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设置现状,以对四所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课的教学现状,总结了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的认知及满意度等,反思了当前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对课程设置的要求,提出了促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建议,包括: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方向、教学方式方法重点、增加实践教学等。
关键词 本科教学 教学改革 农林经济管理 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2.091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课程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提出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培养体系,将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改革的试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过去偏重于经济理论分析型人才培养,面向农业宏观管理。社会经济体制转轨使该专业面临生源萎缩,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以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方针为指导,主动适应当前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唯一的出路。
对大多数本科农林院校的农经专业来说,复合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主体。关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专业发展、提高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所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方法对学生视角的课程和教学情况开展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调查采用问卷方式,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二(含大二)以上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就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为2015年5月,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节点,是因为大二学生进入春季学期后半段,面临选择专业方向和导师等问题,个人发展定位已经迫在眉睫;所有被调查学生均已了解培养计划和专业课程。调查的高校包括沈阳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调查的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专业课程与教学现状的认知、态度;对自身能力、复合型人才及相关能力的认知等问题。调查采用网络问卷方式,即方便快捷又能避免外部干扰,保证客观的反映自己的态度。调查共有177名本科生参与,收回有效问卷175份。
1 农林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课设置现状
我国农林高校普遍开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个别综合性大学亦有该专业。但其基本课程体系相似,属典型的“三层楼”构架,即底层为公共课,中间层是专业基础课,最上层是专业课。以某校为例,课程平台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五部分。其中后三个课程平台是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与复合型人才需要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密切相关的课程。
調查发现,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趋向,大部分农林高校对专业课进行了划分,大方向是将科研能力与素养导向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划分开来。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按市场需求和就业去向划分为:工商管理或农业企业管理、现代农业、农村公共管理、信息管理、农产品营销与物流管理等。本科生三年级后按培养方向进行课程教学。
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三类,专业基础课包括必修和限修课,专业课有必修、限修和选修三个层次,实践教学属于必修课。对调查结果总结分析,认为当前课程设置特点是:(1)必修课设计宽泛,包括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也包括工商管理学科中会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核心课程。(2)方向课设计集中,几乎都是某领域的专业课。(3)实践教学受到重视,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计,均为必修。因此,农林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框架已基本合理,未来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重点要优化课程门类、合理设计学时、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法。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教学现状
(1)课堂阐述仍占主导地位,学生分组完成一项综合任务的方法应用最少。教学方法对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具有重要作用。调查显示,教师单方面灌输教学内容,进行课堂阐述仍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其平均综合得分为5.68;其后依次是案例教学或留课后阅读等口头学习作业、课上汇报或讨论;平均综合得分最低的是学生分组完成一项综合的学习任务。然而,有72.57%的学生对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的态度为一般满意,仅8.57%的同学对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满意,这说明传统阐述式课堂教学依然得到大部分师生的认同,但只有18.86%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因此继续改革教学法非常必要。
(2)学生对专业课学时安排分歧较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学时安排体现了课程对本科生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对学时安排是否合理的调查中,认为必修课、限修课和选修课合理的学生分别占51.43%、38.29%和34.29%;认为必修课学时多或少的人数大体相当,认为学时多的略占优势;但是对限修和选修课,更多人认为学时偏多。这说明课业负担与学生主观的收获和个人成长是不匹配的,可能是教学效果和质量让学生感到学时浪费,也可能是学生个人发展认知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带来的结果。
在全部样本中,38.8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学时安排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被调查者中所占比例最大。有81.14%的被调查者对这样的学时安排是否有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持否定态度或者不清楚。因此,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时安排、培养方向的凝练和突出程度还有待提高。
(3)课程考核方式满意度高,实践考察是学生最期望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形式。调查中有77.71%的被调查者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的考核方式表示一般满意,14.29%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满意,同时有6.86%的被调查者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考核方式比较不满意。这说明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考核方式被大部分学生认同,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的考核方式,调查设计了“您认为哪种考试方式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题,结果显示:70.86%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考查(例如通过完成作业、答辩或完成调查等方式)更有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后依次是理论考查(如写论文、调查报告等)和开卷考试,分别占14.29%和10.29%;只有4.5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闭卷考试。可见,在闭卷考试居主导情况下,学生认为更公平合理,也比较满意,但却更加渴望实践。
3 本科生对课程设置认知及态度
(1)专业课设置不能满足复合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课程是针对本专业才培养目标设置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50.86%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课的设置不是很满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5.14%的被调查者认为满足不了;同时44%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满足。这说明本科生对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课看法明确,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当前课程设置没有达到农经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效果按知识、能力、技能的顺序渐弱。对“您认为目前开设的农业经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能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问题的回答显示,获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对农林、农村知识的广泛了解两项得分最高,分别为5.77和4.57;其次是学习能力、对统计学经济学等必修课的综合运用能力、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分别得分4.21、3.51和3.17;得分最低的是分析和认识“三农”问题的能力、口才和表达能力,得分只有2.85和2.38。
(3)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均衡,满意度不高。对“您认为目前开设的实践课程最能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问题的回答显示,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分最高;其后依次是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一技之长(如计算机、英语、写作等)、团队合作能力;得分最低的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有16%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所开设的实践课程能够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60.57%的学生认为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见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课设置中非常薄弱的环节,虽然注意到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但各种能力培养程度不平衡,距离学生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
