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现代教育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教学,其生动、形象,且较直观的演示效果,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对辅助课堂教学有着极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就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了体会。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多媒体 辅助教学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演示旧知识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极大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动力。运用多媒体科学的设立挑战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多媒体科学的设置具有“新”、“奇”特点的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此,笔者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就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谈谈体会。
一、多媒体演示旧知识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目前的教材中,课程之间都有着紧密联系,对于教师而言,就可以利用这一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从而使得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保障教学顺利进行。首先是联想式,例如在进行《环形面积的计算》的授课时,教师可利用投影片设计出“一框两幅抽拉”的图片,并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分别计算5厘米和2厘米半径圆的面积,而后顺理成章地向学生提问:“我们知道了圆的面积如何计算,那么圆形和环形两种不同图案的面积有什么联系?你是否可以利用圆的面积计算环形的面积?”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利用投影将两个圆进行重叠,从而使得学生非常直观地懂得大圆面积减小圆面积的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演示效果,非常直观地通过圆形计算方法推导出环形的计算方法,学生接受新知识非常轻松自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1]。
二、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望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得学生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求知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2]。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醒目、逼真地模拟演示交通路口红绿灯的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交通路口红绿灯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对红黄绿灯并不陌生,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教学时不能亲临交通路口亲身观察红绿灯的变化,运用多媒体大屏幕呈现红、黄、绿灯的变化场景,学生借助多媒体从红、黄、绿灯的交替变化中总结出其变化的规律。教师此时借多媒体创设的红、黄、绿灯的变化场景向学生引出“循环现象”这一概念,并且利用红绿灯的变化规律向学生说明,“循环现象”是生活中极普遍的一种现象。这样由于和生活有着紧密关系,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不由自主地被带入课堂情境中,头脑中不停地思索着相关问题,求知欲得到真正激发。由此,教师就可以完成从具体的物到抽象数字的转变,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死板和枯燥,教学效果自然随之增强。
三、多媒体科学的设立挑战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通常而言,问题都是引发思维的起点,没有能够吸引人的问题,思维就无法充分有效地展开。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3]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摒弃原有单纯知识灌输的方式,适当科学地设立一些挑战和问题,使得学生既能完成探索又不会因为难度过大而受到挫折。
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现一个以分米为单位的3×5的长方形和4×4的正方形。而后,教师应当向学生提问: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更大?你是怎么得出的答案?学生纷纷展开思索,各自提出不同办法。比如有的学生说,可以利用割补法,通过两个图形的重合,就可以直接比较面积。有的学生说,采取用1分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测量大屏幕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直接比较出4×4的正方形的面积比3×5的长方形的面积大1平方分米。对于这两种答案,教师应当首先给予肯定,表扬学生的探索精神。但是,之后教师应当以新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再次引导:“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图纸上的形状,但是,如果想要测量一个广场,或者咱们国家的面积,又该怎么办呢?”学生立刻意识到,无论是这种“割补图形法”还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测量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实用。因此,学生自然会思考: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怎样才能最准确、快速、方便地求出图形的面积?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得以最大限度的激发,这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很巧妙的导入。
四、运用多媒体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对于人的正常心理而言,悬念具有极强的诱惑性,使得人们迫切想要知道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一点,科学地设置具有“新”和“奇”特点的悬念,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能够瞬间被吸引,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知识时,如果单纯进行理论讲解,必定十分枯燥,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三块玻璃进行拼接,从而显现出一个直接的三角形。此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如何求得三角内角和?
这种图案使得学生瞬间被吸引,从而迫切想要得到答案。但是,此时,教师并不能告诉学生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进一步进行启发,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究。教师应告诉学生,应当采取“算一算”、“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进行:所谓“算一算”,即学生利用直角三角板计算内角和,而“量一量”,就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进行测量;所谓“折一折”,即让学生沿着对角线来对折正方形的白纸,从而得到三角形。这样的演示轻松得到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正好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探索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一个悬念—探究—论证—解决,这样一个科学的教学模式中,最终使得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通过演示旧知识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创设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通过科学的设立挑战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多媒体设置具有“新”、“奇”特点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拥军.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03).
