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预防和减少危险品运输事故的发生,为了给运输企业和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我国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技术标准来约束和控制运输全过程,但相比国外,我国危险品运输标准化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标准数量少,现有标准大多数是基础性标准,而运输急需的专项作业标准、应急处置技术标准等尚未制定;部分标准长时间未进行修订与整合;部分标准技术水平不高,与国际标准不接轨。
近年来,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在危险品运输标准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危险货物运输
应急救援指南》将出版
危险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普遍存在火灾、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风险。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因应急不当,不仅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还威胁到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据统计,2006年,全国共发生25起因应急管理水平低、应急装备配置低、指挥施救措施不当等原因造成伤亡扩大的事故。在这25起事故中,原本只有41人遇险,但却有59位参加救援的人员牺牲了。
惨痛教训警示我们,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发生后,必须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才会降低事故危害范围和影响程度。
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为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尚没有一套全面的、权威的交通运输危险货物事故应急救援指南。
为迅速、有效开展交通运输危险货物事故现场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交通运输部水运司委托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编译了《危险货物运输应急救援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在2009年年底前出版发行。
据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交通环保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副研究员耿红介绍,国外的《指南》是由加拿大运输部、美国运输部、墨西哥运输及通讯部和阿根廷紧急化学资讯中心共同制定的。《指南》将数千种危险货物按照危险特性分类,并制作了62个应急指南卡,每个指南卡包括潜在危害、公众安全和应急措施。
《指南》还按照危险货物发生泄漏的程度和时间,给出了每种危险货物的初始隔离和防护距离,为救援指挥人员以及现场处理人员做出初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便于使用《指南》,我们的编译人员分别做了中文名称索引和UN号索引。另外,对于吸入性有毒物质用灰色重点标注,提示其初始隔离和防护距离需要单独查阅。”
耿红介绍说,在编译的过程中,编译人员还结合我国的实际需要,以《指南》原文为蓝本,以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第十五次修订版)为参考,结合《危险货物品名表》、《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和《危险货物包装标志》等我国的相关标准,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统一、实现各个行业的统一及生产、消费各环节的统一为目标,对《指南》原文进行了适当修改和补充,并增加了我国部分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中毒控制中心及各地分中心、各地化学品中毒抢救中心的联系方式。
该《指南》主要使用对象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消防、公安、环保、疾病控制和中毒救治等单位。更是制定交通运输危险货物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开展演练和培训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紧跟国际发展步伐
从国际大视野来看,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任命了一个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UN Committee Experts)。该委员会根据技术的进展状况和新物质、新材料的出现,研究制定了《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
该《建议书》提出了一套基本规定,使各国和国际上管理各种运输方式的规章,在其范围内以统一的形式加以发展,同时还对危险货物的分类、定义、 包装、标记、标签检验及各种运输方式的托运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规定和建议。我国于1988年12月加入该组织,是正式成员国,每年均派员参加其召开的各种会议。
耿红表示,“我国是《建议书》的缔约国,每年交通运输部都要选派官员参加UN组织的会议,而这个《指南》也是在会上免费推荐给各国的,两年修订一次。我们把它编译成中文版出版发行,指导行业发展,应该说挺有意义。”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按照《建议书》来开展工作的,中文《指南》的出版意味着我们在危货运输领域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指南》是在国外发达国家做了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制定的,经过了严密的科学论证,我们按照中国人的使用习惯进行编译,不仅可以节省经费,而且还有利于尽快提高发展水平,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少走弯路。”耿红补充说。
该《指南》的编译工作历时半年,编译人员花费了不少心血来弄清各类危险货物的品名、俗称、特性等。其间,不断有人提出,国际化的标准和操作水平是否太严苛?我们有能力达到吗?
耿红肯定地表示,“从这么多年来的发展看,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无论装备水平还是管理水平,近年来我国的提升速度很快,甚至在某些方面,交通运输部的要求比《建议书》中的规定还要严格。”
今年4月,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交通运输部总结2008年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经验,对《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使得整体可操作性大为增强,同时也将危险货物运输的应急作为其中的一个专项预案。
“危险货物运输的具体应急还得落实到企业、司机身上,事故发生后,司机首先面临着自救。我们出版《指南》就是为了让司机和其他从业人员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耿红讲道。
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
在危货运输领域有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和标准体系的建设上,交通部科学研究院重点从管理及企业发展的角度作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推进,近期还承担了 《危险货物例外数量及包装要求》、《危险货物有限数量及包装要求》和《有机过氧化物分类及品名表》三个标准的编制工作。
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中关于例外数量、有限数量的规定,为一些化学品生产样品、农药以及其他列于危险货物品名表的小件危险货物的航空运输提供了方便。
正在修订的《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将包括例外数量、有限数量,而这两个概念在我国尚没有做出过规定,属于危险货物运输领域的空白。
《危险货物例外数量及包装要求》将对危险货物的编号、名称和说明、例外数量等进行规定,适用于危险货物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
《危险货物有限数量及包装要求》将对可享受豁免的危险货物在单间包装内最大数量(重量或容量)限制进行规定,适用于享受豁免的危险货物的邮递、零担、整车运输和储存。
《联合国危险货物建议书规章范本》专门制定了包装有机过氧化物一览表,标明了各有机过氧化物配置品组分浓度、包装方法、控制温度、危急温度等信息。
