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实际调查分析的角度来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
一、研究方法
1.调查设计
调查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问卷由四部分构成。一是个人背景信息与求职意向。该部分信息包括学校、专业、年级、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有兼职或实习经历、是否已落实单位、是否愿意去西部工作、是否愿意去郊区或乡镇等基层工作、家庭人均月收入、期望月薪。二是大学生就业压力源。问卷共包含15个条目,主要了解就业压力的不同来源,以及大学生对压力的认识。采用7点式量表进行评分。三是简易应对方式。参照解亚宁于1995年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方法,采用四级评分,在每一应对方式项目后,列有“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和经常采用”四种选择(相应评分为1,2,3,4)。考虑到具体的调研对象,本问卷采用单一维度题量少的应对方式问卷,共10个项目。四是简易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参考Radloff于1977年编制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本调研中用于测量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该量表反映了抑郁状态的六个侧面:抑郁心情、罪恶感和无价值感、无助与无望感、精神运动性迟滞、食欲丧失、睡眠障碍。填表时要求被试者说明最近症状出现的频度。答案包括:“偶尔或无(少于一天)”“有时(1~2天)”“经常或一半时间(3~4天)”“大部分时间或持续(5~7天)”,每个频度赋值为1~4。分数越高表明抑郁出现的频度越高。本问卷简易抑郁量表共10个项目。
2.调查实施
样本选取对象是天津市七所高等院校理工类在校二、三、四年级大学生为合适样本。采用自行发放回收与委托发放回收两种形式。
本次理工类学生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实际回收103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65.3%,回收率略显偏低,样本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3.信度检验
问卷信度利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系数)进行检验。检验后的Alpha系数为0.861,表明问卷有较高的信度,测量结果是稳定可信的。
二、研究分析
1.求职期望分析
该项目的设立主要是想了解大学生对就业的取向和对报酬的期望,结果显示:能够接受在毕业之后参与国家支援西部计划的大学生比率为38.8%;能够接受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比率为59.2%。有一大半的被调研者还是想留在中心城市。图1显示学生对未来薪酬有较高的预期。
2.就业压力来源与程度分析
通过大学生对自己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进行评分,发现所有的大学生均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就业压力。在设计的15个压力来源与程度项目中,压力均值最低为2.53,最高为3.64,见表2,表明被试样本具有中高度压力,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对具体的各个项目的压力来源及程度分析如下:
项目1为所学专业的市场需求量较小所带来的压力。当今高等教育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因为专业不匹配而被拒之门外;另一方面,“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给大于企业的实际需求,面临残酷的竞争。
压力均值3.64,压力程度3、4、5的人数占据样本总数四分之三,其中压力值为5的样本占到25.5%,显示市场需求为就业压力的重要来源。
项目2为家庭的期望值带来的压力。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舆论的影响,父母总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理想的发展前途,希望给子女的人生做好规划。压力均值3.03,70%样本集中在2~4区间,显示家庭期望会造成较大就业压力。
项目3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带来的压力。在应聘职位时,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胜任能力,很多学生都有一种表达的恐惧心理。压力均值3.09,众数为3,70%样本集中在2~4区间,50%集中在3~4区间,说明语言表达能力弱会造成较大就业压力。
项目4为担心就业困难的压力。当前就业形势严峻,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还未完全消逝,供大于求的状态短期难以缓和。压力均值2.97,众数为3,70%样本集中在2~4区间,显示对就业形势担心带来的就业压力较大。
项目5为缺乏工作经验带来的压力。压力均值2.68,众数为3,75%样本在1~4区间较为均匀地分布。显示学生工作经验缺乏会给学生带来一定压力。
项目6是与周围同学比较带来的压力。面对众多竞争对手,有的大学生由于家庭、学业成绩等原因,处处感觉别人比自己优秀,产生的自卑心理形成挫折与打击。压力均值2.81,众数为3,50%样本集中在3~4区间。表明这种心理会造成一定就业压力。
项目7是不知道喜欢什么工作带来的压力。本项反映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迷茫带来的压力。压力均值2.81,众数为4,显示不清楚从事何种工作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
项目8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但又怕脱离专业会找不到工作带来的压力。高考填报志愿时依“热门”与否填报,或者以家长的意志选择专业。使得一部分学生即使有“换行”的愿望,也不敢脱离专业。压力均值2.66,众数为3,表明这种心理会造成一定就业压力。
项目9为社会可提供的岗位减少带来的压力。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事业单位合并精简机构人员,造成了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压力均值3.18,众数为4,压力值为5的人数为15人,显示出岗位需求下降带来较大压力。
