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2021年5月19日,我们的老校长陶西平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先生风范,山高水长;吟咏咀嚼,意味深长。
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以下简称“十二中”)联合总校建设“陶西平教育生平展”(以下简称“生平展”)并编辑《仁心笃行 高山仰止—陶西平老校长追忆录》(以下简称《追忆录》)的过程中,我们追寻着老校长充满激情与智慧的教育足迹,从他义无反顾地投身教育到成为全国闻名的先锋校长,从他在全国教育改革中探索领航到以世界眼光助推中国教育涌入世界大潮,我们真实而深切地感受到陶西平先生对教育理想无比执着的追求。
陶西平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它首先涉及的是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因为陶先生是从学校走出来的,他亲历了一所学校建设以及管理改革的诸多细节,那份情怀、那段经历让他始终把关切的目光投向学校。我们研究陶西平教育思想,就要从他在学校期间的管理工作中追根溯源,而他在十二中担任校长时的教育整体改革就是一个重要切面。
1982~1986年,陶西平先生任十二中校长时,在研究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他与时任校党总支书记方军燕共同提出了“同心同修、兢兢业业,为北京十二中在1990年进入首都第一流学校的行列而奋斗”的改革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陶校长努力恢复教育秩序,狠抓教育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对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专门研究。他借助系统论理论,分析学校内部管理诸因素,提出以整体优化的思想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大胆改革。1984年9月,学校行政会讨论并通过了《教职工代表会议章程条例》《教职工工作人员聘任条例》《教职工评奖条例》。1984年10月,学校公布第一届教代会代表名单,并召开第一届教代会,通过了《教代会章程》《工作人员聘任制条例》《教职工评奖暂行办法》,代表们提出了100多条提案。陶校长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和教职工聘任制三位一体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推行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相协调的学校管理改革,为后来众多学校的改革实践提供了范例,其思想至今仍不过时。
为使学校发展更上一层楼,李英威区长、陶西平校长、杜蕴茹厂长共商校办厂发展大计,提出“办学要办厂,办厂为办学”的方针,以“不等不靠”的精神,将十二中的“全国第一所校办工厂”发展成为“全国效益最好的校办工厂”。1985年,十二中校办厂已发展成为有港商投资的外向型企业,办厂经验在北京市、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得到推广,堪称一面旗帜。校办工厂的成功不仅使十二中声名鹊起,更重要的是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保障。学校加盖了校舍、升级了硬件设施,教师的生活得到改善,再无后顾之忧。新的道路就这样走出来了。
上世纪80年代,十二中在陶校长的带领下,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凭借真抓实干,办学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越。当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均在头版做了详尽报道。由于改革成果突出,1985年,陶校长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并被北京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朱自清曾说,教育的精神就是实干,“行胜言、成于思”。陶校长正是如此,数十年如一日,开拓创新,躬耕不辍。
改善办学条件,最终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陶校长始终认为,“学生的发展永远是教育活动的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学生当成手段”。基于这一理念,陶校长提出了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主张,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智力的开发、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加强课外教育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四个课题上。十二中成立了全市首个金帆民乐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心理教研室,开设了形体课、心理课和综合实验课……这些都成为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载体,并与学科教学相辅相成。
陶校长一手创办的十二中金帆民乐团是北京市第一个学校民乐团,它的建立是陶校长实现育人过程整体优化理念的典型案例之一。在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上,民乐团的演出由陶校长亲自担任指挥,可见其深厚的音乐底蕴和审美素养。担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后,他依然非常重视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提出建立高规格的北京市金帆艺术团的构想:“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十二中民乐团也光荣地成为北京市首批金帆藝术团。2011年学校金帆民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举办首场演出,2014年又在中山音乐堂举办专场演出,陶校长都亲临现场观看;后来,陶校长还多次为民乐团的师生们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他们的艺术素养提供机会。
