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记·杂记下》言:“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说的是治国,强调宽严结合,赏罚并用。事实上,在这“张”与“弛”之间,要做到腾挪跌宕、游刃有余不是件易事。
譬如儒家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自然是“张”,强调一个“士”肩上的担子很重,不能撂挑子。但孔子又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是“弛”,說明一个“士”也有精神完全放松的时候。
儒家强调“中庸”,追求“致中和”,其实就是要在“张”与“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所以孔子一方面斩钉截铁地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但另一方面,他又颇为诙谐地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这样一种“张弛有度”、左右逢源的人生态度,在孟子那里,得到了更明确的认同:“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是俗话说的:“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或者是:“没必要一条道走到黑。”能张能弛,能屈能伸,能上能下,生命,也就因此变得恢弘而有气魄。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家展现出其全部的魅力。通常觉得,道家是能弛而不能张,这是对道家的误读。自然,道家追求随遇而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人的主观能动性,似乎是完全不起作用的东西,其实不然。老子曾经说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意思是,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老子的哲学,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深知“张”与“弛”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以他的哲学的落脚点虽然在“弛”,但老子同样重视“张”。因为他深知,离开了“张”,“弛”就彻彻底底变成“颓废”或者“堕落”的代名词。道家追求的“弛”,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这样的一种“弛”,有健旺的生命活力在,有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有能攻而不攻的谦和,有善守而不闭的自信,恰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秦人:“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样的“弛”,真有一种大气魄在。
生活中,善于处理好“张”与“弛”的辩证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一个健康问题。如果健康不能保证,就无法可持续发展。而张弛有度,才能确保一个人的健康。“工作狂”虽然是可敬的,但是并不值得提倡,因为有悖“张弛有度”的原则。但另一方面,一个人整天松松垮垮,无所事事,也是不行的。我们读《孙子兵法》,其中讲到“势”的时候,孙子打过一个比方:“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流湍急到何种程度?能够将石头都漂起来,那是何等的力度和劲道。所以在一个人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有时就要有这样的力度和劲道。这就是说,“张”,在人生的一些特定时刻,是不可缺少的。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张”,个人的生存都存在问题,更别说社会的进步了。
扔一块石头到水池里,就有一圈圈涟漪向外扩张。但是,在扩张的过程中,越往外,力度越小,涟漪越是微弱。这说明,“张”本身是有局限的。自然,石头越大,涟漪扩散的范围越广,但是,总有一个局限。人在社会中,就像一块石头,投到社会这个大池塘里,总想影响力大些,再大些,所以要把自己这块石头,变得大些,再大些,这就是所谓“进取精神”。这是可取的,值得倡导的。但是,人也应该意识到,自己这块石头,不可能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无限大,它总有一个局限,因之一个人的社会影响力,也总有一个局限。“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就是这个道理。懂得了这一点,人就不会无限扩张,也就懂得了收敛,懂得了放下,这就是“弛”。夸父逐日,最后只有渴死在逐日的路途上。这就是道家所谓“知止”。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知者不惑。”
(编辑
譬如儒家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自然是“张”,强调一个“士”肩上的担子很重,不能撂挑子。但孔子又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是“弛”,說明一个“士”也有精神完全放松的时候。
儒家强调“中庸”,追求“致中和”,其实就是要在“张”与“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所以孔子一方面斩钉截铁地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但另一方面,他又颇为诙谐地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这样一种“张弛有度”、左右逢源的人生态度,在孟子那里,得到了更明确的认同:“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是俗话说的:“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或者是:“没必要一条道走到黑。”能张能弛,能屈能伸,能上能下,生命,也就因此变得恢弘而有气魄。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家展现出其全部的魅力。通常觉得,道家是能弛而不能张,这是对道家的误读。自然,道家追求随遇而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人的主观能动性,似乎是完全不起作用的东西,其实不然。老子曾经说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意思是,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老子的哲学,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深知“张”与“弛”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以他的哲学的落脚点虽然在“弛”,但老子同样重视“张”。因为他深知,离开了“张”,“弛”就彻彻底底变成“颓废”或者“堕落”的代名词。道家追求的“弛”,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这样的一种“弛”,有健旺的生命活力在,有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有能攻而不攻的谦和,有善守而不闭的自信,恰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秦人:“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样的“弛”,真有一种大气魄在。
生活中,善于处理好“张”与“弛”的辩证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一个健康问题。如果健康不能保证,就无法可持续发展。而张弛有度,才能确保一个人的健康。“工作狂”虽然是可敬的,但是并不值得提倡,因为有悖“张弛有度”的原则。但另一方面,一个人整天松松垮垮,无所事事,也是不行的。我们读《孙子兵法》,其中讲到“势”的时候,孙子打过一个比方:“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流湍急到何种程度?能够将石头都漂起来,那是何等的力度和劲道。所以在一个人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有时就要有这样的力度和劲道。这就是说,“张”,在人生的一些特定时刻,是不可缺少的。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张”,个人的生存都存在问题,更别说社会的进步了。
扔一块石头到水池里,就有一圈圈涟漪向外扩张。但是,在扩张的过程中,越往外,力度越小,涟漪越是微弱。这说明,“张”本身是有局限的。自然,石头越大,涟漪扩散的范围越广,但是,总有一个局限。人在社会中,就像一块石头,投到社会这个大池塘里,总想影响力大些,再大些,所以要把自己这块石头,变得大些,再大些,这就是所谓“进取精神”。这是可取的,值得倡导的。但是,人也应该意识到,自己这块石头,不可能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无限大,它总有一个局限,因之一个人的社会影响力,也总有一个局限。“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就是这个道理。懂得了这一点,人就不会无限扩张,也就懂得了收敛,懂得了放下,这就是“弛”。夸父逐日,最后只有渴死在逐日的路途上。这就是道家所谓“知止”。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知者不惑。”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