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温长路,笔名寓愚、文苕。
作家、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长期从事医学教育、临床、科研、管理工作。除有众多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外,还连续创作、出版了一批将文与医融为一体的科学小品。已公开发表各类文章1000余篇,出版著作60余种。
【编者按】
俗语,也称俗话、俗言,包括与人民生存、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环境、气候、时令、农桑、医疗、饮食、风情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人类基本生活实践活动的产物。有关医药卫生的俗语,内容广、范围大、数量多,几乎囊括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药物、治则、治法、宜忌等众多领域,涉及中医学预防、治疗、康复的整条链带体系。研究俗语与医学的关系,对于全面认识中医学产生、传播、普及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征得温长路教授的同意,从2013年第7期起,将选取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向全国推荐的优秀科普图书之一的《俗言俚语话养生》中的部分章节连续刊发,以飨读者。
肚饥思量冷滗粥
[俗语本义]
吃从冷水里滗出来的残粥也感到香甜,这是由于肚里饥饿的缘故。比喻饥不择食,当非常需要时,不值钱的东西也显得宝贵。
[流行示例]
明·周楫《西湖二集》第25卷:“因见冷谦征聘作了协律郎之职,想穷官好如富百姓,俗语道:‘肚饥思量冷滗粥。’遂走到南京来见冷谦,指望他周济。”
[医学意义]
吃从冷水里滗出来的残粥属于无奈,但粥的确是个好东西,这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礼记·月令》中“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的记载,食粥在我国起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时对粥的做法也十分讲究,《随园食单》中说:“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水米融冾,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这“融冾”,反映的是一种工艺;这“柔腻”,包含的是一种效果。中医还根据季节、气候和人的体质特点,在粥中配入多种不同的药物,使它成为独具特色的“药粥”,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创造。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收粥62种,清代的黄云鹤则专著《粥谱》一书,把200多种药粥分为六类详加介绍。文人爱粥、咏粥者,不乏其人:大文豪苏东坡喜食花鸡粥,书法家柳公权爱吃绿豆粥。诗人陆游则爱粥成性,并多有吟咏,其中“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算得上是食粥的名作了。粥容易吸收、消化,饱腹是人人皆知的表象,补脾胃、益气血、强体魄则是其内在的医疗保健之功。著名医家王士雄在他的著作中强调说:“病人、产妇,粥养最宜。”“粥为天下之第一补物。”我国民俗还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寒冬腊月吃一顿内容丰富的热粥,既可由兴致刺激起食欲来,又能增加机体热量,起到暖胃消寒的作用,应该说是一件快事。粥内多种谷豆果蔬共煮,可以起到互补作用。其中构成蛋白质的多种氨基酸齐全,各种维生素、脂肪及矿物质钙、磷、铁含量丰富,对健康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相关链接]
“药粥”以食助药,以药助食,有亦食亦药之效。作为中医防病疗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完全是按照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原则进行设计的。运用药粥,既要按阴阳、气血、寒热、虚实进行辨证,又要因人、因时、因地决定配伍。就四季而论,春天乍寒乍暖,应以养阳为主,可用肉苁蓉粥、核桃仁粥;夏天酷暑难熬,应以清暑为主,可用绿豆粥、滑石粥;秋天气候干燥,应以滋阴为主,可用百合粥、桑葚粥;冬天寒流滚滚,应以保暖为主,可用羊肉粥、人参粥。就五脏气血特点而言,心气不足,可用茯苓粥;心血不足,可用龙眼粥;肝血不足,可用枸杞粥;肝气不舒,可用陈皮粥;脾阳不振,可用吴萸粥;脾阴不足,可用山药粥;肺气不足,可用黄茋粥;肺阴不足,可用雪梨粥;肾气不足,可用胎盘粥;肾阴不足,可用甲鱼粥。药粥品种繁多,实难尽述,可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制定出与自己身体、病情相适应的配方。
俗言俚语话养生——
大饿不在车饭
[俗语本义]
车饭,极言饮食物之多。饿得非常厉害的人,吃饭要适量。突然吃得太多,会吃出毛病的。
[流行示例]
汉·应劭《风俗通义》:“俗说:‘大饿不在车饭。’谓正得一车饭,不复活也。或曰:辅车上板,小小不足济也。”清·杜文澜《古谣谚》第47卷:“应劭引俗语论饮食,《风俗通》逸文:大饿不在车饭。”
