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让数学学习更简单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zhongcan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 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巧妙地运用比较策略,可以更鲜明地呈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让数学学习更直观、更简单,从而让学生感觉数学不难学。在“乘、除法的简便计算”网课中作者精心设计了5个比较场景,分别是在梳理中比较、在拆分中比较、在计算中比较、在数形中比较、在列举中比较。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多比较呢?有何用意?请看下文解读。
  比较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巧妙地运用比较策略,可以更鲜明地呈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让数学学习更直观、更简单。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教学已成为一种常态。在短短20分钟左右的网课内,缺少交流和讨论,如何让网课教学功能最大化呢?笔者观看周鲤玥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简便计算”一课时,眼睛为之一亮,这不正是让网课教学功能最大化的重要举措吗?这不正是小学数学深度课堂的典型课例吗?笔者写下这节网课中的5个比较场景,与大家共享。
  场景一 在梳理中比较
  “乘、除法的简便计算”既是新课,又是前面知识的拓展。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迁移知识,周老师设计了一个梳理中比较的场景(如图1)。
  教师在这个场景中安排了3次比较。一是加法交换律、减法运算性质1和乘法交换律的比较,它们都具有交换两个数(加数、减数、因数)的共同特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二是加法结合律、减法运算性质2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它们都具有运算符号相同(连加、连减、连乘)的共同特征,特别强调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数字的位置和运算符号都不变,只是通过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还要提醒学生改变减法运算性质2的括号内的运算符号。既让学生明白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本质特征,又让学生明白减法运算性质2的独特之处。三是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比较,让学生明白乘法结合律全部都是用乘号,乘法分配律不是乘加就是乘减,从而让学生记住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场景二 在拆分中比较
  教材中的例1力图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实际意义,懂得把一个数拆分的算理和算法,从而让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特点灵活拆分,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如图2)。
  在这个场景中安排了4次比较。一是数学信息的比较,前面2条信息直观可见,但第3条信息“一筒为一打装”是隐含的。通过提炼第3条信息,既可以把前面2条信息融为一体,顺利解决问题,又可以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捕捉隐含的数学信息。二是乘法竖式与乘法结合律的比较,让学生明白乘法竖式任何时候都可运用,但不简便,而通过拆分数据(看到25想到4,把12拆分成3×4)再运用乘法结合律,却非常简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拆分。三是乘法竖式和乘法分配律的比较,让学生明白乘法竖式实质上也是一种乘法分配律(把25分成20+5),只不过它不考虑数据特点,而乘法分配律更关注数据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把12分成10+2),更适合简便计算。四是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比较,让学生明白采用乘法结合律更简便,要把一个数据拆分成两个数相乘,如果用乘法分配律,就要将一个数据拆分成两个数相加或相减。通过这一场景学习,学生对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场景三 在计算中比较
  除法运算性质是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性质的算理和算法是教学关键。教师以例题为载体,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除法运算性质的算理和算法(如图3)。
  在这个场景中安排了3次比較。一是已知条件的比较,教师有意识地把已知数学信息在网课上呈现出来,通过问题中的“每只”和已知条件中“5副”提醒学生思考“只”和“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白一副羽毛球拍包含2只羽毛球拍,从而捕捉到“1副羽毛球拍有2只”这一隐含条件。二是算理和算法的比较,左边的算式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其算理是先求一副羽毛球拍的价格,再算一只羽毛球拍的价格;右边的算式是先算5副羽毛球拍的总只数,再算一只羽毛球拍的价格。这样通过算用结合的比较,学生既明白了算理,又学会了算法。两种算法、算理不同,但结果相同,右边的算法更简便,因为两个除数相乘正好等于10,从而得出除法运算性质的初步模型。三是除法意义的比较,以长方形图形分割为载体,让学生把长方形先平均分成5份,再平均分成2份,其结果和直接平均分成10份是一样的。这样借助数形结合,学生再次完善刚刚建构的除法运算性质的模型。通过这样3次比较,学生对“330÷5÷2=330÷(5×2)”这一等式就完全理解了,初步建成除法运算性质的模型。
  场景四 在数形中比较
  通过上面场景三的比较,学生建立了除法运算性质的模型,但仅凭一个例子建立的模型可信度还不够高。为此,教师在这个场景中继续选用不同的例子来加以验证(如图4)。
  在这一场景中安排了3次比较。一是被除数64、32、16和a的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被除数怎么变,只要两个除数不变,两种算法(等式两边)的结果总是相等,即“a÷4÷2=a÷(4×2)”。二是除法运算意义的再次比较,以一个圆形图片为载体,先平均分成4份,再平均分成2份,结果跟直接平均分成8份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上,得出除法运算性质的第一个模型“a÷b÷c=a÷(b×c)(b、c≠0)”。三是两种除法意义数与形的比较,通过两个圆形图片的分割比较,发现先平均分成4份、再平均分成2份,和先平均分成2份、再平均分成4份结果一样——平均分成8份,让学生感受到两次分法的结果是相等的,从而顺势提炼出第二个除法运算性质的模型“a÷b÷c=a÷c÷b(b、c≠0)”。
  场景五 在列举中比较
  在学生经历除法运算性质模型的建构之后,教师又引领学生厘清除法运算性质和乘法结合律之间的区别,其目的是厘清运算符号变与不变的规律(如图5)。