(4)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加强。有41.71%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紧密程度一般,占比最大;认为不紧密和非常紧密的被调查者均为16%;25.71%的被调查者认为紧密。这说明复合型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的就业导向没有受到重视,本科生在专业课程与就业之间感到脱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除继续关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以外,应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4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与教学优化建议
综上所述,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受到了重视,但仍存在突出的问题。首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复合型人才培養方案定位不准确,导向不具体。对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没有受到实质性重视,课程设置形式高于内容。作为一个元老级别的专业学科,过去更重视理论和宏观管理人才的培养,教学方法陈旧;无法及时与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衔接;课程考核方式无法灵活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无法较为明确的考核学生在知识运用、解决问题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水平和效果。其次,专业课程设置忽略了复合型人才双面性的特点,缺乏与就业相衔接的契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只是考虑到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无法通过这些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
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水平,首先要明确培养导向。应将该专业的社会服务导置于重要地位,将服务学生就业作为必要条件,并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是要深刻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与就业导向,明确社会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理论宽度、知识广度和能力的要求,进而形成培养的总体目标。将总体目标分解为细化具体目标作为制定相适应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的指导。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要依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所具有的特点与优势,前瞻社会发展潮流和人才市场形势,提高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耦合程度。
二是专业课程体系要以“坚持为三农服务”作为出发点,将“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作为改革的导向。注重理论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农林、农村知识的通识教育,为学生在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提供帮助、创造条件。提高专业课中综合运用等相关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与就业的紧密性。
三是要改善教学方法手段,有效的提高复合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改变传统方式的教师一言堂阐述的授课方式,与学生讨论、互动频繁使课堂氛围活跃,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或分组完成一项综合任务的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考核方式中,增加实践考查环节的占比,例如通过作业、答辩、调研等方式,结合理论内容考试、课程论文等方式相结合来全方位的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提高情况。
最后,强化实践课程、增加实践机会。实践教学不仅要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更要重视实践课程内容建设,紧密结合“三农”实际和人才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
沈阳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14-49;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098;2014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JG14DB354
参考文献
[1] 柯水发,李红勋,王庭秦.基于学生视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调查与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1(3):1-7.
[2] 丁胜.基于学分制教育的农经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12):67-68.
[3] 张於倩,李顺龙,马文学,万志芳,王玉芳,李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6(5):21-23.
[4] 孟全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
关键词 本科教学 教学改革 农林经济管理 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2.091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课程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提出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培养体系,将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改革的试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过去偏重于经济理论分析型人才培养,面向农业宏观管理。社会经济体制转轨使该专业面临生源萎缩,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以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方针为指导,主动适应当前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唯一的出路。
对大多数本科农林院校的农经专业来说,复合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主体。关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专业发展、提高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所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方法对学生视角的课程和教学情况开展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调查采用问卷方式,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二(含大二)以上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就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为2015年5月,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节点,是因为大二学生进入春季学期后半段,面临选择专业方向和导师等问题,个人发展定位已经迫在眉睫;所有被调查学生均已了解培养计划和专业课程。调查的高校包括沈阳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调查的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专业课程与教学现状的认知、态度;对自身能力、复合型人才及相关能力的认知等问题。调查采用网络问卷方式,即方便快捷又能避免外部干扰,保证客观的反映自己的态度。调查共有177名本科生参与,收回有效问卷175份。
1 农林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课设置现状
我国农林高校普遍开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个别综合性大学亦有该专业。但其基本课程体系相似,属典型的“三层楼”构架,即底层为公共课,中间层是专业基础课,最上层是专业课。以某校为例,课程平台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五部分。其中后三个课程平台是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与复合型人才需要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密切相关的课程。
調查发现,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趋向,大部分农林高校对专业课进行了划分,大方向是将科研能力与素养导向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划分开来。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按市场需求和就业去向划分为:工商管理或农业企业管理、现代农业、农村公共管理、信息管理、农产品营销与物流管理等。本科生三年级后按培养方向进行课程教学。
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三类,专业基础课包括必修和限修课,专业课有必修、限修和选修三个层次,实践教学属于必修课。对调查结果总结分析,认为当前课程设置特点是:(1)必修课设计宽泛,包括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也包括工商管理学科中会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核心课程。(2)方向课设计集中,几乎都是某领域的专业课。(3)实践教学受到重视,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计,均为必修。因此,农林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框架已基本合理,未来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重点要优化课程门类、合理设计学时、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法。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教学现状
(1)课堂阐述仍占主导地位,学生分组完成一项综合任务的方法应用最少。教学方法对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具有重要作用。调查显示,教师单方面灌输教学内容,进行课堂阐述仍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其平均综合得分为5.68;其后依次是案例教学或留课后阅读等口头学习作业、课上汇报或讨论;平均综合得分最低的是学生分组完成一项综合的学习任务。然而,有72.57%的学生对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的态度为一般满意,仅8.57%的同学对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满意,这说明传统阐述式课堂教学依然得到大部分师生的认同,但只有18.86%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因此继续改革教学法非常必要。