[2]张艳茹.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合理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0).
[3]娄肖.谈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09(17).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多媒体 辅助教学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演示旧知识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极大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动力。运用多媒体科学的设立挑战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多媒体科学的设置具有“新”、“奇”特点的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此,笔者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就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谈谈体会。
一、多媒体演示旧知识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目前的教材中,课程之间都有着紧密联系,对于教师而言,就可以利用这一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从而使得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保障教学顺利进行。首先是联想式,例如在进行《环形面积的计算》的授课时,教师可利用投影片设计出“一框两幅抽拉”的图片,并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分别计算5厘米和2厘米半径圆的面积,而后顺理成章地向学生提问:“我们知道了圆的面积如何计算,那么圆形和环形两种不同图案的面积有什么联系?你是否可以利用圆的面积计算环形的面积?”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利用投影将两个圆进行重叠,从而使得学生非常直观地懂得大圆面积减小圆面积的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演示效果,非常直观地通过圆形计算方法推导出环形的计算方法,学生接受新知识非常轻松自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1]。
二、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望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得学生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求知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2]。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醒目、逼真地模拟演示交通路口红绿灯的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交通路口红绿灯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对红黄绿灯并不陌生,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教学时不能亲临交通路口亲身观察红绿灯的变化,运用多媒体大屏幕呈现红、黄、绿灯的变化场景,学生借助多媒体从红、黄、绿灯的交替变化中总结出其变化的规律。教师此时借多媒体创设的红、黄、绿灯的变化场景向学生引出“循环现象”这一概念,并且利用红绿灯的变化规律向学生说明,“循环现象”是生活中极普遍的一种现象。这样由于和生活有着紧密关系,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不由自主地被带入课堂情境中,头脑中不停地思索着相关问题,求知欲得到真正激发。由此,教师就可以完成从具体的物到抽象数字的转变,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死板和枯燥,教学效果自然随之增强。
三、多媒体科学的设立挑战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通常而言,问题都是引发思维的起点,没有能够吸引人的问题,思维就无法充分有效地展开。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3]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摒弃原有单纯知识灌输的方式,适当科学地设立一些挑战和问题,使得学生既能完成探索又不会因为难度过大而受到挫折。
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现一个以分米为单位的3×5的长方形和4×4的正方形。而后,教师应当向学生提问: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更大?你是怎么得出的答案?学生纷纷展开思索,各自提出不同办法。比如有的学生说,可以利用割补法,通过两个图形的重合,就可以直接比较面积。有的学生说,采取用1分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测量大屏幕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直接比较出4×4的正方形的面积比3×5的长方形的面积大1平方分米。对于这两种答案,教师应当首先给予肯定,表扬学生的探索精神。但是,之后教师应当以新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再次引导:“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图纸上的形状,但是,如果想要测量一个广场,或者咱们国家的面积,又该怎么办呢?”学生立刻意识到,无论是这种“割补图形法”还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测量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实用。因此,学生自然会思考: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怎样才能最准确、快速、方便地求出图形的面积?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得以最大限度的激发,这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很巧妙的导入。
四、运用多媒体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对于人的正常心理而言,悬念具有极强的诱惑性,使得人们迫切想要知道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一点,科学地设置具有“新”和“奇”特点的悬念,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能够瞬间被吸引,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知识时,如果单纯进行理论讲解,必定十分枯燥,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三块玻璃进行拼接,从而显现出一个直接的三角形。此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如何求得三角内角和?
这种图案使得学生瞬间被吸引,从而迫切想要得到答案。但是,此时,教师并不能告诉学生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进一步进行启发,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究。教师应告诉学生,应当采取“算一算”、“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进行:所谓“算一算”,即学生利用直角三角板计算内角和,而“量一量”,就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进行测量;所谓“折一折”,即让学生沿着对角线来对折正方形的白纸,从而得到三角形。这样的演示轻松得到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正好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探索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一个悬念—探究—论证—解决,这样一个科学的教学模式中,最终使得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通过演示旧知识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创设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通过科学的设立挑战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多媒体设置具有“新”、“奇”特点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拥军.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03).
[2]张艳茹.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合理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0).
[3]娄肖.谈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