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过程囿于固定的、狭窄的认知框框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改进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种由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双方都不可缺少。“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思、导疑、导练和学科管理上。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使整个教学处于互动合作之中,形成一种教得轻松,学得积极的良性循环模式。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地位,把教学看作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发展个性的过程。还应重视把握好参与的“度”,客观地、正确地、辨证地分析历史,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既不可提前参与左右他们的思想,也不可末尾参与让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随便问问看看,敷衍了事,而要以热情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针对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学有所获。
二、教师要营造课堂合作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用心去改变长期形成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确立轻松和谐的教与学关系。允许学生持有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创新,大胆假设,自我建构新活知识。认同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展示自我,施展才华。
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师生双向交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整个课堂教学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教师是学生的参谋、助手。课堂是他们表现自我、真正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平台,使学生通过历史课堂找到学习的乐趣,激起探究热情,逐渐完成“我要学习-我能学习-我会学习”的不断递进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方法的使用
1、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创设一定的课堂学习情境,刺激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学习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转入战略进攻时,首先让两名学生代表南京、武汉两个城市,再把其他学生分成四组,一组学生手牵手代表长江,另外三组分别代表晋冀鲁豫主力、太岳兵团和华东解放军,然后让这四组学生依照课本地图构成一幅简单形象的《解放军挺进中原的“品”字形示意图》,使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受。接着用多媒体放映电影《董存瑞》的故事片段,加深学生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发获得体验和感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习历史的潜能。
2、课堂问题设计要具有思维性。言者因思而发,听者受启而再思。“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远至近,从学生关注的知识“热点” 设计出一系列有趣的有梯度的问题,一环扣一环。如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问题可以设计成这样:(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为什么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2)这场革命给中国人民留下的精神遗产是什么?(3)为什么称辛亥革命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
教学的一切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具备科学思维品质和优秀人文素养为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而: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确立现代历史教育观,追踪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深化和拓宽学科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使课堂成为科学知识的殿堂,成为人格培养的圣堂。
2、教师要深入理解分析教材,使课本“活”起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形成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思路。还要使课本内容丰富起来,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知识学习延伸到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从单学科知识延伸到多学科知识。
总之,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新课程倡导的一切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实现,需要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进行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探索,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走向发展、走向成功的舞台。
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改进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种由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双方都不可缺少。“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思、导疑、导练和学科管理上。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使整个教学处于互动合作之中,形成一种教得轻松,学得积极的良性循环模式。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地位,把教学看作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发展个性的过程。还应重视把握好参与的“度”,客观地、正确地、辨证地分析历史,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既不可提前参与左右他们的思想,也不可末尾参与让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随便问问看看,敷衍了事,而要以热情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针对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学有所获。
二、教师要营造课堂合作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用心去改变长期形成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确立轻松和谐的教与学关系。允许学生持有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创新,大胆假设,自我建构新活知识。认同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展示自我,施展才华。
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师生双向交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整个课堂教学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教师是学生的参谋、助手。课堂是他们表现自我、真正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平台,使学生通过历史课堂找到学习的乐趣,激起探究热情,逐渐完成“我要学习-我能学习-我会学习”的不断递进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方法的使用
1、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创设一定的课堂学习情境,刺激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学习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转入战略进攻时,首先让两名学生代表南京、武汉两个城市,再把其他学生分成四组,一组学生手牵手代表长江,另外三组分别代表晋冀鲁豫主力、太岳兵团和华东解放军,然后让这四组学生依照课本地图构成一幅简单形象的《解放军挺进中原的“品”字形示意图》,使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受。接着用多媒体放映电影《董存瑞》的故事片段,加深学生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发获得体验和感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习历史的潜能。
2、课堂问题设计要具有思维性。言者因思而发,听者受启而再思。“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远至近,从学生关注的知识“热点” 设计出一系列有趣的有梯度的问题,一环扣一环。如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问题可以设计成这样:(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为什么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2)这场革命给中国人民留下的精神遗产是什么?(3)为什么称辛亥革命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
教学的一切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具备科学思维品质和优秀人文素养为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而: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确立现代历史教育观,追踪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深化和拓宽学科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使课堂成为科学知识的殿堂,成为人格培养的圣堂。
2、教师要深入理解分析教材,使课本“活”起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形成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思路。还要使课本内容丰富起来,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知识学习延伸到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从单学科知识延伸到多学科知识。
总之,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新课程倡导的一切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实现,需要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进行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探索,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走向发展、走向成功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