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10余年来,我省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成效显著,到2014年底,已有整车、零部件生产企业500余家,产业规模达96.3万辆,产值2280亿元,初步形成了“一核六园”的空间格局(一核,即成都经开区;六园,即资阳、绵阳、成都王牌、南充、内江、广安汽车产业园),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然而,随着全国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不断加快,阵痛开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加快我省汽车产业发展,很值得研究。
现状分析:扩大规模与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不断加大
“十一五”以来,我省通过引进一汽大众、中国重汽、韩国现代、吉利集团、沃尔沃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稳步推进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积极支持零部件配套企业发展,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基本形成产品种类齐全、配套体系不断完善的发展态势。
随着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压力不断加大,我省汽车产业的发展也面临较大压力。
与广东、吉林、上海、重庆、北京等省市年产量在200-300万辆之间、广西和湖北均在200万辆左右相比,我省目前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不到全国2014年汽车总产量(2372.29万辆)的4%,居全国第13位。因此,扩大规模仍是未来我省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各省市竞相发展汽车产业的情况下,我省进一步扩大规模将比较困难。
转型升级的压力加大。经济新常态要求汽车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向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但我省引进的汽车企业大多是生产工厂,属于二级企业、三级企业,有的甚至是四级企业,在其集团的资源配置体系和汽车产业链条中属于较低层次,获得技术研发、新产品量产、品牌提升等创新性资源的难度也较大。目前,我省尚无国家认定的汽车研发、检测、认证机构及国家级整车设计与制造研发中心,其相关工作必须依赖外省市的相关平台。这一切严重制约着我省汽车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
此外,我省除了“一核六园”特别是成都市的汽车产业聚集度较高外,遂宁、达州、攀枝花、自贡、雅安等市州也在加快发展汽车产业,而且各市州之间是“平行布局”关系,没有形成龙头引领、分工协作、互动融合的梯度发展体系,导致招商引资和后续发展的省内同质化竞争激烈,产业布局分散。这种分散的布局,在配套服务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又进一步加剧了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困难,从而制约着汽车产业整体的快速发展。
加之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导致劳动力不足,金融环境不佳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要素方面原因,使我省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要素保障乏力的压力。
如何加强全省层面的统筹协调,发挥优势、弥补短板,形成汽车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政策支持:科学规划,加快改善软硬环境
明确政府在我省汽车产业发展中的职责定位,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意义。为此,需要着力改革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大胆探索相关市州之间要素统筹配置与利益分成分享的经济机制,为产业布局规划的落实奠定体制机制基础。
明确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市州。紧紧依托成、渝汽车产业发展极,围绕其配套协作发展需要,根据汽车产业基础、物流运输优势和配套服务资源等条件,突出成都市作为我省汽车产业发展极的龙头引领作用,引导其重点转向发展“微笑曲线”的两端业务(前端的研发设计和高端整车制造、后端的销售服务和品牌打造等,以及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服务等)。其他市州逐步融入成都市汽车产业发展的协作配套体系,形成以成都市为龙头引领、其余市州为制造支撑的“梯度有序”发展体系,进一步扩大我省汽车产业规模,加快本土化进程,增强我省自主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不断改善软硬发展环境。硬环境方面主要是改善汽车物流环境。提高汽车运输效率,努力降低汽车物流成本。改善软环境首先是改善政务服务环境。要系统总结和大力推广成都高新区新颖而高效的政务服务模式,建立一整套以企业利益至上的政务服务体系。同时,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引进第三方机构参与,推行企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其次是改善人才环境。要从薪酬激励、职位晋升、政治待遇、社会地位、亲情关怀等多方面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任用的机制和环境,加快培养和引进大批汽车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再次是强化金融服务创新,大胆探索汽车发明专利质押贷款等新型融资模式,努力解决汽车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此外,对于“龙头区域”,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层次要求,强调研发投入强度,严把准入关口。
减压举措:加快建设“川车川用”产销平台
在汽车产业发展竞争激烈、转型升级的新常态、新时期,市场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根据我省汽车产业发展的各种短板和产业链缺失环节,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通用型关键零部件和高端零部件配套企业,高水平地补齐和优化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为此,我省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科学分析把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加快储备和推进重点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突破,切实转化创新成果,以我省公共交通和公务车辆市场为重点切入口,加快推广川产新能源汽车,力争挤入全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一梯队。
此外,还要加快建设“川车川用”产销平台,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一方面,我省汽车企业自身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思路,牢固树立“市场是第一车间”的经营理念,积极向上级企业争取更多的新款车量产、新产品研发等创新资源和升级扩产机会,力争生产出高质量、高档次的车产品。同时,要全面创新销售模式,如采取在“乐购”类互联网企业进行展销、大力度融资租赁等更加新颖有效的模式来销售汽车。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创新性地帮助我省汽车企业占领我省汽车消费市场,尤其是公共交通和公务车辆市场。同时,也要努力促进我省私家车市场成为川产车的重点市场,形成川车川用的良好汽车产业文化。(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责编:张微微)
