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寨古堡:客家大地上的田园牧歌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n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读传家、勤俭和忍,是客家先民所倡导的生活准则。而承载这样生活理念的中国现存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多数被遗弃于浰水(即和平县浰江)山野。岭南农耕文明时代优雅自然的生活方式,在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渐渐远离。也许有一天,我们会驻足回眸粤北大地上那些凝固的史诗,像先辈那样对自己民族的昨天魂牵梦萦。
  客从何来
  因南岭的天然屏障作用,岭南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植被茂盛,气候炎热,并由此诞生了中国地域文化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岭南文化。“蛮烟瘴雨”一词,形象地概括了岭南的自然文化特征。尽管我们现在已很难看到荒草侵天、烟雨低回的景象,但是在无数榕树、大王椰的树荫下,仍能看见许多百越人、客家人和疍家人的足迹。
  百越各族以生活在广西者居多;疍家人被誉为“水上吉普赛人”,他们没有土地,没有房产,以船为家,主要在南方沿海生活。剩下来的,就是数量众多的客家人了。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汉族人,迁徙岭南定居者,相对于土著百越人来说,他们自称“客家”或“来人”,俗称客家人。
  作为赣、粤的走廊地带,岭南河源是客家先民最早到达和栖息之所。龙川西北方向十多公里,有一个重要的军事关隘,名为林寨。历史上,中原人因战乱、旱灾、水患而大规模南迁者有五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线路,就是沿着赣州向西南,翻越大庾岭,进入岭南的赣粤古驿道。原来默默无闻、不见经传的林寨,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渐渐成为这条古驿道上最繁华的一处商埠。
  古村如船枕水眠
  古镇林寨群山环抱,山峦叠翠,浰江自西向东贯穿全境,一路千回百转,汇入东江。田畴平展,土地肥沃。根据现存《林寨陈氏族谱》记载,林寨陈姓始祖名陈元坤,原籍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人,北宋时期义门村三千余口迁居福建汀州,元朝至正年间自汀州宁化县石壁村入粤。
  若站在浰江边观看林寨山水,很明显看到,林寨是个小盆地,四周群山环绕。这里长年气温适宜,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稻谷一年三熟,又有一江横穿,四通八达。陈氏家族看中了这片风水宝地,从此秉承“崇文重教、诚信经商”之传统,在林寨安居乐业,并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望族大户。
  落户林寨的首要任务就是建房造屋。林寨先民们虽然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却万万没有想到,任何地理环境都存在着利弊。这么好的地盘,之所以长期无人居住,原来是村边的浰江肆虐泛滥——每年雨季,浰江就像失控的蛟龙,掀起滔天洪水,将林寨淹没。面对如此恶劣的水文环境,没有人能经得起折腾。多数人远走高飞,迁徙他乡。
  但是,客家人来了,他们来了之后,就没打算离开。他们决定用智慧面对洪水。经过反复地堪舆与测算,客家人决定,把全村用城墙包围起来,做成一条船形的村落。其寓意很明确:一旦洪水上涨,整个村落就像船一样置于水间,永不沉没。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村落筑城墙者,十分鲜见。但林寨古村就筑有古城墙。更奇怪的是,城墙无砖,是用粘土、石灰、卵石,用糯米汁搅拌,一层一层垒叠而成。
  以此法建筑的城墙异常坚固,墙厚达一米,并有东西南北四城门。早期,城墙有一定的防洪功能,尽管洪水汹涌而至,甚至漫过城墙,但因有城墙阻挡,给城中村民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这种奇特的城墙至今存在。只是一年又一年洪水滞留的泥沙,不断抬升地基,所以整个城墙就显得越来越矮,有的地基甚至抬升到了墙垛。
