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现场与生活现场的“诗歌交响”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nfei7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完陈坤浩《亚拉的礼物》,我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作为90后诗人,尤其是浸染了东西方文化精髓的“学院派”诗人,他们的哲学立场、神话寓意、生活标识和文字品相究竟要达到怎样的质地才能算是好诗,这种标准肯定不是唯一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试着走进陈坤浩的诗歌世界,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呈现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大多学院派的诗人,他们的诗品总与哲学立场、神话寓意、生活标签和文字品相息息相关,陈坤浩的《亚拉的礼物》也不例外。这个组诗,仿佛在讲述一个个神秘的诗化故事,尤其是在想象力支撑下所洋溢出的神秘感:“我依稀记得,在偌大的一片荒地/我抚摸了你的脚踝/你摘掉我的鱼鳃//而他们笑了,就像所有消失在水里的人们。”不是吗?诗人所要做的,不正是他在书本里所“截获”的神话现场并通过生活标识来激活不易被人察觉到的诗意:“你知道,那时,战争无处不在/咆哮在汤锅里沸腾/在碗盆中回响。”这时,诗人并没有把读者一下子推到“高处不胜寒”的神话境地,而是将神话现场转换到生活现场,从幽微的秘境转到可触的现实,将只可意会的神性让位给现实语境中的生活化抒情。
  可以说,超验在先、经验在后的90后诗人大多向往“生活在别处”,他们追求的神话与哲学、史实与现代或多或少都要度过“智性狂欢”的阶段。因而,陈坤浩的《亚拉的礼物》一方面集中体现寓言性、现代性和先锋性在浪漫主义支配下的成功“变体”;另一方面,一旦生活流风潮的来临,这些诗人们又不可能遠离“形而下”的美学规训,否则,那些貌似高尚的神话现场与文字现场就会因缺少现实感而流于虚空和乏味:“至今还忘不了,那垂死的鱼/你的礼物。亚拉/虽然无法放下我手里的伐刀/橡胶木的眼泪在裂开。我们习惯用桶来盛接/自己的橡胶王国/假肢。绝缘体。与不透水性/我说是你回来了/多次听到来自水底的歌声。”神秘而美丽的亚马逊,这片未经开发的原始地带,仿佛总蒙着一层朦胧的面纱,诗人很想从这神秘地带开拓戏剧性的“神话资讯”。不过,陈坤浩并不想把他的神话现场仅仅搁在“远方的诗意”上,恰恰是那些更为切近潜意识里的生活现场让他灵机一动。比如,“假肢。绝缘体。与不透水性”的侵入,为陈坤浩开辟了一条连接另一个世界的通道。
  与很多90后诗人相比,陈坤浩没有一味地深陷在西式神话中,而是顾及东方文化的另一片“风景”:“她听着窗外,树枝积雪崩开。一度漫长的寂静,守住炉里的火。/父亲的斧头,从清晨开始。杀死雪花的呼吸。”一方面,陈坤浩善于制造文字现场,一步步把人带到神话世界;另一方面,他有意识地将神话现场和生活现场在诗中碰撞,形成了在文字现场之外的连环效应。比如,“守住炉里的火”“杀死雪花的呼吸”有互异的场景设置,但诗中传递的仍是东方文化可预期的“温和”。
  如果说作为90后学院派诗人,频繁地出入于神话与生活交替而成的文字现场,是出于身份选择的话,那么,陈坤浩在《亚拉的礼物》里所寄托的无疑就是“将整个世界关闭”,重新寻找“所有消失在水里的人们”的哲学企图。是的,陈坤浩这组诗的“入神”“入心”让《亚拉的礼物》平添了一种人类命运的重力感,就像诗人在那首有着终极追问的《暴雨过后》中所写的一样,“打开收音机,我们倾听所有关于/外面的声音”。此时此刻,诗人究竟为自己为他人设置了怎样的精神音域、音色和音高?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冯艳冰
  特邀编辑   陆辉艳
  → 卢 辉 诗人,诗评家。著有《卢辉诗选》《诗歌的见证与辩解》。现居福建三明。
其他文献
→ 唐丽妮 居广西柳州。系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理事、广西麻雀诗群成员。作品散见于《儿童文学》《北京文学》《广西文学》《读者》《青年文摘》《格言》《小小说选刊》等刊,著有《那年花事》一书。中篇小说《红枫女人莫老爷》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学、歌曲创作征集活动”小说类一等奖。  1  据说出事的晚上,田大田和方子辰原本坐在一起,親得像兄弟,跟以往任何一次饭局没
期刊