项目10为担心求职时上当受骗带来的压力。这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很多学生认为有的企业在招聘时故意采用不当手段隐瞒真实信息,利用学生缺乏经验和法律知识欺骗学生。压力均值2.53,众数为3,在本次测试中压力程度最小。
项目11是对自己不自信(如身材不好或相貌不好)带来的压力。压力均值2.65,众数为3,表明不自信度会产生一定就业压力。
项目12是自己信心不足(如组织与管理能力)带来的压力。压力均值2.69,90%样本集中在1~4区间,众数为2,表明有一定就业压力,但是不是很严重。
项目13是对可能找到的工作担心没有发展前景带来的压力。压力均值2.97,众数为3,显示对未来担忧带来较大压力。
项目14是不知道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关系带来的压力。主要是感觉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而对未来感到迷茫。压力均值2.82,众数为3,显示对未来求职方向不确定会带来一定压力。
项目15是担心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可帮助自己求职带来的压力。这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了解一下所谓的 “社会关系”,是否有影响。压力均值2.89,众数为2,显示社会关系缺失会造成一定压力,但不是主要的。
3.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分析
简易应对方式列举了10种应对调节方式,见表3,其中赋值方式为:经常采取3;有时采取2;偶尔采取1;不采取0。
通过对上述调节方式的累计百分比、众数的比较发现,最普遍的应对方式是“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第3项,2~3累计百分比为73.5%);其次是“不要把问题看得太严重”(第5项,2~3累计百分比为60.8%)和“向亲戚朋友或同学寻求建议”(第8项,2~3累计百分比为60.2%)。通过改变心态、给予自己积极暗示的自我调节方式被比较普遍地认同,同时很多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向周围的人寻求建议。总体上讲,调研对象能够以积极、具体、有效的方式来应对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避免消极情绪的扩大。这是非常积极的一面,说明很多大学生还是能够理性地、积极地面对就业压力。
4.就业压力负面影响分析
简易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列举了10种压力下身体和精神状态描述,分量表通过症状持续出现的程度来反映压力造成的抑郁程度。赋值方式按严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为3、2、1、0。问题第4、第8项“我感觉同别人一样好”,“我觉得未来有希望”为反向描述,相应得分在统计时采取倒转处理,这里两个项目可分别理解为“感觉不如别人”“未来没有希望”。
通过对上述项目的累计百分比、众数的比较发现,第4和第8项“感觉不如别人”“未来没有希望”在抑郁水平2~3有较高累计百分比,但实际上这两个项目的反向描述导致信度降低。比较突出的两种表现是“我觉得即使朋友帮助也无法摆脱苦闷”(第3项,2~3累计百分比为21.4%,1~3累计百分比为61.2%)和“我很难集中精力做事”(第3项,2~3累计百分比为28.9%,1~3累计百分比为68.0%)。
可以看出,超过5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压力下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影响到了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大学生对未来发展的不明确和就业前景不明朗所带来的压力对其身心发展造成的影响值得关注。
三、结论
1.自身心理问题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就业压力产生的重要根源。具体的表现为:
(1)自卑心理。盲目地与别人比较,对自己求职应聘时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缺乏信心,失去自信是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卑心理往往使人失去竞争的勇气,难以承受挫折与打击。
(2)自负心理。自负心理导致有的大学生自视过高,而当面对现实与自己的期望不符时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形成心理压力。就业心理期望值越高,越脱离现实,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就越大。
(3)焦虑心理。社会、家庭的传统观念过于强调大学生择业的所谓“人生重大选择”,使很多大学生感到就业的成败与好坏似乎就决定了他们的未来,从而产生忧虑、烦恼、恐慌等心理。调研发现,一半以上大学生对就业有不同程度抑郁。
(4)依赖心理。这是我国大学生特有的现象,很多有较为严重的依赖心理,寄希望于学校、老师、家长和各种社会关系,而依赖越强,对自身求职竞争力的培养就越容易被忽视,最终可能面临更大就业压力。
(5)从众心理。表面上这不构成对个体的压力,但是由于从众而产生的对就业形势的误判,对自己职业目标、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认识不足,造成求职时盲目跟风,从而使整个就业市场不均衡,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压力更大。
2.自身能力问题
(1)是否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客观地讲,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很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理论基础不扎实、专业技能虚掌握的普遍现象,这无疑使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降低,压力增大。
(2)是否能够正确地自我认识与定位。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职业取向、职业兴趣、职业人格等有关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感到模糊和迷惘,不能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容易导致个体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因为欠缺自我认同从而丧失求职的自信,从而产生压力。
