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师范院校同样面临着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数量与质量、效率与效益的相互关系。正值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如何结合师范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正确处理好上述关系,构建系统的、科学的、长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教学质量的全方位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摆在高师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学质量;监控
目前,教育部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形成了一个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我保证、社会需求调控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其中,学校自我保证这一块是整个监控和评估保障体系的主体和基础[1]。
高等师范院校同其他高校相比,一方面有着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更加需要考虑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数量与质量、效率与效益的相互关系,尤其需要将育人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在可以调控的自我保证方面做好文章,其核心还是要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上把好关、布好局。因此,师范院校应在传统基础上积极构建更为系统的、科学的、长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监控措施,实施全方位管理,有力地促进和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系
1.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1)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等(2)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大纲的实施、师资的配备、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的革新等(3)人才培养质量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高等师范院校课程的合格率、优秀率、学生参与各项竞赛的获奖率、实践创新能力等。
2.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由学校、二级学院、系部及教研室构成的三级监控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三位一体”的网络监控。
3.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1)教学信息监控——一方面通过教学指导与评估委员会进行日常的教学秩序检查,如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员的反馈等常规渠道采集教学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2)教学督导监控——对所有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3)调整控制方法——根据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进行及时的调控。
4.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1)教学检查工作制度(2)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3)学生评教制度(4)教学常规与教学基本材料(涉及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考试等环节)。
二、完善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
目前,高师院校在原来各类学科教育专业的基础上也开办了许多非师范专业,但就其本质而言大多仍属教学型的高校。针对专业多、生源杂的客观情况,高师院校根据自身需要不断扩大和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在学校宏观监控的基础上,建立以二级学院为龙头、以系(部)教研室为实体,以教师为主体,以管理为纽带的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为此,在学校教务处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由各二级学院院长为主任,系(部)主任和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教学指导与评估委员会等非常设性机构,加大监控的力度和广度,针对教学的每个环节,开展日常的听课、评课、教学基本材料常规检查等工作。
三、把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实施对教师教学工作目标责任管理
教学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依据之一,它不仅体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也隐含了管理层对教学质量的认识问题。参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试行方案,我们高等师范院校在通常的教学、科研、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模块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并多次完善相应的评估实施细则,起草了《教师工作目标责任管理考核细则》。为了加大对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在该细则中,将教师的教学工作(含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后辅导与作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听课、教学材料规范、遵守教学工作规程等指标)辅以最高的权重,同时将优秀主讲教师任课、优秀课程或精品课程、优秀教学成果、先进教育理论教材的使用、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或成功校友的学术讲座、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作为自己的特色项目指标。这样,在学年结束时,对照细则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完成情况,直接与学年津贴、评优评先挂钩,真正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目的。
四、将“拉动式”质量监控体系拓展提升为“交互式”质量监控体系
“拉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就是以综合评优、选优或单项评优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较好调动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兴趣。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如何保证质量和竞争力,成为摆在我们高师院校面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在原有的“拉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启动构建了“交互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2]。该体系的特点是:注重“交流”,提倡“互动”,加深“理解”。即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督导与教师之间、督导与学生之间、系(部)与学院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广大教师对监控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统一认识和理解,减少对监控的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由被动监控变为主动积极参与,同时该体系仍继承了对教学环节的日常监控与重点监控、评优促先的管理模式,是“拉动式”监控体系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
五、调整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督导组的作用,加强宏观指导下的重点监控
随着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督导工作的思路也不断与时俱进。学校领导就教学督导工作如何展开、如何深化、如何提升、如何适应新的形势等问题进行专门探讨,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构建了教学督导工作创新机制。在“重点监控,坚持交流,加强指导”的原则指导下,督导组日常听课主要“抓重点,抓两头”——对学生评教排在后面的主讲教师和平时学生反映问题较大的主讲教师进行督导,必要时进行“会诊”听课,及时主动帮助他们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对部分优秀主讲教师也进行督导,主要是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归纳提炼教学理念,必要时还对他们进行“包装”宣传树典型,促使其向名教师的方向发展。另外,督导组在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后,还加强与任课教师的交流,反馈学生和教师的意见,通过定期的座谈活动,一方面化解了督导与教师的对立情绪,另一方面也使学院领导、系(部)主任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推动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试行网上评教,不断研制完善测评系统
多年来,学生问卷调查一直都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评价、意见和建议等。但由于学生问卷调查抽样比例较小,且样本缺乏典型性,而且计算起来有较大的难度,需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统计结果往往有一定的偏差。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学校可以开发研制并完善网上评教系统,确立学生在评教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对教师的测评与现行的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排课、上网选课、网上成绩录入与查询等功能整合,让学生先评教再选课[3]。这样利用网络实现全体学生参与问卷调查进行评教,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评估的比例效率和评估的准确性、客观公正性。
