(12).
[7]吴伯凡.我们所处的这个“后真相时代”[OL].简书2016(12).
[8]魏猛.后真相时代更呼唤专业坚守[OL].红网(长沙)2016(11).
作者简介:杜溯(1983—)女。四川成都人。讲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