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完陈坤浩《亚拉的礼物》,我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作为90后诗人,尤其是浸染了东西方文化精髓的“学院派”诗人,他们的哲学立场、神话寓意、生活标识和文字品相究竟要达到怎样的质地才能算是好诗,这种标准肯定不是唯一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试着走进陈坤浩的诗歌世界,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呈现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大多学院派的诗人,他们的诗品总与哲学立场、神话寓意、生活标签和文字品相息息相关,陈坤浩的《亚拉的礼物》也不例外。这个组诗,仿佛在讲述一个个神秘的诗化故事,尤其是在想象力支撑下所洋溢出的神秘感:“我依稀记得,在偌大的一片荒地/我抚摸了你的脚踝/你摘掉我的鱼鳃//而他们笑了,就像所有消失在水里的人们。”不是吗?诗人所要做的,不正是他在书本里所“截获”的神话现场并通过生活标识来激活不易被人察觉到的诗意:“你知道,那时,战争无处不在/咆哮在汤锅里沸腾/在碗盆中回响。”这时,诗人并没有把读者一下子推到“高处不胜寒”的神话境地,而是将神话现场转换到生活现场,从幽微的秘境转到可触的现实,将只可意会的神性让位给现实语境中的生活化抒情。
可以说,超验在先、经验在后的90后诗人大多向往“生活在别处”,他们追求的神话与哲学、史实与现代或多或少都要度过“智性狂欢”的阶段。因而,陈坤浩的《亚拉的礼物》一方面集中体现寓言性、现代性和先锋性在浪漫主义支配下的成功“变体”;另一方面,一旦生活流风潮的来临,这些诗人们又不可能遠离“形而下”的美学规训,否则,那些貌似高尚的神话现场与文字现场就会因缺少现实感而流于虚空和乏味:“至今还忘不了,那垂死的鱼/你的礼物。亚拉/虽然无法放下我手里的伐刀/橡胶木的眼泪在裂开。我们习惯用桶来盛接/自己的橡胶王国/假肢。绝缘体。与不透水性/我说是你回来了/多次听到来自水底的歌声。”神秘而美丽的亚马逊,这片未经开发的原始地带,仿佛总蒙着一层朦胧的面纱,诗人很想从这神秘地带开拓戏剧性的“神话资讯”。不过,陈坤浩并不想把他的神话现场仅仅搁在“远方的诗意”上,恰恰是那些更为切近潜意识里的生活现场让他灵机一动。比如,“假肢。绝缘体。与不透水性”的侵入,为陈坤浩开辟了一条连接另一个世界的通道。
与很多90后诗人相比,陈坤浩没有一味地深陷在西式神话中,而是顾及东方文化的另一片“风景”:“她听着窗外,树枝积雪崩开。一度漫长的寂静,守住炉里的火。/父亲的斧头,从清晨开始。杀死雪花的呼吸。”一方面,陈坤浩善于制造文字现场,一步步把人带到神话世界;另一方面,他有意识地将神话现场和生活现场在诗中碰撞,形成了在文字现场之外的连环效应。比如,“守住炉里的火”“杀死雪花的呼吸”有互异的场景设置,但诗中传递的仍是东方文化可预期的“温和”。
如果说作为90后学院派诗人,频繁地出入于神话与生活交替而成的文字现场,是出于身份选择的话,那么,陈坤浩在《亚拉的礼物》里所寄托的无疑就是“将整个世界关闭”,重新寻找“所有消失在水里的人们”的哲学企图。是的,陈坤浩这组诗的“入神”“入心”让《亚拉的礼物》平添了一种人类命运的重力感,就像诗人在那首有着终极追问的《暴雨过后》中所写的一样,“打开收音机,我们倾听所有关于/外面的声音”。此时此刻,诗人究竟为自己为他人设置了怎样的精神音域、音色和音高?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冯艳冰
特邀编辑 陆辉艳
→ 卢 辉 诗人,诗评家。著有《卢辉诗选》《诗歌的见证与辩解》。现居福建三明。
大多学院派的诗人,他们的诗品总与哲学立场、神话寓意、生活标签和文字品相息息相关,陈坤浩的《亚拉的礼物》也不例外。这个组诗,仿佛在讲述一个个神秘的诗化故事,尤其是在想象力支撑下所洋溢出的神秘感:“我依稀记得,在偌大的一片荒地/我抚摸了你的脚踝/你摘掉我的鱼鳃//而他们笑了,就像所有消失在水里的人们。”不是吗?诗人所要做的,不正是他在书本里所“截获”的神话现场并通过生活标识来激活不易被人察觉到的诗意:“你知道,那时,战争无处不在/咆哮在汤锅里沸腾/在碗盆中回响。”这时,诗人并没有把读者一下子推到“高处不胜寒”的神话境地,而是将神话现场转换到生活现场,从幽微的秘境转到可触的现实,将只可意会的神性让位给现实语境中的生活化抒情。
可以说,超验在先、经验在后的90后诗人大多向往“生活在别处”,他们追求的神话与哲学、史实与现代或多或少都要度过“智性狂欢”的阶段。因而,陈坤浩的《亚拉的礼物》一方面集中体现寓言性、现代性和先锋性在浪漫主义支配下的成功“变体”;另一方面,一旦生活流风潮的来临,这些诗人们又不可能遠离“形而下”的美学规训,否则,那些貌似高尚的神话现场与文字现场就会因缺少现实感而流于虚空和乏味:“至今还忘不了,那垂死的鱼/你的礼物。亚拉/虽然无法放下我手里的伐刀/橡胶木的眼泪在裂开。我们习惯用桶来盛接/自己的橡胶王国/假肢。绝缘体。与不透水性/我说是你回来了/多次听到来自水底的歌声。”神秘而美丽的亚马逊,这片未经开发的原始地带,仿佛总蒙着一层朦胧的面纱,诗人很想从这神秘地带开拓戏剧性的“神话资讯”。不过,陈坤浩并不想把他的神话现场仅仅搁在“远方的诗意”上,恰恰是那些更为切近潜意识里的生活现场让他灵机一动。比如,“假肢。绝缘体。与不透水性”的侵入,为陈坤浩开辟了一条连接另一个世界的通道。
与很多90后诗人相比,陈坤浩没有一味地深陷在西式神话中,而是顾及东方文化的另一片“风景”:“她听着窗外,树枝积雪崩开。一度漫长的寂静,守住炉里的火。/父亲的斧头,从清晨开始。杀死雪花的呼吸。”一方面,陈坤浩善于制造文字现场,一步步把人带到神话世界;另一方面,他有意识地将神话现场和生活现场在诗中碰撞,形成了在文字现场之外的连环效应。比如,“守住炉里的火”“杀死雪花的呼吸”有互异的场景设置,但诗中传递的仍是东方文化可预期的“温和”。
如果说作为90后学院派诗人,频繁地出入于神话与生活交替而成的文字现场,是出于身份选择的话,那么,陈坤浩在《亚拉的礼物》里所寄托的无疑就是“将整个世界关闭”,重新寻找“所有消失在水里的人们”的哲学企图。是的,陈坤浩这组诗的“入神”“入心”让《亚拉的礼物》平添了一种人类命运的重力感,就像诗人在那首有着终极追问的《暴雨过后》中所写的一样,“打开收音机,我们倾听所有关于/外面的声音”。此时此刻,诗人究竟为自己为他人设置了怎样的精神音域、音色和音高?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冯艳冰
特邀编辑 陆辉艳
→ 卢 辉 诗人,诗评家。著有《卢辉诗选》《诗歌的见证与辩解》。现居福建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