但是,目前国内危险货物运输领域内有机过氧化物的分类列表仍然空白。耿红认为,为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有机过氧化物运输,并做好与《联合国危险货物建议书规章范本》的衔接和配套,有必要编制有机过氧化物分类及品名表,以满足实际需求。
标准数量少,现有标准大多数是基础性标准,而运输急需的专项作业标准、应急处置技术标准等尚未制定;部分标准长时间未进行修订与整合;部分标准技术水平不高,与国际标准不接轨。
近年来,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在危险品运输标准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危险货物运输
应急救援指南》将出版
危险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普遍存在火灾、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风险。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因应急不当,不仅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还威胁到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据统计,2006年,全国共发生25起因应急管理水平低、应急装备配置低、指挥施救措施不当等原因造成伤亡扩大的事故。在这25起事故中,原本只有41人遇险,但却有59位参加救援的人员牺牲了。
惨痛教训警示我们,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发生后,必须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才会降低事故危害范围和影响程度。
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为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尚没有一套全面的、权威的交通运输危险货物事故应急救援指南。
为迅速、有效开展交通运输危险货物事故现场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交通运输部水运司委托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编译了《危险货物运输应急救援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在2009年年底前出版发行。
据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交通环保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副研究员耿红介绍,国外的《指南》是由加拿大运输部、美国运输部、墨西哥运输及通讯部和阿根廷紧急化学资讯中心共同制定的。《指南》将数千种危险货物按照危险特性分类,并制作了62个应急指南卡,每个指南卡包括潜在危害、公众安全和应急措施。
《指南》还按照危险货物发生泄漏的程度和时间,给出了每种危险货物的初始隔离和防护距离,为救援指挥人员以及现场处理人员做出初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便于使用《指南》,我们的编译人员分别做了中文名称索引和UN号索引。另外,对于吸入性有毒物质用灰色重点标注,提示其初始隔离和防护距离需要单独查阅。”
耿红介绍说,在编译的过程中,编译人员还结合我国的实际需要,以《指南》原文为蓝本,以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第十五次修订版)为参考,结合《危险货物品名表》、《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和《危险货物包装标志》等我国的相关标准,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统一、实现各个行业的统一及生产、消费各环节的统一为目标,对《指南》原文进行了适当修改和补充,并增加了我国部分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中毒控制中心及各地分中心、各地化学品中毒抢救中心的联系方式。
该《指南》主要使用对象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消防、公安、环保、疾病控制和中毒救治等单位。更是制定交通运输危险货物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开展演练和培训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紧跟国际发展步伐
从国际大视野来看,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任命了一个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UN Committee Experts)。该委员会根据技术的进展状况和新物质、新材料的出现,研究制定了《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
该《建议书》提出了一套基本规定,使各国和国际上管理各种运输方式的规章,在其范围内以统一的形式加以发展,同时还对危险货物的分类、定义、 包装、标记、标签检验及各种运输方式的托运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规定和建议。我国于1988年12月加入该组织,是正式成员国,每年均派员参加其召开的各种会议。
耿红表示,“我国是《建议书》的缔约国,每年交通运输部都要选派官员参加UN组织的会议,而这个《指南》也是在会上免费推荐给各国的,两年修订一次。我们把它编译成中文版出版发行,指导行业发展,应该说挺有意义。”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按照《建议书》来开展工作的,中文《指南》的出版意味着我们在危货运输领域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指南》是在国外发达国家做了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制定的,经过了严密的科学论证,我们按照中国人的使用习惯进行编译,不仅可以节省经费,而且还有利于尽快提高发展水平,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少走弯路。”耿红补充说。
该《指南》的编译工作历时半年,编译人员花费了不少心血来弄清各类危险货物的品名、俗称、特性等。其间,不断有人提出,国际化的标准和操作水平是否太严苛?我们有能力达到吗?
耿红肯定地表示,“从这么多年来的发展看,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无论装备水平还是管理水平,近年来我国的提升速度很快,甚至在某些方面,交通运输部的要求比《建议书》中的规定还要严格。”
今年4月,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交通运输部总结2008年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经验,对《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使得整体可操作性大为增强,同时也将危险货物运输的应急作为其中的一个专项预案。
“危险货物运输的具体应急还得落实到企业、司机身上,事故发生后,司机首先面临着自救。我们出版《指南》就是为了让司机和其他从业人员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耿红讲道。
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
在危货运输领域有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和标准体系的建设上,交通部科学研究院重点从管理及企业发展的角度作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推进,近期还承担了 《危险货物例外数量及包装要求》、《危险货物有限数量及包装要求》和《有机过氧化物分类及品名表》三个标准的编制工作。
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中关于例外数量、有限数量的规定,为一些化学品生产样品、农药以及其他列于危险货物品名表的小件危险货物的航空运输提供了方便。
正在修订的《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将包括例外数量、有限数量,而这两个概念在我国尚没有做出过规定,属于危险货物运输领域的空白。
《危险货物例外数量及包装要求》将对危险货物的编号、名称和说明、例外数量等进行规定,适用于危险货物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
《危险货物有限数量及包装要求》将对可享受豁免的危险货物在单间包装内最大数量(重量或容量)限制进行规定,适用于享受豁免的危险货物的邮递、零担、整车运输和储存。
《联合国危险货物建议书规章范本》专门制定了包装有机过氧化物一览表,标明了各有机过氧化物配置品组分浓度、包装方法、控制温度、危急温度等信息。
但是,目前国内危险货物运输领域内有机过氧化物的分类列表仍然空白。耿红认为,为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有机过氧化物运输,并做好与《联合国危险货物建议书规章范本》的衔接和配套,有必要编制有机过氧化物分类及品名表,以满足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