  有了船形城墙还不够,村中还有相当发达的地下排水系统。所以在林寨有个奇观,大雨小雨,街上从无积水,因为所有的雨水都流入地下。这种先进的排水法,早在陈氏先祖落户林寨时,就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规划设计出精良的排水导污方案,采取分区排水法,建成明沟和暗沟两套排水系统。至今,在林寨的各个四角楼里仍可看到,房子天井处,有落水暗沟,上有窗式滤水孔,以防垃圾堵塞。整个村道下面,有下水道,上面铺卵石,每逢滂沱大雨,雨水就沿着下水道流入村外的水塘。所以古村的街道一直干净清爽,雨水从不浸街。
  至于村中的建筑,主要从防洪、防匪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为对付浰江水患,整个林寨村民居的设计与结构,都有了防洪、抗洪的功能,“四角楼古堡”民居因此诞生。
  客家人来到岭南,因地理环境制约,诞生了许多中国建筑史上闻所未闻的客家建筑。例如土围子、围屋、方楼、圆楼、土楼、围龙屋等等,风格鲜明,各具特色,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的奇葩。在古老的龙川一带,诞生了一种新的客家建筑:四角楼。此外,在偏僻的山野间也曾有过六角楼和八角楼,这些古楼多数已经坍塌,令人惋惜。但在龙川、和平之间的林寨镇,至今仍存有相当数量的四角楼。现存的四角楼建筑年代都较为久远,近在百年以上,远则二三百年之久。
  四角楼整体结构与堂、横组合的府第式客家民居无大差别,一般都以中轴为中心,设上、中、下三堂,左右两侧建横屋,堂屋后面加建一排枕头屋,与横屋相连成围,楼高二至三层。四角楼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管是几层楼,全部是夯土,外墙厚实高耸,不开窗,形成封闭的古堡。
  四角楼与广东开平碉楼、福建土楼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结构坚固精巧,布局严谨。所不同的是,四角楼墙体,就地取材,整个楼房皆由夯土、卵石、糯米汁层层垒叠而成,无论三层四层,坚固如初。如此奇特的夯土建筑术,今多不存,唯林寨四角楼,现已成为研究民间夯土建筑艺术的活化石。四角楼最重要的特征是:在整个建筑的四个角,加建高出房屋一至二层的炮楼。高耸的炮楼之间,由回廊相连接,在整个建筑里可以上下贯串,四通八达,既可居高临下地监护与瞭望房屋四周,又可狙击入侵者。
  田园与古堡的完美结合
  很难想象,客家人跨过千山万水翻过岭之后,面对传说中充满瘴气的蛮荒之地,他们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怅然与忐忑。远在异域他乡,一切倍感陌生,這时候尤其需要家族的团结。很多土楼建筑应此而生。其中以广东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大丘田的花萼楼为代表——此楼为圆形土楼,建于明代,楼分三层,共有210个房间。一个家族、甚至一个村庄的人,都可以住在里面。这种建筑的寓意很明显,抱团生活,一致对外。   有同样理念的客家建筑,就是林寨的四角楼古堡。这里是客家土楼的另一种形式,即由圆形变成了方形。而方形的四角楼,承载着更多的功能。四角楼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当地不太安定的社会环境。客家人初来岭南,面对的是盗匪、土著的袭扰。这似乎是所有客家建筑的一个共性。
  明代之前,粤北本无和平县。天高皇帝远,一直是匪巢。最厉害的角儿是金龙霸王池大鬓。他把持各山头,打家劫舍。朝廷震惊,派中国文化史上的思想家王阳明前来剿匪。王阳明虽是大儒,亦通军事,剿匪大捷。王阳明说,匪多,皆因政教不及。故请朝廷于此设县治以教化。朝廷很快批复,同意设和平县。
  当时,客家人为了躲避山匪的侵扰,在建筑上下了很多功夫。防御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建筑四角楼时,首先想到的是必须坚实稳固,易守难攻;同时,还要有进行反击的设计。林寨著名的谦光楼,是四角楼的代表之作。占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正面有4栋广府式骑楼,两旁各有两栋侧屋,整幢屋层层可以相通,屋内有11个天井采光,有18个厅堂,每层有86个房间,全楼3层共有324间房,楼阁为4层结构。4个楼阁设有了望孔和射击孔。大门用防火防弹的桐木做门板,每遇紧急情况,关闭大门,古堡固若金汤。