(3)是否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要素,表现为一个人在交往中给别人的一种整体表现,包括了责任心、人际交流、沟通表达、团队意识、知识素养、环境应变等。这是我国许多大学生所欠缺的,使得许多学生在就业选择面临各种复杂情形无所适从,徒增压力。
(4)是否掌握一定的求职技能。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的求职教育几乎是空白,对于已经市场化的就业市场,一部分学生往往无法适应。因此对复杂的求职环境会感到无所适从和应对,从而产生压力。
3.社会环境问题
(1)经济环境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后危机时期,危机所带来的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呈现。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和对区域性产业结构的冲击,使得企业运作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改变,人力资源市场萎缩,总体就业岗位减少,就业人数却在不断上升,就业矛盾日益加剧,个体的就业压力随之增大。
(2)高校连年扩招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压力。据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3年212万,2005年338万,而2009年剧增到610万,2010年将达到630万。而与之相对应的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其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人数的增长,明显供过于求。人数上升,岗位在减少,这无疑给当前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双重夹击。我们不得不反思教育部1999年的大学扩招政策的不完善和后续政策的滞后。
(3)就业渠道不畅,就业信息不对称,舆论导向偏颇。目前我国还缺乏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渠道繁杂且不畅通,缺少专业的职业发展指导顾问,同时,无论是从政府还是专业的服务机构来看,还没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信息不对称、社会舆论导向等问题,无形中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从而形成压力。另外,文化因素和传统观念滞后,地域问题、家庭影响等令大学生自身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发展观存在偏差,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无形中形成了就业市场的失衡和就业观念的偏执,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也是产生压力的重要原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来自于多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在此,只是根据调研分析做一些概括性的表述,总体来讲应该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多个方面来解决。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一、研究方法
1.调查设计
调查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问卷由四部分构成。一是个人背景信息与求职意向。该部分信息包括学校、专业、年级、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有兼职或实习经历、是否已落实单位、是否愿意去西部工作、是否愿意去郊区或乡镇等基层工作、家庭人均月收入、期望月薪。二是大学生就业压力源。问卷共包含15个条目,主要了解就业压力的不同来源,以及大学生对压力的认识。采用7点式量表进行评分。三是简易应对方式。参照解亚宁于1995年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方法,采用四级评分,在每一应对方式项目后,列有“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和经常采用”四种选择(相应评分为1,2,3,4)。考虑到具体的调研对象,本问卷采用单一维度题量少的应对方式问卷,共10个项目。四是简易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参考Radloff于1977年编制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本调研中用于测量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该量表反映了抑郁状态的六个侧面:抑郁心情、罪恶感和无价值感、无助与无望感、精神运动性迟滞、食欲丧失、睡眠障碍。填表时要求被试者说明最近症状出现的频度。答案包括:“偶尔或无(少于一天)”“有时(1~2天)”“经常或一半时间(3~4天)”“大部分时间或持续(5~7天)”,每个频度赋值为1~4。分数越高表明抑郁出现的频度越高。本问卷简易抑郁量表共10个项目。
2.调查实施
样本选取对象是天津市七所高等院校理工类在校二、三、四年级大学生为合适样本。采用自行发放回收与委托发放回收两种形式。
本次理工类学生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实际回收103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65.3%,回收率略显偏低,样本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3.信度检验
问卷信度利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系数)进行检验。检验后的Alpha系数为0.861,表明问卷有较高的信度,测量结果是稳定可信的。
二、研究分析
1.求职期望分析
该项目的设立主要是想了解大学生对就业的取向和对报酬的期望,结果显示:能够接受在毕业之后参与国家支援西部计划的大学生比率为38.8%;能够接受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比率为59.2%。有一大半的被调研者还是想留在中心城市。图1显示学生对未来薪酬有较高的预期。
2.就业压力来源与程度分析
通过大学生对自己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进行评分,发现所有的大学生均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就业压力。在设计的15个压力来源与程度项目中,压力均值最低为2.53,最高为3.64,见表2,表明被试样本具有中高度压力,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对具体的各个项目的压力来源及程度分析如下:
项目1为所学专业的市场需求量较小所带来的压力。当今高等教育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因为专业不匹配而被拒之门外;另一方面,“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给大于企业的实际需求,面临残酷的竞争。
压力均值3.64,压力程度3、4、5的人数占据样本总数四分之三,其中压力值为5的样本占到25.5%,显示市场需求为就业压力的重要来源。
项目2为家庭的期望值带来的压力。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舆论的影响,父母总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理想的发展前途,希望给子女的人生做好规划。压力均值3.03,70%样本集中在2~4区间,显示家庭期望会造成较大就业压力。
项目3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带来的压力。在应聘职位时,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胜任能力,很多学生都有一种表达的恐惧心理。压力均值3.09,众数为3,70%样本集中在2~4区间,50%集中在3~4区间,说明语言表达能力弱会造成较大就业压力。
项目4为担心就业困难的压力。当前就业形势严峻,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还未完全消逝,供大于求的状态短期难以缓和。压力均值2.97,众数为3,70%样本集中在2~4区间,显示对就业形势担心带来的就业压力较大。
项目5为缺乏工作经验带来的压力。压力均值2.68,众数为3,75%样本在1~4区间较为均匀地分布。显示学生工作经验缺乏会给学生带来一定压力。
项目6是与周围同学比较带来的压力。面对众多竞争对手,有的大学生由于家庭、学业成绩等原因,处处感觉别人比自己优秀,产生的自卑心理形成挫折与打击。压力均值2.81,众数为3,50%样本集中在3~4区间。表明这种心理会造成一定就业压力。
项目7是不知道喜欢什么工作带来的压力。本项反映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迷茫带来的压力。压力均值2.81,众数为4,显示不清楚从事何种工作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
项目8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但又怕脱离专业会找不到工作带来的压力。高考填报志愿时依“热门”与否填报,或者以家长的意志选择专业。使得一部分学生即使有“换行”的愿望,也不敢脱离专业。压力均值2.66,众数为3,表明这种心理会造成一定就业压力。
项目9为社会可提供的岗位减少带来的压力。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事业单位合并精简机构人员,造成了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压力均值3.18,众数为4,压力值为5的人数为15人,显示出岗位需求下降带来较大压力。
项目10为担心求职时上当受骗带来的压力。这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很多学生认为有的企业在招聘时故意采用不当手段隐瞒真实信息,利用学生缺乏经验和法律知识欺骗学生。压力均值2.53,众数为3,在本次测试中压力程度最小。
项目11是对自己不自信(如身材不好或相貌不好)带来的压力。压力均值2.65,众数为3,表明不自信度会产生一定就业压力。
项目12是自己信心不足(如组织与管理能力)带来的压力。压力均值2.69,90%样本集中在1~4区间,众数为2,表明有一定就业压力,但是不是很严重。
项目13是对可能找到的工作担心没有发展前景带来的压力。压力均值2.97,众数为3,显示对未来担忧带来较大压力。
项目14是不知道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关系带来的压力。主要是感觉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而对未来感到迷茫。压力均值2.82,众数为3,显示对未来求职方向不确定会带来一定压力。
项目15是担心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可帮助自己求职带来的压力。这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了解一下所谓的 “社会关系”,是否有影响。压力均值2.89,众数为2,显示社会关系缺失会造成一定压力,但不是主要的。
3.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分析
简易应对方式列举了10种应对调节方式,见表3,其中赋值方式为:经常采取3;有时采取2;偶尔采取1;不采取0。
通过对上述调节方式的累计百分比、众数的比较发现,最普遍的应对方式是“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第3项,2~3累计百分比为73.5%);其次是“不要把问题看得太严重”(第5项,2~3累计百分比为60.8%)和“向亲戚朋友或同学寻求建议”(第8项,2~3累计百分比为60.2%)。通过改变心态、给予自己积极暗示的自我调节方式被比较普遍地认同,同时很多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向周围的人寻求建议。总体上讲,调研对象能够以积极、具体、有效的方式来应对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避免消极情绪的扩大。这是非常积极的一面,说明很多大学生还是能够理性地、积极地面对就业压力。
4.就业压力负面影响分析
简易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列举了10种压力下身体和精神状态描述,分量表通过症状持续出现的程度来反映压力造成的抑郁程度。赋值方式按严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为3、2、1、0。问题第4、第8项“我感觉同别人一样好”,“我觉得未来有希望”为反向描述,相应得分在统计时采取倒转处理,这里两个项目可分别理解为“感觉不如别人”“未来没有希望”。
通过对上述项目的累计百分比、众数的比较发现,第4和第8项“感觉不如别人”“未来没有希望”在抑郁水平2~3有较高累计百分比,但实际上这两个项目的反向描述导致信度降低。比较突出的两种表现是“我觉得即使朋友帮助也无法摆脱苦闷”(第3项,2~3累计百分比为21.4%,1~3累计百分比为61.2%)和“我很难集中精力做事”(第3项,2~3累计百分比为28.9%,1~3累计百分比为68.0%)。