  在这一场景中安排了2次比较。一是乘法结合律和除法运算性质的比较,结合两种运算定律公式,借助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明白:乘法结合律加括号前后,括号内的运算符号始终不变,而除法运算性质加括号前后,括号内的运算符号要变。在此基础上,得出“乘号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不变号;除号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要变号”这一文字模型。二是用两个具体例子来比较说明刚才的文字模型,这两个例子脱离了既定的运算模型,借助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再次明白刚才的两个模型具有普适性,在具体运用运算定律时,只要根据运算符号,就可以确定运算符号是否要变。
  总之,比较让数学学习更简单。教师在一节课内连续设计5个比较场景,每个场景中又安排几次比较,是比较思想在计算教学中的典型运用。通过这一系列的比较,学生对如何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合理拆分印象深刻,对除法运算性质两种模型的算理和算法理解到位,对乘、除法中运算符号的变与不变规律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学生能够理解的比较学习场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练,让数学核心素养悄然落地。线上教学如此,线下教学更应如此。
  (作者单位:浙江省仙居县田市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一、无疑处设疑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上进。”有了问题、疑问和惊奇,儿童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告诫我们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室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课堂中,学生能否产生实质性
期刊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9页例6的教学一直是教师们头疼的一个问题。不少教师抱怨:这教材编排得也太离谱了。一年级的学生字不认识几个,连句话都表达不清楚,却要求他们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不是为难学生,拔苗助长吗?事实真是这样吗?请看例题:  不难看出,例6的编排是为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创造机会的。教材编排的意图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對基数和序数含义的
期刊
【教学内容】  这节内容可安排在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从算式到方程”内容之前,也可安排在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之前,可作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起始课。本节课由“陈莉红阳光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付敏老师和胡德才老师参与设计并进行教学实验。  【设计理念】  方程模型是初中阶段代数思维的第一个模型,通过方程的学习实现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转化,这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
期刊
散文是中小语文教学的主导文体,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散文所占比例极大。在写作时,作者往往在特定的情境中用看似矛盾的表达隐含着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与思量。所以在解读散文时,聚焦文本内容的矛盾,追寻作者的独特感受,往往可以更深入地触及作者与读者的性灵,获得意外的效果。  一、凝视词语能指与所指的矛盾  在散文里,有些词语具有超越了常规性的工具含义,即常规的“能指”,但在特殊的语境中带有瞬时的语义,即此刻
期刊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5~56页。  【教材分析】  运算律是小学数学中唯一以定律方式呈现的数学内容,运算律是数学运算中的规律,是数学运算的通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在前,运算律教学在后,计算方法不从运算律推出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年龄与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不过,在教学运算律以后,如果再认识计算法则,学生反而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本课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中不
期刊
旴水拖蓝生华彩,琴湖曳绿漾清波。一所承载着曾巩故里教育梦想的学校——南丰县子固小学,掩映在广阔的橘林之中。学校于2006年9月建成使用,14年来,全体子固人兢兢业业,砥砺前行。子固小学之所以能在不长的时间内,蜕变为本地教育的佼佼者,是因为其秉承科研强校、教研兴教的理念,以“激发内力”“借助外力”“形成合力”这“三力”为一体,推动教研由单体走向集成,显现出勃勃生机。  一、由单体教学走向合力教研  
期刊
起初,综合实践课堂是教师特别发“愁”、学生特别期待的课堂。“愁”在课前要做特别充分的准备,主要是教学内容的选取、材料的准备、课件的制作等方面。年轻教师忙着语文、数学、英语教学,不愿意接综合实践课。快退休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课用处不大,统统上成自习课。学生期待变成了等待,等待着老师一次次的承诺。  自从我校综合实践课题组教师成功申报省级基础课题“利用农村小学校园植物进行项目化管理的实验研究”,内容之一
期刊
己亥之末、庚子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突袭中国,我们被日本各界捐赠中国抗疫物资上的诗句温暖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多美!多有力量的诗句啊!在灾难中,这些美好的古诗句给予了人们力量,同时也唤醒了每位中国人深藏骨子里的古诗情。诗词来源于现实,又可升华现实。教师应立足当下新冠疫情的背景,推动学生学习中国古代诗词,让学生了解时事,将语文课堂扩展到现实
期刊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培养有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的孩子,是我们今天教育的新方向。想象力是孩子思维的翅膀,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拥有丰富、大胆的想象力,才能有更多的创新。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下面以特级教师顾文艳执教的《问号里的诗》一课为例,看看顾老师是如何在“问”中
期刊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脚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他们都在为打赢这场战“疫”全力以赴。在这场灾难面前,涌现出许多鼓舞人心、赞颂“逆行者”的音乐作品。本项目化学习,从音乐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关注、发现、探究、感悟疫情之下音乐的作用,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  一、项目化学习任务导入  项目化学习具有以下3个核心要素:一是围绕学科知识开展,二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下解决问题
期刊