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拔牙后出血的原因,探讨相关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的拔牙后出血病例215例的临床资料,对其出血时间、牙位以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相关预防策略和常用治疗效果。结果:拔牙后出血原因中局部因素占82.8%、全身因素占12.6%、患者未遵医嘱占4.6%,术后出血发生时间在12h内占67.9%,术后12-24h 占20.0%,术后24-48h 占11.2%,术后48h以上 仅占0.9%。术后出血好发部位依次为牙槽出血占71.2%,牙龈出血占24.7%,二者同时出血仅占4.1%。所有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后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未见死亡病例。结论:拔牙后出血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主要以拔牙创面处理不当和患者自身因素为主,应采取针对性预防,出血发生后应首先稳定患者情绪,积极查找病因,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可有效减少再出血和不良状况的发生。
【关键词】 拔牙术;术后出血/并发症;原因分析;治疗
拔牙是临床颌面外科常见的手术类型之一,虽属小型手术,但由于患者准备不足,或术者操作不当均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其中以拔牙后出血最为常见[1]。拔牙后异常大量出血,往往具有无法预见性,如无及时、有效的处理不但会增加患者痛苦,还会引发其焦虑情绪,甚至可引起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常常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2]。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选择于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行拔牙术后,常规压迫止血无效的患者215例,其中男126例,女89例,平均年龄35.7±14.4岁。拔牙牙位:上颌前牙4例(1.9%),下颌前牙5例(2.3%),上颌前磨牙13例(6.0%),下颌前磨牙16例(7.4%),上颌磨牙80例(37.2%),下颌磨牙97例(45.2%)。术后出血时间:术后12h内146例(67.9%),术后12-24h 43例(20.0%),术后24-48h 24例(11.2%),术后48h以上 2例(0.9%)。
1.2 拔牙后出血判定标准[3]:①患者拔牙后出血部位经局部常规填塞、缝合创面或局部压迫30min后,仍见明显的活动性出血;②拔牙24h后唾液中仍可见血丝,牙创面血凝块结构不良,明显高出拔牙窝,存在活动性出血或血块。
1.3 出血原因分析:215例拔牙后出血病例中局部因素178例(82.8%),全身因素27例(12.6%),未遵医嘱10例(4.6%)。局部因素中:牙龈撕裂伤52例(24.2%),牙槽骨骨折16例(7.4%),拔牙位牙窝内血管破裂22例(10.2%),拔牙位牙窝内残留肉芽组织28例(13.0%),缝线脱落6例(2.8%),凝血块脱落44例(20.5%)术后感染10例(4.7%);全身因素中:高血压12例(5.6%),出血性疾病7例(3.3%),肝病5例(2.3%),月经期3例(1.4%)。
1.4 治疗方法:首先安抚患者情绪,避免因紧张、焦虑等影响治疗效果。针对拔牙后出血的病因,采取三大类治疗措施。① 仔细清理拔牙牙窝的肉芽组织残留,以施必止粉末置于期内,按压止血30min左右;② 拔牙过程中造成牙周组织撕裂,或存在一定程度牙槽骨骨折的患者,给予创面水平褥式缝合,并辅以棉球按压30min左右;③ 以明胶海绵填塞于牙槽窝内血管破裂处,并对两侧牙槽粘膜进行缝合。
对经上述压迫、缝合或填塞等处理无效,仍存在活动性出血可能的患者,请内科予以会诊,给予静脉推注立止血1ku。
2 结果
215例拔牙后出血病例在病因诊断明确的前提下,经上述方法治疗后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11例(5.1%)发生再次出血后,经处理后好转,仅3例(1.4%)病例出现出血性休克,与情绪过度紧张有关,经内科对症治疗后好转,未见死亡病例。
3 讨论
拔牙术属于临床常见的小型颌面外科手术,随着近年来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口腔外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拔牙治疗,以达到改善生活质量和美观的目的。虽然拔牙术手术时间短、创伤较小,但由于术中处理不当或患者自身因素,常导致部分病例出现并发症,如拔牙后出血、拔牙后疼痛、下唇感觉异常和昏厥等等,其中以拔牙后出血最为常见,且若不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会引发休克,甚至死亡。
拔牙后出血的病因,目前认为主要与局部组织损伤、患者自身因素有关,其中前者居多。周彤等[3]通过对224例拔牙后异常出血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结果发现局部因素约占89.3%,其中以牙龈撕裂伤和肉芽及异物脱落为主,此外全身原因约占10.7%,以凝血功能障碍和肝脏疾病为主。本研究通过对215例拔牙后出血病例回顾性分析发现出血原因中局部因素、全身因素以及患者未遵医嘱分别占82.8%、12.6%和4.6%,其中以牙龈撕裂伤为主,与周彤等研究结论相近。分析原因,造成出血的原因主要与手术处理不当有关,如拔牙工具使用不当、牙龈分离不佳,由于处理过程中器械插入过深或过浅,从而导致牙齿和牙龈分离过程中过度牵连牙龈或牙槽组织,血管损伤,或继发性感染,从而引发出血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少数病例未及时告知或医生未询问病史,导致部分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术前未得到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引发出血。因此,应在术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采取相应的辅助检查和预防措施,手术过程中应尽量较小对牙周组织的损伤,器械使用要准确,骨凿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力度,避免骨折的发生,对牙槽骨内的碎片和残余组织应仔细清除确认无残留,对存在撕裂的病例,应及时复位缝合,对存组织损伤过重,且存在感染倾向的患者,应积极给予抗感染预防治疗。术后叮嘱患者保护伤口,及相关注意事项。此外,本研究发现术后出血发生时间在12h内占67.9%,因此应告知患者术后24h内应避免过分漱口、吸吮拔牙创、过热饮食、过度活动等[3]。
参考文献
[1] 宇王俊. 常见的拔牙并发症及治疗方法[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7):44-45.