岁月不居  1  不知谁说的,然后自己也常借此自嘲,说年纪大了:现在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忘不了。某次饮酒正酣,同桌说还有关于撒尿的远近、高低、长短问题,虽是常闻俗语,仍不免哄笑一番,然后碰杯,祝贺式地讦笑、讪笑、愧笑,无一不带泪。这是年过半百的成熟,也是悲哀。  强颜欢笑,是无可奈何春去也的伤感。其实除了对时光的无奈,对此时成熟定型的人生状态倒并不是很多的不堪。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一样,如我等,青春
期刊
星期日  自由的光辉是什么形状  类似于一个哲学问题  这端坐书桌之上的木偶熊  也思索了一整个秋天  冬季来临时  你还是那么拘谨  沉迷与幸福无关的主题  仿佛我也来自远古洞穴  度过平凡的一天  夜行记  那晚,我挽着你的胳膊在星空下走  我们去看初冬的梧桐和碑文  你笑起来的样子,像安泰河的水波  宁静的风吹过我们的身体  在你握着相机的指尖停住  跟随你抚摸石碑的纹理  又在你的裙摆上开
期刊
倒 影  大地——一块放倒的墓碑  谁歇在上面都可以  可以是鸟,可以是鱼  也可以是一些嘈杂或微弱的声音  翅膀歇在上面,鳞歇在上面  天空歇在上面,水歇在上面  历史歇在上面,音乐歇在上面  诗跟在后面,也歇于其上  写诗的人,在大地上翻晒谷物  像一种淘干粮食血液的作业  也像,风干多年前的自己  额头湿润,像清晨顶着露水出发的人  夜里,站在大地上眺望宇际  发现自己的诗有些像星空的倒影 
期刊
大暑不期而至  慵懒中听见流浪的心归来  时间蛰伏于彼此退路  夏的惊雷于无声处  七彩太阳雨飘洒  投下令人眩晕的斑斓云影  风若有若无吹拂树叶  光线串珠般照射下来  你在褥热困倦的昏睡里遁迹  如嘶哑的蝉鸣  头饰一朵绽放的蝴蝶结  无瑕的天真将脸颊羞红  夕阳下,你手捧花束  路上听她们轻浅耳语  在细密重叠的花瓣里  寻找鲜艳的心事  夜之心灵密码  夜的天幕有很多皱褶  就像悬疑的故事
期刊
一生中  我掐算过父亲  掐算过他遗留的财产  除了六个儿女,最值钱的  就是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像爱自己儿女一样  闲下来时,喜欢一遍遍擦拭  各个部位,该放油的放油  该抹灰尘的抹灰尘  锃亮锃亮的样儿  似是在打造理想的人生  而让我难以置信的是  即便让我们稀里哗啦骑坏了  也没见过他搭上母亲  走进一次县城  或者更远的地方  现在,记忆的蛛网  已布满脱漆的车子  轮胎干瘪,后座空荡 
期刊
家族或消失在水里的人  自从孤寂以来  所能学会的,便是不断尝试与自己跳舞  在丢失了旧名字,野生的母亲河旁  在每天的报纸面条马桶  你知道,那时,战争无处不在  咆哮在汤锅里沸腾  在碗盆中回响  即使我们出门在外  寻求儿时的玩伴,膨胀的月亮自我  我依稀记得,在偌大的一片荒地  我抚摸了你的脚踝  你摘掉我的鱼鳃  而他们笑了,就像所有消失在水里的人们  “我们的骨头天生就是趋向透明的” 
期刊
本期散文新观察栏目迎来了江西青年散文作者谢宝光的新作。作为在江西出生、上学,然后在异地工作生活的青年作者,谢宝光成名较早,产量却很低,属于较为典型的“慢写作”一族。此外,散文新观察栏目所推介的90后作者到这一期为止,基本上临近尾声,读者诸君可以注意到,这十几位作者的成长履历起码在一个点位上趋于同一,即他们所出生的省份和工作生活的省份皆为花开两朵的关系,这也是流动性社会的必然产物,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在
期刊
剑书散文集《奔走的石头》最先吸引我的是作者自序《那一季翻山越岭的眺望》。这篇长序让我感兴趣的倒不是作者童年、少年,乃至青年读书与写作的经历,而是他对当代散文不良现象的否定和对散文创作的理解与憧憬。  他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当下散文的“小情绪宣泄”“原貌实录”和传统散文理论“僵化而陈旧的表达”;“低估了散文门槛”而造成缺乏精品的泛滥;“看不到作者本人的心灵”的写作者遍地皆是而量多质劣,以及“人人都可以写
期刊
→ 罗南 广西凌云人,有散文、小说散发在《花城》《作家》《广西文学》《美文》等刊物,有作品入选多种选本,散文集《穿过圩场》获第八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一  二姐不如意的时候就会声讨我,她总喜欢提往事。她说,你小时候,我背你上学,你一哭,老师就叫我出去。我背着你,在操场上转。你总是哭,我便总是在操场上转。你小时候特别爱哭。  ——关于这些,我一点儿记忆都没有了。我的记忆更多的是家门前那片空地,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