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幻优越感使人自负
1995年,美国匹兹堡一位名叫麦克阿瑟的抢劫犯接连洗劫了两家银行。麦克阿瑟实乃“神人”:他没有使用任何伪装技术把脸遮住,就在光天化日之下“抢抢抢”!
由于这犯人实在是太容易锁定了,警方不到一小时就凭银行的监控录像将其捉拿归案。这家伙被抓住之后满脸诧异:“我明明往脸上涂了隐形水啊!你们怎么还看得见我?”
麦克阿瑟所说的“隐形水”,其实指的是他往脸上涂抹的柠檬汁……
如果说掩耳盗铃之人至少自己是听不见铃声的,可这位麦克阿瑟在涂了柠檬汁后,应该还能看见自己的吧?然而,他偏偏就“看不见自己”。
更准确地说,他是看不见自己的无能,也看不见他人的能力,以至于拥有了超人般的自信。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虚幻优越感。
虽然麦克阿瑟这种极品世间少有,但虚幻优越感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而且,在现实中,有人越是能力差,越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就得从人类的一项基本能力说起,那就是:元认知。
元认知能力低下影响判断
元认知,正所谓万物归元,元认知不止包括我们掌握的一切知识,更关乎我们获取这些知识的方式和途径。
换言之,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方得元认知。
一般来说,我们获取的知识多寡,和我们获取知识的技能深浅是成正比的。然而,后者的习得很不容易。
元认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对自身和他人水平高低的评判能力。
元认知能力低下的人是啥样子呢?这里分享一个真实故事。
Jack是国外某顶尖高校电脑编程学院的招生官。他每年阅读大量申请者的个人资料和自荐信,其中就有太多的学生表示:“我熟悉各种编程语言,且已有3年以上编程经验。光凭这一点,我有自信,我已经超越了报考贵校所有考生的平均水品。”
Jack说,刚开始通过面试得知真相的他会很气愤:“你说的3年经验,就是说3年前开始接触编程,然后有兴致了就把教材拿出来翻翻,实际上3年间从没编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
怎么会这样?这帮考生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择手段的白痴,还是过于自负,或是自不量力?
原因很简单:元认知能力低下!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如何才能让一个人准确判断自己和他人相比的水平高低?
我们不仅需要衡量自己知道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更需要充分了解他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把他们前进的节奏拿来和自己对比一下,才知道同样的一小时、一天、一年里,自己和别人相比,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做不到这一点的人,会过于放大自己的努力程度和方式,也就会自负地肯定自己的综合实力,觉得自己比别人要更优秀、更出色。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这么有趣的心理现象,怎么会逃过心理学家的法眼呢?这不,有两个心理学家不仅对虚幻优越感进行了深度研究,还因此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
这两位心理学家名叫达克和克鲁格,他俩研究的心理现象命名为“达克效应”。
在论文中,二人还引用了达尔文的名言:“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他们指出:能力欠缺者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达克和克鲁格通过对人们阅读、开车、下棋、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1.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能力差的人无法正确认识到,真正有技能的人是什么水平;
3.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和正视自身不足,及其不足之处的极端程度;
4.能力差的人经过恰当训练,在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之后,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从而作出更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看来,真正的智者,是在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之后,经历“无知”的绝望山谷,方能慢慢爬上开悟觉醒的山坡。
对未知的敬畏,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
这项心理研究的背后,人生哲学如此丰富,难道在达克和克鲁格之前就没人有过类似的发现?
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哲人对此心理现象有类似的见解。比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知识圆圈说”。
一次,有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
芝諾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你也许没听说过芝诺,那你一定知道爱因斯坦。他也有一句名言,和芝诺的见解可谓异曲同工:“当我们的知识之圆扩大之时,我们面临的未知圆周也一样扩大。”
我们这辈子最大的财富,就是在看得多了、听得多了、懂得多了之后,也更加明白:自己还没看过、没听过、还不懂的东西,也正在膨胀。这份对未知的敬畏,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
(李云贵荐自《壹读》)
1995年,美国匹兹堡一位名叫麦克阿瑟的抢劫犯接连洗劫了两家银行。麦克阿瑟实乃“神人”:他没有使用任何伪装技术把脸遮住,就在光天化日之下“抢抢抢”!
