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媒体是文明的传播者,在我国建设和完善民主法治的进程中,新闻媒体起着重要的传播和推动作用,对群众有着深刻的引导和教育作用。这就要求广大新闻媒体从业者,在从事法治报道工作的时候,更多地从受众角度出发,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改进和提高法制报道的水平。
【关键词】新传播环境;法治新闻;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073
法治新闻报道具备极高的专业性,由于拥有广泛的阅读群体,因此积极地创新和改革法治新闻是值得关注的焦点。法治新闻必须实现在相同领域内做到报道的差异化,充分挖掘事件的内涵,通过新媒体这一渠道实现更理想的传播,满足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
一、法治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一)漠视人的生命权、健康权
生命权、健康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是人享受其他权利的基础,因此要做到人文关怀,最基本也是最關键的就是尊重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但是在一些报道中,部分从业者忽视人的生命权、健康权,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例如,在汶川地震采访报道中,一些记者冲进手术室内了解病人的伤势,严重影响了手术进行,耽误了病患的救治。
(二)侵犯人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典型的私权利,受法律保护且神圣不可侵犯。但是部分新闻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窥探欲望,公然侵犯当事者的隐私权。这种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不仅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不符合人文关怀原则。例如,在“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中,部分新闻媒体为了博眼球,将受害者掩面痛哭的照片未经任何技术处理直接曝光,甚至将受害者的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直接刊登出来,严重影响受害者的正常生活,甚至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三)漠视、轻视甚至歧视社会弱势群体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弱势群体由于群体的力量、权力相对较弱,在分配、获取社会财富时较少、较难,这一现实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内极易被边缘化、被忽略、被歧视。例如,某一民工在酒醉之后对着万伏高压线撒尿而触电身亡的事件,个别媒体详细描述死者的惨状,并用“烧焦的烤鸭”等词作比,由此看来,这位新闻从业者,长期对于弱势群体的忽视,甚至是歧视,是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体现,在损害弱势群体基本权利和尊严的同时,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法治新闻的人文关怀的有效性措施
(一)从平民的角度出发,加强舆论监督报道
在日常新闻工作中,法治报道往往从较高的层面出发,从主流人群的角度来看待相关事件,这样难免会导致新闻报道与实际情况相脱节。法治新闻中的人物、角色和事件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虚构出来的情节和形象,因此,在报道法制新闻事件时,必须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既要从宏观层面出发,又要从普通民众角度来把握问题,对人物、事件进行全面客观呈现,注重对事件中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例如在报道农民工欠薪问题时,新闻报道将农民工定位于社会弱势群体,要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以有效维护其合法权益。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要从平民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为他们讨薪提供法律途径和支援,以保证新闻报道客观全面。
在对法治事件进行报道时,应该尊重事件当事人的隐私权和人格权,对于被采访的对象不能过多地干扰,也不能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话语以及词汇与被报道的对象进行交流,要保护每一个新闻人物的合法权利和尊严,让他们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并且对他们的权益进行保护。
(二)准确使用法律用语,注重体现人文价值观
在新闻内容与表达方式上,要注重体现人文价值观。新闻事实的选择是一门艺术。在题材选择上体现人文关怀,关心社会普通民众的物质和精神诉求,记者或编辑应注意选取贴近生活实际情况、贴近群众的事实加以报道。在行文方面即在主题提炼和语言表述上,更需要注意对人文关怀的展现。
例如《南方周末》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新闻报道指导思想,就体现出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其饱满的人情味使受众倍感亲近,这样的新闻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报道自然会引起新闻通感与读者共鸣。然而反观那些利用耸人听闻的方式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庸俗报道,往往只关注到了人的较肤浅方面的自然本性,而忽视了人更高层次的关怀与审美需求。随着我国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受众对文化产品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因此高品位的东西将会越来越被喜爱和重视。
(三)法治新闻报道要着重表现法律与人之间的关系
法治报道中一般展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指的就是在法治活动过程中所能够表现出的人类具备的文明观念及价值观念。所以,人与法律之间其实具备一种很微妙的关系,法律能够保护人,但还能限制人类的活动。法律在确保人类享有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会严格抨击人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但是,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又会不断地去完善并优化法律理论内容。
如果想要在法治新闻报道中弘扬人文关怀精神,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法律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法治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新闻时,能够正确找好法律与人类之间的默契点,不但法律案情记录要真实,法律评论也要合理,还要表现出当事人与执法者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通过情感与道德理论去表现人与法律,再用人与法律去衬托出情感与道德理论。比如说,一件很常见的伤人事件,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各大媒体也都争相报道,而他们的报道就是不仅要注意伦理道德,还要加入法治因素,不但要表现出情感的真实,法律的严厉,还要表现出人文精神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不屈精神。因此,新闻工作者只有把法律与人两者恰好地融合到一起,才能慢慢表现出人文精神的关怀。
三、结语
要使法治报道体现人文关怀,要求新闻工作者有着心灵的善良与博爱,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和对人的尊重。以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采写出的法治报道才能够打动人、教育人、启迪人。
参考文献
[1]王封.法治新闻如何转型创新[J].青年记者,2015(13):49-50.
