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专注力提升网络心理互助实践是对网络心理互助新模式的尝试和探索。文章以21天效应理论为指导,通过呼吸练习、冥想练习、书写练习、阅读练习、听力练习及课堂学习专注力养成等来帮助大学生提升专注力。
关键词:大学生;专注力;网络心理互助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033-02
心理互助就是人们在心理上的互相帮助,是指人们通过各种行为,彼此有意识地施加心理影响,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对大学生而言,心理互助就是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及其自发助人的愿望出发,以大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为中心,构建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互助方式。它强调心理体验与心理调适,增强大学生的求助意识和助人意愿,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互联网因其自由开放、信息资源丰富等特点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网络心理互助具有平等性、共享性、及时性、隐秘性、互助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大学生情感表达、情绪调节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因此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既符合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1]。
专注是能够长时期地把时间、精力集中于某项目标和任务的一种能力,专注也是一项基本而关键的心理品质。当注意力的指向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注意力集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才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也才能使智力活动取得一定的效益。缺乏专注的习惯,思维活动常处于一种表浅的程度,从而导致认识的不连贯、不深刻。大学生的专注力是影响其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方面。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针对当前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上课和学习过程中总是不时地玩手机,无法专心投入学习等行为,特提出大学生专注力养成的网络心理互助实践活动,并结合活动目标制订专注力养成活动方案。
一、专注力提升网络心理互助方案的实施
1.方案设计
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一天中的行为大约有5%是属于非习惯的行为,95%的行为都受理念支配,属于习惯性行为。新的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故称21天效应,因此,我们设计制订了“21天专注力养成”活动方案,见21天专注力养成活动方案表,通过完成21天专注力培养的任务来帮助大学生提升学习专注力。在文章抄写练习中,为避免熟悉效应,以科技、经济类文章为主,每天抄写的文章内容不同。在文章抄写练习、数字书写练习、课堂专注力练习、兴趣阅读练习、专业课本阅读练习中,任务难度和要求随着时间有所提升,如第8天的课堂专注力练习,要求一节课(45分钟)看手机不超过5次,坚持两节课;第9天的课堂专注力练习,要求一节课看手机不超过2次,坚持两节课;第10天要求一节课不看手机,坚持一节課;第11天要求一节课不看手机,坚持两节课;第12天要求一节课不看手机,不跟周围同学聊天,坚持两节课。
2.方案实施
发布活动简介及宣传通知,在全校范围招募感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组建专注力提升心理互助团体。建立活动微信群,每天早上8点准时发布当天任务,学生完成当日任务后需填写完成情况表,内容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当日活动难度评价、意见和反馈。同时需在微信群中打卡,以起到相互监督和鼓励的作用。
3.活动完成情况
共36人报名,其中24人顺利完成21天任务。对任务难度进行5点评价,1表示非常简单,5表示非常困难,任务难度平均值为2.71,表示任务难度适中。
二、专注力提升网络心理互助实践的评价
1.活动目标明确,形式新颖
专注力提升网络心理互助实践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的一种心理互助成长模式。心理互助网络平台有着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互助网络平台同时还兼具趣味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既实现了各种心理资源的整合,又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安全屏障”,使心理互助能发挥最大的效能[2]。在专注力提升网络心理互助实践中,活动目标明确,即活动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专注力,吸引感兴趣或在学习专注力方面存在一定困扰的学生积极报名参与。在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目标明确、内在动机强烈,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专注力提升网络心理互助方案中包含呼吸练习、冥想练习、书写练习、阅读练习、听力练习及课堂学习专注力养成等内容,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趣,总体难度适中。整个方案的设计中不同类型的任务既有内在联系,同一类型的任务中又有难度的提升;活动方案中既有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又包含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的指导。同时发挥了朋辈之间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的作用,充分体现团体心理互助成长的作用。
2.对参与者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该活动的目标清晰,参与同学有改变自我、提升自我的内部动机。参与活动的多数学生表示,通过完成每天设定的任务,自己能够有所收获和提升:“感觉一天下来心情不错”“很难,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了”……总体而言,参与并完成该活动的学生,对专注力提升网络心理互助实践的活动形式认可度与接纳度较高,通过完成活动任务有一定的收获与成效。
3.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专注力提升网络心理互助实践活动是对互联网新时代大学生心理互助新模式的探索。从活动方案设计和活动实施形式均经过课题组多次讨论,并进行了前期的初步调研,活动的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未设置对照组,缺少实验组对照组的对比研究;对活动的效果仅进行了主观评价,缺少量化研究数据。此外,还缺少对活动效果的持续追踪研究。在今后的相关实践研究中应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完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1]廖桂芳,郑廷友.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可行性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4-47.