可以看出,超过5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压力下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影响到了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大学生对未来发展的不明确和就业前景不明朗所带来的压力对其身心发展造成的影响值得关注。
三、结论
1.自身心理问题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就业压力产生的重要根源。具体的表现为:
(1)自卑心理。盲目地与别人比较,对自己求职应聘时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缺乏信心,失去自信是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卑心理往往使人失去竞争的勇气,难以承受挫折与打击。
(2)自负心理。自负心理导致有的大学生自视过高,而当面对现实与自己的期望不符时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形成心理压力。就业心理期望值越高,越脱离现实,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就越大。
(3)焦虑心理。社会、家庭的传统观念过于强调大学生择业的所谓“人生重大选择”,使很多大学生感到就业的成败与好坏似乎就决定了他们的未来,从而产生忧虑、烦恼、恐慌等心理。调研发现,一半以上大学生对就业有不同程度抑郁。
(4)依赖心理。这是我国大学生特有的现象,很多有较为严重的依赖心理,寄希望于学校、老师、家长和各种社会关系,而依赖越强,对自身求职竞争力的培养就越容易被忽视,最终可能面临更大就业压力。
(5)从众心理。表面上这不构成对个体的压力,但是由于从众而产生的对就业形势的误判,对自己职业目标、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认识不足,造成求职时盲目跟风,从而使整个就业市场不均衡,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压力更大。
2.自身能力问题
(1)是否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客观地讲,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很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理论基础不扎实、专业技能虚掌握的普遍现象,这无疑使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降低,压力增大。
(2)是否能够正确地自我认识与定位。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职业取向、职业兴趣、职业人格等有关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感到模糊和迷惘,不能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容易导致个体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因为欠缺自我认同从而丧失求职的自信,从而产生压力。
(3)是否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要素,表现为一个人在交往中给别人的一种整体表现,包括了责任心、人际交流、沟通表达、团队意识、知识素养、环境应变等。这是我国许多大学生所欠缺的,使得许多学生在就业选择面临各种复杂情形无所适从,徒增压力。
(4)是否掌握一定的求职技能。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的求职教育几乎是空白,对于已经市场化的就业市场,一部分学生往往无法适应。因此对复杂的求职环境会感到无所适从和应对,从而产生压力。
3.社会环境问题
(1)经济环境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后危机时期,危机所带来的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呈现。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和对区域性产业结构的冲击,使得企业运作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改变,人力资源市场萎缩,总体就业岗位减少,就业人数却在不断上升,就业矛盾日益加剧,个体的就业压力随之增大。
(2)高校连年扩招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压力。据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3年212万,2005年338万,而2009年剧增到610万,2010年将达到630万。而与之相对应的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其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人数的增长,明显供过于求。人数上升,岗位在减少,这无疑给当前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双重夹击。我们不得不反思教育部1999年的大学扩招政策的不完善和后续政策的滞后。
(3)就业渠道不畅,就业信息不对称,舆论导向偏颇。目前我国还缺乏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渠道繁杂且不畅通,缺少专业的职业发展指导顾问,同时,无论是从政府还是专业的服务机构来看,还没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信息不对称、社会舆论导向等问题,无形中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从而形成压力。另外,文化因素和传统观念滞后,地域问题、家庭影响等令大学生自身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发展观存在偏差,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无形中形成了就业市场的失衡和就业观念的偏执,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也是产生压力的重要原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来自于多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在此,只是根据调研分析做一些概括性的表述,总体来讲应该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多个方面来解决。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