  楼内有一个大天井,大天井左边有一青石水井,屋内有粮仓、砻碓、风车、菜地、牛栏、猪舍,左侧有一花园,园中也有一眼水井。如此建筑结构,即便遇上山匪围攻,十天半月可安然无恙。
  四角楼除了防御功能,在林寨这样的昔日水乡,还承担着更多的防水功能。
  林寨是浰江的一处码头,浰江流入东江,这里碧水环绕,自古以来水上运输发达,船艇可通东江,再前往珠三角地区。但是,林寨地势低洼,常遭水浸。原来的林寨河道交错,水量充沛。每年夏季,或遇台风,这里便洪水泛滥,江水漫堤,河湖一片,很多村落全部没入水中。于是,四角楼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都考虑到了水患的问题。
  现存的四角楼,有的标有历年洪水最高水位线。目前所能看到的最高位,是2006年的洪水,基本上第一层楼全部淹没。也就是说,洪水来袭,四角楼里仍是要进水的,但其巧妙的建筑,滞缓了洪水入楼的速度。例如,大部分四角楼的大门开得很小,有的甚至没有正式的大门,例如建于光绪年间的中宪第,完全是封闭的古堡,没有大门,进出只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小偏门。
  在龙川枫树坝水库修建之前,林寨是个地势低凹的水乡,年年水患。林寨人千百年来与水患的较量,基本上是家常便饭了。但因洪水发生的伤亡事故,却无一发生。因为林寨人对付洪灾,一直胸有成竹,从无惊慌与恐惧。甚至有村民开玩笑说,洪水是个老朋友了,每年定期而至,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林寨人为什么这么有底气?林寨人从小孩到大人,学会生存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浰江学会游泳。所以整个林寨男女老少,没人不会水性。
  林寨至今还存有一大怪:船艇上楼梯。旧时林寨,地势低洼,濒临浰江,常常日遭三浸,林寨人为抵御水患,保全生命财产,制造船艇多艘,平日里置放在村子的门楼上,当洪水漫浸到一定高度,就有村民将船艇推下,然后沿着村子的大街小巷救助灾民。
  四角楼的墙壁有射击孔,这些孔洞缓解了洪水对墙体的压力。楼内的家畜等,都有预先准备好的木板,可浮于水中,就连最笨重的猪也会游泳,所以它淹不死。
  洪水淹到四角楼里,人们都聚集到二层楼。粮食都是用陶缸装盛,口比较小。洪水一到,陶缸就自动浮在水面。只要粮食保住了,洪水再大,也饿不着楼里的人。所以,在水患的日子里,二层楼也成了生活区,楼下是洪水,楼上照样生活睡觉。
  四角楼除了本身结构精巧之外,它的整齐完美的造型与楼外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原先沟河纵横的水乡,现在变成了阡陌桑田。春天里,田野上长满油菜花,整个林寨都显得生意盎然。夏天,遍野稻谷。因为洪水所带来的淤泥,是天然绿色的肥料,林寨人很少施肥,稻子一年三熟,林寨的绿色大米,一直是河源著名的特产。
  流动的历史,凝固的风景
  客家人的南迁史就是一部岭南拓荒史。
  颠沛流离的移民生活,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造就了客家人与其他民系完全不同的文化习性,林寨的四角楼群,鲜明地刻录着客家人勤俭持家、团结创业、进取开拓的历史印记与精神个性。
  林寨自古是水陆交通要道,客家人首先看到了商机。无论林寨的地势是多么低凹,每年的大洪水又是如何肆虐,匪患又是多么猖獗,都没有让客家人退却半步。当然,林寨的环境也不都是山匪与洪水,更多的是对客家人丰饶的馈赠。从赣州府南下的商旅,还有从珠三角前往岭北的盐贩,都把林寨当成了中途驿站,进行休整与补给。
  林寨的客家人迅速抓住商机,他们在林寨码头置办旅店、饭馆、仓库等产业。其他店铺典当、山货茶庄等蜂拥而立。一个古老的码头,在客家人的经营管理之下,迅速成为东江流域最重要的商埠之一。一时间商贾如云,贩夫走卒如过江之鲫,浰江白帆点点,百舸争游。
  客家人在林寨码头苦心经营,终于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他们在林寨置办产业,修建高大坚固的四角楼。目前所见四角楼,多为民国时期所建,仅林寨镇,约有280幢大小不一的四角楼。远远望去,城堡林立,蔚然壮观。
  林寨自古民风淳朴,素称文化之乡。早年的林寨,仅下镇一村,就有私塾六间。如今私塾早已不存,但当年六间私塾之一的青园书塾依然保存完好,门前的对联清晰可辨:青灯照读人文蔚,云路联鹿士气扬。”林寨文风昌盛,史料记载,明清以来,共考取举人多名,贡生23名,秀才223名。