七、积极开展评优促先活动,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质量监控和评估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传统的激励措施也显得比较重要。首先,学校每学年可以从不同层面开展与教学有关的评优促先活动,如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等。其次,还可设立专门的奖励基金,在每学年结束时,综合学生评价、督导评价、教学指导与评估委员会评价和教学基本材料、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等参考指标,对照教师教学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完成情况,通过一定的程序评选 “教学十佳”、“教学能手”等荣誉。总之,通过推行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使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熟。
八、建章立制,修订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管理文件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评估的本意决不是为了应付教育部检查而出现的“评估时热火朝天,评估后偃旗息鼓”的现象,这样就违背了教育部实施评估的宗旨。所以从长远发展考虑,要保持这种良好势头,使其成为高校的一种自觉行为,我们需要做到有章可循,不断修订和完善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有关条例、办法和政策,使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如:
《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可引入选课制、绩点制、辅修制、重修制。对学生放宽学制,但学分从严;灵活选修,但必修从严;活跃课内,但考试从严。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考试制度及试卷质量分析制
度》,严格遵循先有培养计划,后有教学大纲和教案(讲稿),才能上讲台的原则。通过试卷质量的自评和互评,分析研讨试题的覆盖面和难易程度。《学生信息员工作条例》,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的重要保障和依据。经过学校有关部门组织面试聘任和培训上岗,信息员以教室日志的方式书面或口头及时向二级学院或系(部)反馈各班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等。同时,还可定期召开信息员座谈会,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沟通,掌握第一手资料,解答释疑来保障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教学检查工作制度》,主要按照学校教务处的有关规定以教师自查、系(部)互查和学院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好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阶段的教学检查工作,将发现的问题与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教师,对学生满意度评价不合格的教师进行诊断性听课,帮助其改进教学方法。对具有创新性且富有特色的授课,将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观摩。此外,还有《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等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管理文件。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必须通过研究、探索、实践、创新来不断改进和完善。事实上,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我们正考虑构建更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招生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管理质量——毕业生质量,其中包括课程质量、学科专业质量等,还可把教育教学的质量保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综合起来尝试建立发展性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使教学质量管理从“黑箱”转变为“白箱”,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单一转变为多元[4],将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和本科办学水平的永恒主题,永保教学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质量保证[J].高等教育研究,2001,(4):21-22.
[2]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48-59.
[3]周谦.教育评价与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2-76.
[4]袁祖望.中外教育管理比较[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102-105.
本论文源自常州工学院校级重点教改项目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学质量;监控
目前,教育部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形成了一个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我保证、社会需求调控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其中,学校自我保证这一块是整个监控和评估保障体系的主体和基础[1]。
高等师范院校同其他高校相比,一方面有着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更加需要考虑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数量与质量、效率与效益的相互关系,尤其需要将育人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在可以调控的自我保证方面做好文章,其核心还是要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上把好关、布好局。因此,师范院校应在传统基础上积极构建更为系统的、科学的、长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监控措施,实施全方位管理,有力地促进和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系
1.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1)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等(2)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大纲的实施、师资的配备、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的革新等(3)人才培养质量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高等师范院校课程的合格率、优秀率、学生参与各项竞赛的获奖率、实践创新能力等。
2.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由学校、二级学院、系部及教研室构成的三级监控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三位一体”的网络监控。
3.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1)教学信息监控——一方面通过教学指导与评估委员会进行日常的教学秩序检查,如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员的反馈等常规渠道采集教学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2)教学督导监控——对所有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3)调整控制方法——根据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进行及时的调控。
4.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1)教学检查工作制度(2)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3)学生评教制度(4)教学常规与教学基本材料(涉及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考试等环节)。
二、完善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
目前,高师院校在原来各类学科教育专业的基础上也开办了许多非师范专业,但就其本质而言大多仍属教学型的高校。针对专业多、生源杂的客观情况,高师院校根据自身需要不断扩大和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在学校宏观监控的基础上,建立以二级学院为龙头、以系(部)教研室为实体,以教师为主体,以管理为纽带的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为此,在学校教务处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由各二级学院院长为主任,系(部)主任和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教学指导与评估委员会等非常设性机构,加大监控的力度和广度,针对教学的每个环节,开展日常的听课、评课、教学基本材料常规检查等工作。
三、把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实施对教师教学工作目标责任管理
