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怎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恰当、适时、灵活地使用多媒体,准确把握好使用的“度”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整合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即把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实践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与数学新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的有机部分,对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交流和创新能力,培养协作意识,促进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探索和实践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恰当、适时、灵活地使用多媒体,准确把握好使用的“度”是关键所在。现就信息技术如何与数学课程整合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
1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包括:构建信息化环境实施教学活动,构建教学内容信息化处理后的学习资源,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知识建构。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便携、快捷、准确、信息处理功能强大的特点,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将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恰当呈现,形成学习资源;通过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来探究、发现、获取、验证、建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并且形成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数学的意识。
整合的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形成数学认知结构,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学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提升思维水平,提高信息素养。
整合的实质是发展,即在创新基础上使教师、学生、资源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种发展具体化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期望达到可测量、可操作的一种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就是教师能在整合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教学水平,增长数学教学智慧,拓展数学专业视野;学生能在整合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数学的本质,勇于创新,自我发展(建构知识、交流、合作、探究);资源(特别是数学教科书)能在整合过程中不断开发、优化组合、合理利用。
2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本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一个重要内容,即“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何谓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呢?首先,整合是一個过程,在教学中它既涉及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等要素,同时也涉及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和意志等要素;其次,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产生、加工、传递和利用等技术。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工具。另外,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要实现对处于主动地位的学生的整合。
3 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多层次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制定并实现多层次的目标:“通过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使学生有机会自己探索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机地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结构的各环节、要素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和信息素质。”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综合选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多种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活动。为此,设计时要全面论证信息技术在支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教学目标中的作用,并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理解探究,尤其是实验、制作、调查等多种活动方式结合起来,以实现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4 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习环境、教学情境
教学设计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和学习类型。情境是知识的寄居地、储存地和回忆、检索的有效提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情境化的,信息技术将有助于符合学生现实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创设。如很多数学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亲身经历到,计算机提供的微型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获得正式数学概念之前的数学现象的经验。如在“二面角”的教学时,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人造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一定的角度,打开的门与门框所在的平面成一定的角度,等等。然后提出问题:二面角是怎样定义的呢?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方面也引发了他们的认知冲突。
5 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生学习活动
改善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理念。对于选修系列中某些专题的学习,可在上课时由教师利用多媒体提供大量配合教材的问题情境和思考题,在课堂上采用教师讲解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后可采用写读书报告、撰写论文等形式。而对必修系列中一些可以拓展延伸的内容,比如函数图象变换、概率中几何概型的计算等,教师不妨先提供学生相关数学软件、演示课件、实验课件等信息技术支持,让学生先自主实验,再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去进一步深层次理解这些内容。
6 正确把握多媒体在教学使用中的“度”
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热点,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运用“实用性强、效果好的课件、网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素养,培养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创造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把握好多媒体运用的“度”,及介入教学过程中的最佳时机。
6.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兴趣,并能点燃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而问题是思维的“体操”,是起点,它孕育着极大的思维潜力和创造性萌芽。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巧妙寻找契机,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2 揭示概念,再现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的言词都非常精确严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加之纯理论性的术语,学生有时难以理解,信息技术使数学概念、理论及数学问题容易用数字的、图形的、符号的、语言的等多种方式表达,适时运用多媒体可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从而达到准确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圆锥曲线——椭圆的定义”一节课,利用几何画板先在X轴上找两定点F1、F2,M点为平面内的动点,再在数值输入栏中输入一个数值,是定值,激活坐标系拖动鼠标,让学生观察M点动态过程的轨迹;重新输入数值再让学生观察。条件允许下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启发,使学生感悟图形形成过程的实质,从而抽象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6.3 化静为动,突破重点,分化难点
中学生的思维正在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对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教学内容、时间受限时,可适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将重点、难点分解后予以突破,达到其高效性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中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整合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即把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实践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与数学新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的有机部分,对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交流和创新能力,培养协作意识,促进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探索和实践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恰当、适时、灵活地使用多媒体,准确把握好使用的“度”是关键所在。现就信息技术如何与数学课程整合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
1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包括:构建信息化环境实施教学活动,构建教学内容信息化处理后的学习资源,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知识建构。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便携、快捷、准确、信息处理功能强大的特点,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将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恰当呈现,形成学习资源;通过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来探究、发现、获取、验证、建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并且形成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数学的意识。
整合的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形成数学认知结构,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学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提升思维水平,提高信息素养。
整合的实质是发展,即在创新基础上使教师、学生、资源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种发展具体化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期望达到可测量、可操作的一种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就是教师能在整合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教学水平,增长数学教学智慧,拓展数学专业视野;学生能在整合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数学的本质,勇于创新,自我发展(建构知识、交流、合作、探究);资源(特别是数学教科书)能在整合过程中不断开发、优化组合、合理利用。
2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本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一个重要内容,即“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何谓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呢?首先,整合是一個过程,在教学中它既涉及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等要素,同时也涉及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和意志等要素;其次,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产生、加工、传递和利用等技术。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工具。另外,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要实现对处于主动地位的学生的整合。
3 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多层次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制定并实现多层次的目标:“通过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使学生有机会自己探索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机地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结构的各环节、要素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和信息素质。”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综合选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多种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活动。为此,设计时要全面论证信息技术在支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教学目标中的作用,并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理解探究,尤其是实验、制作、调查等多种活动方式结合起来,以实现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4 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习环境、教学情境
教学设计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和学习类型。情境是知识的寄居地、储存地和回忆、检索的有效提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情境化的,信息技术将有助于符合学生现实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创设。如很多数学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亲身经历到,计算机提供的微型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获得正式数学概念之前的数学现象的经验。如在“二面角”的教学时,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人造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一定的角度,打开的门与门框所在的平面成一定的角度,等等。然后提出问题:二面角是怎样定义的呢?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方面也引发了他们的认知冲突。
5 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生学习活动
改善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理念。对于选修系列中某些专题的学习,可在上课时由教师利用多媒体提供大量配合教材的问题情境和思考题,在课堂上采用教师讲解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后可采用写读书报告、撰写论文等形式。而对必修系列中一些可以拓展延伸的内容,比如函数图象变换、概率中几何概型的计算等,教师不妨先提供学生相关数学软件、演示课件、实验课件等信息技术支持,让学生先自主实验,再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去进一步深层次理解这些内容。
6 正确把握多媒体在教学使用中的“度”
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热点,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运用“实用性强、效果好的课件、网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素养,培养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创造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把握好多媒体运用的“度”,及介入教学过程中的最佳时机。
6.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兴趣,并能点燃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而问题是思维的“体操”,是起点,它孕育着极大的思维潜力和创造性萌芽。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巧妙寻找契机,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2 揭示概念,再现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的言词都非常精确严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加之纯理论性的术语,学生有时难以理解,信息技术使数学概念、理论及数学问题容易用数字的、图形的、符号的、语言的等多种方式表达,适时运用多媒体可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从而达到准确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圆锥曲线——椭圆的定义”一节课,利用几何画板先在X轴上找两定点F1、F2,M点为平面内的动点,再在数值输入栏中输入一个数值,是定值,激活坐标系拖动鼠标,让学生观察M点动态过程的轨迹;重新输入数值再让学生观察。条件允许下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启发,使学生感悟图形形成过程的实质,从而抽象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6.3 化静为动,突破重点,分化难点
中学生的思维正在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对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教学内容、时间受限时,可适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将重点、难点分解后予以突破,达到其高效性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