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实践课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和课堂教学相比,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相应的深入研究。本文从影响对外汉语语言实践课的主要因素入手,浅谈笔者对语言实践课的思考。
关键词:语言环境 语言实践课 教师 学生
一、引言
“有无目的语的社会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非目的语社会环境中学习目的语,无论在语言输入、自然语言资源的提供、语言运用机会等方面,都无法与在目的语社会环境中学习相比。社会环境从质和量的方面直接影响到学习者语言的输入、内化和输出的过程,也影响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也最终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刘珣,2000:228~229)
长期以来,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主要把视点集中在课内的言传身教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外语言实践过程的监督和指导,结果导致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跛脚”现象,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的优势没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李玉军,2006:11~17)语言实践课只是被当作教学辅助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陪衬和点缀,而没有被放在应有的地位,作为整个语言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来加以考虑。这对于整个语言教学活动无疑是不利的。
二、对外汉语实践课的重要意义
(一)打破了课堂教学模拟场景的局限
相对于课堂创设的语言交际环境而言,课外语言环境更加真实鲜活,留学生可从一词一句中感受到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进行语言交际训练,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其逐步学会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并获得语感。课外环境中的语言认知,是经过了学生亲身体验的,往往印象更为深刻。除此以外,对外汉语实践课还有助于学生巩固、加深和扩大课堂所学知识,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二)打破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局限
通过参加语言实践课,学生可以走出教室,用眼睛、用耳朵、用肢体来感受鲜活的语言与社会;可以多渠道立体化地接触课本上没有的、社会中常用的新词新语,从而扩大词汇量;可以透过新词新语,洞察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思考方式;可以通过听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所说的汉语,了解汉语的语音语调、表达特点等等。
(三)打破了课内教学评价体系的局限
语言实践课使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不再是一份试卷那么单一。学生获得了各种展现自己天赋、特长和才华的机会和场合。在丰富多彩的汉语实践课中,学生可以一展歌喉、学说相声、学唱京剧、表演话剧……不拘泥于形式,既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还能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影响对外汉语实践课的主要因素
目前的语言实践课主要以参观游览为主,但是学生看的、听的要比说的多很多,输入明显大于输出,加上时间有限、参观的景点多,语言实践活动不能充分展开,使得实践课近乎于纯粹的旅游,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为了避免语言实践活动“变味”,让学生能真正从中得到锻炼,课外实践活动应突出活动的计划性,重视影响对外汉语实践课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教师
1.教师是语言实践课计划的制定者
教师首先要重视语言实践课。在开学之初,对整个学期的语言实践课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和安排,比如一个学期组织几次语言实践课;预期的教学目标有哪些,其中包括锻炼语言能力、感受社会文化、培养协作精神等多个层面;采取哪些实践方式来达到这些预期目标;注意实践内容及其难易程度,太难太多的安排会增加学生负担,信息的过量刺激也只能引起混乱,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还要切实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其实际水平循序渐进、灵活进行,把握好实践课内容的容量与难度。对于汉语水平相差悬殊的学生,可以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他们都能获得较为均等的实践机会。
2.教师是语言实践课计划的实施者和监督者
教学计划制定好以后,就要认真执行、检查、督促和辅导,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从思想上不能正确认识语言实践课的作用,认为它不在正规课堂教学大纲之内,课时数也很少,仅是一种点缀,那么就会出现懈怠的情绪,进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语言实践课“变质”为纯粹的参观游览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缺乏应有的指导督促;在活动后期也很难认真总结评估教学效果。这样课外语言实践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3.教师在语言实践课中的角色转变
在语言实践课的设计和实施初期,是以教师为主导,当学生活动步入正轨以后,教师逐渐淡化角色。教师的现场指导和参与应该巧妙地贯穿实践活动的始终,在让学生成为活动主角的同时,教师要做好幕后的引导组织工作,使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将活动视为自己的事情。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去思考,去实践,去应用。师生明暗两条线路并行,保证实践课的顺利进行。
4.教师要灵活应对文化差异
开展课外语言实践课势必会扩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接触面,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所面对的由不同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学生的种种感受、疑问、困惑甚至负面情绪。为了能够自如应对,教师要拥有健康开放的心态,能够接受多元的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经济结构、民族习惯碰撞之后产生的不同声音。坚持换位思考,在深入了解对方文化的基础上,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本着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原则,为学生答疑解惑,但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同时还要加强对时事政治、国际形势的学习。在学生眼里,教师不仅仅能传授知识,还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是许许多多中国人的缩影。