回望学校民乐团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陶校长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见解独到且高远,与当前《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赋予美育的内涵不谋而合。“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从美育这一视角我们可以看出,陶校长对于人的关切贯穿教育整体优化过程的始终,并由此带动了多元多维评价体系的形成。
陶校长关于学校管理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论述是他教育思想中极为闪光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他还关注科技对教育的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他既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也提醒大家重视家庭教育;他注重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加以整合,形成研究链条。他参与了近些年我国基础教育、学前教育领域几乎所有重大文件的制定和重大工作的战略谋划、组织实施,对推动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公平、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等都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陶校长的教育思想,不仅要看到这一思想的理论价值,更要从他人格的方方面面来透视其教育思想的文化特征。陶校长去世后,我校特地采撷他教育生涯的华彩篇章,以编写《追忆录》和举办“生平展”的形式,展示陶校长不断追求教育理想、探寻教育真谛,为教育事业努力实践、创新的一生。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鲜活的案例、真切的讲述,承载着大家与陶校长交流的点点滴滴,也折射着他优秀的人格品质。 从中,我们看到一位教育家的大爱,一种超越了学校、国界的,对整个社会、大自然和全人类的爱。这种爱,给教育者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不凡的气度,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传递到学生身上,使其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责任意识和大爱情怀的一代新人。
陶校长曾说:“教育家的桂冠是放在人们心里,由人们发自内心授予的。我心目中的教育家有三个重要标志,一是有执着的教育追求,二是有成熟的教育理念,三是有成功的教育实践。”而陶校长本人就是体现这三个重要标志的教育大家。
教育之谓大者,需时刻关注师生的需求与愿景。作为一校之长,陶校长从不高高在上,也从不发号施令;他只是以民主宽厚的姿态倾听教师的心声,并热情地鼓励学生。原十二中校长张永啟回忆:“我们感觉在十二中工作有一种幸福感。它来自校园文化的魅力,来自陶校长对于教师工作上的关心以及他充满智慧的设计。每年的迎新年联欢会上,陶校长都会宣布校内十大新闻,这些新闻反映了学校所取得的成绩,来自教师和干部的付出。每年的十大新闻都备受教师的关注,大大调动了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这一惯例学校传承至今。曾在十二中担任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的郭魁兰说:“陶校长从来都不摆官架子,每次见到老师都是主动上前打招呼,老师们与他共事感觉很开心,没有负担,也很有动力。当时,为了丰富教师们的业余生活,陶校长参与组织了不少活动,让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之余,丰富生活。艺术节时,陶校长还组织教师进行大合唱,他亲自担任指挥,大家都感到特别开心。”熟悉陶校长的人,总会被他的虚怀若谷、谦逊和蔼、平易近人、极具亲和力所折服。
教育之谓大者,需始终立足实践,坚持与时俱进。2006年,我初任校长时,曾带着十个问题请教他。他就如何把握教育改革形势、如何寻找学校发展路径、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校長等给予我细致的指导和帮助,充满信任地将学校发展的重任交付给我。多年来,每当我工作上遇到瓶颈时,他都能用深邃的智慧和幽默的语言帮我破解难题、指点迷津。十多年来,每一次接触陶校长,我都有新的感悟。在学校建校80周年、教育集团成立、承办中日韩青年文化节等每个重要场合,陶校长都会莅临指导。他最后一次出席公开活动是2019年10月举办的第六届中小学校长论坛,当时他已身体欠佳,但做报告时依旧思路清晰、见解独特,他还特别提到了十二中承办的中日韩青年文化节。
这样一位思想敏锐、笔耕不辍的教育者,于我而言是一位好老师,于学校而言是一位好校长,于教育界而言是一位引领者。
教育之谓大者,需为学校文化擦亮底色,激发学校发展的活力。退休教师穆淑兰在回答“校训是陶校长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问题时谈到,校训提出的具体情境已记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同心同德,兢兢业业,求实创新”的校训提出后,老师们都有很强烈的认同感,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校训就是自己平时在做的事情。这十二字校训,老师们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陶校长的引领下,每位老师都努力为学校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正因为如此,学校的办学质量才发生了质的飞越。