由于这犯人实在是太容易锁定了,警方不到一小时就凭银行的监控录像将其捉拿归案。这家伙被抓住之后满脸诧异:“我明明往脸上涂了隐形水啊!你们怎么还看得见我?”
麦克阿瑟所说的“隐形水”,其实指的是他往脸上涂抹的柠檬汁……
如果说掩耳盗铃之人至少自己是听不见铃声的,可这位麦克阿瑟在涂了柠檬汁后,应该还能看见自己的吧?然而,他偏偏就“看不见自己”。
更准确地说,他是看不见自己的无能,也看不见他人的能力,以至于拥有了超人般的自信。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虚幻优越感。
虽然麦克阿瑟这种极品世间少有,但虚幻优越感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而且,在现实中,有人越是能力差,越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就得从人类的一项基本能力说起,那就是:元认知。
元认知能力低下影响判断
元认知,正所谓万物归元,元认知不止包括我们掌握的一切知识,更关乎我们获取这些知识的方式和途径。
换言之,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方得元认知。
一般来说,我们获取的知识多寡,和我们获取知识的技能深浅是成正比的。然而,后者的习得很不容易。
元认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对自身和他人水平高低的评判能力。
元认知能力低下的人是啥样子呢?这里分享一个真实故事。
Jack是国外某顶尖高校电脑编程学院的招生官。他每年阅读大量申请者的个人资料和自荐信,其中就有太多的学生表示:“我熟悉各种编程语言,且已有3年以上编程经验。光凭这一点,我有自信,我已经超越了报考贵校所有考生的平均水品。”
Jack说,刚开始通过面试得知真相的他会很气愤:“你说的3年经验,就是说3年前开始接触编程,然后有兴致了就把教材拿出来翻翻,实际上3年间从没编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
怎么会这样?这帮考生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择手段的白痴,还是过于自负,或是自不量力?
原因很简单:元认知能力低下!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如何才能让一个人准确判断自己和他人相比的水平高低?
我们不仅需要衡量自己知道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更需要充分了解他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把他们前进的节奏拿来和自己对比一下,才知道同样的一小时、一天、一年里,自己和别人相比,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做不到这一点的人,会过于放大自己的努力程度和方式,也就会自负地肯定自己的综合实力,觉得自己比别人要更优秀、更出色。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这么有趣的心理现象,怎么会逃过心理学家的法眼呢?这不,有两个心理学家不仅对虚幻优越感进行了深度研究,还因此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
这两位心理学家名叫达克和克鲁格,他俩研究的心理现象命名为“达克效应”。
在论文中,二人还引用了达尔文的名言:“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他们指出:能力欠缺者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达克和克鲁格通过对人们阅读、开车、下棋、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1.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能力差的人无法正确认识到,真正有技能的人是什么水平;
3.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和正视自身不足,及其不足之处的极端程度;
4.能力差的人经过恰当训练,在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之后,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从而作出更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看来,真正的智者,是在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之后,经历“无知”的绝望山谷,方能慢慢爬上开悟觉醒的山坡。
对未知的敬畏,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
这项心理研究的背后,人生哲学如此丰富,难道在达克和克鲁格之前就没人有过类似的发现?
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哲人对此心理现象有类似的见解。比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知识圆圈说”。
一次,有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
芝諾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你也许没听说过芝诺,那你一定知道爱因斯坦。他也有一句名言,和芝诺的见解可谓异曲同工:“当我们的知识之圆扩大之时,我们面临的未知圆周也一样扩大。”
我们这辈子最大的财富,就是在看得多了、听得多了、懂得多了之后,也更加明白:自己还没看过、没听过、还不懂的东西,也正在膨胀。这份对未知的敬畏,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
(李云贵荐自《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