(二)学生
学生是实践课的主体,教师设计实践课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来进行。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的时候,通常会考虑以下几点。
1.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实践课可以是单独一个班自己完成,也可以由多个层次的班级共同参与,这就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实践课开始之初,水平低的学生还兴致盎然,随着听不懂的地方越来越多及与中国人的交流不畅,其兴趣和注意力开始发生转移,既而语言实践对他们来说也变成了纯粹的旅游参观。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这堂实践课是失败的。所以教师在策划实践课的时候,要在针对性上下功夫,不仅要满足高水平学生的要求,也要让低水平的学生跟得上、有收获。
2.留学生的国别背景
教师要了解留学生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设计与指导。
20世纪80年代中期,某高校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中心组织了一次语言实践课,带领留学生参观该市刚刚建成的立交桥,以向留学生展示该城市的发展面貌。在上课之前并未向学生透露参观内容,等汽车经过立交桥后,即将返回学校的时候,留学生疑惑地问:“今天我们要参观什么呢?”老师自豪地告诉他们是立交桥。留学生们面面相觑,因为在那个时候,立交桥对于这些留学生所在的国家来说早就屡见不鲜了。原来这些留学生多数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他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认为的稀罕物,在他们国家已经很平常了。如果老师在设计实践课时,考虑到学生的国别背景,这种尴尬的局面是可能避免的。
3.留学生的个性和课堂上的学习风气
国内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通常是不同国籍的留学生混合编班。一般说来,来自欧美地区的学生性格开朗,乐于交往,口头表达能力较强,善于活跃课堂气氛;日韩等东亚地区的学生较为保守,甚至有些害羞,文字表达能力高于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上不太活跃。教师可以针对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弱项设计侧重点不同的练习。课堂学习风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果班风积极向上、乐于探索,实践课中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扩展性的训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果班风较为沉闷,实践课最好多进行一些趣味性强,操作性强的训练。
4.留学生的自主性与独创性
在语言实践课中,教师指导不可缺少,但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风采,表现自信。要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与,让学生融入其中并亲自体验活动的乐趣。让学生自己设计、加工、实施活动,并建言献策,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协作精神,增强活动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
[2]李玉军.留学生课外语言实践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暨南大学华
文学院学报,2006,(4).
(白迪迪 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中心 300193)
关键词:语言环境 语言实践课 教师 学生
一、引言
“有无目的语的社会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非目的语社会环境中学习目的语,无论在语言输入、自然语言资源的提供、语言运用机会等方面,都无法与在目的语社会环境中学习相比。社会环境从质和量的方面直接影响到学习者语言的输入、内化和输出的过程,也影响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也最终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刘珣,2000:228~229)
长期以来,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主要把视点集中在课内的言传身教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外语言实践过程的监督和指导,结果导致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跛脚”现象,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的优势没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李玉军,2006:11~17)语言实践课只是被当作教学辅助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陪衬和点缀,而没有被放在应有的地位,作为整个语言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来加以考虑。这对于整个语言教学活动无疑是不利的。
二、对外汉语实践课的重要意义
(一)打破了课堂教学模拟场景的局限
相对于课堂创设的语言交际环境而言,课外语言环境更加真实鲜活,留学生可从一词一句中感受到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进行语言交际训练,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其逐步学会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并获得语感。课外环境中的语言认知,是经过了学生亲身体验的,往往印象更为深刻。除此以外,对外汉语实践课还有助于学生巩固、加深和扩大课堂所学知识,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二)打破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局限
通过参加语言实践课,学生可以走出教室,用眼睛、用耳朵、用肢体来感受鲜活的语言与社会;可以多渠道立体化地接触课本上没有的、社会中常用的新词新语,从而扩大词汇量;可以透过新词新语,洞察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思考方式;可以通过听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所说的汉语,了解汉语的语音语调、表达特点等等。
(三)打破了课内教学评价体系的局限
语言实践课使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不再是一份试卷那么单一。学生获得了各种展现自己天赋、特长和才华的机会和场合。在丰富多彩的汉语实践课中,学生可以一展歌喉、学说相声、学唱京剧、表演话剧……不拘泥于形式,既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还能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影响对外汉语实践课的主要因素