  粤北林寨虽然偏僻,却是山清水秀、风光旖旎。1918年春夏之交,著名爱国人士廖仲恺携夫人何香凝,带着年仅10岁的廖承志造访林寨。他们一家三口从林寨码头下船,前往好友陈襄廷家中小住。6年后,已是高中生的廖承志一直忘不了林寨的山川风光,与陈襄廷之子陈子敬一起,再次造访林寨。当时浰江边有棵古树,当地人称为“蜢公树”,他们在这里每日游泳,吟诗作文。后廖承志写有《咏题千年古树》一诗。诗云:“地灵物焕奇独钟,岸边神树号蜢公,腹空常供蜂酿蜜,枝贫常覆鸟越冬,独占地利壮风彩,依傍浰江丰姿容,泳罢呼伴披衣起,欢坐树下纳凉风。”此古树至今还耸立浰江边,枝干虬劲,叶盖婆娑,一片苍翠。
  进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林寨古堡分给了当地的村民,墙上的很多窗户,就是那个时期开凿的。各个时代的标语口号涂满了四角楼的外墙与内壁,这些时代印记至今仍清晰可見。
  随着城市化进程,原来居住在四角楼里的村民陆续搬出。当地政府正在研究四角楼的保护与开发。林寨古堡,代表了农耕文明时代客家人的生活方式,现在已渐渐远离了浸淫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只留下那一座座厚重的古堡身影,如同大地上凝固的史诗,带给我们无尽的思索和心灵的震撼。
其他文献
为提升国内行业及公司竞争力,国家各个层面均大力鼓励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特别是《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修订,使得上市公司之间的收购重组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本文总结
基于一种新型超材料单元——非对称耦合螺旋谐振器,提出了基于该单元的顺序旋转馈电网络设计方案。由于螺旋谐振器的内卷几何特性,非对称耦合螺旋谐振器尺寸非常紧凑。同时,
目的: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型肝炎病毒疫苗(HBVac)免疫预防措施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本院分娩的198例HBs Ag阳
骑楼,临街而建,宜居宜商。因二层以上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故名骑楼——骑在人行道上的楼房。骑楼鲜有单独一间的,而是相互联接,柱子形成一条长长的柱廊。一边是马路,一边是相连的商铺,则称骑楼街。  骑楼首层大多作商业店铺,二楼以上作住宅、货仓或写字楼,这可充分利用土地;广州日晒苦长,炎热多雨,骑楼既可为路人遮阳挡雨隔热,又可防止阳光直射店铺,利于商店敞开门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不管风雨烈日,行人都可逛
兔巴氏杆菌病本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兔病的总称.常引起大批发病和死亡,成为2-6月龄兔死亡的重要疾病.春秋多见,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发病率从20%-70%不等.潜伏期数
电子商务的突飞猛进同时也给现代物流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电子商务急速发展的今天,仅依靠过去的物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庞大的消费群体的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电子商务与物
母猪乳房炎是一种常见的产科疾病。该病不仅影响母猪正常的发情时间、产仔量等,还会引起仔猪腹泻、传染病的传染及传播等。引发乳房炎的病因较多,其根本原因是病菌感染引发的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广东省科技厅第一时间把做好服务外国专家疫情防控工作纳入广东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工作中,迅速采取一系列举措,有序有效开展相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