[2] 黄志权,欧阳可雄,梁军,等. 拔牙术后出血135例临床分析[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0,20(5):353-355.
[3]周彤,郑家喜. 拔牙后异常出血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1,11(1):123-124.
【关键词】 拔牙术;术后出血/并发症;原因分析;治疗
拔牙是临床颌面外科常见的手术类型之一,虽属小型手术,但由于患者准备不足,或术者操作不当均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其中以拔牙后出血最为常见[1]。拔牙后异常大量出血,往往具有无法预见性,如无及时、有效的处理不但会增加患者痛苦,还会引发其焦虑情绪,甚至可引起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常常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2]。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选择于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行拔牙术后,常规压迫止血无效的患者215例,其中男126例,女89例,平均年龄35.7±14.4岁。拔牙牙位:上颌前牙4例(1.9%),下颌前牙5例(2.3%),上颌前磨牙13例(6.0%),下颌前磨牙16例(7.4%),上颌磨牙80例(37.2%),下颌磨牙97例(45.2%)。术后出血时间:术后12h内146例(67.9%),术后12-24h 43例(20.0%),术后24-48h 24例(11.2%),术后48h以上 2例(0.9%)。
1.2 拔牙后出血判定标准[3]:①患者拔牙后出血部位经局部常规填塞、缝合创面或局部压迫30min后,仍见明显的活动性出血;②拔牙24h后唾液中仍可见血丝,牙创面血凝块结构不良,明显高出拔牙窝,存在活动性出血或血块。
1.3 出血原因分析:215例拔牙后出血病例中局部因素178例(82.8%),全身因素27例(12.6%),未遵医嘱10例(4.6%)。局部因素中:牙龈撕裂伤52例(24.2%),牙槽骨骨折16例(7.4%),拔牙位牙窝内血管破裂22例(10.2%),拔牙位牙窝内残留肉芽组织28例(13.0%),缝线脱落6例(2.8%),凝血块脱落44例(20.5%)术后感染10例(4.7%);全身因素中:高血压12例(5.6%),出血性疾病7例(3.3%),肝病5例(2.3%),月经期3例(1.4%)。
1.4 治疗方法:首先安抚患者情绪,避免因紧张、焦虑等影响治疗效果。针对拔牙后出血的病因,采取三大类治疗措施。① 仔细清理拔牙牙窝的肉芽组织残留,以施必止粉末置于期内,按压止血30min左右;② 拔牙过程中造成牙周组织撕裂,或存在一定程度牙槽骨骨折的患者,给予创面水平褥式缝合,并辅以棉球按压30min左右;③ 以明胶海绵填塞于牙槽窝内血管破裂处,并对两侧牙槽粘膜进行缝合。
对经上述压迫、缝合或填塞等处理无效,仍存在活动性出血可能的患者,请内科予以会诊,给予静脉推注立止血1ku。
2 结果
215例拔牙后出血病例在病因诊断明确的前提下,经上述方法治疗后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11例(5.1%)发生再次出血后,经处理后好转,仅3例(1.4%)病例出现出血性休克,与情绪过度紧张有关,经内科对症治疗后好转,未见死亡病例。
3 讨论
拔牙术属于临床常见的小型颌面外科手术,随着近年来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口腔外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拔牙治疗,以达到改善生活质量和美观的目的。虽然拔牙术手术时间短、创伤较小,但由于术中处理不当或患者自身因素,常导致部分病例出现并发症,如拔牙后出血、拔牙后疼痛、下唇感觉异常和昏厥等等,其中以拔牙后出血最为常见,且若不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会引发休克,甚至死亡。
拔牙后出血的病因,目前认为主要与局部组织损伤、患者自身因素有关,其中前者居多。周彤等[3]通过对224例拔牙后异常出血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结果发现局部因素约占89.3%,其中以牙龈撕裂伤和肉芽及异物脱落为主,此外全身原因约占10.7%,以凝血功能障碍和肝脏疾病为主。本研究通过对215例拔牙后出血病例回顾性分析发现出血原因中局部因素、全身因素以及患者未遵医嘱分别占82.8%、12.6%和4.6%,其中以牙龈撕裂伤为主,与周彤等研究结论相近。分析原因,造成出血的原因主要与手术处理不当有关,如拔牙工具使用不当、牙龈分离不佳,由于处理过程中器械插入过深或过浅,从而导致牙齿和牙龈分离过程中过度牵连牙龈或牙槽组织,血管损伤,或继发性感染,从而引发出血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少数病例未及时告知或医生未询问病史,导致部分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术前未得到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引发出血。因此,应在术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采取相应的辅助检查和预防措施,手术过程中应尽量较小对牙周组织的损伤,器械使用要准确,骨凿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力度,避免骨折的发生,对牙槽骨内的碎片和残余组织应仔细清除确认无残留,对存在撕裂的病例,应及时复位缝合,对存组织损伤过重,且存在感染倾向的患者,应积极给予抗感染预防治疗。术后叮嘱患者保护伤口,及相关注意事项。此外,本研究发现术后出血发生时间在12h内占67.9%,因此应告知患者术后24h内应避免过分漱口、吸吮拔牙创、过热饮食、过度活动等[3]。
参考文献
[1] 宇王俊. 常见的拔牙并发症及治疗方法[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7):44-45.
[2] 黄志权,欧阳可雄,梁军,等. 拔牙术后出血135例临床分析[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0,20(5):353-355.
[3]周彤,郑家喜. 拔牙后异常出血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1,11(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