直到今天,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十二中联合总校的全体师生还都要同呼这句校训。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同心同德:同一个目标,同一个理想,把我们聚集在一起,我们要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是十二中人的精神。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兢兢业业:任何点滴进步,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几代十二中人都曾经为建设一所名校历尽艰辛,这是十二中人的作风。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求实创新: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并且不断树立新的目标,勇于开拓,勇于追求,这是十二中人的品格。可以说,这一校训已不仅是陶校长的教育理念,它已成为十二中真实的校风传统。
十二中人认识到,学校的“守正”与“创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守正”就是捍卫学校文化的精髓,传承学校文化的优秀基因,夯实发展的根基。而“创新”则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近些年,学校传承陶校长创新和改革的核心思想,并与时俱进地丰富与深化创新的内涵,拓展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在全市率先全面推动高中课程改革,以自主课程实验为契机,构建“真善美交融”的课程体系;在全国首创钱学森学校,创办钱学森航天实验班;推进国家级课题“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联合多所名校发起成立全国首个教育信息化协作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名校联盟”,承办首届全国智慧教育高峰论坛;首先推出了“家校社共育咨询室”,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综合支持等。2018年9月,十二中钱学森学校正式启用。陶校长赞誉,“回答‘钱学森之问’是当代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希望十二中‘钱学森学校’认真学习、践行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业绩”。
十二中人因有陶西平先生担任过校长而备感光荣。现在,《追忆录》已成为我校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目,“生平展”更成为全体师生珍贵的教育资源。十二中人只有奋发图强、与时俱进,才是对陶校长最好的告慰。
陶校长,您放心吧!我们一定努力让您耕耘过的教育沃土,在您的教育思想的浇灌下,培育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编辑 沙培宁)
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以下简称“十二中”)联合总校建设“陶西平教育生平展”(以下简称“生平展”)并编辑《仁心笃行 高山仰止—陶西平老校长追忆录》(以下简称《追忆录》)的过程中,我们追寻着老校长充满激情与智慧的教育足迹,从他义无反顾地投身教育到成为全国闻名的先锋校长,从他在全国教育改革中探索领航到以世界眼光助推中国教育涌入世界大潮,我们真实而深切地感受到陶西平先生对教育理想无比执着的追求。
陶西平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它首先涉及的是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因为陶先生是从学校走出来的,他亲历了一所学校建设以及管理改革的诸多细节,那份情怀、那段经历让他始终把关切的目光投向学校。我们研究陶西平教育思想,就要从他在学校期间的管理工作中追根溯源,而他在十二中担任校长时的教育整体改革就是一个重要切面。
一、陶西平先生是一位敢于创新的教育实践家
1982~1986年,陶西平先生任十二中校长时,在研究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他与时任校党总支书记方军燕共同提出了“同心同修、兢兢业业,为北京十二中在1990年进入首都第一流学校的行列而奋斗”的改革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陶校长努力恢复教育秩序,狠抓教育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对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专门研究。他借助系统论理论,分析学校内部管理诸因素,提出以整体优化的思想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大胆改革。1984年9月,学校行政会讨论并通过了《教职工代表会议章程条例》《教职工工作人员聘任条例》《教职工评奖条例》。1984年10月,学校公布第一届教代会代表名单,并召开第一届教代会,通过了《教代会章程》《工作人员聘任制条例》《教职工评奖暂行办法》,代表们提出了100多条提案。陶校长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和教职工聘任制三位一体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推行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相协调的学校管理改革,为后来众多学校的改革实践提供了范例,其思想至今仍不过时。
为使学校发展更上一层楼,李英威区长、陶西平校长、杜蕴茹厂长共商校办厂发展大计,提出“办学要办厂,办厂为办学”的方针,以“不等不靠”的精神,将十二中的“全国第一所校办工厂”发展成为“全国效益最好的校办工厂”。1985年,十二中校办厂已发展成为有港商投资的外向型企业,办厂经验在北京市、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得到推广,堪称一面旗帜。校办工厂的成功不仅使十二中声名鹊起,更重要的是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保障。学校加盖了校舍、升级了硬件设施,教师的生活得到改善,再无后顾之忧。新的道路就这样走出来了。