然而,随着全国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不断加快,阵痛开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加快我省汽车产业发展,很值得研究。
现状分析:扩大规模与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不断加大
“十一五”以来,我省通过引进一汽大众、中国重汽、韩国现代、吉利集团、沃尔沃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稳步推进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积极支持零部件配套企业发展,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基本形成产品种类齐全、配套体系不断完善的发展态势。
随着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压力不断加大,我省汽车产业的发展也面临较大压力。
与广东、吉林、上海、重庆、北京等省市年产量在200-300万辆之间、广西和湖北均在200万辆左右相比,我省目前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不到全国2014年汽车总产量(2372.29万辆)的4%,居全国第13位。因此,扩大规模仍是未来我省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各省市竞相发展汽车产业的情况下,我省进一步扩大规模将比较困难。
转型升级的压力加大。经济新常态要求汽车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向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但我省引进的汽车企业大多是生产工厂,属于二级企业、三级企业,有的甚至是四级企业,在其集团的资源配置体系和汽车产业链条中属于较低层次,获得技术研发、新产品量产、品牌提升等创新性资源的难度也较大。目前,我省尚无国家认定的汽车研发、检测、认证机构及国家级整车设计与制造研发中心,其相关工作必须依赖外省市的相关平台。这一切严重制约着我省汽车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
此外,我省除了“一核六园”特别是成都市的汽车产业聚集度较高外,遂宁、达州、攀枝花、自贡、雅安等市州也在加快发展汽车产业,而且各市州之间是“平行布局”关系,没有形成龙头引领、分工协作、互动融合的梯度发展体系,导致招商引资和后续发展的省内同质化竞争激烈,产业布局分散。这种分散的布局,在配套服务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又进一步加剧了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困难,从而制约着汽车产业整体的快速发展。
加之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导致劳动力不足,金融环境不佳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要素方面原因,使我省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要素保障乏力的压力。
如何加强全省层面的统筹协调,发挥优势、弥补短板,形成汽车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政策支持:科学规划,加快改善软硬环境
明确政府在我省汽车产业发展中的职责定位,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意义。为此,需要着力改革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大胆探索相关市州之间要素统筹配置与利益分成分享的经济机制,为产业布局规划的落实奠定体制机制基础。
明确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市州。紧紧依托成、渝汽车产业发展极,围绕其配套协作发展需要,根据汽车产业基础、物流运输优势和配套服务资源等条件,突出成都市作为我省汽车产业发展极的龙头引领作用,引导其重点转向发展“微笑曲线”的两端业务(前端的研发设计和高端整车制造、后端的销售服务和品牌打造等,以及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服务等)。其他市州逐步融入成都市汽车产业发展的协作配套体系,形成以成都市为龙头引领、其余市州为制造支撑的“梯度有序”发展体系,进一步扩大我省汽车产业规模,加快本土化进程,增强我省自主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不断改善软硬发展环境。硬环境方面主要是改善汽车物流环境。提高汽车运输效率,努力降低汽车物流成本。改善软环境首先是改善政务服务环境。要系统总结和大力推广成都高新区新颖而高效的政务服务模式,建立一整套以企业利益至上的政务服务体系。同时,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引进第三方机构参与,推行企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其次是改善人才环境。要从薪酬激励、职位晋升、政治待遇、社会地位、亲情关怀等多方面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任用的机制和环境,加快培养和引进大批汽车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再次是强化金融服务创新,大胆探索汽车发明专利质押贷款等新型融资模式,努力解决汽车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此外,对于“龙头区域”,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层次要求,强调研发投入强度,严把准入关口。
减压举措:加快建设“川车川用”产销平台
在汽车产业发展竞争激烈、转型升级的新常态、新时期,市场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根据我省汽车产业发展的各种短板和产业链缺失环节,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通用型关键零部件和高端零部件配套企业,高水平地补齐和优化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为此,我省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科学分析把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加快储备和推进重点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突破,切实转化创新成果,以我省公共交通和公务车辆市场为重点切入口,加快推广川产新能源汽车,力争挤入全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一梯队。
此外,还要加快建设“川车川用”产销平台,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一方面,我省汽车企业自身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思路,牢固树立“市场是第一车间”的经营理念,积极向上级企业争取更多的新款车量产、新产品研发等创新资源和升级扩产机会,力争生产出高质量、高档次的车产品。同时,要全面创新销售模式,如采取在“乐购”类互联网企业进行展销、大力度融资租赁等更加新颖有效的模式来销售汽车。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创新性地帮助我省汽车企业占领我省汽车消费市场,尤其是公共交通和公务车辆市场。同时,也要努力促进我省私家车市场成为川产车的重点市场,形成川车川用的良好汽车产业文化。(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责编:张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