教学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依据之一,它不仅体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也隐含了管理层对教学质量的认识问题。参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试行方案,我们高等师范院校在通常的教学、科研、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模块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并多次完善相应的评估实施细则,起草了《教师工作目标责任管理考核细则》。为了加大对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在该细则中,将教师的教学工作(含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后辅导与作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听课、教学材料规范、遵守教学工作规程等指标)辅以最高的权重,同时将优秀主讲教师任课、优秀课程或精品课程、优秀教学成果、先进教育理论教材的使用、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或成功校友的学术讲座、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作为自己的特色项目指标。这样,在学年结束时,对照细则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完成情况,直接与学年津贴、评优评先挂钩,真正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目的。
四、将“拉动式”质量监控体系拓展提升为“交互式”质量监控体系
“拉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就是以综合评优、选优或单项评优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较好调动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兴趣。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如何保证质量和竞争力,成为摆在我们高师院校面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在原有的“拉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启动构建了“交互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2]。该体系的特点是:注重“交流”,提倡“互动”,加深“理解”。即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督导与教师之间、督导与学生之间、系(部)与学院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广大教师对监控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统一认识和理解,减少对监控的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由被动监控变为主动积极参与,同时该体系仍继承了对教学环节的日常监控与重点监控、评优促先的管理模式,是“拉动式”监控体系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
五、调整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督导组的作用,加强宏观指导下的重点监控
随着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督导工作的思路也不断与时俱进。学校领导就教学督导工作如何展开、如何深化、如何提升、如何适应新的形势等问题进行专门探讨,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构建了教学督导工作创新机制。在“重点监控,坚持交流,加强指导”的原则指导下,督导组日常听课主要“抓重点,抓两头”——对学生评教排在后面的主讲教师和平时学生反映问题较大的主讲教师进行督导,必要时进行“会诊”听课,及时主动帮助他们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对部分优秀主讲教师也进行督导,主要是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归纳提炼教学理念,必要时还对他们进行“包装”宣传树典型,促使其向名教师的方向发展。另外,督导组在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后,还加强与任课教师的交流,反馈学生和教师的意见,通过定期的座谈活动,一方面化解了督导与教师的对立情绪,另一方面也使学院领导、系(部)主任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推动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试行网上评教,不断研制完善测评系统
多年来,学生问卷调查一直都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评价、意见和建议等。但由于学生问卷调查抽样比例较小,且样本缺乏典型性,而且计算起来有较大的难度,需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统计结果往往有一定的偏差。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学校可以开发研制并完善网上评教系统,确立学生在评教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对教师的测评与现行的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排课、上网选课、网上成绩录入与查询等功能整合,让学生先评教再选课[3]。这样利用网络实现全体学生参与问卷调查进行评教,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评估的比例效率和评估的准确性、客观公正性。
七、积极开展评优促先活动,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质量监控和评估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传统的激励措施也显得比较重要。首先,学校每学年可以从不同层面开展与教学有关的评优促先活动,如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等。其次,还可设立专门的奖励基金,在每学年结束时,综合学生评价、督导评价、教学指导与评估委员会评价和教学基本材料、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等参考指标,对照教师教学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完成情况,通过一定的程序评选 “教学十佳”、“教学能手”等荣誉。总之,通过推行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使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熟。
八、建章立制,修订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管理文件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评估的本意决不是为了应付教育部检查而出现的“评估时热火朝天,评估后偃旗息鼓”的现象,这样就违背了教育部实施评估的宗旨。所以从长远发展考虑,要保持这种良好势头,使其成为高校的一种自觉行为,我们需要做到有章可循,不断修订和完善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有关条例、办法和政策,使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如:
《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可引入选课制、绩点制、辅修制、重修制。对学生放宽学制,但学分从严;灵活选修,但必修从严;活跃课内,但考试从严。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考试制度及试卷质量分析制
度》,严格遵循先有培养计划,后有教学大纲和教案(讲稿),才能上讲台的原则。通过试卷质量的自评和互评,分析研讨试题的覆盖面和难易程度。《学生信息员工作条例》,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的重要保障和依据。经过学校有关部门组织面试聘任和培训上岗,信息员以教室日志的方式书面或口头及时向二级学院或系(部)反馈各班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等。同时,还可定期召开信息员座谈会,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沟通,掌握第一手资料,解答释疑来保障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教学检查工作制度》,主要按照学校教务处的有关规定以教师自查、系(部)互查和学院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好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阶段的教学检查工作,将发现的问题与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教师,对学生满意度评价不合格的教师进行诊断性听课,帮助其改进教学方法。对具有创新性且富有特色的授课,将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观摩。此外,还有《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等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管理文件。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必须通过研究、探索、实践、创新来不断改进和完善。事实上,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我们正考虑构建更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招生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管理质量——毕业生质量,其中包括课程质量、学科专业质量等,还可把教育教学的质量保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综合起来尝试建立发展性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使教学质量管理从“黑箱”转变为“白箱”,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单一转变为多元[4],将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和本科办学水平的永恒主题,永保教学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质量保证[J].高等教育研究,2001,(4):21-22.
[2]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48-59.
[3]周谦.教育评价与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2-76.
[4]袁祖望.中外教育管理比较[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102-105.
本论文源自常州工学院校级重点教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