上世纪80年代,十二中在陶校长的带领下,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凭借真抓实干,办学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越。当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均在头版做了详尽报道。由于改革成果突出,1985年,陶校长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并被北京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朱自清曾说,教育的精神就是实干,“行胜言、成于思”。陶校长正是如此,数十年如一日,开拓创新,躬耕不辍。
二、陶西平先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教育理论家
改善办学条件,最终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陶校长始终认为,“学生的发展永远是教育活动的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学生当成手段”。基于这一理念,陶校长提出了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主张,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智力的开发、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加强课外教育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四个课题上。十二中成立了全市首个金帆民乐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心理教研室,开设了形体课、心理课和综合实验课……这些都成为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载体,并与学科教学相辅相成。
陶校长一手创办的十二中金帆民乐团是北京市第一个学校民乐团,它的建立是陶校长实现育人过程整体优化理念的典型案例之一。在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上,民乐团的演出由陶校长亲自担任指挥,可见其深厚的音乐底蕴和审美素养。担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后,他依然非常重视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提出建立高规格的北京市金帆艺术团的构想:“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十二中民乐团也光荣地成为北京市首批金帆藝术团。2011年学校金帆民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举办首场演出,2014年又在中山音乐堂举办专场演出,陶校长都亲临现场观看;后来,陶校长还多次为民乐团的师生们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他们的艺术素养提供机会。
回望学校民乐团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陶校长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见解独到且高远,与当前《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赋予美育的内涵不谋而合。“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从美育这一视角我们可以看出,陶校长对于人的关切贯穿教育整体优化过程的始终,并由此带动了多元多维评价体系的形成。
陶校长关于学校管理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论述是他教育思想中极为闪光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他还关注科技对教育的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他既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也提醒大家重视家庭教育;他注重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加以整合,形成研究链条。他参与了近些年我国基础教育、学前教育领域几乎所有重大文件的制定和重大工作的战略谋划、组织实施,对推动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公平、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等都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陶西平先生是一位仁心笃行的教育思想家
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陶校长的教育思想,不仅要看到这一思想的理论价值,更要从他人格的方方面面来透视其教育思想的文化特征。陶校长去世后,我校特地采撷他教育生涯的华彩篇章,以编写《追忆录》和举办“生平展”的形式,展示陶校长不断追求教育理想、探寻教育真谛,为教育事业努力实践、创新的一生。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鲜活的案例、真切的讲述,承载着大家与陶校长交流的点点滴滴,也折射着他优秀的人格品质。 从中,我们看到一位教育家的大爱,一种超越了学校、国界的,对整个社会、大自然和全人类的爱。这种爱,给教育者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不凡的气度,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传递到学生身上,使其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责任意识和大爱情怀的一代新人。