[2]魏敏.浅析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完善措施[J].新闻研究导刊,2016(5):168.
[3]谷皓影.法治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建构[J].传播与版权,2016(10).
【关键词】新传播环境;法治新闻;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073
法治新闻报道具备极高的专业性,由于拥有广泛的阅读群体,因此积极地创新和改革法治新闻是值得关注的焦点。法治新闻必须实现在相同领域内做到报道的差异化,充分挖掘事件的内涵,通过新媒体这一渠道实现更理想的传播,满足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
一、法治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一)漠视人的生命权、健康权
生命权、健康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是人享受其他权利的基础,因此要做到人文关怀,最基本也是最關键的就是尊重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但是在一些报道中,部分从业者忽视人的生命权、健康权,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例如,在汶川地震采访报道中,一些记者冲进手术室内了解病人的伤势,严重影响了手术进行,耽误了病患的救治。
(二)侵犯人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典型的私权利,受法律保护且神圣不可侵犯。但是部分新闻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窥探欲望,公然侵犯当事者的隐私权。这种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不仅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不符合人文关怀原则。例如,在“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中,部分新闻媒体为了博眼球,将受害者掩面痛哭的照片未经任何技术处理直接曝光,甚至将受害者的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直接刊登出来,严重影响受害者的正常生活,甚至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三)漠视、轻视甚至歧视社会弱势群体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弱势群体由于群体的力量、权力相对较弱,在分配、获取社会财富时较少、较难,这一现实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内极易被边缘化、被忽略、被歧视。例如,某一民工在酒醉之后对着万伏高压线撒尿而触电身亡的事件,个别媒体详细描述死者的惨状,并用“烧焦的烤鸭”等词作比,由此看来,这位新闻从业者,长期对于弱势群体的忽视,甚至是歧视,是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体现,在损害弱势群体基本权利和尊严的同时,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法治新闻的人文关怀的有效性措施
(一)从平民的角度出发,加强舆论监督报道
在日常新闻工作中,法治报道往往从较高的层面出发,从主流人群的角度来看待相关事件,这样难免会导致新闻报道与实际情况相脱节。法治新闻中的人物、角色和事件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虚构出来的情节和形象,因此,在报道法制新闻事件时,必须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既要从宏观层面出发,又要从普通民众角度来把握问题,对人物、事件进行全面客观呈现,注重对事件中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例如在报道农民工欠薪问题时,新闻报道将农民工定位于社会弱势群体,要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以有效维护其合法权益。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要从平民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为他们讨薪提供法律途径和支援,以保证新闻报道客观全面。
在对法治事件进行报道时,应该尊重事件当事人的隐私权和人格权,对于被采访的对象不能过多地干扰,也不能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话语以及词汇与被报道的对象进行交流,要保护每一个新闻人物的合法权利和尊严,让他们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并且对他们的权益进行保护。
(二)准确使用法律用语,注重体现人文价值观
在新闻内容与表达方式上,要注重体现人文价值观。新闻事实的选择是一门艺术。在题材选择上体现人文关怀,关心社会普通民众的物质和精神诉求,记者或编辑应注意选取贴近生活实际情况、贴近群众的事实加以报道。在行文方面即在主题提炼和语言表述上,更需要注意对人文关怀的展现。
例如《南方周末》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新闻报道指导思想,就体现出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其饱满的人情味使受众倍感亲近,这样的新闻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报道自然会引起新闻通感与读者共鸣。然而反观那些利用耸人听闻的方式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庸俗报道,往往只关注到了人的较肤浅方面的自然本性,而忽视了人更高层次的关怀与审美需求。随着我国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受众对文化产品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因此高品位的东西将会越来越被喜爱和重视。
(三)法治新闻报道要着重表现法律与人之间的关系
法治报道中一般展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指的就是在法治活动过程中所能够表现出的人类具备的文明观念及价值观念。所以,人与法律之间其实具备一种很微妙的关系,法律能够保护人,但还能限制人类的活动。法律在确保人类享有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会严格抨击人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但是,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又会不断地去完善并优化法律理论内容。
如果想要在法治新闻报道中弘扬人文关怀精神,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法律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法治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新闻时,能够正确找好法律与人类之间的默契点,不但法律案情记录要真实,法律评论也要合理,还要表现出当事人与执法者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通过情感与道德理论去表现人与法律,再用人与法律去衬托出情感与道德理论。比如说,一件很常见的伤人事件,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各大媒体也都争相报道,而他们的报道就是不仅要注意伦理道德,还要加入法治因素,不但要表现出情感的真实,法律的严厉,还要表现出人文精神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不屈精神。因此,新闻工作者只有把法律与人两者恰好地融合到一起,才能慢慢表现出人文精神的关怀。
三、结语
要使法治报道体现人文关怀,要求新闻工作者有着心灵的善良与博爱,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和对人的尊重。以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采写出的法治报道才能够打动人、教育人、启迪人。
参考文献
[1]王封.法治新闻如何转型创新[J].青年记者,2015(13):49-50.
[2]魏敏.浅析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完善措施[J].新闻研究导刊,2016(5):168.
[3]谷皓影.法治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建构[J].传播与版权,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