目前的语言实践课主要以参观游览为主,但是学生看的、听的要比说的多很多,输入明显大于输出,加上时间有限、参观的景点多,语言实践活动不能充分展开,使得实践课近乎于纯粹的旅游,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为了避免语言实践活动“变味”,让学生能真正从中得到锻炼,课外实践活动应突出活动的计划性,重视影响对外汉语实践课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教师
1.教师是语言实践课计划的制定者
教师首先要重视语言实践课。在开学之初,对整个学期的语言实践课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和安排,比如一个学期组织几次语言实践课;预期的教学目标有哪些,其中包括锻炼语言能力、感受社会文化、培养协作精神等多个层面;采取哪些实践方式来达到这些预期目标;注意实践内容及其难易程度,太难太多的安排会增加学生负担,信息的过量刺激也只能引起混乱,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还要切实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其实际水平循序渐进、灵活进行,把握好实践课内容的容量与难度。对于汉语水平相差悬殊的学生,可以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他们都能获得较为均等的实践机会。
2.教师是语言实践课计划的实施者和监督者
教学计划制定好以后,就要认真执行、检查、督促和辅导,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从思想上不能正确认识语言实践课的作用,认为它不在正规课堂教学大纲之内,课时数也很少,仅是一种点缀,那么就会出现懈怠的情绪,进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语言实践课“变质”为纯粹的参观游览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缺乏应有的指导督促;在活动后期也很难认真总结评估教学效果。这样课外语言实践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3.教师在语言实践课中的角色转变
在语言实践课的设计和实施初期,是以教师为主导,当学生活动步入正轨以后,教师逐渐淡化角色。教师的现场指导和参与应该巧妙地贯穿实践活动的始终,在让学生成为活动主角的同时,教师要做好幕后的引导组织工作,使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将活动视为自己的事情。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去思考,去实践,去应用。师生明暗两条线路并行,保证实践课的顺利进行。
4.教师要灵活应对文化差异
开展课外语言实践课势必会扩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接触面,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所面对的由不同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学生的种种感受、疑问、困惑甚至负面情绪。为了能够自如应对,教师要拥有健康开放的心态,能够接受多元的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经济结构、民族习惯碰撞之后产生的不同声音。坚持换位思考,在深入了解对方文化的基础上,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本着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原则,为学生答疑解惑,但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同时还要加强对时事政治、国际形势的学习。在学生眼里,教师不仅仅能传授知识,还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是许许多多中国人的缩影。
(二)学生
学生是实践课的主体,教师设计实践课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来进行。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的时候,通常会考虑以下几点。
1.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实践课可以是单独一个班自己完成,也可以由多个层次的班级共同参与,这就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实践课开始之初,水平低的学生还兴致盎然,随着听不懂的地方越来越多及与中国人的交流不畅,其兴趣和注意力开始发生转移,既而语言实践对他们来说也变成了纯粹的旅游参观。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这堂实践课是失败的。所以教师在策划实践课的时候,要在针对性上下功夫,不仅要满足高水平学生的要求,也要让低水平的学生跟得上、有收获。
2.留学生的国别背景
教师要了解留学生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设计与指导。
20世纪80年代中期,某高校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中心组织了一次语言实践课,带领留学生参观该市刚刚建成的立交桥,以向留学生展示该城市的发展面貌。在上课之前并未向学生透露参观内容,等汽车经过立交桥后,即将返回学校的时候,留学生疑惑地问:“今天我们要参观什么呢?”老师自豪地告诉他们是立交桥。留学生们面面相觑,因为在那个时候,立交桥对于这些留学生所在的国家来说早就屡见不鲜了。原来这些留学生多数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他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认为的稀罕物,在他们国家已经很平常了。如果老师在设计实践课时,考虑到学生的国别背景,这种尴尬的局面是可能避免的。
3.留学生的个性和课堂上的学习风气
国内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通常是不同国籍的留学生混合编班。一般说来,来自欧美地区的学生性格开朗,乐于交往,口头表达能力较强,善于活跃课堂气氛;日韩等东亚地区的学生较为保守,甚至有些害羞,文字表达能力高于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上不太活跃。教师可以针对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弱项设计侧重点不同的练习。课堂学习风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果班风积极向上、乐于探索,实践课中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扩展性的训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果班风较为沉闷,实践课最好多进行一些趣味性强,操作性强的训练。
4.留学生的自主性与独创性
在语言实践课中,教师指导不可缺少,但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风采,表现自信。要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与,让学生融入其中并亲自体验活动的乐趣。让学生自己设计、加工、实施活动,并建言献策,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协作精神,增强活动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
[2]李玉军.留学生课外语言实践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暨南大学华
文学院学报,2006,(4).
(白迪迪 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中心 30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