[医学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成人机体各种消化液的每天分泌总量为6000~7000毫升,它们有规律的分泌并广布于消化道之中,以保证饮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如果一次进食量太多,食物就无法得到消化液的充分作用,从而导致消化不良和相关脏腑的病变。伤及于胃,可能造成急性胃扩张,甚至引起胃或十二指肠穿孔,如胃肠内的东西漏进腹腔,还会形成细菌性腹膜炎乃致弥漫性腹膜炎,甚或危及生命。伤及于肠,可能使一些未被杀死的病源微生物在肠腔中大量繁殖,导致未被充分消化的食物在肠腔中发酵腐败,产生毒素,使腹泻、痢疾等一些肠道疾患接踵而至。伤及于胰腺,可能引起胰腺腺泡破裂或胰管阻塞不通,造成急性胰腺炎,出现中、上腹阵发性剧痛。伤及于胆囊,可能引起胆囊炎或胆汁外溢,出现黄疸。有统计说,30%以上的痛风患者都是与宴会关系密切的人,痛风病最看好的就是大吃大喝者。许多男人的病也与吃喝不节制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最多见的是前列腺增生。其发病原因尽管复杂,但饮食的因素是确定的,机体超量摄入动物蛋白和脂肪、总热量增高,是最直接的因素。由此引起的失眠、排尿困难、尿路感染、阳痿、肾病等,也呈居高不下的趋势,受害最重的是中老年男性。一次进食过量,还可能对心、脑等重要器官造成间接危害,因血液过多集中于肠胃造成的心、脑器官相对缺血,使人产生肢体困倦、工作能力低下等不良感觉。有学者提出,经常性的暴饮暴食是造成未老先衰和短命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脑力劳动者影响更大。
[相关链接]
在经济不发达的旧社会,对于大多数穷苦老百姓来说,大饿是习以为常的事,因饿而过食的事也会发生。如在国家发生重大喜庆事件时,政府会特允老百姓聚饮三天,所谓“大酺三日”者,也难免有人因此而吃出问题的。《北史·魏文成帝纪》中说的“朕思与兆庶共兹嘉庆,其令百姓大酺三日”的事,指的就是这类活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不要说在灯红酒绿的都市,就是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待客、过节、办婚丧事都是七盘子八大碗的,大烹五鼎早已成为寻常之事,大酺三日也没有什么可稀罕的。国外有人对全球各国的饭局进行过比较,得出中国饭局是最繁文缛节、最讲究排场、最铺张浪费的结论。全世界人都在研究饮食,因为它既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也与多种疾病时常相伴。大吃大喝带来的疾病,虽与食不裹腹的饿相有着光彩些的背景,但也同样给人类的健康生存带来威胁。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报告说,目前全世界每年因饮食过度造成的肥胖和各种疾病而最终导致死亡的人数,已超过因缺粮少食被饿死的人数。
温长路,笔名寓愚、文苕。
作家、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长期从事医学教育、临床、科研、管理工作。除有众多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外,还连续创作、出版了一批将文与医融为一体的科学小品。已公开发表各类文章1000余篇,出版著作60余种。
【编者按】
俗语,也称俗话、俗言,包括与人民生存、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环境、气候、时令、农桑、医疗、饮食、风情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人类基本生活实践活动的产物。有关医药卫生的俗语,内容广、范围大、数量多,几乎囊括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药物、治则、治法、宜忌等众多领域,涉及中医学预防、治疗、康复的整条链带体系。研究俗语与医学的关系,对于全面认识中医学产生、传播、普及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征得温长路教授的同意,从2013年第7期起,将选取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向全国推荐的优秀科普图书之一的《俗言俚语话养生》中的部分章节连续刊发,以飨读者。
肚饥思量冷滗粥
[俗语本义]
吃从冷水里滗出来的残粥也感到香甜,这是由于肚里饥饿的缘故。比喻饥不择食,当非常需要时,不值钱的东西也显得宝贵。
[流行示例]
明·周楫《西湖二集》第25卷:“因见冷谦征聘作了协律郎之职,想穷官好如富百姓,俗语道:‘肚饥思量冷滗粥。’遂走到南京来见冷谦,指望他周济。”
[医学意义]
吃从冷水里滗出来的残粥属于无奈,但粥的确是个好东西,这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礼记·月令》中“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的记载,食粥在我国起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时对粥的做法也十分讲究,《随园食单》中说:“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水米融冾,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这“融冾”,反映的是一种工艺;这“柔腻”,包含的是一种效果。中医还根据季节、气候和人的体质特点,在粥中配入多种不同的药物,使它成为独具特色的“药粥”,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创造。