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中国海军武器装备的新闻中,关于即将与俄罗斯联合生产的“拉达级”潜艇成为一大热词,先不谈此型潜艇的作战能力,最让人关心的就是它是否安装有“AlP(Air-lndependent Propulsion)推进系统”,又被称为绝气推进系统。带有AlP推进系统的常规潜艇可以长时间保持下潜状态,且成本较核潜艇更低,与常规潜艇相比极大提高了自持能力与生存能力。
全世界范围内,德国、瑞典、西班牙、法国与俄罗斯掌握了常规动力条件下的AIP推进系统的生产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常规动力AIP潜艇的水下自持力远不如核动力潜艇,但高于一般的柴电潜艇,是一种高性价比的选择。
“拉达级”潜艇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潜艇,由红宝石设计局负责设计研发。该型潜艇在级别上被普遍认为是苏俄以来第四代常规动力潜艇,较有“海洋黑洞”之称的“基洛级”潜艇有很大发展。现目前,投入使用的“拉达级”仅一艘(未入役),据俄罗斯军方公布的资料来看,该艇拥有极高的自动化设备,且将噪音降低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最后要强调一下,“拉达级”的出口型号被称为“阿穆尔级”,是“拉达级”的缩小版。从现在公布的资料来看,我国与俄罗斯合作生产的应该是“拉达级”。
AIP技术详解
现目前,AIP推进系统以瑞典的斯特林发动机与德国的燃料电池系统为代表。
瑞典的斯特林发动机系统是一种闭循环外热发动机。一般的内燃机大家都知道,通过燃料在汽缸内部燃烧的爆燃力推动活塞,进而带动曲轴。斯特林发动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内燃”而是“外燃”,汽缸也可以理解成一头冷与一头热,内部的惰性气体在热腔部分接受加热并开始膨胀,热气体进入冷腔后又迅速收缩,在一冷一热之间,活塞完成一次运动。
因为斯特林发动机具有约80%的热效率,所以潜艇搭载的系统搭配热回收系统、液态氧系统、柴油发动机与充电电池,“斯特林”系统下1500吨级的AlP潜艇具备9~14天的水下自持能力。
德国的燃料电池系统建立在西门子公司强大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之上,这一高效的能源系统以液态氢为燃料,再输入液态氧开始燃烧后产生电力、热能和水。燃料电池产生的电力输送给电机,然后推动螺旋桨前进。
以德国海军装备此型AlP系统的212潜艇为例,在高速低威胁环境下以传统柴油机发电驱动电机,一旦进入作战高危状态后转由燃料电池输出动力,可以做到极低噪音与极高自持力。现目前,212潜艇的水下自持力为至少21天。
相信诸位读者一定关心我国是否具有AIP推进系统的研发能力,我只能说,官方坦诚我国某研究所已经开发了一种相对其他国家更安全更高效的固态制氧剂,用于潜艇的特殊发动机。
核动力潜艇
从“不依赖空气推进”这个要求出发,核潜艇绝对是正儿八经的“AIP推进潜艇”,不仅拥有极为强大的续航力,而且当地面核武装遭受毁灭性打击之时,移动在水下的战略核潜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反击力量。攻击性核潜艇,不仅比柴电潜艇的噪音低,而且其大吨位带来的丰富武备更可以从水下发动饱和攻击,甚至可以一艇攻击一个舰队。
第一艘核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物理学家菲利普’艾贝尔森(PhilipAbelson)提出将核反应堆装进潜水艇,以前瞻性的眼光提出让潜艇成为移动的“导弹发射架”。受此影响,美国国会于1951年通过相关法案,1952年开始铺设龙骨,1954年完成舾装,世界首艘核动力潜水艇“鹦鹉螺号(SSN-571)”入役。
吨位最大的潜艇
上个世纪70年代,当美国的“俄亥俄级”核潜艇下水之后,前苏联为了“相互保证毁灭”的战略意图开始研制“台风级”核潜艇。1982年,这一级潜艇正式服役,潜航状态26500吨的排水量使其成为“吨位与体积最大潜艇记录”的保持者。现目前,除了一艘作为试验平台外,其余的“台风级”全部瘫痪在海港里。
最昂贵的潜艇