(2)学生对专业课学时安排分歧较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学时安排体现了课程对本科生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对学时安排是否合理的调查中,认为必修课、限修课和选修课合理的学生分别占51.43%、38.29%和34.29%;认为必修课学时多或少的人数大体相当,认为学时多的略占优势;但是对限修和选修课,更多人认为学时偏多。这说明课业负担与学生主观的收获和个人成长是不匹配的,可能是教学效果和质量让学生感到学时浪费,也可能是学生个人发展认知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带来的结果。
在全部样本中,38.8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学时安排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被调查者中所占比例最大。有81.14%的被调查者对这样的学时安排是否有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持否定态度或者不清楚。因此,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时安排、培养方向的凝练和突出程度还有待提高。
(3)课程考核方式满意度高,实践考察是学生最期望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形式。调查中有77.71%的被调查者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的考核方式表示一般满意,14.29%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满意,同时有6.86%的被调查者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考核方式比较不满意。这说明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考核方式被大部分学生认同,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的考核方式,调查设计了“您认为哪种考试方式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题,结果显示:70.86%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考查(例如通过完成作业、答辩或完成调查等方式)更有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后依次是理论考查(如写论文、调查报告等)和开卷考试,分别占14.29%和10.29%;只有4.5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闭卷考试。可见,在闭卷考试居主导情况下,学生认为更公平合理,也比较满意,但却更加渴望实践。
3 本科生对课程设置认知及态度
(1)专业课设置不能满足复合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课程是针对本专业才培养目标设置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50.86%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课的设置不是很满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5.14%的被调查者认为满足不了;同时44%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满足。这说明本科生对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课看法明确,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当前课程设置没有达到农经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效果按知识、能力、技能的顺序渐弱。对“您认为目前开设的农业经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能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问题的回答显示,获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对农林、农村知识的广泛了解两项得分最高,分别为5.77和4.57;其次是学习能力、对统计学经济学等必修课的综合运用能力、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分别得分4.21、3.51和3.17;得分最低的是分析和认识“三农”问题的能力、口才和表达能力,得分只有2.85和2.38。
(3)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均衡,满意度不高。对“您认为目前开设的实践课程最能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问题的回答显示,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分最高;其后依次是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一技之长(如计算机、英语、写作等)、团队合作能力;得分最低的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有16%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所开设的实践课程能够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60.57%的学生认为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见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课设置中非常薄弱的环节,虽然注意到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但各种能力培养程度不平衡,距离学生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
(4)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加强。有41.71%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紧密程度一般,占比最大;认为不紧密和非常紧密的被调查者均为16%;25.71%的被调查者认为紧密。这说明复合型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的就业导向没有受到重视,本科生在专业课程与就业之间感到脱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除继续关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以外,应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4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与教学优化建议
综上所述,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受到了重视,但仍存在突出的问题。首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复合型人才培養方案定位不准确,导向不具体。对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没有受到实质性重视,课程设置形式高于内容。作为一个元老级别的专业学科,过去更重视理论和宏观管理人才的培养,教学方法陈旧;无法及时与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衔接;课程考核方式无法灵活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无法较为明确的考核学生在知识运用、解决问题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水平和效果。其次,专业课程设置忽略了复合型人才双面性的特点,缺乏与就业相衔接的契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只是考虑到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无法通过这些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
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水平,首先要明确培养导向。应将该专业的社会服务导置于重要地位,将服务学生就业作为必要条件,并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是要深刻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与就业导向,明确社会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理论宽度、知识广度和能力的要求,进而形成培养的总体目标。将总体目标分解为细化具体目标作为制定相适应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的指导。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要依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所具有的特点与优势,前瞻社会发展潮流和人才市场形势,提高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耦合程度。
二是专业课程体系要以“坚持为三农服务”作为出发点,将“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作为改革的导向。注重理论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农林、农村知识的通识教育,为学生在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提供帮助、创造条件。提高专业课中综合运用等相关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与就业的紧密性。
三是要改善教学方法手段,有效的提高复合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改变传统方式的教师一言堂阐述的授课方式,与学生讨论、互动频繁使课堂氛围活跃,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或分组完成一项综合任务的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考核方式中,增加实践考查环节的占比,例如通过作业、答辩、调研等方式,结合理论内容考试、课程论文等方式相结合来全方位的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提高情况。
最后,强化实践课程、增加实践机会。实践教学不仅要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更要重视实践课程内容建设,紧密结合“三农”实际和人才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
沈阳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14-49;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098;2014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JG14DB354
参考文献
[1] 柯水发,李红勋,王庭秦.基于学生视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调查与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1(3):1-7.
[2] 丁胜.基于学分制教育的农经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12):67-68.
[3] 张於倩,李顺龙,马文学,万志芳,王玉芳,李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6(5):21-23.
[4] 孟全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