[2]成媛,赵郝锐.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互助”平台的建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1-85.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心理互助成长方案(201713902062)。
作者简介:孙倩(1987—),女,河南商丘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专注力;网络心理互助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033-02
心理互助就是人们在心理上的互相帮助,是指人们通过各种行为,彼此有意识地施加心理影响,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对大学生而言,心理互助就是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及其自发助人的愿望出发,以大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为中心,构建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互助方式。它强调心理体验与心理调适,增强大学生的求助意识和助人意愿,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互联网因其自由开放、信息资源丰富等特点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网络心理互助具有平等性、共享性、及时性、隐秘性、互助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大学生情感表达、情绪调节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因此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既符合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1]。
专注是能够长时期地把时间、精力集中于某项目标和任务的一种能力,专注也是一项基本而关键的心理品质。当注意力的指向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注意力集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才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也才能使智力活动取得一定的效益。缺乏专注的习惯,思维活动常处于一种表浅的程度,从而导致认识的不连贯、不深刻。大学生的专注力是影响其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方面。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针对当前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上课和学习过程中总是不时地玩手机,无法专心投入学习等行为,特提出大学生专注力养成的网络心理互助实践活动,并结合活动目标制订专注力养成活动方案。
一、专注力提升网络心理互助方案的实施
1.方案设计
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一天中的行为大约有5%是属于非习惯的行为,95%的行为都受理念支配,属于习惯性行为。新的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故称21天效应,因此,我们设计制订了“21天专注力养成”活动方案,见21天专注力养成活动方案表,通过完成21天专注力培养的任务来帮助大学生提升学习专注力。在文章抄写练习中,为避免熟悉效应,以科技、经济类文章为主,每天抄写的文章内容不同。在文章抄写练习、数字书写练习、课堂专注力练习、兴趣阅读练习、专业课本阅读练习中,任务难度和要求随着时间有所提升,如第8天的课堂专注力练习,要求一节课(45分钟)看手机不超过5次,坚持两节课;第9天的课堂专注力练习,要求一节课看手机不超过2次,坚持两节课;第10天要求一节课不看手机,坚持一节課;第11天要求一节课不看手机,坚持两节课;第12天要求一节课不看手机,不跟周围同学聊天,坚持两节课。
2.方案实施
发布活动简介及宣传通知,在全校范围招募感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组建专注力提升心理互助团体。建立活动微信群,每天早上8点准时发布当天任务,学生完成当日任务后需填写完成情况表,内容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当日活动难度评价、意见和反馈。同时需在微信群中打卡,以起到相互监督和鼓励的作用。
3.活动完成情况
共36人报名,其中24人顺利完成21天任务。对任务难度进行5点评价,1表示非常简单,5表示非常困难,任务难度平均值为2.71,表示任务难度适中。
二、专注力提升网络心理互助实践的评价
1.活动目标明确,形式新颖
专注力提升网络心理互助实践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的一种心理互助成长模式。心理互助网络平台有着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互助网络平台同时还兼具趣味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既实现了各种心理资源的整合,又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安全屏障”,使心理互助能发挥最大的效能[2]。在专注力提升网络心理互助实践中,活动目标明确,即活动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专注力,吸引感兴趣或在学习专注力方面存在一定困扰的学生积极报名参与。在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目标明确、内在动机强烈,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专注力提升网络心理互助方案中包含呼吸练习、冥想练习、书写练习、阅读练习、听力练习及课堂学习专注力养成等内容,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趣,总体难度适中。整个方案的设计中不同类型的任务既有内在联系,同一类型的任务中又有难度的提升;活动方案中既有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又包含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的指导。同时发挥了朋辈之间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的作用,充分体现团体心理互助成长的作用。
2.对参与者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该活动的目标清晰,参与同学有改变自我、提升自我的内部动机。参与活动的多数学生表示,通过完成每天设定的任务,自己能够有所收获和提升:“感觉一天下来心情不错”“很难,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了”……总体而言,参与并完成该活动的学生,对专注力提升网络心理互助实践的活动形式认可度与接纳度较高,通过完成活动任务有一定的收获与成效。
3.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专注力提升网络心理互助实践活动是对互联网新时代大学生心理互助新模式的探索。从活动方案设计和活动实施形式均经过课题组多次讨论,并进行了前期的初步调研,活动的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未设置对照组,缺少实验组对照组的对比研究;对活动的效果仅进行了主观评价,缺少量化研究数据。此外,还缺少对活动效果的持续追踪研究。在今后的相关实践研究中应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完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1]廖桂芳,郑廷友.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可行性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4-47.
[2]成媛,赵郝锐.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互助”平台的建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1-85.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心理互助成长方案(201713902062)。
作者简介:孙倩(1987—),女,河南商丘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