冷战末期的1989年,美国按计划开始建造“海狼级”核潜艇,结果还没等潜艇服役冷战便结束,于是美国将建造计划从29艘削减为3艘。第三艘“海狼级”服役时,该艇建造单价达到了29亿美元,使其成为历史上单价最贵,同时也是最安静,杀伤力最强大的战略核潜艇。
全世界范围内,德国、瑞典、西班牙、法国与俄罗斯掌握了常规动力条件下的AIP推进系统的生产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常规动力AIP潜艇的水下自持力远不如核动力潜艇,但高于一般的柴电潜艇,是一种高性价比的选择。
“拉达级”潜艇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潜艇,由红宝石设计局负责设计研发。该型潜艇在级别上被普遍认为是苏俄以来第四代常规动力潜艇,较有“海洋黑洞”之称的“基洛级”潜艇有很大发展。现目前,投入使用的“拉达级”仅一艘(未入役),据俄罗斯军方公布的资料来看,该艇拥有极高的自动化设备,且将噪音降低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最后要强调一下,“拉达级”的出口型号被称为“阿穆尔级”,是“拉达级”的缩小版。从现在公布的资料来看,我国与俄罗斯合作生产的应该是“拉达级”。
AIP技术详解
现目前,AIP推进系统以瑞典的斯特林发动机与德国的燃料电池系统为代表。
瑞典的斯特林发动机系统是一种闭循环外热发动机。一般的内燃机大家都知道,通过燃料在汽缸内部燃烧的爆燃力推动活塞,进而带动曲轴。斯特林发动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内燃”而是“外燃”,汽缸也可以理解成一头冷与一头热,内部的惰性气体在热腔部分接受加热并开始膨胀,热气体进入冷腔后又迅速收缩,在一冷一热之间,活塞完成一次运动。
因为斯特林发动机具有约80%的热效率,所以潜艇搭载的系统搭配热回收系统、液态氧系统、柴油发动机与充电电池,“斯特林”系统下1500吨级的AlP潜艇具备9~14天的水下自持能力。
德国的燃料电池系统建立在西门子公司强大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之上,这一高效的能源系统以液态氢为燃料,再输入液态氧开始燃烧后产生电力、热能和水。燃料电池产生的电力输送给电机,然后推动螺旋桨前进。
以德国海军装备此型AlP系统的212潜艇为例,在高速低威胁环境下以传统柴油机发电驱动电机,一旦进入作战高危状态后转由燃料电池输出动力,可以做到极低噪音与极高自持力。现目前,212潜艇的水下自持力为至少21天。
相信诸位读者一定关心我国是否具有AIP推进系统的研发能力,我只能说,官方坦诚我国某研究所已经开发了一种相对其他国家更安全更高效的固态制氧剂,用于潜艇的特殊发动机。
核动力潜艇
从“不依赖空气推进”这个要求出发,核潜艇绝对是正儿八经的“AIP推进潜艇”,不仅拥有极为强大的续航力,而且当地面核武装遭受毁灭性打击之时,移动在水下的战略核潜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反击力量。攻击性核潜艇,不仅比柴电潜艇的噪音低,而且其大吨位带来的丰富武备更可以从水下发动饱和攻击,甚至可以一艇攻击一个舰队。
第一艘核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物理学家菲利普’艾贝尔森(PhilipAbelson)提出将核反应堆装进潜水艇,以前瞻性的眼光提出让潜艇成为移动的“导弹发射架”。受此影响,美国国会于1951年通过相关法案,1952年开始铺设龙骨,1954年完成舾装,世界首艘核动力潜水艇“鹦鹉螺号(SSN-571)”入役。
吨位最大的潜艇
上个世纪70年代,当美国的“俄亥俄级”核潜艇下水之后,前苏联为了“相互保证毁灭”的战略意图开始研制“台风级”核潜艇。1982年,这一级潜艇正式服役,潜航状态26500吨的排水量使其成为“吨位与体积最大潜艇记录”的保持者。现目前,除了一艘作为试验平台外,其余的“台风级”全部瘫痪在海港里。
最昂贵的潜艇
冷战末期的1989年,美国按计划开始建造“海狼级”核潜艇,结果还没等潜艇服役冷战便结束,于是美国将建造计划从29艘削减为3艘。第三艘“海狼级”服役时,该艇建造单价达到了29亿美元,使其成为历史上单价最贵,同时也是最安静,杀伤力最强大的战略核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