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文学是人学,文学能直接地表达人的感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丰富人的精神家园,体验生活的博大精深,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素质。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可以说,文学教育承担着人文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它不仅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还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以教材作为主阵地,唱好文学作品这个重头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学生深层次阅读能力。这种深层次阅读能力具有明显的理性化特征,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任务主要是在文学鉴赏中完成的。新教材在选文上注意完整性,如《阿Q正传》等篇幅较长的小说,全部入选课本。即使一些节选的长篇小说,也在教材相配套的读本有多篇相应的文章补充完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宏观上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余地。在分析课文时,切勿亂贴知识标签,把一篇文章搅得支离破碎,而要善于整体把握,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深层次阅读接受的是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的动态流程,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逐步理解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文学作品的本身,还包括读者在阅读接受过程对它的增补、丰富、创造与创新。切入点要活,联系点要宽,多角度去引发学生思考,“授之以渔”启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重新发现,激活学生文学思维潜能。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不尽的阿Q”,都将体现深层阅读的重要。阅读《阿Q正传》,比如对阿Q的革命的理解,我们往往固守着阿Q革命的“合理、正义说”,而对阿Q的“反革命”说,不予理睬。我们就应该刻意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与创新的空间,给他们讨论,辩论及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以便对阿Q再认识,“画出这样的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2、强化学生语言语感能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在文学作品中发挥到了极致。文学语言不仅能客观地描述自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活动,而且能够艺术地展现人物形象,揭示生活内涵。同时,文学语言的感染性,更能激活学生的多元化功能。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着历代文学大家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具有时空穿透力和爆破力。新教材所选取的文学作品,每一篇都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矿藏。教师要注意发挥形象和语言本身的感染力,引导学生深入情境,揣摩比较,体验语感。这就要求在“情”字上多下功夫,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对优美的文章,要加强朗读背诵,反复品味。如《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宜引导学生分段诵读,重点段落应反复朗读,以此想像作者当时眼泪纵横,以及失声痛哭的声音,体验作品中感人的魅力。《再别康桥》,语言极富表现力,引人注目。诗的结尾(第7节),只将第一节的诗句稍稍变动几个字,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情绪,在语句的语言格调上则保留了原来的旋律和节奏,只将日常的口语作了洗炼磨砺,但却丝毫不露雕琢的痕迹,把自己对康桥时代的憧憬巧妙地融和到诗句中具体的景物描写里去,使得情景交融,形成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隽永的意境。
  3、提升学生审美功能。成功的语文教学,应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学生审美心理和情感,让语文教学本身处处流动着美的因素。即主要通过文学作品的积累、感悟和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而近年来,由于过多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语文教学中丰富的审美因素,导致学生审美品味下降,新教材中增加了文学作品的份量,体现了文学教育的回归,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有意识地渗透审美功能,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美的成份,尽可能整体把握美的形象,以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作品的形象和意蕴,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如《死水》,做到了“节的匀称,句的均齐”,具有“建筑的美”。每一行都是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的音节结构,每句都以双音词收尾,再加上每一个诗节变换韵脚,所以读起来音调格外和谐,满口余香,的确具有“音乐的美”。《死水》中写到:“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这是语言对客体的变形抒写。诗人这样的变形抒写,使读者重新认识了语言描写的对象,产生了一种新的审美感受,从而体会到诗人借死水形象表达出来的对现实失望的愤懑,以表现诗人的内在体验和审美情感。
  4、锻炼学生心理应变能力。当下,研究性学习走进学生的心理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一种时尚,但真正进入学生的兴趣区域,仍要以学生的求知心理需要出发。首先,感发点上要强。中学生天性敏感,思维活跃。教师在课堂上应适时适度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给他们锻炼展示的机会,这样会驱动学生学习的动机,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如《荷花淀》中为什么把荷花箭比作哨兵?因为孙犁知道读者此时自然能将“女人们”和荷花箭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反复讨论中,体会二者神韵的相似,从中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人情美的光华,看到在抗日战争中党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英雄儿女,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看到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其次,延伸点要新。用比较联想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以《陈奂生上城》为例,评论界公认陈奂生为当代的阿Q形象。那么《陈奂生上城》“当代性”在哪里?其中蕴藏了怎样的民族文化心理?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联系农民生活实际,结合阿Q、陈奂生当时处境及其深远影响,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有一种共识,“农民苦”。辩析后,学生感到党中央对“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重视,确实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文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三题[J];教育导刊;2009年Z4期
  [2]黄三跃;从课堂看教师素养——看《放弃射门》教例所悟[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1期
  [3]高平静;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师素养之我见[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2年02期
  [4]赵小燕;浅议高中语文教学和谐课堂建设[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年08期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31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课程,在学生的成长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对其他课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对以后初高中的学习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为了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篇,段,句,词,字的认知能力,笔者就此方面做出自己的经验总结,旨在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改的
期刊
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自信力及创造力的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发展并日渐成熟.文化创意产业是新时代下应运而生的一项新兴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意人才,创意人才
为达尔基叔叔送葬那天,是初秋雨后的一个早上.rn送葬队伍出发时,太阳柔亮的光芒刚好撒到村庄的碉房,也照着从村口蜿蜒到山边的那条小路上.队伍静静地爬上山岗,慢慢走过那片只
期刊
司汤达的《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本文通过对作品中主人公于连与贵妇人德·雷纳尔夫人之间情感纠葛的分析,揭示出西方文化中有关“俄狄浦斯”情结在作品中
期刊
5月14 日下午, 湖北省司法行政系统第三批援疆民警欢送会在省司法警官训练总队举行.此前,有两批由监狱系统民警组成的工作队已顺利完成了每期半年的援疆任务.rn湖北省司法厅
期刊
车掌摇动金色铜铃的声响,朔风掠过崭新黑色车厢发出的一道道光影,庄重地记下:1908年1月4日。  这一天,《奉天时报》以1/4版面刊出了一则特殊的广告:“奉天马车铁道公司——自火车站起至小西门开通!车票一张洋半角!”  奉天火车站,确切地址是今天的沈阳市和平区西塔大街老道口。100多年前,人们叫它茅古甸。  清光绪三十四年新年伊始,隆冬雪寒彻骨,奉天火车站前除了雪花,还有像雪花一样聚集的奉天人。他
期刊
从茵莱湖去往蒲甘,是一个由山地到平原,从阴雨绵绵到炎炎烈日的过程。太阳暴君一样在世界中燃烧,水稻田越来越少,土壤的颜色也在改变。但这里依然是一片物产丰饶的土地,这得益于当地出色的水利灌溉。早在千年以前,孟族就在这一干燥地区建造了有“人类奇迹”之称的皎克西水利灌溉系统。这使得该地区对此后相继成为缅甸都城的蒲甘和阿瓦都是重大的战略要地。哪个王朝得到了这里,就得到了一座取之不尽的粮仓。道路与田野走到尽头
期刊
推行司法改革有一项重点改革项目就是取消了过去传统的院庭长对主审法官办案法律文书的文书审签权,取而代之的是让案件主审法官自行签发裁判文书, 在改变一种旧的审判管理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