陶校长曾说:“教育家的桂冠是放在人们心里,由人们发自内心授予的。我心目中的教育家有三个重要标志,一是有执着的教育追求,二是有成熟的教育理念,三是有成功的教育实践。”而陶校长本人就是体现这三个重要标志的教育大家。
教育之谓大者,需时刻关注师生的需求与愿景。作为一校之长,陶校长从不高高在上,也从不发号施令;他只是以民主宽厚的姿态倾听教师的心声,并热情地鼓励学生。原十二中校长张永啟回忆:“我们感觉在十二中工作有一种幸福感。它来自校园文化的魅力,来自陶校长对于教师工作上的关心以及他充满智慧的设计。每年的迎新年联欢会上,陶校长都会宣布校内十大新闻,这些新闻反映了学校所取得的成绩,来自教师和干部的付出。每年的十大新闻都备受教师的关注,大大调动了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这一惯例学校传承至今。曾在十二中担任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的郭魁兰说:“陶校长从来都不摆官架子,每次见到老师都是主动上前打招呼,老师们与他共事感觉很开心,没有负担,也很有动力。当时,为了丰富教师们的业余生活,陶校长参与组织了不少活动,让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之余,丰富生活。艺术节时,陶校长还组织教师进行大合唱,他亲自担任指挥,大家都感到特别开心。”熟悉陶校长的人,总会被他的虚怀若谷、谦逊和蔼、平易近人、极具亲和力所折服。
教育之谓大者,需始终立足实践,坚持与时俱进。2006年,我初任校长时,曾带着十个问题请教他。他就如何把握教育改革形势、如何寻找学校发展路径、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校長等给予我细致的指导和帮助,充满信任地将学校发展的重任交付给我。多年来,每当我工作上遇到瓶颈时,他都能用深邃的智慧和幽默的语言帮我破解难题、指点迷津。十多年来,每一次接触陶校长,我都有新的感悟。在学校建校80周年、教育集团成立、承办中日韩青年文化节等每个重要场合,陶校长都会莅临指导。他最后一次出席公开活动是2019年10月举办的第六届中小学校长论坛,当时他已身体欠佳,但做报告时依旧思路清晰、见解独特,他还特别提到了十二中承办的中日韩青年文化节。
这样一位思想敏锐、笔耕不辍的教育者,于我而言是一位好老师,于学校而言是一位好校长,于教育界而言是一位引领者。
教育之谓大者,需为学校文化擦亮底色,激发学校发展的活力。退休教师穆淑兰在回答“校训是陶校长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问题时谈到,校训提出的具体情境已记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同心同德,兢兢业业,求实创新”的校训提出后,老师们都有很强烈的认同感,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校训就是自己平时在做的事情。这十二字校训,老师们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陶校长的引领下,每位老师都努力为学校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正因为如此,学校的办学质量才发生了质的飞越。
直到今天,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十二中联合总校的全体师生还都要同呼这句校训。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同心同德:同一个目标,同一个理想,把我们聚集在一起,我们要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是十二中人的精神。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兢兢业业:任何点滴进步,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几代十二中人都曾经为建设一所名校历尽艰辛,这是十二中人的作风。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求实创新: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并且不断树立新的目标,勇于开拓,勇于追求,这是十二中人的品格。可以说,这一校训已不仅是陶校长的教育理念,它已成为十二中真实的校风传统。
十二中人认识到,学校的“守正”与“创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守正”就是捍卫学校文化的精髓,传承学校文化的优秀基因,夯实发展的根基。而“创新”则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近些年,学校传承陶校长创新和改革的核心思想,并与时俱进地丰富与深化创新的内涵,拓展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在全市率先全面推动高中课程改革,以自主课程实验为契机,构建“真善美交融”的课程体系;在全国首创钱学森学校,创办钱学森航天实验班;推进国家级课题“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联合多所名校发起成立全国首个教育信息化协作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名校联盟”,承办首届全国智慧教育高峰论坛;首先推出了“家校社共育咨询室”,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综合支持等。2018年9月,十二中钱学森学校正式启用。陶校长赞誉,“回答‘钱学森之问’是当代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希望十二中‘钱学森学校’认真学习、践行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业绩”。
十二中人因有陶西平先生担任过校长而备感光荣。现在,《追忆录》已成为我校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目,“生平展”更成为全体师生珍贵的教育资源。十二中人只有奋发图强、与时俱进,才是对陶校长最好的告慰。
陶校长,您放心吧!我们一定努力让您耕耘过的教育沃土,在您的教育思想的浇灌下,培育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编辑 沙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