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收粥62种,清代的黄云鹤则专著《粥谱》一书,把200多种药粥分为六类详加介绍。文人爱粥、咏粥者,不乏其人:大文豪苏东坡喜食花鸡粥,书法家柳公权爱吃绿豆粥。诗人陆游则爱粥成性,并多有吟咏,其中“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算得上是食粥的名作了。粥容易吸收、消化,饱腹是人人皆知的表象,补脾胃、益气血、强体魄则是其内在的医疗保健之功。著名医家王士雄在他的著作中强调说:“病人、产妇,粥养最宜。”“粥为天下之第一补物。”我国民俗还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寒冬腊月吃一顿内容丰富的热粥,既可由兴致刺激起食欲来,又能增加机体热量,起到暖胃消寒的作用,应该说是一件快事。粥内多种谷豆果蔬共煮,可以起到互补作用。其中构成蛋白质的多种氨基酸齐全,各种维生素、脂肪及矿物质钙、磷、铁含量丰富,对健康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相关链接]
“药粥”以食助药,以药助食,有亦食亦药之效。作为中医防病疗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完全是按照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原则进行设计的。运用药粥,既要按阴阳、气血、寒热、虚实进行辨证,又要因人、因时、因地决定配伍。就四季而论,春天乍寒乍暖,应以养阳为主,可用肉苁蓉粥、核桃仁粥;夏天酷暑难熬,应以清暑为主,可用绿豆粥、滑石粥;秋天气候干燥,应以滋阴为主,可用百合粥、桑葚粥;冬天寒流滚滚,应以保暖为主,可用羊肉粥、人参粥。就五脏气血特点而言,心气不足,可用茯苓粥;心血不足,可用龙眼粥;肝血不足,可用枸杞粥;肝气不舒,可用陈皮粥;脾阳不振,可用吴萸粥;脾阴不足,可用山药粥;肺气不足,可用黄茋粥;肺阴不足,可用雪梨粥;肾气不足,可用胎盘粥;肾阴不足,可用甲鱼粥。药粥品种繁多,实难尽述,可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制定出与自己身体、病情相适应的配方。
俗言俚语话养生——
大饿不在车饭
[俗语本义]
车饭,极言饮食物之多。饿得非常厉害的人,吃饭要适量。突然吃得太多,会吃出毛病的。
[流行示例]
汉·应劭《风俗通义》:“俗说:‘大饿不在车饭。’谓正得一车饭,不复活也。或曰:辅车上板,小小不足济也。”清·杜文澜《古谣谚》第47卷:“应劭引俗语论饮食,《风俗通》逸文:大饿不在车饭。”
[医学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成人机体各种消化液的每天分泌总量为6000~7000毫升,它们有规律的分泌并广布于消化道之中,以保证饮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如果一次进食量太多,食物就无法得到消化液的充分作用,从而导致消化不良和相关脏腑的病变。伤及于胃,可能造成急性胃扩张,甚至引起胃或十二指肠穿孔,如胃肠内的东西漏进腹腔,还会形成细菌性腹膜炎乃致弥漫性腹膜炎,甚或危及生命。伤及于肠,可能使一些未被杀死的病源微生物在肠腔中大量繁殖,导致未被充分消化的食物在肠腔中发酵腐败,产生毒素,使腹泻、痢疾等一些肠道疾患接踵而至。伤及于胰腺,可能引起胰腺腺泡破裂或胰管阻塞不通,造成急性胰腺炎,出现中、上腹阵发性剧痛。伤及于胆囊,可能引起胆囊炎或胆汁外溢,出现黄疸。有统计说,30%以上的痛风患者都是与宴会关系密切的人,痛风病最看好的就是大吃大喝者。许多男人的病也与吃喝不节制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最多见的是前列腺增生。其发病原因尽管复杂,但饮食的因素是确定的,机体超量摄入动物蛋白和脂肪、总热量增高,是最直接的因素。由此引起的失眠、排尿困难、尿路感染、阳痿、肾病等,也呈居高不下的趋势,受害最重的是中老年男性。一次进食过量,还可能对心、脑等重要器官造成间接危害,因血液过多集中于肠胃造成的心、脑器官相对缺血,使人产生肢体困倦、工作能力低下等不良感觉。有学者提出,经常性的暴饮暴食是造成未老先衰和短命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脑力劳动者影响更大。
[相关链接]
在经济不发达的旧社会,对于大多数穷苦老百姓来说,大饿是习以为常的事,因饿而过食的事也会发生。如在国家发生重大喜庆事件时,政府会特允老百姓聚饮三天,所谓“大酺三日”者,也难免有人因此而吃出问题的。《北史·魏文成帝纪》中说的“朕思与兆庶共兹嘉庆,其令百姓大酺三日”的事,指的就是这类活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不要说在灯红酒绿的都市,就是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待客、过节、办婚丧事都是七盘子八大碗的,大烹五鼎早已成为寻常之事,大酺三日也没有什么可稀罕的。国外有人对全球各国的饭局进行过比较,得出中国饭局是最繁文缛节、最讲究排场、最铺张浪费的结论。全世界人都在研究饮食,因为它既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也与多种疾病时常相伴。大吃大喝带来的疾病,虽与食不裹腹的饿相有着光彩些的背景,但也同样给人类的健康生存带来威胁。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报告说,目前全世界每年因饮食过度造成的肥胖和各种疾病而最终导致死亡的人数,已超过因缺粮少食被饿死的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